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十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9)

1. 上中下三發背門主論

(此方補陰多於補陽,使陰勝於陽也。然補陽之藥,仍是補陰之助,以其能入陰中交於陽內也,銀花非恃以解餘毒,取其能領各味至瘡口之間也。)

又曰:背瘡長肉,瘡口已平,忽開裂流紅,人以為瘡口肉未堅也,孰知色欲惱怒不謹乎!夫癰證最忌色欲,次忌惱怒,犯惱怒,新肉有開裂之虞,犯色欲,新肉有流水之害,然此猶些小瘡癰也。其在背癰,犯惱怒者,不過疾病,犯色欲者,多致死亡,瘡口開裂之處,色必變紫黑,流血之處,肉必變敗壞矣。

此時必急補氣血,切不可仍治其毒,蓋前毒未盡,必難收口,復至敗壞,實新肉不堅而自決裂也。況發背新愈,其精神氣血空虛,交合泄精,遂變出非常,舍補氣血,又安求活乎!然補氣血,必用大劑方能收危亂之功也。定變回生湯:人參四兩,黃耆三兩,當歸、麥冬、白朮、銀花各二兩,茯苓一兩,山萸五錢,肉桂三錢,北五味二錢。水煎,二服肉自生矣,三劑皮仍合矣,平復如故。

再犯禁忌,無不死矣,此方難救。(此方救瘡瘍壞證仙丹,不止治發背愈後犯色敗腐也,人疑泄精以至決裂,宜熟地大補之,何故不用,因熟地補陰最緩,而證犯甚急,所以不用熟地,多用氣血之藥救其垂危,非熟地不可用,輕棄之也,此方數劑之後,正宜減半而多加熟地,以為善後計耳。)

又曰:夏日生背癰,瘡口不起,脈大無力,發熱作渴,自汗盜汗,用參耆補劑,益加手足逆冷,大便不實,喘促嘔吐,人以為火毒太盛也,誰知元氣大虛,補不足以濟之乎!夫癰分陰陽,瘡口不起乃陰證也,脈大似乎陽證,大而無力,非陰而何!發熱作渴,此水不足以濟火,故作渴作熱也。即陰證似陽,用參、耆助陽,足以祛陰而返陽矣。

何以愈補,反作逆冷嘔吐,此陰寒之氣甚,而微陽之品力不能勝耳,非加附子之辛熱,何能斬關以祛蕩陰邪哉!助陽消毒湯:人參八兩,黃耆一斤,當歸、白朮各四兩,陳皮一兩,附子五錢。水煎膏,二次服,諸證退,服數劑瘡起,乃減半,又服數劑而愈。(此非治癰之法也。

然以治癰之法輕劑治此,鮮不立亡,可見治癰不可執也。大約陽癰可用消毒化痰,而陰癰切不可用消毒化痰之藥,今舍癰從證,乃治癰變法,醫者不可不知也。)

又曰:背生癰疽,潰膿之後,或發熱,或惡寒,或作痛,或膿多,或流清水,自汗盜汗,膿成不潰,口爛不收,人以為毒氣未盡也,誰知五臟虧損,血氣大虛之故也。凡人氣血壯盛,陰陽和平,何能生毒?惟臟腑內損,而毒氣得以內藏,久之外泄,及至癰疽發出,其毒自不留內,臟腑原虛,又加流膿血則已虛益虛,觀其外面瘡口未斂,似乎有餘,審其內而氣血未生,實為不足,法當全補,不必偏補一臟,致有偏勝之虞,用十全大補湯為妙,以其兼補氣血耳,然有不效者,非方之不佳,乃用之不得法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補陰的成分多於補陽,讓陰氣勝過陽氣。然而,補陽的藥物其實也能幫助補陰,因為它們能進入陰氣之中,與陽氣交融。銀花在這裡不是用來解毒,而是引導其他藥材到達瘡口。

另外,背上的瘡瘍長出新肉、瘡口已經癒合時,如果突然裂開流血,人們以為是新肉還不夠堅固。其實是患者不謹慎,因為慾望或怒氣的刺激。癰瘡最忌諱性慾,其次是怒氣。發怒會導致新肉裂開,性慾會導致新肉流膿。這還只是小瘡而已。背上的癰瘡如果發怒,只是病情加重;如果犯了性慾,則多半會死亡。瘡口裂開的地方會變成紫黑色,流血的地方肉會潰爛。

這時候必須趕緊補氣血,絕對不能再治療毒素。因為之前的毒素如果沒有完全清除,瘡口就難以癒合,甚至會繼續潰爛,這其實是因為新肉不夠堅固而自行裂開。況且,背癰剛痊癒,精神和氣血都很虛弱,如果又進行性行為而洩精,就會發生非常嚴重的狀況。如果不補氣血,又怎麼能活下去呢?補氣血必須使用大劑量的藥方,才能達到力挽狂瀾的效果。這個藥方叫做「定變回生湯」:人參四兩,黃耆三兩,當歸、麥冬、白朮、銀花各二兩,茯苓一兩,山茱萸五錢,肉桂三錢,北五味子二錢。用水煎服,兩劑就能長出新肉,三劑皮膚就能癒合,恢復正常。

如果再犯禁忌,一定會死亡,這個藥方也救不了。這個藥方是治療瘡瘍嚴重壞死的仙丹,不只治療背癰痊癒後因性慾而復發潰爛。有人懷疑洩精導致瘡口裂開,應該用熟地來大補,為什麼不用?因為熟地補陰的效果最慢,而病情又非常緊急,所以不用熟地,多用補氣血的藥物來搶救危急的狀況,並非不用熟地。這個藥方服用數劑之後,應該減半劑量,多加入熟地,作為後續的調養。

另外,夏天背上長癰瘡,瘡口不生長,脈搏大而無力,發熱口渴,自汗盜汗,用人參和黃耆的補藥,反而手腳冰冷,大便稀溏,呼吸急促,想吐。人們以為是火毒太盛,卻不知道是元氣大虛,補不足造成的!癰瘡分為陰陽,瘡口不生長是陰證。脈搏大看似陽證,但大而無力,其實是陰證。發熱口渴,是因為陰液不足以滋潤陽氣,所以才口渴發熱。雖然是陰證卻有陽證的假象,用人參、黃耆來助陽,足以祛除陰邪。

為什麼越補反而手腳冰冷想吐呢?這是因為陰寒之氣太重,而微弱的陽氣無法勝過它。不加附子這種辛熱的藥物,怎麼能斬斷陰邪呢?這個藥方叫做「助陽消毒湯」:人參八兩,黃耆一斤,當歸、白朮各四兩,陳皮一兩,附子五錢。用水煎成膏狀,分兩次服用,各種症狀就會消退,服用數劑後瘡口就會開始生長,再減半劑量,服用數劑就能痊癒。(這不是一般治療癰瘡的方法。

然而,用治療癰瘡的輕劑來治療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死亡。可見治療癰瘡不能拘泥於固定的方法。一般來說,陽性癰瘡可以用清熱解毒化痰的方法治療,而陰性癰瘡絕對不能用這些藥物。現在拋開癰瘡本身,從症狀入手,是治療癰瘡的一種變通方法,醫生必須了解。)

另外,背上長了癰疽,潰膿之後,有時發熱,有時怕冷,有時疼痛,有時膿多,有時流清水,自汗盜汗,膿成不了、瘡口不收,人們以為是毒氣沒有完全清除,卻不知道是五臟虧損,氣血大虛的緣故。一般人氣血旺盛,陰陽平和,怎麼會生毒呢?只有臟腑內部損傷,毒氣才能潛藏,久而久之向外發散。等到癰疽發出來,毒素自然不會留在體內。臟腑原本就虛弱,又加上流失膿血,就更加虛弱了。觀察瘡口表面似乎還有餘毒,但仔細審視內部,其實是氣血沒有恢復,是不足的表現。治療方法應該全面補養,不必偏重補養某一個臟腑,以免造成偏盛的弊病。用十全大補湯最好,因為它可以同時補養氣血。然而,有時候會沒有效果,不是藥方不好,而是沒有正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