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二十二 (8)
卷二十二 (8)
1. 上中下三發背門主論
陰證雖成於鬼祟之纏,亦必正氣大虛,邪得入之也。故治法必用補氣血之藥,佐以散郁解毒之品,則正旺邪自散矣。變陽湯:人參、黃耆各二兩,金銀花八兩,白芍一兩,天花粉、生甘草各五錢,荊芥炒黑三錢,柴胡二錢,附子一錢。水十餘碗,煎汁二碗,先服一半,後又服一碗,陰必變陽而作痛,又一劑痛消,再一劑痊愈。
(世人不見皮破血出,斷不可信,然先用此方以治發背,無論病人不肯服,即醫士亦不肯用,往往決裂潰爛,瘡口至如碗大而不可收,始悔參耆之遲用矣。所以論證而多戒辭,勸人早服此方,以免喪命。
蓋陽毒可用攻毒,陰毒必須補正,以參耆補氣,氣旺則幽陰之毒不敢入心肺之間,金銀花性補,善解陰毒,得參耆而功益大,然非附子不能直入陰毒之中,而又出於陰毒之外,毒深者害深,又加生甘草以解餘毒,然毒結於背者,氣血之壅也,壅極者郁之極也,故加柴、荊、粉、芍消痰通滯,開鬱引經,自然氣宣血活,痰散毒消也。)
又曰:背癰潰爛,洞見肺腑,瘡口黑陷,身不能臥,口渴思飲,人以為陽證敗壞,孰知陰虛不能變陽乎!夫癰雖有陰陽之分,及至潰膿之後,宜補內而不宜消,則陰陽之證一也。潰爛而見肺腑,足見失補之故,使毒過於延燒,將好肉化為瘀肉耳。肉瘀必腐,腐則洞見底裡,此證九死一生之兆,倘胃氣健,能食者,猶可治,若見食則惡者,必無生理,然能受參耆峻補者,尚可生也。
轉敗湯:人參、熟地各二兩,生黃耆、當歸、山萸各一兩,白朮、金銀花各四兩,麥冬二兩,遠志三錢,肉桂、茯苓各二錢,北五味一錢。水煎,一服胃氣大開者,即可轉敗為吉,倘服後少能健飯,亦在可救,若杳無應驗者,胃氣將絕無救矣。
(此方補氣血,更補肺腎之陰,蓋陰生則陽長,陰陽生長則有根,易於接續,後以銀花解餘毒,則毒散而血生,血生而肉長,肉長而皮合,倘以解毒為事,不補氣血之陰陽,則陰毒不能變陽,有死而已矣,不亦悲哉!倘服之而飽悶,少頃漸安者,尚有生機,不可棄置。)
又曰:背癰將愈,瘡口不收,治無一效,人以為餘毒未盡也,孰知陰虛不能濟陽乎!夫癰疽初起則毒盛,變膿則毒衰,膿盡則毒化矣。瘡口不收,乃陰之虛,非毒之旺,人不知治法,以敗毒攻之,是重虛其虛,欲肌肉之長,得乎,或亦有補而不效者,必系只用陽分之品以補陽,不用陰分之品以補陰也。蓋獨陰不長,獨陽不生,今膿血已盡,陰必大虛,只補陽則陽旺陰虛,陰不能交於陽矣。
雖陽有濟陰之心,而陰無濟陽之力,所以補陽而陰愈虛,瘡口愈難合也。治必大補其陰,使陰精盛滿,自能灌注瘡口,不必生肌外敷,瘡口之肉自生矣。生膚散:麥冬、山萸、銀花、當歸各一兩,熟地二兩,人參、白朮各五錢,肉桂一錢。水煎二服,肉自內長,又二服外口自平,又二劑痊愈。
白話文:
上中下三發背門主論
陰性的疾病雖然有可能是因為鬼怪作祟,但根本原因一定是身體的正氣極度虛弱,邪氣才能趁虛而入。所以治療方法必須使用補益氣血的藥物,再輔以疏散鬱結、解毒的藥材,這樣正氣旺盛,邪氣自然就會消散。
變陽湯:人參、黃耆各二兩,金銀花八兩,白芍一兩,天花粉、生甘草各五錢,炒黑的荊芥三錢,柴胡二錢,附子一錢。用水十幾碗煎煮成兩碗藥汁,先喝一半,之後再喝一碗,陰症一定會轉為陽症而出現疼痛,再服一劑疼痛就會消失,再服一劑就會痊癒。
(世人沒看到皮膚破裂流血,就一定不相信這個說法。然而,如果先用這個方子來治療背部的癰疽,無論病人不肯服藥,連醫生也不肯用,往往會拖到癰疽破裂潰爛,瘡口像碗口那麼大而無法收口,才後悔當初沒早點用人參、黃耆。所以我才會寫這些話來警惕大家,勸人早點服用這個方子,以免丟了性命。
這是因為陽性的毒可以用攻毒的方法,陰性的毒就必須補養正氣。用人參、黃耆來補氣,氣旺盛了,陰性的毒邪就不敢侵犯心肺。金銀花藥性溫和,善於解陰性的毒,有了人參、黃耆的幫助,功效更大。但沒有附子就不能直接進入陰性的毒邪之中,並且把毒邪從體內排出。中毒深的人受害也深,所以要再加生甘草來解除剩餘的毒素。毒邪之所以會結聚在背部,是因為氣血壅塞,而壅塞到了極點就會鬱結。所以要加柴胡、荊芥、天花粉、白芍來化痰、疏通淤滯、開解鬱結、引導藥力到病患的經絡,自然就會氣機暢通,血脈活絡,痰化開、毒消散。)
又說:背部癰疽潰爛,甚至可以看到肺腑,瘡口呈現黑色凹陷,身體無法躺臥,口渴想喝水,人們以為是陽症到了敗壞的程度,哪裡知道是陰虛不能轉化為陽氣呢?癰疽雖然有陰陽之分,但等到潰爛流膿之後,應該補養身體內部而不是只求消散,這時陰陽的治療方法其實是一樣的。潰爛到能看到肺腑,就說明是沒有及時補養的緣故,使得毒邪過度蔓延,把好的肌肉都變成瘀血。肌肉瘀血一定會腐爛,腐爛就會看到深層的組織,這種情況是九死一生的徵兆。如果胃氣還好,還能吃得下飯,或許還能救治;如果一看到食物就想吐,那就一定沒有活路。然而,如果能接受人參、黃耆的大力補養,或許還有生存的希望。
轉敗湯:人參、熟地各二兩,生黃耆、當歸、山茱萸各一兩,白朮、金銀花各四兩,麥冬二兩,遠志三錢,肉桂、茯苓各二錢,北五味子一錢。用水煎煮,服藥後如果胃氣大開,就能轉危為安;如果服藥後稍微能吃得下飯,也還有救;如果服藥後沒有任何反應,那就說明胃氣已經衰竭,沒救了。
(這個方子可以補養氣血,更能補養肺腎的陰氣。因為陰氣生長,陽氣也會隨之增長,陰陽都有了根本,就容易接續下去。之後再用金銀花來解除殘餘的毒素,毒素散去血就生長,血生長肌肉就生長,肌肉生長皮膚就能癒合。如果只一味地解毒,而不去補養氣血的陰陽,陰性的毒就無法轉為陽氣,只有死路一條,不是很可悲嗎!如果服藥後感到腹脹悶,但過一會兒逐漸緩解,就表示還有生機,不能放棄。)
又說:背部癰疽快要痊癒時,瘡口卻不收口,用什麼方法治療都沒效。人們以為是餘毒沒有清乾淨,哪裡知道是陰虛不能幫助陽氣呢?癰疽剛開始時是毒邪旺盛,化膿後毒邪就衰退,膿排盡後毒邪就化解了。瘡口不收口,是陰氣虛弱,不是毒邪旺盛。人們不知道正確的治療方法,還用敗毒的藥物來攻毒,這樣只會讓虛弱的身體更加虛弱,又怎麼能讓肌肉生長呢?或者也有人用了補藥卻沒有效果,這一定是因為只用了補陽的藥物來補陽,而沒有用補陰的藥物來補陰。因為單獨的陰氣不能生長,單獨的陽氣也不能產生,現在膿血已經排盡,陰氣一定極度虛弱,如果只補陽,陽氣雖然旺盛,但陰氣卻更虛弱,陰氣就無法和陽氣相交。
即使陽氣有幫助陰氣的心,陰氣也沒有幫助陽氣的力量,所以補陽反而使陰氣更加虛弱,瘡口就更難癒合。治療必須大力補養陰氣,使陰精充足,自然就能滋養瘡口,不必外敷生肌的藥物,瘡口的肌肉也會自己生長。生膚散:麥冬、山茱萸、金銀花、當歸各一兩,熟地二兩,人參、白朮各五錢,肉桂一錢。用水煎服兩劑,肌肉會從內部生長,再服兩劑,外面的瘡口就會平復,再服兩劑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