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二十二 (7)
卷二十二 (7)
1. 上中下三發背門主論
如赤白痢氣急者,是已內攻,醫療無益,必死。癰不救十得五生。疽不療十全死。輕腫怕痛者必死。不遇良方者死。節候不依法者必死。愚執恣意用性逸情者死。
王肯堂曰:有發背癰,有發背疽,如毒氣勇猛而發,如火燎茅,易於敗壞。初起如黍米粒大,兩三日漸赤引腫如手掌面大,五七日如碗麵大,即易為攻,焮熱赤引如火燒之狀,浮面漸潰爛闊開,內發腫如炊之狀,外爛皮肉如削去,紫瘀膿汁多而腫不退,疼亦不止,發渴發逆,飲食不下,嘔吐氣急,浮淺開闊者,尤宜發膿托毒湯藥服之,必愈。(陽證,實也。
)其間有隻如盞面大者,此非不大,緣為毒氣深沉,內虛毒氣近膜也。此必內攻,近入臟腑,卻外入四肢,先攻頭面虛浮,後攻手面,次攻兩足面腫,名曰毒氣散入四肢,其人聲嘶氣脫,眼睛黑小,十指腫黑乾焦不治。(陰證,虛也。)始發一粒如麻豆大,身體便發熱,生疽處腫大熱痛,此為發於外,雖大如盆,治之百可百活。(陽證,實也。
)或身體不熱,自覺倦怠,生疽處亦不熱,數日後漸大,不腫不痛,低陷而壞爛,此為發於內,雖神仙無如之何。(《準繩》)
陳遠公曰:背心間先發紅瘰,後漸紅腫,此發背之兆也,最為可畏。古人云:外大如豆:內大如拳,外大如拳,內大如盤,言外小而內實大也。然癰疽大毒,必辨其陰陽。有先陰變陽者,有先陽變陰者,有前後俱陽者,有前後俱陰者。
陽證雖重而實輕,陰證雖輕而實重,先陰變陽者生,先陽變陰者死,何以知之?陽證形高大而腫起,陰證形底平而陷下,陽證色紅,陰證色帶黑,陽證初起必痛,陰證初起必癢,陽證潰爛多膿,陰證潰爛多血,陽證收口身必輕爽,陰證收口身必沉重,至於辨陰辨陽,以此消息,必不差也。凡紅腫高突,乃陽證也。
乘其肉腫初發,肉猶未化,急以散毒之藥治之,可隨手愈也。發背至橫決者,皆因循失治,以至破敗而不可救,陽變陰者多矣。救癰如救火,宜速撲滅,否則延燒屋舍,不盡不止,切勿見為陽證,輕緩治也。急消湯:金銀花二兩,紫花地丁一兩,茜草、甘菊花、桔梗、天花粉、生甘草各三錢,貝母二錢,黃柏一錢。水煎服,三劑全消,不四劑也。
(《冰鑑》。此方消陽毒初起極神,既無迅烈之患,大有和解之妙,人不知法則,謂陽毒易於祛除,浪用虎狼之味,毒雖消散而真氣耗損,往往變成他證,乃醫者成之也,何若王霸並施,有益無損為妙。)
又曰:背心發瘰癢甚,已而背如山重,隱隱發紅暈如盤大。此陰癰初起之形,最為可畏,非前證可比,乃一生罪孽,鬼祟憑身,必胡言譫語,將平日欺心之事,盡情宣布,此證本不可救,然人心善惡,成於一念,苟能悔艾而刀圭無術,亦見吾道之無奇矣。夫陽證有救之條,陰證豈無可生之理,惟在治之得法耳。
白話文:
如果拉肚子(痢疾)且發高燒,呼吸急促,這是病邪已經侵入體內,治療沒有效果,必死無疑。癰(一種皮膚腫塊)如果沒救,十個病人大概只有五個能活。疽(更嚴重的皮膚感染)如果不治療,十個都會死。輕微腫脹卻怕疼痛的,一定會死。沒有遇到好醫生的也會死。沒有按照節氣來調養身體的也會死。愚昧固執,放縱情慾的人也會死。
王肯堂說:發背有癰,也有疽,就像毒氣很猛烈地爆發出來,像火燒乾草一樣,容易快速惡化。剛開始像黍米粒那麼大,兩三天會漸漸變紅腫,像手掌那麼大,五到七天會像碗口那麼大,就容易潰爛。紅腫熱痛像火燒一樣,表面逐漸潰爛擴大,內部腫脹像剛蒸好的饅頭一樣,外面的皮肉像被削掉一樣,紫黑色瘀血,膿液很多,腫脹不消退,疼痛也止不住,會口渴、噁心、吃不下飯、嘔吐、呼吸急促。如果潰爛部位浮淺寬闊,更應該服用排膿托毒的湯藥,一定會好轉。(這是陽證,屬於實證)
其中有些腫塊只有酒杯口那麼大,並不是不大,而是因為毒氣藏得很深,毒氣已經接近筋膜了。這一定會往內侵入,接近內臟,反而會往外侵入四肢,先侵犯頭面,出現虛浮腫脹,然後是手面,接著是兩腳腫脹,這叫做毒氣散入四肢。病人會聲音嘶啞、氣息衰弱、眼睛變黑變小、十個手指腫脹發黑乾枯,難以治療。(這是陰證,屬於虛證)如果剛開始只有一粒像麻豆那麼大,身體就發熱,長瘡的地方腫脹熱痛,這是從外向內發展的,即使腫得像盆一樣大,治療也大多能治好。(這是陽證,屬於實證)
如果身體不發熱,只覺得疲倦乏力,長瘡的地方也不熱,幾天後慢慢變大,不腫也不痛,低陷且腐爛,這是從內向外發展的,即使神仙也沒辦法治療。(出自《準繩》)
陳遠公說:背部中間先出現紅點,然後慢慢紅腫起來,這是發背的徵兆,最可怕。古人說:外面的腫塊像豆子,裡面的就像拳頭;外面的腫塊像拳頭,裡面的就像盤子。這說明外表看起來小,裡面卻很大。癰疽這種大毒瘡,一定要區分陰陽。有先從陰證轉為陽證的,有先從陽證轉為陰證的,有始終都是陽證的,也有始終都是陰證的。
陽證雖然嚴重,但實際上比較輕;陰證雖然看起來輕微,但實際上很嚴重。先從陰證轉為陽證的可以存活,先從陽證轉為陰證的會死亡。要如何判斷呢?陽證的腫塊形狀高聳隆起,陰證的腫塊形狀低平下陷。陽證的顏色是紅色的,陰證的顏色帶有黑色。陽證剛開始發病的時候一定會疼痛,陰證剛開始發病的時候一定會癢。陽證潰爛後膿液很多,陰證潰爛後流血很多。陽證癒合後身體會感到輕鬆,陰證癒合後身體會感到沉重。要辨別陰陽,就要根據這些來判斷,一定不會錯。凡是紅腫高起的,就是陽證。
趁著腫脹剛開始出現,肌肉還沒有腐爛的時候,趕快用散毒的藥物來治療,可以馬上治好。發背發展到橫向潰爛,都是因為沒有及時治療,才會導致病情惡化無法挽救,很多都是陽證轉為陰證的。治療癰像救火一樣,應該快速撲滅,否則會蔓延到整個房子,沒有辦法停止,千萬不要因為是陽證就輕忽治療。急消湯的藥方:金銀花二兩,紫花地丁一兩,茜草、甘菊花、桔梗、天花粉、生甘草各三錢,貝母二錢,黃柏一錢。用水煎服,三劑就可以完全消除,最多也不會超過四劑。(出自《冰鑑》。這個藥方對於治療剛開始發作的陽毒非常有效,沒有太過猛烈的副作用,效果很溫和。人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認為陽毒容易去除,就隨意使用虎狼般的猛藥,雖然毒氣消散了,但正氣也耗損了,往往會變成其他的疾病,這是醫生造成的。倒不如王道霸道一起使用,有益無害。)
還有說:背部中間發癢,之後背部像有千斤重一樣,隱隱出現紅色暈圈,像盤子那麼大。這是陰性癰剛開始的樣子,最可怕,不是之前說的那種陽性癰可以比的,這是因為一生的罪孽、鬼怪附身造成的,病人會胡言亂語,把平常做過的虧心事都說出來。這種病本來是無法治療的,但是人的善惡在一念之間,如果能夠悔改,就算沒有神仙妙藥,也能證明我們的道理並不是虛妄的。陽證有可以治療的途徑,陰證難道就沒有存活的道理嗎?關鍵在於治療的方法是否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