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二十二 (6)
卷二十二 (6)
1. 過肩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過肩疽,又名筋疽,生肩後夾脊兩邊,腫硬痛疼,寒熱似瘧。但初起無頭,急用灸法。
《鬼遺方》云:筋疽髮夾脊兩邊大筋上,其色蒼。八日可刺,有癰在肥腸中,九十日死。
《心法》曰:過肩疽生在肩後廉,左右皆同。總由濕熱風邪遏鬱而成;亦有負重瘀血凝結而成。
白話文:
過肩疽,也叫筋疽,長在肩膀後面夾脊兩側,腫脹堅硬疼痛,還會發冷發熱,像瘧疾一樣。但初期沒有膿頭,要趕緊用灸法治療。
古書《鬼遺方》記載:筋疽長在夾脊兩側的大筋上,顏色青黑。八天后可以針刺,如果膿腫在腸子裡,九十天內就會死。
另一本古籍《心法》記載:過肩疽長在肩膀後面的肩胛骨附近,左右兩邊都可能發生。主要是因為濕熱風邪阻塞鬱結引起的;也可能是因為長時間負重導致瘀血凝結而造成的。
2. 肩井毒門主論
申鬥垣曰:肩井毒,又名氣癰,其穴在肩上骨膠動處陷中是也。乃怒氣相干,氣血凝滯而成。初起必用鐵箍散圍住根腳,否則毒流肩脊,不可治矣。(《啟玄》)
白話文:
肩井毒門主論:
申鬥垣說:肩井毒,也叫做氣癰,這個穴位就在肩膀上,骨頭活動的地方凹陷處。它是因為怒氣導致氣血凝滯而引起的。剛開始一定要用鐵箍散圍住患處的根部,否則毒氣會蔓延到肩膀和脊椎,就沒辦法治療了。(出自《啟玄》)
3. 擔肩門主論
申鬥垣曰:此乃肩挑負重,壓傷肩頭,氣血凝滯而成;或因枕臥冷處,致令隧道不通,蓄血而成。破則流膿出血,此外因也。治當早灸,始能消散。(《啟玄》)
又有匾擔因婦女在上跨過,即害擔肩。
白話文:
擔肩門主論
申鬥垣說:這病是因肩部長時間挑擔負重,壓傷肩頭,導致氣血凝滯而引起的;或者因為枕臥在寒冷的地方,使得經絡不通暢,積聚血液而形成。如果病灶潰破,就會流膿出血,還有其他原因。治療應該及早用艾灸,才能夠消散病邪。(出自《啟玄》)
此外,還有因為婦女跨過扁擔,而導致擔肩病的情況。
4. 擔肩門主方
驗方,剪貓頭上毛用,不語唾黏之。
白話文:
擔肩門主方:驗方,用貓頭上的毛,方法是剪下後直接使用,不要說話,用唾液粘貼。
5. 上中下三發背門主論
王肯堂曰:上中下三發背俱在脊中,屬督脈。上發者,傷於肺,發於天柱骨下;中發者,傷於肝,為對心發;下發者,傷於腎,為對臍發。皆由積熱怒氣所致。初如粟米,或麻或癢,或拘急,或不痛,或大痛。初覺便宜隔蒜灸之,或汗、或下、或托,量其虛實施治。(《準繩》)
又曰:腦發背發在上者,不可用木通,恐導虛下元故也,老弱者尤宜戒。然三發背總要之地,與他處不同,尤所當謹,微有痛癢,宜速治之。
《鬼遺方》云:人生最可憂者,發背也。其種有五:一曰:陽毒發背,因風而有。或患熱毒消渴,或先患傷寒,余有陽毒未解,蓄積起於背脊膂之間,不問椎數,但從兩夾脊起止,腰上滿背焮腫,熱如炊之狀,赤紫或紅如焰,膿毒難成,成後不止,止後痛不除,驀忽數日之間,復平如舊,將謂腫消,此是內攻肉陷,不可療矣。二曰:陰毒發背,是氣冷而作。
初如黍米粒起,情緒不快,愔愔而痛,直應前心,心內忪怔,頭目昏重,寒熱如瘧;五七日後始發引攻腫,開闊難收,內積有膿,深沉遲緩未透。宜急以補氣湯藥內托,外以抽膿藥貼之。宜急見膿,無膿即平愈無期。三曰:有人多服金石燒煉之藥,毒惡流滯成發背者。
初起如丹疹之狀,漐漐漸開如湯火,瘡面色如朱,心膈煩躁,多渴嗜冷,其瘡難起,起即驚人,猶勝於陰陽兩毒者,緣此有解金石藥毒湯散治其內也,賴有根底分明,亦須急療方安。四曰:人有患酒食毒發背者。此疾非近得之,乃臟腑久積,乘飢乘困,食之便睡,或多食酒肉,冷熱黏滯,肥鮮熾膩,未下胸膈,房室不禁,恣意當風取快,脾臟氣虛不能受乘,發毒攻背兩夾脊,不問椎數。
初起癰頭如小彈子,後大如拳,堅如石,痛遍四肢,加之拘急口苦,舌乾腹急,大小便澀,十數日後頭面手足虛腫,及臟腑通泄如利,內急痛者,是其證也。乘方腫引,急用攻腫發穴潰膿湯藥,內實外泄膿水,不可放縱,遲緩則皮肉腐壞,傷骨爛筋,漸成膿多,因而感邪內敗者死矣。五曰:人有冒山嵐瘴氣發背,毒氣先在臟腑,年月浸遠,氣血虛損衰弱。
初起腫色青黑如靴皮,頑痹痛深,附筋骨徹髓,按之如木石,引手加深,方覺似有痛處,至五七日,毒氣浮淺腫高,色變青白,有如拳打之狀,寒戰似瘧,及有風候,頭動口偏,手足厥逆,眼黑睛小白多而慢。此內有邪氣相搏,急破出清血三五升,有黃膿白汁相和發泄,其皮不寬,不慢亦急,脹痛亦不住,直至色退,熱痛方愈,亦宜急追趕膿與毒氣外出,無害。初患腫三日內灸者生。
八日內膿成針烙導引者生。未瘥慎勞力者生。慎忌食者生。慎喜怒者生。懼腫猛療者生。急療者生,不諱發背者生。待膿自出,不導引者死。未內攻而針烙用藥導引者生。內攻後導引針烙者死。腫焮熱痛方盛已前療者生。如過此後已內攻者死。膿成後不出不導引,但敷藥者死。
白話文:
上中下三發背門主論
王肯堂說:上中下三種發背都在脊柱上,屬於督脈。上發背,是肺受損引起的,發生在天柱骨下方;中發背,是肝受損引起的,在靠近心臟的位置;下發背,是腎受損引起的,在靠近肚臍的位置。這些都是因為積聚的熱邪和怒氣造成的。一開始像小米粒大小,有的發麻發癢,有的肌肉緊繃,有的不痛,有的劇痛。一開始感覺不舒服就應該用隔蒜灸的方法治療,讓病人出汗、排便或將毒邪排出體外,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來治療。(出自《準繩》)
又說:腦部和上部的發背,不能使用木通,以免損傷下元之氣,老年體弱者更應該謹慎。但是,三種發背的病灶位置都很重要,與其他部位不同,尤其應該小心謹慎,只要稍有疼痛或瘙癢,就應該及時治療。
《鬼遺方》中說:人一生中最可怕的就是發背。發背的種類有五種:
一、陽毒發背,是由於風邪引起的。可能是因為熱毒引起的消渴症,或是先前患過傷寒,殘留的陽毒沒有消除,積聚在背脊的肌肉之間,不論是哪一節椎骨,都從兩側脊柱開始,腰部和背部腫脹,熱得像煮熟了一樣,顏色赤紫或紅得像火焰,膿液不易形成,形成後不易消退,即使消退了,疼痛也不會消失,突然幾天之間又恢復原狀,以為腫消了,其實是內部組織已經壞死,無法治愈了。
二、陰毒發背,是因為寒邪引起的。
一開始像黍米粒大小的腫塊,情緒低落,隱隱作痛,一直痛到前胸,心裡覺得慌慌的,頭昏眼花,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五到七天后才開始腫脹,腫脹範圍廣泛,很難消退,裡面積聚了膿液,深沉遲緩,不容易排出。應該趕快服用補氣的湯藥內服治療,外面用拔膿的藥物敷貼。應該盡快看到膿液,如果沒有膿液,就沒有辦法痊癒。
三、有些人服用過多金石類燒煉的藥物,毒素停滯在體內,就會形成發背。
初期像丹毒一樣,慢慢擴散開來,像火燒一樣,瘡瘍的顏色像朱砂一樣紅,心煩意燥,很渴,想喝冷水,瘡瘍不容易長出來,一旦長出來就讓人害怕,比陰陽兩種毒發背還要嚴重,因為有可以解金石藥物毒性的湯劑來治療內部,只要病因明確,也必須及時治療才能痊癒。
四、有些人因為飲食不節引起的發背。這種病不是近期才發生的,而是臟腑長期積聚毒素,趁著飢餓或疲勞的時候進食,吃完就睡覺,或者吃太多酒肉,寒熱混雜,食物油膩肥甘,還沒有消化就進入胸膈,房事過度,隨意在風中吹風取樂,脾臟的氣虛弱,承受不了,毒素就攻向背部的兩側脊柱,不論是哪一節椎骨。
一開始癰腫像小彈子一樣大,後來像拳頭一樣大,硬如石頭,全身疼痛,而且肌肉緊繃,口苦、舌乾、腹部脹滿,大小便困難,十幾天后頭面手足腫脹,以及臟腑的排泄像腹瀉一樣,內部劇烈疼痛,這就是它的症狀。趁著腫脹的部位還沒擴散,趕快使用攻腫拔膿的湯藥治療,讓膿液從體內排出,不能放任不管,如果拖延,就會導致皮膚肌肉腐爛,傷及骨骼和筋脈,膿液越來越多,最後因感染而死。
五、有些人因為感染山嵐瘴氣引起的發背,毒氣先在臟腑停留,時間長久,氣血虛損衰弱。
初期腫脹的顏色青黑像靴子皮一樣,疼痛頑固深入骨髓,按壓時像木頭一樣硬,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疼痛的地方,五到七天后,毒氣浮現,腫脹加劇,顏色變成青白色,像被拳頭打過一樣,寒戰像瘧疾一樣,而且伴隨風邪,頭暈目眩,口眼歪斜,手足冰冷,眼睛發黑,眼白多而渾濁。這是體內邪氣互相搏鬥,必須迅速破除,排出三到五升的瘀血,有黃膿白汁混合排出,瘡瘍不會擴散太快,也不慢,脹痛也不會停止,直到顏色消退,疼痛熱症才能痊癒,也應該迅速將膿液和毒氣排出體外,這樣才沒有危害。患病三日內灸治者可痊癒。八日內膿成,用針灸導引者可痊癒。病未痊癒,不可勞累者可痊癒。謹慎飲食者可痊癒。謹慎喜怒者可痊癒。害怕腫脹而積極治療者可痊癒。及時治療者可痊癒,不害怕發背者可痊癒。等待膿液自行排出,不導引者會死亡。未內攻而用針灸和藥物導引者可痊癒。內攻後再導引針灸者會死亡。腫脹熱痛正盛之前治療者可痊癒。如果過了這個時候才內攻治療者會死亡。膿液形成後不排出,不導引,只敷藥者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