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一 (4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8)

1. 五常政大論篇

)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大毒之性烈,其為傷也多。小毒之性和,其為傷也少。常毒之性,減大毒之性一等,加小毒之性一等,所傷可知也。故至約必止之。故十去其或六或七或八而即已。然無毒之藥,性雖平和,久而多之,則氣有偏勝,則有偏絕,不可長也。

故十去其九而止。服至約已,則以五穀、五肉、五果、五菜,隨五臟宜者食養盡之。)不盡,行復如法,(法,謂前四約也。余病不盡,然再行之,毒之大小,至約而止,必無過也。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天殃,(不察虛實,但思攻擊,盛者轉盛,虛者轉盛,虛者轉虛,萬端之病,從茲而甚,真氣日消,病勢日侵,則殃咎之來,苦夭之興,難可逃也。)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所謂伐天和也。攻虛謂實,是則致邪。不識臟之虛,斯為失正。

正既失,則為死之由矣。)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病去而瘠者,其經絡已通,血氣已順,當復其不足之臟,而與足者同,必養之和之,靜以待時,形自彰而不瘠矣。)

白話文:

五穀、肉類、水果、蔬菜,這些食物要充分攝取來滋養身體,但不要過量,以免傷害身體的正氣。

藥物毒性強的,傷害也大;毒性小的,傷害就小。一般毒性的藥物,其傷害程度介於強毒和弱毒之間,我們可以知道它對身體的傷害程度。所以,用藥到適當的程度就必須停止。用藥劑量大概減去十分之六、七或八分,就應該停止了。然而,無毒的藥物,即使藥性平和,服用久了或過量,也會導致身體的氣偏盛或偏衰,這種情況是不可以長久的。所以,用藥劑量減去十分之九就應該停止。用藥到適當的程度後,就要用五穀、五肉、五果、五菜這些食物,依照五臟的需要來充分滋養身體。

如果身體還沒完全恢復,可以再次按照上述方法調理,就是先前所說的用藥原則。剩餘的疾病如果還沒好,再用藥時,也要注意藥物的毒性大小,用到適當的程度就要停止,絕對不能過量。

一定要先考慮當年的氣候,不要違背自然的和諧,不要讓盛的更盛,虛的更虛,這樣會給人帶來上天的災禍。不了解虛實情況,只知道用藥來攻打病邪,反而會讓盛的更盛,虛的更虛。各種疾病會因此加重,真氣會一天天消耗,病情會一天天侵蝕身體。災難降臨,早夭的發生,是難以逃避的。不要招致邪氣,不要失去正氣,這樣才能使人長壽。所謂違背自然的和諧,就是攻擊虛弱的身體。把虛弱當成強盛,就會招來邪氣。不了解臟腑的虛實,就是失去了正氣。正氣一旦失去,就會導致死亡。

經絡暢通,血氣就會順暢,要補足身體的不足之處,讓它和正常的情況一樣。要用食物來滋養它,調和它,靜心等待身體的恢復。謹慎地守護體內的氣,不要讓它出現偏差。這樣,身體的健康就會顯現出來,生機也會隨之增長。疾病消除但身體仍然消瘦的人,說明他的經絡已經暢通,血氣也順暢了。這時,應該補足他不足的臟腑,讓它和其他臟腑一樣健康。一定要用食物來滋養它,調和它,靜心等待身體的恢復,這樣身體就會健康,不再消瘦了。

2. 六元正紀大論篇

《六元正紀大論》曰:數之始,起於上而絡於下,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歲半,謂立秋之日也。)上下交互,氣交主之,歲紀畢矣。(上下交互,則三四氣之際。即天地之氣交主之,此則一歲之紀畢矣。)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

(觀萬物生長收藏,如斯言。)故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春氣始於左,秋氣始於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此四時正化之常。(察物以明之,可知也。)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高山之顛,盛夏冰雪,汙下川澤,嚴冬草生,常在之義足明矣。春夏之氣,本主東南,而其氣則降於西北。

秋冬之氣,本主西北,而其氣則升於東南。故春氣者,始於往年,在下之氣所升。秋氣者,由於今年,在上之氣所降。夏氣者,始於今年,中氣所升。)必謹察之。

厥陰所至為裡急,(筋軟縮,故急。)少陰所至為瘍胗身熱,(火氣生也。)太陰所至為積飲否隔,(土氣也。)少陽所至為嚏嘔,為瘡瘍,(火氣生也。)陽明所至為浮虛,(浮虛,薄腫按之復起也。)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支痛,(支柱,妨也。)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慄、譫妄,(譫,亂言也。

)太陰所至為畜滿,少陽所至為驚躁、瞀昧、暴病,陽明所至為鼽、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病,太陽所至為腰痛,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軟戾,少陰所至為悲妄衄蔑,(蔑,汙血也。)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少陽所至為喉痹、耳鳴、嘔湧,(湧、謂溢食,食不下也。)陽明所至為脅痛、皴揭,(身皮麩象。

)太陽所至為寢汗痙,(寢汗,謂睡中汗發於胸嗌頸腋之間也。俗呼為盜汗。)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泄,謂利也。)少陰所至為語笑,太陰所至為重胕腫,(胕腫,謂肉泥按之不起也。)少陽所至為暴注、瞤瘛、暴死,陽明所至為鼽嚏,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

凡此十二變者,報德以德,報化以化,報政以政,報令以令,氣高則高,氣下則下,氣後則後,氣前則前,氣中則中,氣外則外,位之常也。(氣報德報化,謂天地氣也。高下前後中外,謂生病所也。手之陰陽其氣高,足之陰陽其氣下,足太陽氣在身後,足陽明氣在身前,足少陽、太陰、厥陰氣在身中,足少陽氣在身側,各隨所在言氣變生病象也。凡正文厥陰、少陰、太陰等語,俱主歲言,而人病則合於歲也。

凡此十二變者,言前德化、政令、病變、十二節之候。若不當歲步,主客正位而至者,則屬變氣,而為勝復也。凡勝復之候,至其勝氣,變德則報復以德,變化則報復以化,變政令則報復以政令,而其氣之往復不能相移也。所變之氣,居高則報復亦高,居下則報復亦下,居後則報復亦後,居前則報復亦前,居中則報復亦中,居外則報復亦外,而其位之高下,亦不能相移也。由是言之,則天下風寒暑濕燥火之變,常不能同也。

白話文:

《六元正紀大論》提到:一年的氣候變化,始於上層而影響到下層,上半年的氣候受天氣主導,下半年則由地氣主宰,(所謂下半年,指的是立秋這一天開始。)上下兩季的交替,氣候的轉換由氣交來主導,這樣一個完整的年度氣候循環就完成了。(上下季節的交替,指的是春季和夏季以及秋季和冬季的交界點,也就是氣交的時刻,此時天地氣候的轉換由氣交主宰,這就代表著一年的氣候循環結束了。)春天的氣候向西移動,夏天的氣候向北移動,秋天的氣候向東移動,冬天的氣候向南移動。

(觀察萬物的生長收藏,正如這些描述一樣。)所以,春天的氣候從下方開始,秋天的氣候從上方開始,夏天的氣候從中央開始,冬天的氣候從表面開始。春天的氣候從左邊開始,秋天的氣候從右邊開始,冬天的氣候從後方開始,夏天的氣候從前方開始。這是四季正常的氣候變化。(通過觀察事物,我們可以理解這些道理。)

在地勢最高的地方,冬天的氣候一直存在,而在地勢最低的地方,春天的氣候一直存在,(在高山頂端,即使在炎熱的夏季也可能會有冰雪;在低窪的沼澤,即便在嚴寒的冬天也會有草木生長,這足以說明氣候的恆常性。)春天和夏天的氣候,本來主要出現在東南方,但實際上卻在西北方向下降。

秋天和冬天的氣候,本來主要出現在西北方,但實際上卻在東南方上升。因此,春天的氣候,是由去年在下方的氣候上升形成的;秋天的氣候,是由今年在上方的氣候下降形成的;夏天的氣候,是由今年中間的氣候上升形成的。必須仔細觀察這些現象。

當厥陰氣候到來時,人們會感到肌肉緊張;少陰氣候到來時,會出現瘍疹和身體發熱;太陰氣候到來時,會導致積飲和消化不良;少陽氣候到來時,會引起打噴嚏和嘔吐,或形成瘡瘍;陽明氣候到來時,會使人感到輕飄飄的,缺乏實感;太陽氣候到來時,會讓人感到關節活動不便,這些都是常見的疾病。當厥陰氣候到來時,會出現肢體疼痛;少陰氣候到來時,會使人感到驚恐、惡寒、戰慄、胡言亂語;太陰氣候到來時,會引發腹脹;少陽氣候到來時,會使人感到焦躁不安、頭昏眼花、突發疾病;陽明氣候到來時,會引發鼻塞、臀部、大腿、小腿、腳部的疾病;太陽氣候到來時,會引起腰痛,這些都是常見的疾病。當厥陰氣候到來時,會使人感到肌肉柔軟無力;少陰氣候到來時,會使人感到悲傷、妄想、鼻出血;太陰氣候到來時,會引發腹部脹滿、霍亂、嘔吐和腹瀉;少陽氣候到來時,會引起喉嚨堵塞、耳鳴、食物反流;陽明氣候到來時,會引發脅痛、皮膚乾裂;太陽氣候到來時,會使人睡覺時出汗、肌肉抽搐,這些都是常見的疾病。當厥陰氣候到來時,會引發脅痛、嘔吐和腹瀉;少陰氣候到來時,會使人笑個不停;太陰氣候到來時,會導致下肢腫脹;少陽氣候到來時,會引起突然的腹瀉、肌肉抽搐、突然死亡;陽明氣候到來時,會引發鼻塞、打噴嚏;太陽氣候到來時,會引起腹瀉,這些都是常見的疾病。

以上十二種氣候的變化,對於善行者,氣候會以善行回報;對於化育者,氣候會以化育回報;對於政治者,氣候會以政治回報;對於命令者,氣候會以命令回報。氣候如果處於高位,它的影響就會在高位;氣候如果處於低位,它的影響就會在低位;氣候如果處於後方,它的影響就會在後方;氣候如果處於前方,它的影響就會在前方;氣候如果處於中間,它的影響就會在中間;氣候如果處於外部,它的影響就會在外部,這是氣候位置的常態。(氣候對善行、化育、政治、命令的回報,指的是天地氣候的反應。高、低、前、後、內、外,指的是生病的位置。手部的陰陽氣候處於高位,腳部的陰陽氣候處於低位,腳太陽經的氣候在身體後方,腳陽明經的氣候在身體前方,腳少陽、太陰、厥陰經的氣候在身體中間,腳少陽經的氣候在身體側面,根據各自的位置描述氣候變化導致的疾病症狀。《六元正紀大論》中的"厥陰"、"少陰"、"太陰"等詞,都是以年為單位進行描述,而人的疾病則與年份相吻合。以上十二種氣候的變化,描述了先前的善行、化育、政治、命令以及疾病變化和十二個節氣的徵兆。如果不按照年份的進程,而是主導和客觀條件正當到位時發生的,那麼它們屬於氣候的變異,並會產生勝負和復原的效應。所有勝負和復原的徵兆,當遇到勝利的氣候時,如果改變了善行,就會以善行回報;如果改變了化育,就會以化育回報;如果改變了政治和命令,就會以政治和命令回報,而且氣候的變化和恢復不會相互影響。變異的氣候,如果處於高位,回報也會在高位;如果處於低位,回報也會在低位;如果處於後方,回報也會在後方;如果處於前方,回報也會在前方;如果處於中間,回報也會在中間;如果處於外部,回報也會在外部,而且氣候位置的高低也不能相互影響。由此可見,天下風、寒、暑、濕、燥、火的氣候變化,通常是不同的。

)因此,當風氣佔優時,人體會感到不穩定;當熱氣佔優時,人體會出現腫脹;當燥氣佔優時,人體會感到乾燥;當寒氣佔優時,人體會感到輕飄;當濕氣佔優時,人體會感到濕潤,嚴重時會出現水腫。這些都是根據氣候所在的位置來描述其變化。

當天氣不足時,地氣會跟隨補充;當地氣不足時,天氣會跟隨補充,氣運在其中,通常會先於其他因素。(運,指的是木、火、土、金、水各自主導一年的氣運。如果地氣佔優,則年運會上升;如果天氣佔優,則年運會下降。無論是上升還是下降,氣運通常會先於其他因素發生變化。)當遇到無法克服的情況時,氣候會回到與其相和諧的位置,隨著氣運的變化而產生疾病。(如果氣候不在正確的位置,就會產生變異,進而導致疾病。)因此,當上方的氣候佔優時,天氣會下降到下方;當下方的氣候佔優時,地氣會上升到上方,(佔優,指的是氣候的強度。如果上方的氣候較強,它會自行下降;如果下方的氣候較強,它會自行上升。氣候的強弱會相互轉換,這是常態。)根據氣候的強弱程度來調整其比例,(氣候越強,其下降或上升的幅度越大;氣候越弱,其下降或上升的幅度越小。氣候的強弱反應,存在微小和顯著的差異。)微小的差異會產生小範圍的變化,顯著的差異會產生大範圍的變化,當氣候的變化非常顯著時,氣候的位置和性質也會發生改變,這時就會產生巨大的變化,進而導致疾病。《大要》說:氣候的顯著變化可以區分為五個級別,微小變化可以區分為七個級別,這些差異是可以看到的。這就是所說的氣候變化。

當氣候炎熱時,不要使用溫熱的治療方法;當氣候寒冷時,不要使用寒涼的治療方法,該怎麼辦呢?如果需要發汗治療,可以選擇溫熱的方法,但不能過於接近熱氣;如果需要清熱治療,可以選擇寒涼的方法,但不能過於接近寒氣。(因為汗出需要利用熱氣,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可以使用溫熱的方法,但不能過於接近熱氣;同樣,因為腹瀉需要利用寒氣,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可以使用寒涼的方法,但不能過於接近寒氣。這些方法都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的。)在治療過程中,必須順應氣候的變化,如果違反了這個原則,就要用相反的治療方法來應對。(例如,春天適合使用涼性的治療方法,夏天適合使用寒性的治療方法,秋天適合使用溫性的治療方法,冬天適合使用熱性的治療方法。這些治療方法的選擇必須順應氣候的變化,不能違背。然而,如果在炎熱的環境下使用寒性的治療方法,或者在寒冷的環境下使用熱性的治療方法,或者在春天使用涼性的治療方法,或者在秋天使用溫性的治療方法,這些都是用相反的治療方法來應對氣候的變化。)

對於懷孕的婦女,如果受到毒素的影響,該怎麼辦?如果存在嚴重的癥瘕或劇烈的疼痛,可以使用破積止痛的藥物進行治療。這被稱為「不救必乃盡死,救之以存其大」,意思是如果不進行治療,必然會導致嚴重後果,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而通過治療,可以保存更大的利益,即保護母親的生命。上文中提到的「無殞」是指不能保證完全康復,而「亦無殞」則是指孩子也不一定會死亡。

對於嚴重的積聚疾病,可以使用破積的治療方法,但應該在病情減輕到一定程度時停止治療,如果過度治療,可能會導致死亡。(病情減輕到一定程度,不足以對生命造成威脅,因此在病情減輕到一定程度時停止治療。如果過度治療,殘餘的毒素仍會存在體內,沒有疾病可以攻擊,當使用有毒的藥物時,會破壞身體的平衡,導致死亡。)

對於木氣鬱結的情況,可以使用吐法使其順暢;對於火氣鬱結的情況,可以使用發汗法使其散發;對於土氣鬱結的情況,可以使用瀉下法使其排泄;對於金氣鬱結的情況,可以使用滲透法使其排出;對於水氣鬱結的情況,可以使用抑制法使其折斷,然後調整氣候。("達",指的是使用吐法,使氣候順暢;"發",指的是使用發汗法,使氣候分散;"奪",指的是使用瀉下法,使氣候排泄;"泄",指的是使用滲透法,使氣候排出;"折",指的是使用抑制法,使氣候折斷。通過這些方法,氣候可以得到調整。)如果氣候過度,可以使用相剋的方法來控制,這就是所謂的瀉法。

("過",指的是氣候過度。對於氣候過度的情況,可以使用相剋的方法來控制。具體來說,鹹味可以瀉腎氣,酸味可以瀉肝氣,辛辣可以瀉肺氣,甜味可以瀉脾氣,苦味可以瀉心氣。對於氣候過度的情況,使用相剋的方法來控制,因此稱為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