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一 (47)
卷一 (47)
1. 五常政大論篇
《五常政大論篇》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面巽言也。)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大小之異也。(高下,謂地形。大小,謂陰陽之氣盛衰之異。中原地形,西北方高,東南方下,西方涼,北方寒,東方溫,南方熱。)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
(陽精下降,故地氣以溫而和之於下矣。陽氣生於東而盛於南,故東方溫南方熱,此則氣之多少明矣。)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陰精奉上,故地以寒而和之於上矣。陰氣生於西而盛於北,故西方涼而北方寒,君面巽而言,臣面乾而對也。)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
(《六元正紀論》云: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陰精所奉,高之地也。陽精所降,下之地也。陰方之地,陽不妄泄,寒氣外持,邪不數中正氣堅守,故壽延。陽方之地,陽氣耗散,發泄無充,風濕數中,真氣傾竭,故夭折。
今中原之地,西北方人多壽,東南人多夭,中間猶各有微甚耳。)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西方北方人皮膚閉,腠理密,人皆食熱,故宜散宜寒。東方南方之人皮膚疏,腠理開,人皆食冷,故宜收宜溫。散,謂溫浴,使中外條達。收,謂溫中,不解表也。
)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凡稟乎天者,以神為主,稟乎地者,以氣為主。諸有形之類,根於中者,生源系天,其所動浮,皆神氣為機發之主,其所為也,物莫之知,是以神捨去,則機發動用之道息矣。又以其生氣之根本,乃發自身形之中,故曰:根中也,其根於外者,生源系地,故其所生長化收藏,皆為造化之氣所成立,其所出也,物亦莫之知。是以氣止息,則生化結成之道絕滅矣。
其木火土金水,燥濕液堅柔,雖常性不易,及乎外物去,生氣離,根化絕止,則其常體性顏色,皆必變移其舊也。)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始動而生化,流散而有形,布化而成結,終極而萬象皆變也。)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下取,謂寒逆於下,而熱攻於上,不利於下,氣盈於上,則溫下以調之。上取,謂寒積於下,溫之不去,陽藏不足,則補其陽也。旁取,謂氣並於左,則藥熨其右,氣並於右,則藥熨其左以和之。)
有毒無毒,服有約乎?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下品藥毒,毒之大也。)常毒治病,十去其七,(中品藥毒,次於小也。)小毒治病,十去其八,(上品藥毒,次於小也。)無毒治病,十去其九,(上品、中品、下品無毒藥,悉謂之平。
白話文:
【五常政大論篇】說道:天空在西北方顯得不夠高闊,因此那裡的氣候左邊寒冷而右邊涼爽;大地在東南方顯得不夠廣袤,導致那裡的氣候右邊炎熱而左邊溫暖,這是什麼緣故呢?這是因為陰陽二氣的運作,地形的高低,以及氣候的差異所造成的結果。
東南方屬陽,陽氣精華下降到地面,所以那裡右邊炎熱而左邊溫暖。西北方屬陰,陰氣精華上升到天空,所以那裡左邊寒冷而右邊涼爽。因此,地面有高低之分,氣候有溫涼之別,高地氣候較冷,低地氣候較熱。
陰氣精華豐沛的地方,人們往往更健康長壽;陽氣精華豐沛的地方,人們則可能短命早逝。在西北方,人們大多活得長壽,在東南方,人們則容易短命,這之間的差異程度各有不同。
對於西北方的人,他們的氣候環境是散發且寒冷的;對於東南方的人,他們的氣候環境是收斂且溫暖的。這就是同樣的疾病卻需要不同治療方法的原因。西北方和北方的人皮膚緊密,適合散熱和防寒;東南方和南方的人皮膚疏鬆,適合保暖和收斂。
我們身體內的神氣,就像一部精密的機器,如果神氣離開,機器就會停止運作。身體外的氣息,就像一個活生生的生物,如果氣息停止,生命的活力也會消失。
氣息開始時會產生變化,氣息散發時會形成具體的形態,氣息擴散時會促進生命繁衍,氣息終結時會引發形象的改變。
關於藥物的使用,有毒和無毒的藥物服用都有一定的規範。疾病的時間長短決定了藥方的大小。對於有毒的藥物,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使用。大毒藥物治病,病情應減少六成;中等毒性藥物治病,病情應減少七成;小毒藥物治病,病情應減少八成;無毒藥物治病,病情應減少九成。
食物是養生的重要部分,包括穀物、肉類、水果和蔬菜,但食用量不宜過多,以免損害身體的正常機能。如果病情未能完全消除,可以按照上述原則再次進行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必須考慮年齡和季節的因素,不能破壞自然的和諧。不要讓虛弱的變得更虛弱,也不要讓強壯的變得更強壯,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避免引發邪氣,保持正確的治療方向,否則會影響人的壽命。
經絡應保持暢通,血氣應順應自然,補充身體的不足,使之與他人一樣健康。通過和諧的養生方式,靜待時間的療效,謹慎地保護身體的氣息,防止其偏移,這樣才能使身體形態更加健康,生命力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