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十一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15)

1. 小腸癰門主論

又曰:如積襲日久,因循不識此證,誤作脹病治之,以致毒攻內臟,腸胃受傷,或致陰器攻爛,腐靨黑斑,色敗無膿,時流汙水,腹連陰痛,煩躁不止,身熱口乾,衾幃多臭,臥房難進者,俱為不治。

馮魯瞻曰:小腸癰作痛者,其身甲錯,腹皮緊,按之濡,如腫狀,腹常痛或繞臍生瘡,急宜下之。(《錦囊》)

又曰:一室女時患腹痛,食少面黃肌瘦,幼科治以退熱消積,女科治以通經行血,大方以虛而議補,俱不效。後有識者曰:脈大而尺獨數,肌膚甲錯,(甲錯,不滑澤也。)此小腸有癰,膿已成而將潰矣。亟與葵根一兩,金銀花三錢,甘草節一錢,皂角刺、陳皮各二錢,再劑而膿血大潰,更以太乙膏同參耆治之,一月始安。

又曰:腸癰是膏粱積熱所致。其候身皮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繞臍生瘡,小腹按之則痛,溲數似淋,腹脹惡寒,身熱自汗。如脈沉緊而未有膿,須急解毒;如脈洪數已有膿,須急下膿;若小腹痛而小便閉者,是膿壅滯也。然腸癰為病,切不可驚,驚則腸斷,故坐臥轉側,切宜徐緩,並飲薄粥及八珍湯以固元氣,靜養調理,庶可保也。

李東垣曰:腸癰繞臍生瘡,膿從瘡出者,有出臍中者。惟大便下膿血者,自愈也。(《十書》)

申鬥垣曰:腸內生癰,當驗證明白,不可妄治,妄則殺人。其病小腹重,按之痛,小便如淋,時時汗出惡寒,身皮錯,腹皮急,繞臍生瘡,或臍出膿,或大便膿血。如左腫甚者,左寸洪數,是小腸癰;右腫甚者,右寸洪數,是大腸癰。(《啟玄》)

朱丹溪曰:肌膚甲錯,腹皮緊小,腹痛小便以淋,時時汗出或引大腹痛,按之濡,若腫狀,腹無積聚,身不發熱,脈不弦數,此腸中有癰,久積陰冷所致。宜用濁熱之劑以溫發之,故《金匱》有用附子溫之者。

何氏曰:凡腸癰男左女右,腳曲不能伸者是。若誤作陰疝與傷寒治之,為禍不小。(《濟生》)

胡公弼曰:按臍下一寸三分,即腸之屈曲間,大腸左盤,小腸右曲。其生癰也,由冷毒積久,腸厚而不能發越於外,故生於內,外視之無形,重按之痛甚,毒生於左側左足不能伸,毒生於右側右足不能伸,生毒之外肌膚微有皺紋,細觀亦覺微腫。此證當服牛膠酒吞太乙膏丸追膿解毒,治一不善,則難救矣。(《青囊》)

竇漢卿曰:膀胱有熱,蓄毒不流,結成此候,以致臍中堅硬結核,小便疼痛,日夜下利無度是也。外宜用連須蔥十根搗爛罨臍上。

又曰:婦人腸癰與男子不同,乃心經毒流小腸經,發在臍中,堅硬如石,此是惡候也,宜內托。

又曰:腸癰,若大便或臍間出膿者,不治。

《內經》曰:腸癰為病不可驚,驚則腸斷而死,故患是者,其坐臥轉側,務宜徐緩,時少飲薄粥及服八珍湯,固其元氣,靜養調理,庶可保全其生。(《全書》)

白話文:

有人說:如果病情積累很久,因為不了解這個病,錯誤地當作腹脹來治療,就會導致毒素侵入內臟,傷害腸胃,甚至會導致陰部潰爛,出現腐爛的黑斑,顏色敗壞沒有膿液,時常流出污水,腹部連帶陰部疼痛,煩躁不安,身體發熱口乾,被褥發出惡臭,令人難以進入臥室,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

馮魯瞻說:小腸癰發作疼痛的時候,身體皮膚會像魚鱗一樣粗糙,腹部皮膚繃緊,按下去卻感覺軟軟的,像腫起來一樣。腹部經常疼痛,或者肚臍周圍長瘡,應該趕快用藥瀉下(排除毒素)。

又有人說:有個年輕女子,一直腹痛,吃不下東西,面色發黃,身體消瘦。小兒科醫生用退燒消積的藥來治療,婦科醫生用通經活血的藥來治療,大夫認為是虛弱而用補藥,都沒效果。後來有個有見識的人說:脈象大而且只有尺脈跳動得快,皮膚像魚鱗一樣粗糙(魚鱗狀的粗糙,就是不光滑),這是小腸長了癰,膿已經形成快要潰破了。趕緊用葵根一兩,金銀花三錢,甘草節一錢,皂角刺、陳皮各二錢,再吃一副藥,膿血大量潰出,接著用太乙膏配合人參黃耆來治療,一個月後才痊癒。

又有人說:腸癰是因為吃太好、積熱造成的。它的症狀是身體皮膚粗糙,腹部皮膚繃緊,按下去卻感覺軟軟的,像腫起來一樣,肚臍周圍長瘡,小腹按下去會痛,小便次數多且像淋病一樣,腹脹怕冷,身體發熱自汗。如果脈象沉緊,還沒有膿液,就要趕快解毒;如果脈象洪大而快,已經有膿液,就要趕快排膿;如果小腹痛且小便不通,是膿液阻塞了。但得了腸癰這個病,千萬不要驚慌,驚慌就會導致腸子斷裂,所以坐著、躺著、翻身的時候,都要慢慢地,並且喝稀粥和八珍湯來鞏固元氣,靜養調理,或許可以保住性命。

李東垣說:腸癰導致肚臍周圍長瘡,膿從瘡口流出來,有的從肚臍流出來。只有大便排出膿血的,才能夠自癒。

申鬥垣說:腸內長癰,應該仔細辨證清楚,不可胡亂治療,胡亂治療會害死人。它的症狀是小腹沉重,按下去會痛,小便像淋病一樣,時常出汗怕冷,皮膚粗糙,腹部皮膚繃緊,肚臍周圍長瘡,或者肚臍流膿,或者大便有膿血。如果左邊腫脹嚴重,左手的寸脈洪大而快,是小腸癰;如果右邊腫脹嚴重,右手的寸脈洪大而快,是大腸癰。

朱丹溪說:皮膚像魚鱗一樣粗糙,腹部皮膚繃緊而且小,腹痛小便像淋病一樣,時常出汗或者牽引到大腹痛,按下去卻感覺軟軟的,像腫起來一樣,腹部沒有積聚,身體不發熱,脈象不弦數,這是腸中有癰,是長期積累寒冷所造成的。應該用溫熱的藥來溫發它,所以《金匱》有用附子來溫熱的。

何氏說:一般腸癰,男性發在左邊,女性發在右邊,腿彎曲不能伸直就是。如果誤當作陰疝或傷寒來治療,會造成很大的禍害。

胡公弼說:按肚臍下一寸三分的地方,就是腸子彎曲的地方,大腸在左邊盤繞,小腸在右邊彎曲。腸癰的發生,是因為寒冷的毒素積累很久,腸壁變厚而無法發散到外面,所以長在裡面,從外表看沒有腫塊,用力按才會很痛。毒素長在左側,左腿就不能伸直;毒素長在右側,右腿就不能伸直。長毒素的地方皮膚會有細微的皺紋,仔細看也會感覺到微微腫脹。這種病應該服用牛膠酒、吞服太乙膏丸來追膿解毒,如果治療不當,就很難救治了。

竇漢卿說:膀胱有熱,積累毒素無法排除,就會形成這種病,導致肚臍裡面堅硬結塊,小便疼痛,日夜拉肚子不停。外用連根的蔥十根搗爛敷在肚臍上。

又說:婦女的腸癰和男子的不同,是心經的毒流到小腸經,發在肚臍裡面,堅硬像石頭一樣,這是很嚴重的症狀,應該用內托的方法來治療。

又說:腸癰,如果大便或肚臍流膿,就無法治癒。

《內經》說:得了腸癰這個病,千萬不要驚慌,驚慌就會導致腸子斷裂而死,所以得了這個病,坐著、躺著、翻身的時候,都要慢慢地,時常喝少許稀粥和服用八珍湯,來鞏固元氣,靜養調理,或許可以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