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十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14)

1. 大腸癰門主論

(按六味補腎水,加參、耆、麥冬,補脾胃之土,土旺而肺自旺,肺與大腸相表裡,又為腎之母,母子相需,表裡相顧,故奏功如神也。)

王肯堂曰:大腸癰多大便墜腫,初起發熱惡風自汗,身皮甲錯,按之腹內急痛。

白話文:

(用六味地黃丸來補腎水,再加入人參、黃耆、麥冬,用以補脾胃的土氣。當脾胃的土氣強盛時,肺氣自然也會旺盛。肺與大腸互為表裡,又如同腎的母親,母子互相需要,表裡互相照應,所以能發揮神奇的功效。)

王肯堂說:大腸癰大多會有大便時肛門墜脹腫痛的感覺,初期會發燒、怕冷、自汗,皮膚粗糙像魚鱗一樣,按壓腹部會感到劇烈疼痛。

2. 小腸癰門主論

經曰:關元隱隱痛者小腸疽,其上肉微起者小腸癰。(關元穴,又名小腸募,在臍下三寸。)

《千金》曰:腸癰之為病,小腹腫,強按則痛,便數似淋。

《厥論》曰: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則死。

王肯堂曰:《千金》謂妄治必殺人。腸癰為病,小腹重而強按之則痛,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狀,其脈數者,小腸有膿也。(《準繩》)

陳無擇曰:腸癰為病,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聚積,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膿,久積陰冷所成也。故《金匱》有用附子溫之。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此以內結熱所成也,故《金匱》有用大黃利之。

張仲景曰:腸癰,小腹痞堅,蓋小腹痛而痞,小便數而似淋者。腸癰,即肺癰肝癰之屬。

巢氏曰:洪數者已有膿,脈若遲緊者未有膿。甚則腹脹大,轉側有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自臍出,或大便出膿血。

張景岳曰:經言腸癰為病不可驚,驚則腸斷而死。故患是者其坐臥轉側,極宜徐緩,時時少飲薄粥及八珍湯,固其元氣,靜養調理,庶可保其有生。(《全書》)

薛立齋曰:此證因七情飲食所致。

又曰:若臍間出膿者不治。

孫真人曰:腸癰小腹重,強按之則痛,小便如淋,時時汗出,復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加腫甚者,腹脹大轉側有水聲,或繞臍生瘡,膿從臍出,或從大便下,乃七情飲食所致。脈遲緊者未有膿也,大黃湯下之;洪數者,已有膿也,薏苡湯排之;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膿壅滯也,牡丹皮散主之。

陳實功曰:腸癰初起,發熱惡寒,脈芤而數,皮毛錯縱,腹急漸腫,按之急痛,大便墜重,小便澀滯若淋,甚者臍突腹脹,轉側水聲,皆由濕熱瘀血流入小腸而成癰也。(《正宗》)

又曰: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腸胃傳送不能舒利,敗血濁氣壅遏而成。婦人產後體虛,多臥未經起坐而成。婦人坐草艱難,用力太過而成,婦人分娩後,失逐敗瘀,以致敗血停積腸胃,結滯而成。飢飽勞傷,擔負重物,致傷腸胃而成。醉飽房勞,過傷精力,或生冷並進,以致氣血乖違,濕動痰生,多致腸胃痞塞,運化不通,氣血凝滯,皆能致之。

又曰:初起未成,小腹殷殷作痛,儼似奔豚,小便淋瀝者,當以大黃湯下之,瘀血去儘自安;體虛脈細,不敢下者,活血散瘀湯和利之。

又曰:腹濡而痛,小腹急脹,時時下膿者,毒未解也,用牡丹皮湯治之。

又曰:已成,腹中疼痛,脹滿不食,便淋刺痛者,薏苡仁湯主之。

又曰:如膿從臍出,腹脹不除,飲食減少,面白神疲,此乃氣血兩虧,宜用八珍湯加牡丹皮、肉桂、黃耆、北五味斂而補之。

白話文:

小腸癰門主論

經書記載:關元穴隱隱作痛,是患了小腸疽;如果患處皮膚略微隆起,則是小腸癰。(關元穴,又名小腸募穴,位於肚臍下三寸。)

《千金方》記載:腸癰發病,會出現小腹腫脹,用力按壓則疼痛,大便次數頻繁,如同小便不利。

《厥論》記載:少陽經氣逆亂,臟腑功能失調。臟腑功能失調,會導致腰部不能彎曲,頸部不能轉動,如果得了腸癰就無法治療,受驚嚇則會死亡。

王肯堂說:《千金方》中提到錯誤治療必然致死。腸癰發病,小腹沉重,用力按壓則疼痛,大便次數頻繁,如同小便不利,時而汗出,又感惡寒,皮膚起疙瘩,腹部皮膚緊繃像腫脹一樣,脈搏頻數,說明小腸內已有膿液。(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

陳無擇說:腸癰發病,皮膚起疙瘩,腹部皮膚緊繃,按壓時感覺潮濕,像腫脹一樣,腹部沒有明顯腫塊,身體沒有發熱,脈搏頻數,這是腸內有膿液,長期積聚陰寒所致。所以《金匱要略》中使用附子溫經散寒。如果脈象遲緩緊弱,說明膿液尚未形成,可以使用瀉下藥,會排出血液;如果脈象洪大而數,說明膿液已形成,不可使用瀉下藥,這是由於內部積熱所致,所以《金匱要略》中使用大黃瀉熱。

張仲景說:腸癰,小腹痞滿堅硬,主要表現為小腹疼痛且痞滿,小便次數頻繁且如同小便不利。腸癰與肺癰、肝癰同屬一類疾病。

巢氏說:脈象洪大而數,說明已有膿液;脈象遲緩緊弱,說明尚未形成膿液。嚴重者腹部脹大,翻身時有水聲,或者臍周圍長瘡,或者膿液從臍部排出,或者膿血從大便排出。

張景岳說:經書記載腸癰患者不可受驚,受驚則腸子會斷裂而死。所以患有此病的人,坐臥翻身都要極為緩慢,時常少量飲用稀粥及八珍湯,以鞏固元氣,靜養調理,才能保全性命。(出自《景岳全書》)

薛立齋說:此病是由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和飲食不節所致。

他又說:如果膿液從臍部排出,則難以治療。

孫真人說:腸癰患者小腹沉重,用力按壓則疼痛,小便如同小便不利,時而汗出,又感惡寒,皮膚起疙瘩,腹部皮膚緊繃,嚴重者腹部脹大,翻身時有水聲,或者臍周圍長瘡,膿液從臍部排出,或者從大便排出,都是由於七情和飲食不節所致。脈象遲緩緊弱,說明尚未形成膿液,可以使用大黃湯瀉下;脈象洪大而數,說明已有膿液,可以使用薏苡仁湯排出膿液;如果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說明膿液壅滯,可以使用牡丹皮散治療。

陳實功說:腸癰初期,發熱惡寒,脈象浮大而數,皮膚起疙瘩,腹部緊繃逐漸腫脹,按壓時劇痛,大便下墜沉重,小便澀滯如同小便不利,嚴重者臍部突出,腹部脹大,翻身時有水聲,都是由於濕熱瘀血流入小腸而形成癰腫。(出自《外科正宗》)

他又說:男子因暴怒、急走奔波,導致腸胃運化失調,敗血濁氣阻塞而致病。婦女產後體虛,多臥不起而致病。婦女坐臥困難,用力過度而致病;婦女分娩後,瘀血未盡排出,導致敗血停積於腸胃,阻塞而致病。飢飽勞傷,負重過度,損傷腸胃而致病。醉酒飽食房事過度,損傷精力,或者生冷食物一起食用,導致氣血失調,濕邪痰濁產生,多致腸胃阻塞,運化不通,氣血凝滯,都能導致此病。

他又說:初期未成形時,小腹隱隱作痛,如同奔豚病,小便淋瀝,應該使用大黃湯瀉下,瘀血排出後就能痊癒;如果體虛脈象細弱,不敢使用瀉下藥,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調理。

他又說:腹部潮濕疼痛,小腹緊脹,時常排出膿液,說明毒邪尚未清除,可以使用牡丹皮湯治療。

他又說:如果已經成形,腹部疼痛,脹滿不思飲食,大便如同小便不利且刺痛,可以使用薏苡仁湯治療。

他又說:如果膿液從臍部排出,腹部脹大未消,飲食減少,面色蒼白神疲乏力,這是氣血兩虛,應該使用八珍湯加牡丹皮、肉桂、黃耆、北五味子以斂氣補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