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二十一 (13)
卷二十一 (13)
1. 大腸癰門主論
經曰:天樞隱隱痛者大腸疽;其上肉微起者大腸癰。(天樞穴,又名大腸募,大腸募在臍旁開二寸。)
陳遠公曰:人腹中疼甚,手不可按,右足屈而不伸,人以為腹中火盛而存食也,誰知大腸生癰乎!凡腹痛足不能伸者,俱腸癰也,而大腸癰足猶不能伸也。但大腸生癰,無不成於火,火盛不散則結郁成癰矣。然火之有餘,本水之不足,水衰則火旺,火無水制,乃養成其毒耳。
治法不必治火,壯水以制火,毒氣自消矣。清腸飲:金銀花三兩,當歸二兩,地榆、麥冬、元參各一兩,苡仁五錢,生甘草三錢,黃芩二錢,水煎服。一次痛少止,二劑足可伸,又二劑毒盡。(此方活血解毒,雖瀉火而實滋陰也,相濟相成,取效如神耳。倘不益陰以潤腸,唯攻毒以降火,則大腸先損,何能勝火毒凌灼哉,無怪治之不效也。
《冰鑑》)
又曰:大腸生癰,右足不伸,腹疼甚,便出膿血,肛門如刀割,此已潰爛也。能食者生,不能食者死。然不能食之中,亦有非因火毒之熾而然者,又不因其不能食而棄之也。凡生癰疽,俱以有胃氣為佳,為胃氣無論陰毒陽毒,多不可救。故陰疽證必以扶胃氣為第一,少加敗膿祛毒,則正氣無傷,火毒易散,今大腸癰破而不思食,則胃氣盡絕,大危證也。不急補胃,而惟治癰,必死之道矣。
開胃救亡湯:人參、山藥、薏仁、元參、白朮各一兩,金銀花二兩,生甘草三錢,山羊血一錢研,水煎調服,一劑胃開,二劑膿少,三劑疼止,四劑全愈。(此方救胃而敗膿祛毒已在其中,妙在銀花治毒,仍是滋陰之品,為瘡家奪命之將軍,乃至仁至勇之帥。又得參朮輔助其力,則散毒猶神。
山羊血止血解渴,且善通氣,引各藥直入癰中以解散之,合而治之,調合有人,撫綏有人,攻剿有人,安得不勝乎!自然胃氣開,化精微而轉輸於大腸也。倘胃氣未傷,服之尤效,切勿疑而不用,以枉人性命耳。)
又曰:大腸生癰,小腹痛甚,淋瀝不已,精神衰少,飲食無味,面色痿黃,四肢無力,自汗盜汗,夜不得臥,人以為火盛生癰也,誰知水衰不能潤腸耳!夫大腸不能傳導者,全賴腎水灌注,今因醉飽房勞,過傷精力,大泄其精,以致火動水涸,又加生冷兼進,以致氣血乖違,濕動痰生,腸胃痞塞,運化不通,氣血凝滯而成癰也。然則生癰之先,本腎水之不足,茲癰潰之後,又複流其水,是虛其虛矣。
若作火毒治,鮮不變為死證,必須大補腎水,並補脾胃之氣,則脾胃化精生水更易枯涸也,腸一旦得滂沱之潤,自然沾足重蘇,不治癰而癰已化,氣血足而肌肉生也。加味六味地黃湯以治之:熟地二兩,山藥、山萸各八錢,丹皮六錢,澤瀉一錢,白茯苓三錢,人參、麥冬各一兩,黃耆五錢,水煎服,數劑疼止神健。
白話文:
大腸癰門主論
經書記載:天樞穴隱隱作痛是患有大腸疽;如果患處皮膚略微隆起,則是患有大腸癰。(天樞穴,又名大腸募穴,位於肚臍旁開二寸。)
陳遠公說:如果腹部劇痛,手按壓不住,右腿屈曲不能伸直,人們往往認為是腹部火盛積食,卻不知是得了大腸癰!凡是腹痛且腿伸不直的,都是腸癰,而大腸癰的症狀是腿更加伸不直。大腸生癰,沒有不是因為火邪引起的,火盛不散就會鬱結成癰。然而,火邪過盛,根本原因是體內水液不足,水液衰弱則火邪旺盛,火邪沒有水液制約,就會滋生毒邪。
治療方法不必著重清火,應當益陰以制火,毒氣自然會消散。清腸飲的配方:金銀花三兩,當歸二兩,地榆、麥冬、元參各一兩,薏苡仁五錢,生甘草三錢,黃芩二錢,水煎服。一次服用疼痛就能減輕,兩劑藥就能伸直腿,再服用兩劑藥毒邪就能清除。(這個方子活血解毒,雖然瀉火卻也滋陰,相輔相成,療效神奇。如果只攻毒瀉火而不益陰潤腸,大腸就會先受損,怎能抵擋火毒的灼燒呢?怪不得治療無效。)
(出自《冰鑑》)
經書又說:大腸生癰,右腿伸不直,腹部劇痛,排便帶膿血,肛門像刀割一樣疼痛,這已經是潰爛了。能吃東西就能活,不能吃東西就會死。但是,不能吃東西的情況中,也有不是因為火毒熾盛引起的,也不應該因為不能吃東西就放棄治療。凡是生長癰疽的,都以有胃氣為佳,因為無論是陰毒還是陽毒,胃氣衰竭都難以治療。所以陰疽的治療,必須以扶助胃氣為先,再少加一些敗膿祛毒的藥物,這樣正氣就不受損傷,火毒也容易消散。現在大腸癰破潰了卻不想吃東西,說明胃氣已經衰竭,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如果不急著補益胃氣,而只治療癰疽,那就必死無疑了。
開胃救亡湯的配方:人參、山藥、薏苡仁、元參、白朮各一兩,金銀花二兩,生甘草三錢,山羊血一錢(研磨),水煎服,一劑藥胃口就開,兩劑藥膿液減少,三劑藥疼痛止息,四劑藥就痊癒。(這個方子既能救治胃氣,又能敗膿祛毒,妙在於金銀花既能治毒,又是滋陰的藥物,是治療瘡瘍的救命良藥,是至仁至勇的主帥。又有參、朮輔助它的力量,則散毒如同神助。山羊血能止血解渴,又能通氣,能引導藥物直達癰疽部位使其消散。這個方子攻守兼備,調和有度,攻剿有方,安得不勝呢!自然胃氣就會恢復,精微物質就能轉運到大腸。如果胃氣沒有受損,服用這個方子效果更佳,千萬不要懷疑而不使用,以免枉送性命。)
經書又說:大腸生癰,小腹部劇痛,尿頻尿急,精神萎靡,食慾不振,面色萎黃,四肢無力,自汗盜汗,晚上睡不著覺,人們認為是火盛導致生癰,卻不知道是水液衰弱不能滋潤腸道!大腸之所以能傳導,全賴腎水的灌注,現在因為飲酒過度、飽食、房事過度,損傷了精力,導致腎精虧損,火動水涸,又加上進食生冷食物,導致氣血逆亂,濕邪活動,痰濁產生,腸胃堵塞,運化不通,氣血凝滯而形成癰疽。所以,生癰之前,本就是腎水不足,等到癰疽潰爛之後,又損失了體液,這是雪上加霜。
如果用清瀉火毒的方法治療,很少有不變成危急症狀的,必須大補腎水,同時補益脾胃之氣,因為脾胃化生精微物質,滋養水液,如果脾胃虛弱,水液更容易枯竭。腸道一旦得到充足的滋潤,自然就會恢復生機,不治療癰疽,癰疽也會自行消散,氣血充足,肌肉就會再生。用加味六味地黃湯治療:熟地二兩,山藥、山茱萸各八錢,丹皮六錢,澤瀉一錢,白茯苓三錢,人參、麥冬各一兩,黃耆五錢,水煎服,服用幾劑藥疼痛就會停止,精神就會恢復健康。(六味地黃湯補腎水,加上人參、黃耆、麥冬,補益脾胃之土,脾土旺盛則肺氣自旺,肺與大腸相表裡,又是腎之母,母子相需,表裡相顧,所以療效神奇。)
王肯堂說:大腸癰大多會有大便墜脹的感覺,初期會發熱怕風,自汗,皮膚起疙瘩,按壓腹部會有劇烈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