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3)

1. 肺癰肺痿門主論

又曰:肺痿之候,久嗽不已,汗出過度,重亡津液,便如爛瓜,下如豕膏,小便數而不渴。渴者自愈;欲飲者將瘥。此由肺多唾涎,而無膿者,肺痿也。

又曰:肺瘡之候,口乾喘滿,咽燥而渴甚,則四肢微腫,咳唾膿血,或腥臭濁沫,胸中隱隱微痛者,肺疽也。始萌則可救,膿成則多死。

馬益卿曰:肺癰治法要略,先以小青龍湯一貼,以解其風寒邪氣,然後以葶藶大棗瀉肺湯、桔梗湯、葦莖湯,(見《金匱要略》)隨證用之以取膿,此治腫瘍之例也。終以內補黃耆湯以補里之陰氣,此治潰瘍之例也。

薛立齋曰:凡勞傷血氣,腠理不密,外邪所乘,內感於肺,或入房過度,腎水虧損,虛火上炎,或醇酒炙煿,辛辣厚味,熏蒸於肺,或咳唾痰涎,汗下過度,重亡津液,皆能致之。

又曰:大抵勞傷血氣,則腠理不密,風邪乘肺,風熱相搏,蘊結不散,必致咳嗽者。若誤用汗下過度,則津液重亡,遂成斯證。

又曰:此證皆由脾土虧損,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腎水,故始成則可救,膿成則多死。苟能補脾肺,滋腎水,庶有生者,若專攻其瘡,則脾胃益虛,鮮有不誤者矣。

陳遠公曰:人有胸膈間作痛,咳嗽時更加痛,手按之更增氣急,人以為肺咳也,誰知肺熱生癰乎!夫肺為嬌臟,藥食所不到者,故治之甚難,治法似宜瀉火以救肺,藥既不入肺,而肺為脾子,脾經未嘗不愛藥也。補脾土則土能生金,平肝木則金不剋木,清心火則火不刑金,三經有益於肺,無損於金,則肺氣得養,後以消毒之品解肺之邪,何癰不散乎。全肺湯:元參三兩,金銀花五兩,麥冬二兩,生甘草五錢,花粉、茯苓、白芍各三錢。

水煎服二劑,痛減內消矣。(《冰鑑》。按癰疽證必須內消,不可令其出毒。內消之法,總不外心肝脾三經,而別無消癰之道也。或曰:肺之於腎也,獨不可治腎以消乎?然肺癰雖成於火灼肺金之液,實因肺氣之自虛也,補腎雖或能使肺不來生腎,但肺腎相通,補腎之水,恐肺氣下降,而火毒反不肯遽散,不若止治三經,使肺氣得養,自化其毒,不遺於腎為妙也。)

又曰:人有胸膈作痛,咳嗽不止,吐痰便覺疼甚,按之痛不可忍,喉間聞腥臭之氣,隨吐膿血,此肺癰不但已成,而且已破矣。未破者易消,已破者難治,以膿血未能遽盡耳。然得法亦無難也。

夫肺之生癰者,因肺火不散也,然肺火之來,因肺氣之虛也,肺虛而後火留於肺,火盛而肺結為癰,不補虛以散火,而未成形者何以消,已成形者何以散,即潰爛者又何以愈哉,是虛宜補矣。然補何臟乎?若補肺虛,而肺不能直補,只補胃氣,則肺氣自旺也。今癰已破,多吐膿血,則肺氣尤虛,雖毒氣尚存,不可純瀉其毒,於補氣之中而行攻散之法,則毒易化,而正氣無傷也。

白話文:

肺癰肺痿門主論

關於肺痿這種病症,患者會長期咳嗽不止,並且大量出汗,導致體內津液嚴重喪失,大便會像腐爛的瓜一樣稀爛,小便次數頻繁但不口渴。如果患者開始口渴,則表示病症將要痊癒;如果想要喝水,則表示病情即將好轉。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肺部產生過多唾液,但沒有膿液,這就是所謂的肺痿。

另外,肺部生瘡的症狀是口乾、喘氣、胸悶,咽喉乾燥且非常口渴,四肢會輕微腫脹,咳嗽時會咳出膿血,或帶有腥臭味的混濁泡沫,胸口會隱隱作痛,這些是肺部生膿瘡的表現。在初期發作時還能治癒,如果膿瘡形成,則大多會導致死亡。

馬益卿認為,治療肺癰的重點,首先要用小青龍湯來解除風寒邪氣,然後使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桔梗湯、葦莖湯(這些方子在《金匱要略》中有記載),根據具體症狀選用,以排出膿液,這是一種治療腫瘤的方法。最後再用內補黃耆湯來補充體內的陰氣,這是一種治療潰瘍的方法。

薛立齋認為,凡是因勞累損傷氣血、導致身體防禦能力下降,外邪就會侵入,進而影響肺部,或因房事過度導致腎水虧損、虛火上炎,或因飲酒、吃燒烤、辛辣濃膩食物,導致肺部受到熏蒸,或因長期咳嗽吐痰、大量出汗等原因導致體內津液嚴重喪失,這些都會導致肺部疾病。

薛立齋還說,大抵是勞累損傷氣血,導致身體防禦能力下降,風邪侵入肺部,風熱相互搏結,積聚不散,必定會引起咳嗽。如果誤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就會導致津液嚴重喪失,從而形成這種病症。

薛立齋又說,這種病症都是由於脾胃虛弱,不能滋養肺部,肺部虛弱又不能滋養腎水,所以初發病時還能治癒,如果膿瘡形成則大多會導致死亡。如果能夠補益脾肺、滋養腎水,或許還有治癒的希望。如果只專注於治療瘡瘍,就會使脾胃更加虛弱,很少有不延誤病情的。

陳遠公認為,有的人胸膈之間會疼痛,咳嗽時疼痛加劇,用手按壓會感到更加氣急,人們都以為是肺部咳嗽,卻不知道這是肺熱引起的肺癰。肺是嬌嫩的臟器,藥物和食物難以直接到達,所以治療非常困難。治療方法似乎應該瀉火來保護肺,但藥物不容易進入肺部,而肺是脾的子臟,脾經卻喜歡藥物。所以應該補益脾土,使土能夠生金;平息肝木,使金不剋木;清除心火,使火不刑金。這三經對肺都有益,而不會損害肺氣,這樣肺氣才能得到滋養,然後再用消毒的藥物來解除肺部的邪氣,這樣膿瘡自然就會消散。他提出全肺湯的配方:元參三兩、金銀花五兩、麥冬二兩、生甘草五錢、花粉、茯苓、白芍各三錢。用水煎服兩劑,疼痛就會減輕,腫塊也會消散。(《冰鑑》中說,膿瘡必須在體內消散,不可以讓它排出毒素。而要達到內消的目的,總離不開心肝脾三經的調理,此外沒有其他消除膿瘡的方法。有人問:肺和腎也是相互關聯的,難道不能通過治療腎來消散膿瘡嗎?雖然肺癰是因火熱灼傷肺部津液形成的,但實際上是肺氣本身虛弱所致。補腎或許能使肺不再產生腎水,但肺腎相通,補腎之水可能會使肺氣下降,導致火毒反而不能很快消散,不如只治療心肝脾三經,使肺氣得到滋養,自行化解毒素,這樣不至於影響到腎臟。)

陳遠公還說,有的人胸膈疼痛,咳嗽不止,吐痰時會感到更加疼痛,按壓時疼痛難忍,喉嚨裡能聞到腥臭的氣味,隨後吐出膿血,這表明肺癰不僅已經形成,而且已經破潰了。沒有破潰的容易消散,已經破潰的難以治療,因為膿血無法很快排盡。但是如果方法得當,也並不困難。

肺之所以會生膿瘡,是因為肺火無法散去,而肺火的產生,是因為肺氣虛弱。肺氣虛弱,火就會停留在肺部,火勢旺盛,肺就會結成膿瘡。如果不通過補益虛弱來散火,沒有形成的膿瘡如何消散?已經形成的膿瘡如何散開?已經潰爛的膿瘡又如何癒合呢?所以應該補益虛弱。那麼應該補益哪個臟器呢?如果直接補肺,肺很難直接補益,只能補益胃氣,胃氣旺盛,肺氣自然就會旺盛。現在膿瘡已經破潰,吐出大量膿血,肺氣更加虛弱,即使毒氣仍然存在,也不能只用瀉毒的方法,應該在補氣的同時進行攻散,這樣毒素容易化解,而正氣也不會受到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