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二十一 (2)
卷二十一 (2)
1. 肝癰門主方
救肝敗毒至聖丹(岐天師)治肝癰。
當歸,白芍(各三錢),黑山梔,生甘草(各三錢),金銀花(十兩,水十碗,煎汁四碗聽用)
以金銀花汁二碗加水二碗同煎服,渣又加水二碗同前存金銀花汁二碗,煎一碗,服二劑愈。
白話文:
肝癰門主方:岐天師所創的「救肝敗毒至聖丹」治療肝癰的方法如下:
使用當歸、白芍各三錢,黑山梔、生甘草各三錢,金銀花十兩。先用十碗水煎煮金銀花,煎至四碗藥汁備用。
接著取金銀花藥汁二碗,加水二碗煎煮服用。藥渣再加水二碗,如同之前一樣煎煮,得到金銀花藥汁二碗,再煎成一碗服用。服用兩劑即可痊癒。
2. 脾疽門主論
經曰:章門隱隱痛者脾疽,其上肉微起者脾癰。(章門穴,又名脾募,在臍旁開六寸,高上二寸。)
王肯堂曰:脾癰始發,章門穴必隱痛微腫,由過飧生冷,兼濕熱或瘀血鬱滯脾經而成。令人腹脹,咽嗌乾燥,小水短澀,宜大黃湯、赤豆苡仁湯二方合而用之,腹脹全消,宜六君子扶脾調理。
白話文:
脾疽門主論
經書上說:章門穴隱隱作痛是脾疽,如果患處皮膚略微隆起則是脾癰。(章門穴,也叫脾募穴,位於肚臍旁開六寸,向上二寸。)
王肯堂說:脾癰剛開始發病,章門穴一定會隱隱作痛且輕微腫脹,這是因為過度食用寒涼食物,加上濕熱或瘀血阻塞脾經造成的。患者會出現腹脹、咽喉乾燥、小便短少澀痛等症狀,應該同時服用大黃湯和赤豆苡仁湯,等腹脹完全消失後,再用六君子湯來調理脾胃。
3. 肺癰肺痿門主論
經曰:中府陷陷痛者肺疽,其上肉微起者肺癰。(中府穴,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指。)
《素問》曰: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王注云:滿,為脈氣滿實;腫,謂癰腫,肺之癰喘而兩胠滿。)
《內經》曰:血熱則肉敗,營衛不行必將為膿。大凡肺瘡當咳嗽短氣,胸滿時唾膿血,久久如粳米粥者,難治。若嘔膿而不止者,亦不可治。其嘔膿而自止者,將自愈,其脈短而澀者,自痊。浮洪而大者難治。其面色當白而反面赤者,此火之剋金,皆不可治。(《全書》)
《千金》曰:咳唾膿血,其脈數實,為肺癰。若口中咳,即胸中隱痛,脈反滑數,此肺癰也。
張仲景曰:肺癰吐膿如米粥,咽燥振寒。
又曰: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問曰:病者咳逆,何以知其肺癰,當以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如?曰:寸脈微而數,微為風,數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逼於榮,吸氣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衛,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吐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問曰:振寒發熱,寸脈滑數,其人飲食起居如故,此為癰腫。醫反不知,以傷寒治之不應。何以知有膿?膿之所在,何以別知其處?師曰:假令膿在胸中者,為肺癰。其脈數,咳吐有膿血,設膿未成,,其脈自數緊。但數為膿已成矣。
《金匱方論》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王肯堂曰:治吐膿血如肺癰狀,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荊芥、川芎、羌活、人參、茯苓、防風、藿香、蟬退各二錢,厚朴、陳皮各五錢,為末是也。)入男子發灰研細,入和之,清米湯下,可除根,只兩服,亦治吐血。(《準繩》)
又曰: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
《精要》曰:勞傷血氣,腠理虛而風邪乘之,內盛於肺也,則汗出惡風,咳嗽短氣,鼻塞項強,胸脅脹滿,久久不瘥,已成肺痿也。
又曰:起於肺癰者,由食啖辛熱炙煿,或酣飲熱酒,燥熱傷肺所致。治之宜早。
王氏曰:患肺疽者項強。蓋肺系在項,肺傷則系傷,故牽引不能轉側。肺者氣之本,其華在毛,其充在皮,故皮膚不澤。
張景岳曰:此證初起,邪結在肺者,惟桔梗杏仁煎為治此之第一方。(《全書》)
齊德之曰:肺者,五臟之華蓋也。處於胸中,主於氣,候於皮毛,勞傷血氣,腠理虛而風邪乘之,內感於肺也。故汗出惡風,咳嗽短氣,鼻塞項強,胸脅脹滿,久久不瘥,已成肺痿也。
白話文:
肺癰肺痿門主論
古籍記載,中府穴陷痛為肺疽,其上皮膚微微隆起則為肺癰。(中府穴位於雲門穴下一寸,乳頭上方第三肋間隙,可觸摸到搏動的動脈。)
古書記載:肝臟、腎臟、肺臟充盈都屬於實證,都會導致腫脹。(註釋:充盈指脈象充實有力;腫脹指癰腫,肺癰會伴隨呼吸困難和兩側胸部脹滿。)
古籍記載:血液過熱會導致肌肉腐敗,氣血運行不暢必然形成膿腫。一般肺部疾病都會出現咳嗽氣短、胸悶、咳吐膿血等症狀,久而久之膿液如同米粥狀,難以治療。如果持續嘔吐膿液則難以治愈,但如果嘔吐膿液自行停止,則可能自愈;脈象細澀者,也能自愈;脈象浮大而有力者則難以治愈。面色應當蒼白,但若反而是面色紅赤,則表示火克金,都難以治療。
古籍記載:咳嗽咳出膿血,脈象數而有力,為肺癰。如果咳嗽時口中咳出膿血,同時胸中隱隱作痛,脈象反而滑利而數,也是肺癰。
張仲景記載:肺癰會吐出米粥樣的膿液,伴隨咽喉乾燥和畏寒。
張仲景又記載:上氣、面部浮腫、呼吸困難,脈象浮大者難以治療,如果還伴有腹瀉則更為嚴重。
問:病人咳嗽氣逆,如何判斷是肺癰?如果咳吐膿血會不會死亡?脈象如何?答:寸脈細數,細代表風邪,數代表熱邪,細則會出汗,數則會畏寒。風邪侵犯衛氣,導致呼氣不暢;熱邪侵犯營氣,導致吸氣不暢;風邪傷及皮膚毛髮,熱邪傷及血液脈絡。風邪滯留於衛氣,病人會咳嗽、口乾、胸悶、咽喉乾燥但不口渴,多吐出濁痰,時常畏寒。熱邪經過的地方,血液凝滯,形成膿腫,咳出的膿液如同米粥。疾病初期可以治療,膿液形成則難以治愈。
問:畏寒發熱,寸脈滑數,病人飲食起居如常,這是癰腫。醫生卻不知情,用治療傷寒的藥方無效。如何判斷是否有膿?膿液位於何處,如何區分?答:如果膿液在胸中,就是肺癰。脈象數,咳嗽咳吐膿血,如果膿液尚未形成,脈象會數而緊;只有脈象數才表示膿液已經形成。
古籍記載:上焦有熱邪,因咳嗽而導致肺痿。肺痿的病因:可能是汗出過多、嘔吐、消渴、小便次數增多、便秘,或者因為服用瀉下藥導致津液大量損失,因此寸口脈數,病人咳嗽,口中會有濁痰涎沫,這是肺痿。如果口中乾燥咳嗽,胸中隱隱作痛,脈象反而滑利而數,這是肺癰,會咳嗽咳出膿血。脈象數而虛弱者為肺痿;脈象數而有力者為肺癰。
王肯堂記載:治療咳吐膿血如同肺癰的症狀,口臭,其他藥方無效者,可以使用消風散。(藥物組成:荊芥、川芎、羌活、人參、茯苓、防風、藿香、蟬蛻各二錢,厚朴、陳皮各五錢,研末服用。)加入男子髮灰研細,混合服用,米湯送服,可以根治,只需服用兩劑,也能治療吐血。
王肯堂又記載:肺癰已經潰破,如果感染風邪則難以治療。
古籍記載:勞累傷及氣血,肌膚疏鬆,風邪乘虛而入,內盛於肺,則會汗出惡風、咳嗽氣短、鼻塞、項強、胸脅脹滿,久久不愈,就會形成肺痿。
古籍又記載:肺癰的起因,是由於食用辛辣炙烤的食物,或者飲用熱酒,燥熱傷肺所致。治療宜早。
王氏記載:患有肺疽的人會頸項強直。因為肺與頸項相連,肺受傷則頸項受累,因此轉動頸項困難。肺是氣的根本,其外在表現是毛髮,其充實表現是皮膚,因此皮膚乾燥無光澤。
張景岳記載:此病初期,邪氣聚集於肺,桔梗杏仁煎是最好的藥方。
齊德之記載:肺是五臟之華蓋,位於胸中,主司呼吸,其外在表現是皮膚毛髮。勞累傷及氣血,腠理虛弱,風邪乘虛而入,內傷於肺,因此會汗出惡風,咳嗽氣短,鼻塞,項強,胸脅脹滿,久久不愈,就形成了肺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