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論嬰孩瘡瘍

嬰孩之輩,乃氣血未充,筋骨未堅,脾胃尚脆,凡有癰疽,多是胎毒,或母不慎調護,致令血氣壅滯,多生瘡腫,只宜內托內疏湯劑,和緩之藥,不可用大猛峻之劑,有傷胃氣。外有無辜疳毒,不同大人治法,只宜消疳大補之劑即安。

澄曰:嬰孩皮肉嬌嫩,不可輕用白降丹,不但疼痛難經,且易焮腫嚇人。

又曰:小兒瘡毒,切勿妄用水銀、輕粉、硫黃,收斂毒氣,每致殺人。

白話文:

嬰兒因為氣血不足,筋骨尚未發育完全,脾胃也比較脆弱,所以一旦長癰疽(指較大的膿瘡),大多是胎毒,或是母親孕期或產後調養不當,導致氣血瘀滯,而產生瘡腫。治療時,只宜使用溫和的內服湯藥,以調理內臟,疏通氣血,絕對不能使用猛烈的藥物,以免傷及脾胃。如果外在的瘡瘍是因疳積(營養不良)引起的,更不能用成人的治療方法,應當使用能夠消疳積並滋補身體的藥物。

此外,嬰兒的皮膚嬌嫩,不能輕易使用白降丹等刺激性藥物,不僅會疼痛難忍,而且容易引起紅腫,嚇壞孩子。

而且,小兒瘡毒絕對不能隨便使用水銀、輕粉、硫磺等毒性藥物,這些藥物雖然可以收斂毒氣,卻也容易致命。

2. 論痘後瘡瘍

或問小兒痘已出盡,胎毒已化,復生瘡疽疔毒,是何氣使然?答曰:胎毒雖化,氣血已虧,皆由失於調護,致令陰陽壅塞經絡,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疔毒,變生異證,亦皆有之,何況瘡瘍乎?故痘後不可不慎調護也。

澄曰:每見小兒痘後,月餘忽發癰疽,咸謂痘漿不足,餘毒為害;殊不知痘後氣血未復,脾胃失調所致,若妄用敗毒清涼之品,內服外敷,則鮮有不危者。必須培補氣血,扶脾內托,可消自消,即潰亦易於斂口。

白話文:

有人問:小孩的痘疹都已出完,胎毒也已化解,為何又長出瘡、疽、疔、毒等?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回答說:雖然胎毒已化解,但氣血已經虧損,都是因為調養護理不當,導致陰陽阻塞經絡,營氣運行不暢,逆行於肌肉組織內,於是就生長出癰腫、疔毒等,甚至出現其他的病症,這都是有可能的,何況只是普通的瘡瘍呢?所以,痘疹後一定要小心謹慎地調養護理。

澄清一下:經常見到小孩出完痘疹後,一個多月忽然長出癰疽,大家都認為是痘漿不足,餘毒作祟;卻不知道這是因為痘疹後氣血尚未恢復,脾胃功能失調造成的。如果胡亂使用敗毒清熱涼血的藥物,內服外敷,很少有不危及生命的。必須要培補氣血,扶助脾胃的運化功能,這樣瘡瘍就能自行消退;即使潰爛,也容易癒合。

3. 論妊娠瘡瘍

大凡婦人有孕,忽生瘡疽疔毒,始發當已潰未潰之時,須知雙身而用藥,豈比常人,如砒、硇、巴、麝之類,有犯於胎禁,及硝黃大下之藥,焉可混用。止宜調氣養血,安胎托裡之劑,可保無虞。此乃攸關生死之大要,不可不知也。

澄曰:凡看婦人瘡瘍,須先問明月信,如已懷孕,不得妄用皂針、山甲、桃仁、紅花、冰麝、大黃、巴霜等味,冀其消散,設經水適至,亦不得大發其汗。

白話文:

懷孕婦女若突然長出瘡、疽、疔、毒等,無論是尚未潰爛或已潰爛,用藥都必須特別謹慎,不能像一般人一樣用藥。例如砒霜、硇砂、巴豆、麝香等,以及硝石、硫磺等峻下藥物,都因為會傷及胎兒而不能使用。治療應以調理氣血、安胎固本的藥物為主,這樣就能確保母子平安。這關係到母子性命的大事,絕對不可輕忽。

總之,治療孕婦的瘡瘍,必須先詢問是否懷孕。如果懷孕了,就不能隨便使用皂角刺、穿山甲、桃仁、紅花、冰片、麝香、大黃、巴豆霜等藥物,企圖使其消散;即使月經剛來,也不能大量使用發汗的藥物。

4. 論產後瘡瘍

大凡婦人生產之後,氣血大虧之際,而感受七情六淫,致令營衛不行,逆於肉裡,乃生癰腫。況元氣不足,豈可輕投巴硇慓悍之劑,只宜大補氣血,托裡八珍湯丸內少加溫暖藥,使營衛通行,毒氣消散,無不安矣。不然反致虛損,瘡亦敗壞,潰而不斂,多致不救。

新產半月左右,忽發癰腫於四肢胸腹者,是敗血不盡,流滯經絡,或氣血虛弱,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也。如敗血瘀滯者,則焮腫赤痛,而脈弦洪有力,當補血行血之中,佐以導瘀疏氣為主。如氣血虛弱,營澀衛逆者,則平塌散漫,而脈虛微無力,當大補氣血為主;如十全八珍之屬,以固本元,扶胃氣,氣壯血和,其毒自解。若以毒治,而用清涼解毒,勢必不膿不潰,變成壞證矣。

白話文:

論產後瘡瘍

婦女生產後,氣血嚴重不足,如果又受到七情六慾(指喜怒哀樂憂思恐)或外邪(指風寒暑濕燥火)的侵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逆行於肌膚之中,就會產生癰腫(即膿瘡)。因為產後元氣不足,不能輕易使用辛辣峻猛的藥物,應該著重補益氣血,在八珍湯或八珍丸的基礎上,加入少量溫和的藥物,使氣血運行通暢,毒氣自然消散,就不會有問題了。否則,反而會加重虛損,瘡瘍也會惡化,潰爛而不癒合,最終可能無法治療。

產後約半個月左右,如果突然在四肢或胸腹部出現癰腫,這是因為瘀血未盡,停滯在經絡之中,或者氣血虛弱,氣血運行失調,逆行於肌膚所致。如果屬於瘀血停滯,則會出現紅腫疼痛,脈象有力且弦急,治療上應以補血行血為主,輔以導瘀疏氣的藥物。如果屬於氣血虛弱,氣血運行不暢,則癰腫會呈現平塌散漫的樣子,脈象虛弱無力,治療上應以大補氣血為主,比如十全大補湯或八珍湯等,以鞏固根本,扶助胃氣,使氣血充足,則毒氣自然會消散。如果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反而可能導致膿液不外洩,病情加重惡化。

5. 論師尼孀婦處女瘡瘍治法不同

此輩雖云牝體,豈異於妻妾乎?雖無房室,常有憂思之苦,欲心蒙而不遂,有失交歡,氣血欠和,陰陽乖戾,凡有瘡瘍治法亦異。雖內托補中,必須調經舒郁安神之藥,隨證治之為當。

澄曰:此等人所患癰疽、瘰癧、失營、乳痞、陰䘌等證,生於厥陰、少陽部位者居多,皆緣抑鬱不舒,所求不遂,群火沸騰,真陰銷爍,施治之法,專主養血舒郁寧神,兼用托裡排膿之品,庶可保無變證。更有愆期處女,鬱結於中而成瘡瘍者,又當勸其父兄,早為完配,俾天地和而雨澤降,夫婦和而家道成,畢姻之後,未潰者每多消散,久不斂者,亦易於收功矣。

白話文:

雖然這些女子都是女性,但身體狀況與已婚婦女並不同。即使沒有性生活,她們也常因憂慮苦悶,慾望受阻,缺乏性生活,導致氣血失調,陰陽紊亂,因此治療瘡瘍的方法也與已婚婦女不同。治療時,除了要內服補益中氣的藥物,更必須加入調經、舒緩鬱結、安神的藥物,根據具體情況用藥。

總而言之,這些女子患有癰疽、瘰癧、失營、乳房腫塊、陰部腫瘍等疾病,多發生在厥陰、少陽經絡部位,都是因為鬱結不舒,願望無法實現,導致內火旺盛,陰液虧損所致。治療方法應以養血、舒緩鬱結、寧神為主,同時配合托裡排膿的藥物,這樣才能避免病情變化。此外,對於月經不調的處女,因鬱結而生瘡瘍者,更應該勸其家人早日為其完婚,讓她身心得到平衡,如此才能使病情好轉。婚後,未潰瘍者往往能自行消散,久治不愈者也能容易痊癒。

6. 論瘡瘍三因受病主治不同

三因者,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此說從於先古。其詞意尚有發而未盡者,內因者,皆起於七情,蘊結於內,又兼厚味膏粱,熏蒸臟腑,房欲勞傷,虧損元氣,乃五臟受之,其病由此內發者,但發之多在富貴人及肥胖者,十有八九。其見證瘡多堅硬,根蒂深固,二便不調,飲食少進,外軟內堅,平陷無膿,表實裡虛,毒多難出,得此者,即病證之內傷也,故曰內因。

外因者,皆起於六淫,體虛之人,夏秋露臥,當風取涼,坐眠濕地,以致風寒濕氣襲於經絡;又有房事後得之,其寒毒乘虛深入骨髓,與氣血相凝者,尤重;或外感風寒,發散未盡,遂成腫痛,此肌肉、血脈、筋骨受之;其病由此外來者,發之多在不善調攝,澆薄勞碌人,十有八九。

見證多寒熱交作,筋骨疼痛,步履艱辛,濕痰流毒,以及諸風癱瘓,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風濕風溫,天行時毒等證得此者,即疾病之外感也,故曰外因。又有不內外因,內無七情干內,外無六淫傷外,何由來也?其病得之於飢飽勞役,喜怒不常,飲食者,冷熱不調,動作者,勤勞不惜,以致臟腑不和,營衛不順,脾胃受傷,經絡凝滯,故為疾者,外無六經形證,內無便溺阻隔,其病多生於膜外、肉裡、肌膚之間,如瘰癧、痰注、氣痞、癭瘤之屬,治法不必發表攻裡,只當養氣血,調經脈,健脾和中,行痰開鬱治之,法為最善。此是三因,理之盡矣。

白話文:

論瘡瘍三因受病主治不同

造成瘡瘍的三個原因,分別是內因、外因和非內外因,這種說法源自古代。但其含義還有未盡之處。內因,皆起於七情鬱結於內,再加上經常食用肥甘厚味,熏蒸臟腑,以及房事過度、勞傷損耗元氣,導致五臟受損,從而內發疾病。這種情況多見於富貴之人和肥胖之人,佔了十之八九。其症狀表現為瘡瘍堅硬,根蒂深固,二便不通暢,食慾不振,外軟內堅,平坦無膿,表面實證,內裡虛弱,毒素不易排出。患有這種病症,就是內傷,故稱之為內因。

外因,皆起於六淫侵襲。體質虛弱的人,夏秋季節露宿,貪涼受風,或睡在潮濕的地方,導致風寒濕邪侵襲經絡;也有房事後感染者,寒邪乘虛而入,深入骨髓,與氣血凝結,病情尤為嚴重;或者外感風寒,邪氣未能完全發散,便形成腫痛。這是肌肉、血脈、筋骨受損的結果。這種病症由外來侵襲引起,多見於不善保養,勞碌貧苦之人,佔了十之八九。

其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筋骨疼痛,行走困難,濕痰流注,以及各種風寒痺證,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風濕、風溫、流行性疾病等。患有這種病症,就是外感,故稱之為外因。

還有一種既非內因也非外因的情況。既沒有七情所傷,也沒有六淫侵襲,那又是怎麼引起的疾病呢?這種病症是由於飢飽勞累,情緒起伏不定,飲食冷熱不調,以及過度勞作,導致臟腑失調,氣血運行不暢,脾胃受損,經絡阻塞而發病。這種疾病沒有六經病證的表徵,也沒有大小便不通的症狀,病灶多長在膜外、肉裡、皮膚之間,例如瘰癧、痰核、氣痞、癭瘤等。治療這種情況不必發汗解表,攻下裡實,只需滋養氣血,調和經脈,健脾和胃,行氣化痰,疏肝解鬱,這種方法最佳。這就是三因的全部道理。

7. 論醫者膽大心小

薛立齋曰:大抵病有淺深,效有遲速,亦有陰虛陽實,呼吸轉移,醫者須要膽大心小。膽欲大者,有決斷之才,識見之能,當刺則刺,當攻則攻,不宜攻刺者止之,則能知標本矣。心欲小者,有救義之心,無苟取之念,富者辭之傷廉,貧者取之傷惠,須要見利思義,庶稱醫職。

澄曰:膽欲大者,非不辨虛實陰陽,不察穴道虛怯,妄施刀針,溷投攻伐,橫行放膽,罔顧病人性命,必須臨證時,先看初起時病者元氣虛實,次看瘡之陰陽險否,然後用藥調治,當攻即攻,可補便補,不可因循耽誤,致令變態不虞,認得真確,膽量方可放大,若臨證不多,妄用刀針,亂施攻補,則誤事不淺矣。

白話文:

論醫者膽大心小

薛立齋認為:疾病的輕重深淺不一,療效的快慢也有差異,有的病是陰虛,有的病是陽實,病情也可能在臟腑間轉移。醫生必須膽大心小。所謂「膽大」,是指要有果斷的決策能力和精準的判斷能力,該用針灸就用針灸,該攻伐邪氣就攻伐邪氣,不該用針灸或攻伐的就停止,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根本和表面症狀。所謂「心小」,是指要有濟世救人的仁心,不能有貪圖私利的念頭,富人給錢也要拒絕,以免有損醫德;窮人求醫也要慎重施治,以免有損仁愛之心。醫生必須要能做到見利思義,才能稱得上是合格的醫生。

澄先生說:「膽大」並不是指不辨別虛實陰陽,不察看穴位虛弱與否,就胡亂使用針灸,濫用攻伐之法,膽大妄為,不顧病人生命。必須在診斷時,首先觀察疾病初期病人的元氣虛實,其次觀察病灶的陰陽性質和險惡程度,然後再用藥物進行調理,該攻則攻,該補則補,不能拖延耽誤,導致病情變化難以預料。只有真正認識到疾病的本質,才能放膽施治。如果臨床經驗不足,就胡亂使用針灸,亂用攻補的方法,就會造成很大的醫療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