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二十 (19)
卷二十 (19)
1. 爛臍門主論
臍乃腎經部位,濕熱積遏腎經,故臍中作爛也。亦由酒醉入房所致。
白話文:
爛臍門主因在於肚臍是腎經所在之處,濕熱之邪長期阻滯腎經,因此造成肚臍潰爛。也可能是因為飲酒過度後房事所引起。
2. 爛臍門主方
龍骨散(《錦囊》)
龍骨(煅),黃連(各一錢),白礬(煅),輕粉(各五分)
研末乾摻臍中。
臍中生瘡,東壁土敷。
白話文:
爛臍門主方:
使用龍骨散(出自《錦囊》一書)。方劑成分:煅龍骨、黃連(各一錢)、煅白礬、輕粉(各五分),研磨成粉末,直接塗敷於肚臍。若肚臍生瘡,則用東壁土敷貼。
3. 臍中出血門主論
臍中出血,乃腎火外越也。以六味地黃加骨碎補一錢飲之即愈。六味湯滋其水則火自息焰矣!骨碎補功能止竅補骨中之漏,故加入相宜耳。
白話文:
肚臍出血,是因為腎臟的火氣外洩所致。服用六味地黃丸再加一錢骨碎補,喝下去就能痊癒。六味地黃丸滋養腎水,腎水充足了,腎火自然就會熄滅;骨碎補可以止血補骨,填補身體的漏洞,所以加它很合適。
4. 臍上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臍上疽,臍上寸許,此名沖疽,又名中發疽,一名壅腎疽。由心火熾盛,流入腎經所致。腫高膿稠色赤可治;若平塌黑色,膨脹噁心,膿水清稀,內腎疼痛,渴甚瀉利無度,譫語直視者死。潰久不斂者死。凡此危證,只是虛耳,如能大補不死也。(《準繩》)
《心法》曰:沖疽生於任脈臍上二寸,(下腕穴。)色赤黃腫,應在二十一日潰後,膿稠受補者順;若平塌紫黑,膿水清稀,七惡證見者逆。
白話文:
王肯堂說:肚臍上方寸許的腫疽,叫做沖疽,也叫中發疽、壅腎疽。這是因為心火旺盛,火熱之邪流入腎經造成的。腫塊高聳,膿液稠厚顏色鮮紅的,可以治療;如果腫塊扁平下陷,顏色發黑,並且伴隨腹部膨脹、噁心嘔吐,膿液稀薄清亮,腎臟疼痛,口渴嚴重、拉肚子不止,胡言亂語、眼神呆滯,那就要死了。潰爛很久不能癒合的,也會死亡。這些危急的症狀,其實都是身體虛弱造成的,如果能大補元氣,就不會死。(出自《準繩》)
《心法》說:沖疽長在任脈肚臍上方二寸處(下腕穴),顏色紅黃,腫脹。預計二十一天後潰爛,膿液稠厚,身體能得到滋補的,預後良好;如果腫塊扁平下陷,顏色紫黑,膿液稀薄清亮,出現七惡症狀(指病情危重症狀),則預後不良。
5. 臍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臍癰當臍生,由心經積熱流於大小腸二經所致。臍為任脈神闕穴禁針之所,早消散之,免使見膿為上。(《準繩》)
竇漢卿曰:臍癰生於臍中,因食冷物油膩之物,積聚於氣海之間,聚結成癰。若不速治即內潰,臍內出膿,四圍堅硬,或出紫血水者,即難治也,無此則生。宜多服臘礬丸。
胡公弼曰:臍癰乃心經受證流於小腸經,毒發於臍,甚至臍中出糞。(《青囊》)
《心法》曰:臍癰禁針,腫大如瓜,高突若鈴,無紅無熱,宜隔蒜灸之。潰後得稠膿者吉;時出汙水臭穢者逆。
白話文:
臍癰門主論
王肯堂認為:臍癰長在肚臍上,是因心經積熱流注大小腸經所致。肚臍是任脈的精氣之穴神闕穴,禁針,應及早消散腫毒,避免化膿為最佳。(出自《準繩》)
竇漢卿認為:臍癰生於肚臍,是因為吃了寒涼油膩的食物,積聚在氣海穴附近,凝聚成癰腫。如果不迅速治療,就會向內潰爛,從肚臍流出膿液,周圍硬邦邦的,甚至流出紫黑色的血水,那就很難治癒了,若沒有這些症狀,則容易治癒。宜多服用臘礬丸。
胡公弼認為:臍癰是心經受邪氣侵犯,流注到小腸經,毒氣發作在肚臍,嚴重者甚至會從肚臍排出糞便。(出自《青囊》)
《心法》記載:臍癰禁止針刺,腫脹如同瓜果般大小,高高隆起像鈴鐺一樣,沒有紅腫熱痛,宜用隔蒜灸治療。潰爛後排出濃稠的膿液是好兆頭;如果經常流出污穢臭水的則是病情危重。
6. 臍漏門主論
申鬥垣曰:一老人年將六十,妻少而不自悟,得漏臍瘡年半,臭不可近,百治不效,自分必死,其老母哭拜求余,且曰君能存吾子以繼香菸,則母子沒齒不忘大德,余以補劑治之,外以艾灸臍上,次日則不臭矣。余更以膏藥貼之,後用生肌散填滿臍口,又以補中益氣湯半月而安。
又有一老翁年七十有五,因氣惱忽患臍漏三月餘,自分必死,余照前治之,不半月而愈,後至八十三歲而卒。噫,神哉方乎!(《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有個將近六十歲的老人,妻子年輕,他卻不自知,得了臍漏瘡一年半,臭味難聞,百般治療都不見效,自己認為必死無疑。他母親哭著拜託我,說:「如果您能救活我的兒子,讓他延續香火,我們母子倆一定永世不忘您的恩德。」我用補益的藥物治療他,在外用艾灸臍部,第二天臭味就消失了。我又用膏藥貼敷,之後用生肌散填滿臍孔,再服用補中益氣湯半個月,病就好了。
還有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因為生氣突然患了臍漏,已經持續三個多月,自己也認為必死無疑。我用跟前面同樣的方法治療他,不到半個月就痊癒了,後來活到八十三歲才去世。唉,這方子真是神奇啊!(出自《啟玄》)
7. 肚皮青黑門主方
肚皮忽然青黑,不急治須臾即死。胡粉酒調敷之。
白話文:
肚皮突然變青黑色,如果不立即治療,很快就會死亡。用胡粉和酒調和後敷在患處。
8. 肚癰門主論
汪省之曰:肚癰乃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二經受證,熱結之毒發出於表,壅聚成癰也。(《理例》)
竇漢卿曰:肚癰乃脾經之毒,因食煎煿油膩,酒醉太過入房,以致毒不流通,聚成此癰。或生於內,或生於外,若不速治,潰透脾膜則死。(《全書》)
《心法》曰:腹皮癰生於腹,皮裡膜外,無論左右,隱痛日久,後發癰腫於皮外,右關脈見沉數而腹痛甚者是其候也。由膏粱火鬱而成,不可過服克伐之藥。若希圖消散,過傷胃氣,則腫不能潰,潰不能斂,立見危亡矣。
白話文:
肚癰門主論
汪省之認為:肚子上的癰疽,是因為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受邪,熱邪結聚,毒氣外發,阻塞凝聚而形成癰疽。
竇漢卿認為:肚子上的癰疽是脾經毒邪引起的,因為吃了油膩煎炸的食物,或飲酒過度、房事過度,導致毒邪不能通暢運行,聚集而形成癰疽。癰疽可能長在裡面,也可能長在外面,如果不迅速治療,潰破脾臟的膜就會危及生命。
《心法》記載:腹部皮膚上的癰疽長在腹部皮膚裡層和外膜之間,無論長在左右哪邊,都會隱隱作痛,持續很久,之後在皮膚外形成腫脹。如果右關脈沉而數,腹部疼痛劇烈,就是這種癰疽的徵兆。它是由於過食肥甘厚味,以及肝氣鬱結造成的。不可以服用過於峻猛的藥物。如果想要消散腫塊,卻過度損傷胃氣,那麼腫塊就不能潰破,潰破了也不能癒合,就會很快危及生命。
9. 肚癰門主方
肚癰神效方,石楠樹嫩紅葉搗汁一茶盅,沖酒緩緩服之,渣敷癰上縛之,五服全愈。
白話文:
肚癰特效方:取石楠樹嫩葉適量搗碎取汁,約一茶杯的量,用酒沖服,慢慢飲下;藥渣敷在患處,並用布包紮。如此服用五次,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