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十 (20)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 (20)

1. 小腹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小腹癰,臍下一寸五分為散火祛風之藥,乃補氣溫火之味耳。蓋陰成陰毒,乃寒虛之故,寒因虛而不行,毒因寒而凝結,用熱藥以祛寒,自能解寒散毒也。闢寒救腹丹:白朮三兩,茯苓三錢,肉桂三錢,金銀花三兩,附子二錢,當歸二兩,蛇床子五錢。水煎一服內消矣。

已潰者三劑膿盡肉生,四劑全愈。此以白朮氣海,二寸為丹田,三寸為關元,皆屬任脈。由七情不和所致,若潰而低陷,膿水清稀,或潰爛久不斂者死。(《準繩》)

《鬼遺方》曰:小腹疽,又名沖疽發,小腹疼痛而振寒熱,四日悁悁,五日變色,可刺。不刺及導引出膿毒不治,五十餘日死。

陳遠公曰:有生癰小腹間者,必無陽證,以地屬陰部位也。陰生陰毒,似乎至重,然純陰無陽,一用陽藥,立可成功,無奈世人一見肚腹生癰,多用陰藥消毒,反成不救,為可憫也。然余所謂陽藥者,非為君者,以其專利腰臍之氣也,腰臍利則下部盡利矣。

後以蛇床、銀花祛毒氣易消,又恐寒極不能直入,故加附桂斬關而入,惟是一派乾燥之味,邪雖去除,未免耗血,故用當歸陽中之陰,少制其橫,則陰寒漸散,又無陽旺之患,所以奏功也。(《冰鑑》)

(陳實功曰:小腹癰生小腹,漫腫堅硬,肉色不變,有熱漸紅者,屬陽易治。無熱不紅者,屬陰難治。此乃七情火鬱,以致脾虛氣滯而成也。(《正宗》)

又曰:初起七日以內者,艾灸七壯膏蓋,首尾內服壯脾胃,養氣血,行經補托之劑,可保無虞。如誤用克伐攻利涼藥,敗證必出,急用十全大補湯加參、耆、薑、附救之;如補托不應者,終久縱愈成漏。

馮魯瞻曰:腹癰者,患於臍下,或旁二寸許,是屬脾經;若近脅者是屬膽經。是證多因脾家陰虛,氣凝血滯傷脾所致。(《錦囊》)

胡公弼曰:小腹癰又名丹毒癰。乃飲食不調,寒熱伏結於腸胃成毒,多生於小腹之側。(《青囊》)

《百效全書》云:腹癰生於皮裡膜外,乃七情火鬱,以致脾虛氣滯而成,小兒乃驚積虧損而致。但此證不問初起已潰未潰,宜壯胃氣而佐以行經活血之劑,若誤用克伐及下利寒涼,則腫不能潰,潰不能斂矣。倘服下利降火破氣消瘀等藥,急用大劑參、耆、薑、附或十全大補湯救之。

如瘡勢漫腫堅硬,肉色不變,未有膿也,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白芷、枳殼。如焮腫痛甚,隔蒜灸五七壯以殺其毒,內用托裡之劑。如腫起而軟,色不赤者,膿已成也。膿成外不潰者,臥針刺之,以泄其毒。不可直針,以傷其膜,內服托藥,搽玉紅膏生肌收功。

《心法》曰:小腹癰由七情火鬱而生,每發於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穴、(在臍下二寸。)關元穴,(在臍下三寸。)皆屬任脈經。此三穴或一穴發腫,即為小腹癰。高腫紅活,疼痛牽背,易潰膿稠者易治;若漫腫堅硬,綿潰腐爛,膿稀如水者,為疽難治。

白話文:

小腹癰門主論

王肯堂認為,小腹癰發生在肚臍下約一寸五分處,治療需用散風祛火、溫補氣血的藥物。因為陰部生瘡是陰寒虛弱導致毒邪凝滯,需用溫熱藥物驅散寒邪,才能化解毒素。闢寒救腹丹(白朮三兩、茯苓三錢、肉桂三錢、金銀花三兩、附子二錢、當歸二兩、蛇床子五錢)水煎服下,內服即可消腫。潰瘍者,三劑藥後膿液排出,傷口癒合;四劑藥後便可痊癒。白朮作用於氣海穴,丹田穴在肚臍下二寸,關元穴在肚臍下三寸,皆屬任脈,小腹癰多因七情不和所致。若潰瘍處凹陷,膿液稀薄,或久潰不癒,則預後不良。

《鬼遺方》記載:小腹疽,也稱沖疽,症狀是小腹疼痛伴有寒熱,四天後疼痛加劇,五天後顏色改變,此時可以針刺。若不針刺引流膿液,則難以治癒,五十多天後可能死亡。

陳遠公認為,小腹生癰,必非陽證,因腹部屬陰。陰部生瘡,毒性似乎很重,但純陰無陽,只要用溫陽藥物,就能很快見效。可惜世人見腹部生癰,多用寒涼藥物消毒,反而延誤治療,令人惋惜。他所說的溫陽藥,並非君藥,而是為了溫通腰臍之氣,腰臍之氣通暢,則下部也暢通無阻。

他用蛇床子、金銀花祛除毒邪,但又擔心寒邪太盛,藥力難以直達病灶,所以加入附子、肉桂以助藥力直達病處。但這些藥性偏燥,容易耗傷血氣,因此加入當歸,以其陰柔之性,緩和燥熱之性,使寒邪漸散,又不致於陽氣過盛,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陳實功認為,小腹癰發生在小腹,腫脹堅硬,皮膚顏色不變,伴有發熱逐漸變紅者,屬陽證,易治;無熱不紅者,屬陰證,難治。這是由於七情鬱結,導致脾虛氣滯所致。初起七天內,可用艾灸七壯,並外敷膏藥,同時內服健脾益氣、養血行經的藥物,可預防病情惡化。若誤用攻伐、寒涼藥物,病情必將加重,需緊急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人參、黃耆、生薑、附子救治;若補益藥物療效不佳,即使痊癒,也可能留下後患。

馮魯瞻認為,腹癰發生在肚臍下或旁邊約二寸處,屬於脾經;若靠近脅肋,則屬於膽經。此病多因脾陰虛、氣滯血瘀損傷脾臟所致。

胡公弼認為,小腹癰又名丹毒癰,是由於飲食不調,寒熱之邪伏藏於腸胃而化為毒邪,多發生於小腹兩側。

《百效全書》記載:腹癰發生在皮膚與筋膜之間,是由於七情鬱結,導致脾虛氣滯所致,小兒則多因驚嚇、積食、虧損所致。無論是初起、已潰或未潰,都應健脾益氣,並輔以行經活血的藥物。若誤用攻伐、下利寒涼藥物,則腫塊不能潰破,潰破後也不能癒合。如果服用了下瀉、降火、破氣、消瘀等藥物,應立即服用大劑量人參、黃耆、生薑、附子或十全大補湯解救。

如果瘡腫漫腫堅硬,顏色不變,尚未化膿,可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白芷、枳殼。如果紅腫疼痛劇烈,可用隔蒜灸五到七壯以殺毒,同時內服托裡藥物。如果腫塊腫起而軟,顏色不紅,則膿已形成。膿已形成但未潰破,可用針刺放膿,但不可直接針刺,以免傷及筋膜,同時內服托裡藥物,外敷玉紅膏以生肌收口。

《心法》記載:小腹癰由七情鬱結而生,常發生在氣海穴(肚臍下約一寸五分)、丹田穴(肚臍下二寸)、關元穴(肚臍下三寸),皆屬任脈。這三個穴位中任何一個部位腫脹,都屬於小腹癰。高腫紅熱、疼痛牽引至背部、易於潰破且膿液稠厚者,容易治療;若腫塊漫腫堅硬,潰爛腐敗,膿液稀薄如水者,屬於疽,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