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二十 (18)
卷二十 (18)
1. 臍突門主論
馮魯瞻曰:凡小兒落胎之時,視其臍軟者,無臍風也。如臍硬直者,定有臍風。須看上齶,如有白泡點子,須用銀針輕輕拭破,若有血出者可愈。然最危候十難一二,能過一臘方愈。尤宜察色觀容,不可魯莽。假如額赤知為心熱;鼻紅知為肺熱;左腮青知為肝有餘;右腮白知為脾不足;頰白知為腎虛。(《錦囊》)
又曰:熱在胸膛,伸引弩氣,亦令臍腫。
雷公曰:小兒肚臍突出半寸,此氣旺不收也。若不急安之,往往變為角弓反張。
白話文:
馮魯瞻說:凡是嬰兒出生時,如果肚臍柔軟,就沒有臍風。如果肚臍硬直,就一定有臍風。要觀察嬰兒的上顎,如果有白色的泡狀點,要用銀針輕輕地挑破,如果出血就表示可以痊癒。但是,這種情況十分危險,十個孩子中只有一兩個能活下來,要過了一歲才能完全康復。尤其要注意觀察嬰兒的臉色和神態,不能粗心大意。比如,額頭發紅表示心熱;鼻子發紅表示肺熱;左臉頰發青表示肝氣過盛;右臉頰發白表示脾氣不足;臉頰發白表示腎虛。(出自《錦囊》)
又說:如果熱邪在胸膛,導致氣機逆亂,也會使肚臍腫脹。
雷公說:嬰兒肚臍突出半寸,這是元氣旺盛卻不能收斂的表現。如果不緊急處理,往往會導致角弓反張(即破傷風)。
2. 臍突門主方
二豆散(《錦囊》)治臍突腫。
天南星(去皮、臍),白蘞,赤小豆,淡豆豉(各一錢)
研末。用芭蕉自然汁調敷臍四旁,得小便自下即愈。
又方(《雷公》)
白茯苓,車前子(各一錢),陳皮,通草(各三分),甘草(二錢)
水煎灌之,一劑即安。
臍腫,先用荊芥煎湯洗之,隨以蔥葉火上炙過,放地上出火氣以指甲刮薄搭放腫處,次日即消。
又方(《普救》)。枯礬、黃柏,研,摻臍上。
白話文:
臍突門主方
治療肚臍突出腫脹的方法:
第一方(出自《錦囊》):取天南星(去皮及芽)、白蘞、赤小豆、淡豆豉等藥材,各一錢,研磨成粉末。用芭蕉的汁液調成糊狀,敷在肚臍周圍。若能順利排尿,則腫脹自會痊癒。
第二方(出自《雷公》):取白茯苓、車前子各一錢,陳皮、通草各三分,甘草二錢,水煎後服用。通常一劑就能見效。
另有一法:若肚臍腫脹,先用荊芥煎水清洗患處,然後取蔥葉用火烤過,待其降溫後,用指甲刮薄,敷在腫脹處,隔天腫脹就能消退。
又一方(出自《普救》):取枯礬、黃柏研磨成粉末,直接敷在肚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