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1. 卷六
2. 論辨純陽瘡瘍法
純陽初起必焮腫,更兼身熱有微寒,頂如尖字高凸起,腫似彎弓根有盤;七日之間多焮痛,二七之期膿漸漫,動息自寧食知味,二便調勻無瀉干,腫消膿潰精神爽,腐脫新生氣血完;五善自然臻並至,七惡全無半點干,痛隨膿減,腫退肌寬,此屬純陽俱易治,百人百可保全安。(《正宗》)
初起,頂高根活,色赤發熱,焮腫疼痛,日漸高腫者順。已成,焮痛,皮薄光亮,飲食如常,二便調和,身溫者順。已潰,膿稠,色鮮不臭,腐肉自脫,焮腫易消,身輕者順。潰後,膿厚稠黃,新肉易生,瘡口易斂,飲食漸進者順。
白話文:
純陽瘡瘍初期,必定紅腫,並伴隨發熱但略感寒涼,瘡瘍頂端像尖字般高高凸起,腫脹形狀像彎弓,底部隆起;七天內大多紅腫疼痛,十四天左右膿液漸漸擴散;患者活動、呼吸自如,飲食可口,大小便通暢,沒有腹瀉;腫脹消退,膿液排出,精神爽朗,壞死的組織脫落,新生的組織長出,氣血恢復;這五個良好的徵兆同時出現,七個不良的徵象完全沒有,疼痛隨膿液減少而減輕,腫脹消退,肌肉鬆弛,這是純陽瘡瘍,很容易治療,治癒率幾乎百分之百。
初期,瘡瘍頂端高聳,底部充實,顏色紅赤,局部發熱,紅腫疼痛,腫脹日漸加劇者預後良好。膿瘍形成後,紅腫疼痛,皮膚薄而光亮,飲食正常,大小便通暢,身體溫暖者預後良好。膿瘍潰破後,膿液濃稠,顏色鮮亮不臭,壞死的組織自行脫落,紅腫容易消退,身體輕鬆者預後良好。潰破後,膿液濃稠呈黃色,新肉容易長出,瘡口容易癒合,飲食逐漸增加者預後良好。
3. 論辨純陰瘡瘍法
純陰初起不知瘡,粟米之形疙瘩僵,不紅不腫不知痛,少熱少焮少提防;七朝之後身體倦,瘡根平大喜洗湯,頂不高兮根不活,色不光兮腐不穰,軟陷無膿空結聚,脈浮數大細飛揚,飲食不餐身戰戰,嘗湯止許意茫茫,瘡上生衣如脫甲,孔中結子似含芳,膿多臭穢身難便,舉動愴惶韻不長;瘡形成紫黑,面色變青黃,精神昏憒多鼾睡,言語無人自發揚,口乾多舌強,痰喘定身亡,此屬純陰俱不治,百人百可到泉鄉(《正宗》)
初起,頂平根散,色暗微腫,不熱不疼,身體倦怠者險。已成,腫堅色紫,不作膿,不腐潰,惟口乾多煩躁者逆。已潰,皮爛肉堅不腐,腫仍不減,心煩者逆。潰後,膿水清稀,腐肉雖脫,新肉不生,色敗臭穢者死。
白話文:
論辨純陰瘡瘍法
一開始,患者並不知道自己得了瘡,只感覺像粟米大小的疙瘩,又硬又僵,不紅不腫也不痛,發熱、紅腫、疼痛的症狀都很輕微,也沒有什麼防備之心。七天後,開始全身倦怠,瘡瘍底部平坦變大,患者欣喜地用熱水洗滌。但瘡瘍頂部不高,根部也不活躍,顏色暗淡,沒有化膿的跡象,摸起來柔軟凹陷,沒有膿液,只是空空的結塊。脈搏浮快,有力度但細小,像風一樣跳動。患者食慾不振,身體發抖,喝水也只是勉強能喝一點,心情茫然。瘡瘍上長出像脫落的甲一樣的皮膜,孔洞裡結著像含苞的花朵一樣的東西。膿液很多,又臭又髒,患者排便困難,行動不便,精神萎靡。瘡瘍變成紫黑色,臉色變得青黃,精神恍惚,嗜睡打鼾,說話含糊不清,主動性很低,口乾舌燥,痰喘,最終會死亡。這種純陰瘡瘍是無法治療的,一百個人得此病,一百個人都會死亡。(出自《正宗》)
初期,瘡瘍頂部平坦,根部分散,顏色暗淡,輕微腫脹,不發熱不疼痛,但身體倦怠者病情危險。發展到一定程度,腫塊堅硬,顏色紫黑,不化膿,不潰爛,但口乾舌燥,煩躁不安者預後不良。潰爛後,皮膚破損,肌肉堅硬,不腐爛,腫脹仍然沒有減輕,心煩意亂者預後不良。潰爛後,膿液清稀,腐肉雖然脫落,但新肉不長,顏色暗淡,臭穢者將會死亡。
4. 論辨半陰半陽瘡瘍法
陰陽之證二相交,生死相兼事可昭,微熱微寒微赤腫,半昏半爽半平高,脈來雖數多無力,飲食雖餐便不調;腫而不潰因脾弱,潰而不斂為膿饒,大便多溏小便數,上身有汗下身焦,五善雖兼有,七惡未全逃;口渴喜茶腸腹痛,面浮厭飲足心高,心煩不穩睡,神亂怕音焦,投方應命方為妙,陰轉為陽漸可調,逢之任是神仙手,半死餘生定莫逃。(《正宗》)
澄曰:癰疽之候,純陽固多,純陰原少,惟半陽半陰之證最多,全在醫者留心,不可忽略。蓋陰陽兼半之證,若從辛溫之劑內服外敷,則陰氣潛消,轉為陽證;若從清涼外敷,或用冷蜜蛋清調藥塗敷,內投苦寒敗毒之劑,則陽氣冰伏,變為純陰之證,吉凶反掌,醫家病家均宜警省。
白話文:
論辨半陰半陽瘡瘍法
陰陽兩種症狀交錯出現,生死攸關的情況很明顯。患者可能有輕微發熱、輕微發冷、輕微紅腫,身體狀況時好時壞,高低起伏不定。脈搏雖然頻數,卻沒有力氣;雖然吃東西,但飲食卻不順暢。腫脹但不潰爛是因為脾胃虛弱,潰爛但不收斂是因為膿液太多。大便稀溏,小便次數多,上半身出汗,下半身燥熱。雖然兼具一些好的症狀,但不好的症狀也還沒完全消失;患者口渴想喝茶,腸胃疼痛,臉部浮腫,不想喝水,腳心發熱;心煩意亂,睡不好,精神恍惚,害怕聲音,焦慮不安。用藥必須對症下藥才有效,陰證轉化為陽證後就能漸漸恢復。遇到這種情況,即使是神醫,也必須小心應對,因為病人半死不活,性命危在旦夕。
澄清說明:癰疽的症狀,純陽的比較多,純陰的比較少,但半陰半陽的症狀最多見,醫生必須用心診斷,不能忽略。因為陰陽兼半的症狀,如果內服外敷辛溫的藥物,陰氣就會漸漸消失,轉變成陽證;如果外敷清涼藥物,或者用冷蜜、蛋清調藥塗抹,內服苦寒敗毒的藥物,陽氣就會被抑制,轉變成純陰的症狀。病情變化迅速,醫生和患者都應該警惕。
5. 論陽瘡毒似陰瘡
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但亦有初起色紫赤而腫痛,脈沉細數而惡寒喜暖,非真寒也,乃火極似水,陽極生陰,亢則害,承乃制之理。或平時富貴,享用厚味,服金石等藥致之,故陽極似陰,始熱終寒之變,宜順其時而內服疏托瀉心等劑治之,則愈矣。
澄曰:假寒者,火極似水也。凡瘡瘍初起,熱甚失於汗解,以致陽邪亢極,鬱伏於內,則邪自陽經傳入陰分,故為身熱發厥,神氣昏沉,或是畏寒,狀若陰證;凡真寒本畏寒;而假寒亦畏寒,此熱深厥亦深,熱極反兼寒化也。
大抵此證,必聲壯氣粗,形強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飲冷,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或因多飲藥水,以致下利純清水,而其中仍有燥糞及失氣極臭者,察其六脈,必皆沉滑有力,此陽證也。若雜證也,假寒者,亦或為畏寒,或為戰慄,此以熱極於內,而寒侵於外,則寒熱之氣,兩不相投,因而寒慄,此皆寒在皮膚,熱在骨髓,所謂惡寒非寒,則是熱證。
但察其內證,則或為喜冷,或為便結,或小水之熱澀,或口臭而躁煩,察其脈必滑實有力,凡見此證,即當以涼隔、芩連之屬,助其陰而清其火,使內熱既除,則外寒自伏,所謂水流濕者,亦此義也。故凡身寒厥冷,其脈滑數,按之鼓擊於指下者,此陽極似陰,即非寒也。
白話文:
陽瘡乍看像陰瘡,其實源於心火。初期症狀是皮膚紫紅腫痛,脈搏沉細數,畏寒喜暖,但這並非真正的寒症,而是火盛到極點,如同水火交融,陽氣盛極而轉為陰,亢盛則會造成傷害,需加以調理。有些人平時生活富足,飲食過於肥甘厚味,或服用金石類藥物,導致陽氣過盛而呈現陰虛的假象,先熱後寒,應當把握時機,服用疏風、清熱、瀉心的藥物治療,就能痊癒。
所謂假寒,就是火盛到極點,像水一樣。瘡瘍初期,熱邪過盛未能及時透過出汗而排出,導致陽邪亢盛,鬱積於內,便會由陽經轉入陰經,因而出現發熱、昏厥、神志不清等症狀,甚至畏寒,看起來像陰證。但真正的寒證從一開始就畏寒,而假寒的畏寒,是因為熱邪深入,厥陰亦深,熱極反致寒化。
這種情況下,患者通常聲音洪亮,氣息粗壯,體格強健有力;或者嘴唇乾裂,舌苔黑,口渴喜飲冷水,小便短赤澀痛,大便乾燥不通,甚至因服用過多藥物而導致腹瀉清水,其中夾雜乾燥的糞便,且氣味臭穢異常。檢查脈象,多半是沉滑有力,這都是陽證的表現。即使伴隨其他症狀,假寒也可能畏寒或戰慄,這是因為內熱盛極,外受寒邪侵襲,寒熱之氣互相抵觸,而導致寒慄。這屬於寒邪在皮膚,熱邪在骨髓的情況,所謂的「惡寒非寒」,實際上是熱證。
但從內在症狀來看,可能會有喜冷、便秘、小便熱澀、口臭煩躁等表現,脈象多半是滑實有力。凡出現這些症狀,就應該使用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物,例如黃連、黃芩等,以滋陰清火。內熱消除後,外寒自然會消失,這如同水流濕地一樣。因此,如果出現畏寒、厥冷,脈象滑數,按之有搏動感,這都是陽極似陰的表現,並非真正的寒症。
6. 論陰瘡毒似陽瘡
夫瘡之始發,於陰於陽,豈有定規,調護失宜,致令陰陽偏勝,即有變生之患。如毒之初起,筋攣骨痛之時,經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當以表散之,使邪易散,而毒易消。不知治此,再以內疏之劑,敷以寒涼,或食冷物,使瘡毒內陷,陰極而方生,陽氣漸悶,令人煩悶,譫語微渴,其脈沉細而數,治宜補中益氣湯,而加溫暖之藥治之,斯為上工矣。
張景岳曰:陰極反能躁熱,乃內寒而外熱,即真寒假熱也。假熱者,水極似火也。凡癰疽有因素稟虛寒,偶感邪氣而然者;有過於勞倦而致者;有過於酒色而致者;有過於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證,因誤服寒涼而致者。凡真熱本發熱,而假熱亦發熱,其證則亦面赤躁煩,亦為大便不通,小便赤澀,或為氣促,咽喉腫痛,或為發熱,脈見緊數等證,昧者見之,便以為熱,妄投寒涼,下咽必斃。
不知身雖有熱,而裡寒格陽,或虛陽不斂者,多有此證,但其內證而口雖乾渴,必不喜冷,即喜冷者,飲亦不多,或大便不實,或先硬後溏,或小水清頻,或陰枯黃赤,或氣短懶言,或色黯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則止,自與登高罵詈者不同,此虛狂也。或斑如蚊跡,而淺紅細碎,自與紫赤熱極者不同,此假斑也。
凡假熱之脈,必沉細遲弱,或雖浮大緊數,而無力無神,此乃熱在皮膚,寒在臟腑,所謂惡熱非熱,實陰證也。凡見此內頹內困等證,而但知清涼攻邪敗毒,則無有不死,急當四逆、八味、回陽湯之類,倍加附子填補真陽,以引火歸原,但使元氣漸復,則熱必退藏而病自愈,所謂火就燥者,即此義也。故凡見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者,此皆陰盛格陽,即非熱也。
東垣曰:面赤目赤,煩躁引飲,脈七八至,按之則散者,此無根之火也。以姜附湯加人參主之。
仲景曰:治少陰證,面赤者,以四逆湯加蔥白主之。
《外臺秘要》曰:陰盛發躁名曰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
白話文:
論陰瘡毒似陽瘡
瘡瘍初發,陰陽部位並無一定規律。若調護不當,導致陰陽失衡,就會產生病變。例如毒瘡初起,筋攣骨痛,經書記載這是寒邪引起的腫脹,是八風侵襲所致,應當使用發汗解表的方法,使邪氣易於散去,毒素易於消解。但若不知此理,反而使用內疏之劑,外敷寒涼藥物,或食用寒涼食物,則會導致瘡毒內陷,陰氣極盛而陽氣衰微,患者會煩悶、神志不清、輕微口渴,脈象沉細而數。此時應當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溫暖的藥物治療,這才是上乘的治療方法。
張景岳說:陰氣極盛反而會出現躁熱的症狀,這是內寒而外熱,也就是真寒假熱。假熱如同水滿則溢,如同火一樣。癰疽的發生,有的是因為先天稟賦不足,虛寒體質偶感邪氣所致;有的是因為過度勞累所致;有的是因為縱慾過度所致;有的是因為七情鬱結所致;有的是原本並非熱證,因誤服寒涼藥物所致。真熱證會發熱,假熱證也會發熱,症狀包括面赤煩躁、大便不通、小便赤澀、氣促、咽喉腫痛、發熱,脈象緊數等。不明就裡的人看到這些症狀,便誤以為是熱證,妄用寒涼藥物,結果必然死亡。
雖然身體有發熱的症狀,但內裡卻是寒邪阻礙陽氣,或者虛陽不固,往往會有這些症狀。雖然口乾渴,但卻不喜冷飲,即使喜冷飲,飲水量也不多;大便可能不成形,或者先硬後溏;小便清而頻數;舌苔陰枯黃赤;氣短懶言;面色黯淡,精神倦怠;或坐立不安,如同發狂,但加以約束則停止,這與因興奮而大聲叫罵不同,這是虛狂;或者身上出現像蚊子叮咬一樣的斑點,顏色淺紅細碎,與紫赤色熱毒的斑點不同,這是假性斑點。
假熱的脈象,往往沉細遲弱,即使脈象浮大緊數,也沒有力量和神氣,這是熱在皮膚表面,寒在臟腑內部,所謂「惡熱非熱」,實際上是陰盛的證候。如果見到患者內部衰敗虛弱,而只知道清熱涼血攻邪解毒,那必然會導致死亡。此時應當使用四逆湯、八味丸、回陽湯等溫陽藥物,增加附子用量,補益真陽,引導陽氣歸位。只要元氣逐漸恢復,熱證就會自行退卻,疾病自然痊癒,這就是「火就燥」的道理。因此,凡是見到身體發熱,脈象數,按之不滿的,都是陰盛格陽,並非真正的熱證。
東垣說:面赤目赤,煩躁口渴,脈象七八次/分,按之則散漫,這是無根之火,應該用姜附湯加人參治療。
仲景說:治療少陰證,面赤者,用四逆湯加蔥白治療。
《外臺秘要》說:陰盛而發躁,稱為陰躁,患者想坐在井裡,應該用溫熱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