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一 (4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1)

1. 天元紀大論篇

水,終氣也。以其在地應天,故云下應也。氣在地,故曰地之陰陽也。)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生長者天之道,藏殺者地之道。天陽主生,故以陽生陰長。地陰主殺,故以陽殺陰藏。天地雖高下不同,而各有陰陽之運用也。)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天有陰故能下降,地有陽故能上騰,是以各有陰陽也。

陰陽交泰,故變化由之成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之氣,極則過亢,故各兼之。陽中兼陰,陰中兼陽。易之卦,離中虛,坎中滿,此其義象也。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天有六氣,地有五位,天以六氣臨地,地以五位承天,蓋以天氣不加君火故也。以六加五,則五歲而餘一氣,故遷一位。若以五承六,則常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故六年而環會,所謂周而復始也。

地氣左行,往而不返,天氣東轉,常自火運數五歲已,其次氣正當君火之上,法不加臨,則右遷君火氣上,以臨相火之上,故曰五歲而右遷也。由斯動靜,上下相臨,而天地萬物之情,變化之機可見矣。)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天地之道,變化之微,其由是也。

孔子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此之謂也。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又云: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位是也。)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六節,謂六氣之分。五制,謂五位之分。

位應一歲,歲統一年,故五歲為一周,六年為一備。備,謂備歷天氣。周,謂周行地位。所以地位六而言五者,天氣不臨君火故也。)君火以名,相火以位。(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不立歲氣,故天之以氣,不偶其氣以行,君火之正,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耳。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

守位稟命,故曰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曆法一氣十五日,因而乘之,積七百二十氣,即三十年,積千四百四十氣即六十年也。《經》曰: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

故六十年中,不及太過,斯皆見矣。此承上文論上下相召之義,而合之以周紀之數也。上者,天也;下者,地也。上下相召,天右旋之陰陽加於地下,地左旋之陰陽臨於天上而相召,以治歲治步也。

天之陰陽,風熱燥濕寒,又增火為六數者,在天之熱分為暑火二氣,故三陰三陽各上奉之也,地之陰陽,木火土金水,亦增火為六數者,在地之火分為君相二形,故生長化收藏各下應之也。

白話文:

水,是氣的終結。因為它在地上對應著天,所以說是在下呼應著天。氣在地上,所以說是地上的陰陽。天以陽氣產生陰氣的成長,地以陽氣使陰氣潛藏。(生長是天的運行法則,潛藏是地的運行法則。天的陽氣主導生長,所以陽氣產生陰氣的成長。地的陰氣主導潛藏,所以陽氣使陰氣潛藏。天地雖然高低不同,但各自有陰陽的運作。)天有陰陽,地也有陰陽。(天有陰氣所以能下降,地有陽氣所以能上升,因此各自都有陰陽的存在。陰陽交融調和,所以變化由此產生。)木、火、土、金、水,這五種是地的陰陽,代表著生長、變化和收藏。所以陽中有陰,陰中也有陽。(陰陽之氣到達極致就會過於旺盛,所以各自兼有另一方。陽中有陰,陰中也有陽。《易經》的卦象,離卦中間是空的,坎卦中間是滿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要了解天地的陰陽,就要知道天的氣是動而不息的,所以每五年會向右移動一個位置;而地的氣是靜而守位的,所以每六年會循環一周。(天有六種氣,地有五個位置。天用六氣來影響地,地用五個位置來承受天,這是因為天氣不加於君火的緣故。用六加五,每五年就多出一個氣,所以移動一個位置。如果用五去承接六,則需要六年才能完整經歷天元之氣,所以六年循環一周,也就是所謂的周而復始。地氣是向左運行的,一去不回頭,天氣是向東轉的,常常從火運開始數,運行五年後,下一個氣正好處在君火的位置之上,但法則是不再加臨,而是向右移動到君火氣之上,來影響相火,所以說五年向右移動一個位置。由此可見,動與靜,上下互相影響,天地萬物的情況和變化的規律就能顯現了。)動與靜互相呼應,上下互相影響,陰陽相互交錯,所以變化由此產生。(天地運行的規律,以及變化的細微之處,都是由此而來。孔子說:天地設定了位置,變化就在其中運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上下互相交錯,寒暑互相影響,氣相合就平和,不相合就會生病。又說:上者向右運行,下者向左運行,左右循環一周,然後回到原位,也是這個意思。)天以六為節奏,地以五為制約。運行天的氣,六個週期為一個完整循環;結束地的紀律,五年為一個周期。(六個節奏,指的是六氣的劃分。五個制約,指的是五個位置的劃分。一個位置對應一年,一年統一年,所以五年為一個周期,六年為一個完整循環。完整循環,指的是完整經歷天氣。周期,指的是循環運行在地的位置。所以地位用六來說卻說五,是因為天氣不影響君火的緣故。)君火是以名稱來代表,相火是以位置來代表。(君火在相火的右邊,但只在君位上確立名稱,不設立歲氣,所以天之氣運行時,不與君火之氣相伴而行。君火是守住位置而遵循天的旨意,來宣佈火的命令。因名稱而遵循天意,所以說君火以名稱代表。守住位置並接受天命,所以說相火以位置代表。)五和六相加,得到七百二十個氣,為一紀,總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個氣,總共六十年,為一個循環,不及和太過的情況都由此顯現。(曆法中,一個氣是十五天,將其相乘,累積七百二十個氣就是三十年,累積一千四百四十個氣就是六十年。《經》中說:有餘的就向前走,不足的就跟隨其後。不足的向前走,有餘的就跟隨其後。所以六十年中,不及和太過的情況都由此顯現。這段承接上文論述上下互相呼應的道理,並結合了周紀的計算。上指天,下指地。上下互相呼應,天向右旋的陰陽加於地下,地向左旋的陰陽臨於天上而互相呼應,以此來管理年份和進程。天的陰陽,包括風、熱、燥、濕、寒,又增加了火成為六個數,是因為天上的熱分為暑和火兩種氣,所以三陰三陽各自向上承接。地的陰陽,包括木、火、土、金、水,也增加了火成為六個數,是因為地上的火分為君火和相火兩種形態,所以生長、變化、收藏各自向下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