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十八 (10)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10)

1. 瘰癧門主論

又曰:男子不宜太陽青筋,潮熱咳嗽,自汗盜汗;女人忌眼內紅絲,經閉骨蒸,煩熱後必變為癆瘵。忌用巴霜、牽牛、斑蝥、大黃追蝕等藥,往往克伐太過,致其危亡者多矣。切宜戒之慎之。

又曰:蛇蟠癧,繞項起核者是。

又曰:耳項胸腋,驟成腫核,色紅微熱,寒熱頭痛,此乃風寒暑熱之暴病也。此證易於消散,宜用荊防敗毒散加貝母、夏枯草,不應,再加軟堅開鬱之品。

又曰:瓜藤癧,自頸項延及胸腋者是。

馮魯瞻曰:凡頸項眉頰,結核久凝,皆為氣血太虛,切勿攻克。(《錦囊》)

又曰:瘰癧者,先賢名曰九漏,是由其人陰虛火盛,衝擊關津管束之處,而又過食煿炙,風痰熱毒,相搏而結成頑核,鬱滯不散,久則內潰而為瘰癧。治宜養陰和肝,理脾舒郁,化痰清利,切勿徒事克伐,以損真元。若夫嬰兒產下,因胎毒而即患者,此稟母之肝膽二經火鬱氣滯,亦宜平肝滋腎化毒為主。

蓋瘰癧之源,雖由於肝,實根於腎;夫肝火之有餘,乃腎陰之不足也。故其本在臟,其末上出頸腋之間,若浮於脈中,未著於肌肉而為膿血者,易去也。若反其目而視之,赤脈貫於瞳人,如見一脈,即一歲死;見一脈半,即歲半死;二脈三脈亦如之,若赤脈不見,庶可治也。其始必發一枚,次必連生大小十數,纏繞項下,先腫作膿,穿破難乾,故名漏項。

若在胸旁,或兩脅者,此名馬刀。至若其口深黑,內潰蝕爛,穿透咽喉,飲食不進,目腫舌出,耳出黃膿者,不治。更有無故寒熱,身體頸項結核如癧,及心胸腹背皆有堅核而不痛者,此名為結風氣腫也。審其是風是火,或虛或實治之。

又曰:瘰癧者,手足少陽蘊熱結滯而致也。二經多氣少血,所以結核堅而不潰,延蔓串通。若陽明經則氣血多而潰矣,即俗名爛癧。惟少陽起者,當從本治,俗醫不知,概以毒藥攻之,如負薪救火,為害更甚,元氣弱者,反成癆瘵矣。

又曰:夏枯草能散結氣,而有補養血脈之功,能退寒熱,虛者儘可用之;若實者佐以行散之藥,外施艾灸,亦漸取效。

又曰:凡結核或在項,或在臂,或在身,或在耳後,或在頂門,如腫毒不紅不痛,不作膿者,皆是痰注,氣滯不散,不外乎曰痰、曰氣、曰熱三者,久而不已,則成瘰癧。宜早治之。大抵因七情之氣鬱結,或因飲食之時,觸犯惱怒,遂成此疾,婦人女子患此最多,治宜開鬱順氣,利膈化痰,清肺。然未有不由陰虛火旺而有癆瘵根腳者,更宜兼乎補陰,乃其治也。

周文採曰:癧生於頭項上交接,名蛇蟠癧。宜早治之。(《啟玄》)

李東垣曰:瘰癧結核,寒熱發渴,經久不消者,其人面色痿黃,潮熱上蒸,已成膿也。(《十書》)

白話文:

瘰癧門主論

另外提到:男子不適合出現太陽穴青筋明顯、潮熱咳嗽、白天和晚上都流汗的狀況;女子不適合出現眼內紅絲、月經停止、骨蒸發熱,如果出現這些情況,之後很可能會變成肺結核。要避免使用巴豆霜、牽牛子、斑蝥、大黃等過於強烈的藥物來腐蝕病灶,這些藥物往往過於峻猛,導致病人死亡的案例很多。一定要戒除並謹慎使用這些藥物。

另外提到:蛇蟠癧是指脖子周圍出現像蛇盤繞一樣的腫塊。

另外提到:耳朵、脖子、胸部、腋下突然出現腫塊,顏色發紅、稍微發熱,同時伴有發冷發熱、頭痛,這是因為風寒暑熱等外邪引起的急性病。這種情況容易消散,適合使用荊防敗毒散加上貝母、夏枯草來治療,如果效果不佳,再加入軟化腫塊、疏解鬱結的藥物。

另外提到:瓜藤癧是指腫塊從脖子延伸到胸部、腋下的情況。

馮魯瞻說:凡是脖子、眉毛、臉頰等部位出現腫塊,並且長期存在,都是因為氣血太虛所致,絕對不能用強烈的藥物來攻破。(出自《錦囊》)

另外提到:瘰癧,前人也稱為九漏,是因為患者陰虛火旺,熱邪衝擊身體的關節要道,加上過食燒烤油炸食物,導致風痰熱毒相互搏結,形成堅硬的腫塊,鬱積不散,時間久了就會從內部潰爛,變成瘰癧。治療應該滋養陰液、調和肝氣、調理脾胃、舒緩鬱悶、化痰清熱,絕對不能只用猛烈攻伐的藥物,以免損傷正氣。如果是嬰兒出生後,因為胎毒而患病,這是因為母親的肝膽二經有火氣鬱滯,治療也應該以平肝滋腎、化解毒素為主。

瘰癧的根源,雖然在於肝,但其實根本在於腎。肝火旺盛,是因為腎陰不足。因此,病根在臟腑,而表現在脖子、腋下等部位。如果病邪浮於經脈中,還未侵入肌肉,沒有化膿,就容易治療。如果翻開眼睛看,發現紅色的血絲貫穿瞳孔,出現一條血絲,就表示一年後會死亡;出現一條半血絲,就表示一年半後會死亡;兩條、三條血絲也是如此。如果沒有看到紅色血絲,就還有治癒的可能。最初一定只長一個腫塊,之後一定會連著長出十幾個大小不一的腫塊,纏繞在脖子下面,先是腫脹,然後化膿,破潰後難以癒合,所以稱為漏項。

如果在胸部旁邊,或是兩脅部位的腫塊,稱為馬刀瘰癧。如果腫塊的開口深黑,內部潰爛,侵蝕穿透咽喉,導致無法進食,眼睛腫脹、舌頭伸出、耳朵流出黃膿,就表示無法治癒。還有一種情況是,沒有原因地出現發冷發熱,身體和脖子上長出像癧子的腫塊,以及胸部、腹部、背部都有堅硬的腫塊但不痛,這種情況稱為結風氣腫。要仔細辨別是風邪還是火邪,是虛證還是實證,然後再進行治療。

另外提到:瘰癧是因為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的熱邪鬱積所導致。這兩條經脈氣多血少,所以形成的腫塊堅硬而不容易潰爛,並且會蔓延串連。如果是陽明經的問題,因為氣血充足,所以會潰爛,也就是俗稱的爛癧。只有從少陽經引起的瘰癧,才要從病根上治療。一般的醫生不了解這個道理,都用毒藥來攻伐,就像是抱著柴火去救火,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元氣虛弱的患者,反而會變成肺結核。

另外提到:夏枯草能夠散結氣,而且有補養血脈的功效,能夠退寒熱,虛弱的患者都可以使用。如果是實證,可以搭配一些疏散的藥物,再配合艾灸,也能漸漸見效。

另外提到:凡是腫塊,無論是長在脖子、手臂、身體、耳後或是頭頂,如果腫脹但不紅不痛,也不化膿,都是因為痰液停滯、氣機鬱結不散造成的。這些情況不外乎是痰、氣、熱三種原因。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瘰癧。應該及早治療。大致來說,是因為情緒鬱結,或是在飲食時觸犯了惱怒,所以才會形成這個疾病,婦女更容易得這個病。治療應該疏解鬱悶、順暢氣機、疏通腸胃、化痰清肺。但是沒有不由陰虛火旺而有肺結核根基的。所以要兼顧滋補陰液,才是治療的重點。

周文採說:癧子長在頭頸交界的地方,稱為蛇蟠癧。應該及早治療。(出自《啟玄》)

李東垣說:瘰癧結塊,發冷發熱、口渴,長時間不消散的,患者面色萎黃,潮熱往上蒸騰,已經化膿了。(出自《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