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十七 (3)
卷十七 (3)
1. 咽痛門主論
李東垣曰:夏傷寒伏於腎少陰之經,多咽痛者,名腎傷寒也。宜熱藥冷飲之。
陳遠公曰:咽喉乾燥,久而疼痛,人以為肺經之燥熱也,孰知腎水涸竭乎!夫肺金生腎水也,肺氣清肅,自下生水,惟肺氣虛則肺液只可自養,無如腎水大耗,故欲救肺之乾燥,必先救腎之涸也。子母兩富湯:熟地三兩,麥冬二兩,水煎服,一劑燥少止,三劑疼少止,十劑全愈。(《冰鑑》)
又曰,生長膏粱,素耽於酒,勞心過度,以致咽喉臭痛,人以為肺氣傷也,誰知乃心火太盛移熱於肺乎!夫飲酒傷胃,胃熱熏蒸,宜乎肺熱矣。然胃火熏肺,而胃土實生肺也,故飲酒尚不傷肺,惟勞心過度,則火起於心,而肺受刑矣。胃火助之則火旺,炎上而咽喉燔燒之路,自然唾涕稠黏,口舌乾燥,氣味腥臭而痛矣。
蓋心主五臭,入肺為腥臭矣。解腥湯:甘草、桔梗、麥冬、貝母各五錢,桑白皮、天冬、生地、丹皮各三錢,枯芩一錢,水煎連服二劑痛止,又四劑臭除。(此方治肺而兼治心,又兼治胃者也。因膏梁之人,心肺之氣血原虛,下滋二經之氣血,但瀉其火,則胃之氣血必傷,反增火之焰矣。妙在補肺以涼肺,補心以涼心,補胃以清胃,火自退舍,不止喉痛而痛自止也。
)
《醫論選要》曰:夫咽喉者,一身之總要,氣與食出入之門戶也。咽以納氣,故嚥氣通於天,喉以納食,故喉氣通於地。自其風邪客於喉間,氣鬱而熱,則壅遏而為咽疼,自其熱氣生於肺胃,風毒蘊隆,則腫結而為喉痹。又有屍咽谷賊之證。
屍咽者,陰陽不和,脾肺壅盛,風熱毒氣不能宣通,故令屍蟲發動,上蝕於喉,或癢或痛,如䘌之候也;谷賊者,稻芒強澀,藏於米而誤食之,滯於咽間,不能傳化,故風熱並聚與血氣搏,遂令腫刺如咽嗌之生谷刺也,胃脘實熱熏蒸上焦,發為白頤赤根,固有咽瘡之候。
竇漢卿曰:呼者因陽出,吸者隨陰入,呼吸之間,肺經主之。喉嚨已下,言五臟為手足之陰,咽門已下,言六腑為手足之陽。蓋諸臟屬陰為里,諸腑屬陽為表,以臟者藏也,藏諸神流通也;腑者府庫,主出納水穀糟粕轉輸之謂也。自喉嚨已下五臟,喉應天氣,乃肺之系也,以肺屬金,乾為天,乾,金也,故天氣之道,其中空長,可以通氣息。但喉嚨與咽並行,其實兩異,而人多惑之。
蓋喉嚨為息道,咽中下水穀,其喉下接肺之氣。一云喉中三竅者非。果喉中具三竅,則谷與氣各從一竅而俱下肺中,肺下無竅何由傳送水穀入於下焦。(《全書》)
黃帝書云:肺為諸臟之華蓋,藏真高之氣於肺經也,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若世人不知保養,六氣七情,役冒非理,百病生焉。病瘍既成,須尋所自。若喉痹、乳蛾、纏喉風、喉瘡、喉痹、風毒、熱毒等證,當刺則刺,不可亂醫,當吐則吐,不可妄治。此等證系性命之根本,生死立見,不識其標本而攻之,失其法則禍不旋踵矣。
白話文:
咽痛的主要論述
李東垣說:夏天感受寒邪潛伏在腎的少陰經脈,多數會出現咽喉疼痛,這就叫做腎傷寒。應該用溫熱的藥物,配合冷飲來治療。
陳遠公說:咽喉乾燥,時間久了就疼痛,人們以為是肺經的燥熱引起的,哪裡知道是腎水枯竭了呢!肺金能滋生腎水,肺氣清肅,自然能向下生出水液,只有在肺氣虛弱的時候,肺液只能勉強自身滋養,如果腎水大量損耗,那麼想要救治肺的乾燥,必須先救治腎的枯竭。可以用子母兩富湯:熟地三兩,麥冬二兩,用水煎服,一劑藥乾燥會稍有減輕,三劑藥疼痛會稍有減輕,十劑藥就能痊癒。(出自《冰鑑》)
陳遠公又說,那些從小就吃豐盛食物,又嗜好飲酒,加上勞心過度的人,會導致咽喉腫痛,人們以為是肺氣受損,哪裡知道是心火太旺,把熱邪轉移到肺部呢!飲酒會傷害胃,胃熱向上熏蒸,自然會導致肺熱。但是胃火熏蒸肺部,而胃土實際上又能滋生肺金,所以飲酒本身並不會傷害肺,只有勞心過度,才會導致心火旺盛,肺部受到煎熬。胃火又來助長火勢,使得熱邪向上,燒灼咽喉的通道,自然會出現唾液黏稠,口舌乾燥,氣味腥臭,以及咽喉疼痛。
心臟主管五種氣味,進入肺部就表現為腥臭。可以用解腥湯:甘草、桔梗、麥冬、貝母各五錢,桑白皮、天冬、生地、丹皮各三錢,枯芩一錢,用水煎服,連續服用兩劑藥疼痛就會停止,再服四劑藥腥臭就會消除。(這個方子是治療肺部的,同時也能治療心臟,還能兼顧治療胃部。因為那些生活富裕的人,心肺的氣血原本就虛弱,向下滋養心肺的氣血,如果只是瀉火,反而會傷到胃部的氣血,增加火勢。這個方子的巧妙之處在於,既能補肺又能涼肺,補心又能涼心,補胃又能清胃,火自然就會退去,不僅僅喉嚨的疼痛能停止,其他的症狀也會自然消失。)
《醫論選要》說:咽喉是人體的重要關口,是氣和食物出入的門戶。咽是吸入氣體的通道,所以咽的氣息與天相通;喉是容納食物的通道,所以喉的氣息與地相通。如果風邪侵入喉間,導致氣機鬱結而產生熱,就會壅塞而引起咽喉疼痛;如果熱氣產生於肺胃,加上風毒蘊結,就會腫脹結塊而形成喉痹。還有屍咽、谷賊等病症。
所謂屍咽,是指陰陽不調和,脾肺壅盛,風熱毒氣不能宣洩,導致屍蟲發動,向上侵蝕喉嚨,引起發癢或疼痛,就像瘡癰一樣;所謂谷賊,是指稻芒堅硬粗糙,藏在米中被人誤食,滯留在咽喉間,不能消化,導致風熱匯聚,與血氣搏結,於是腫脹刺痛,就像咽喉裡長了穀刺一樣。胃部實熱向上熏蒸上焦,發為白頤赤根,也屬於咽喉生瘡的表現。
竇漢卿說:呼氣是因為陽氣向外散發,吸氣是跟隨陰氣進入體內,呼吸之間,肺經主管著。喉嚨以下,說五臟是手足的陰經,咽門以下,說六腑是手足的陽經。因為臟屬陰,為內在,是儲藏精氣神的地方;腑屬陽,為外在,是負責輸導水穀糟粕的地方。從喉嚨以下直到五臟,喉嚨應合天氣,是肺的聯絡通道,因為肺屬金,乾卦為天,而乾也屬金,所以天氣的運行通道,其中是空虛而長,可以流通氣息。但是喉嚨與咽是並行的,實際上兩者不同,而人們常常會混淆它們。
喉嚨是呼吸的通道,咽是吞嚥水穀的通道,喉嚨的下方連接肺部的氣息。有一種說法認為喉嚨有三個孔道,這是錯誤的。如果喉嚨真的有三個孔道,那麼水穀和氣就分別從一個孔道一起進入肺中,而肺的下方沒有孔道,又怎麼能把水穀傳送到下焦呢?(出自《全書》)
黃帝的著作說:肺是各個臟器的華蓋,將精純高貴的氣收藏在肺經,所以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濁陰之氣從下竅而出。如果世人不懂得保養,被六氣和七情所困擾,做出不合理的事情,各種疾病就會產生。疾病一旦形成,必須追溯病因。像喉痹、乳蛾、纏喉風、喉瘡、喉痹、風毒、熱毒等病症,應該用針刺治療就用針刺治療,不可以胡亂用藥;應該用吐法就用吐法,不可以妄自處理。這些病症關乎性命的根本,生死就在眼前,如果不認識疾病的本質而隨便用藥,就會違反治療原則,災禍會立刻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