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十七 (2)
卷十七 (2)
1. 咽痛門主論
戴氏曰:硬舌根而爛兩旁,此名纏舌喉風,須用羊毛筆蘸甘草湯洗之,然後再吹藥。
馮魯瞻曰:咽喉者,一身之總要,水穀之道路也。若胸膈之間蘊積熱毒,致生風痰,壅滯不散,發為咽喉之疾,或內生瘡,狀如肉腐,窒塞不通,吐咽不下,如單肉蛾、雙肉蛾及痄腮腫脹,甚者內外皆腫,上攻頭面。治宜先吐風痰以通咽膈,然後解熱毒,清肺胃,遲則不救。(《錦囊》)
又曰:咽瘡喉痛,多屬虛熱,血虛虛火遊行無制,客於咽喉也。虛者八味地黃湯加牛膝、五味子煎與食前冷服;實者黃連、荊芥、薄荷、薑汁、硝、蜜噙化。喉痛必用荊芥;陰虛火炎上,必用玄參,有用茜草一兩作一服者,以其能降血中之火也。
又曰:喉與咽不同。喉者肺脘呼吸之門戶,主出而不納;咽者胃脘水穀之道路,主納而不出。蓋咽喉司呼吸,主升降,此一身之緊關橐龠也。經曰:足少陰所生病者,口渴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素問》云: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咽痛,不可納食。又曰:足少陰之絡,循喉嚨,通舌本。
凡喉痛者,皆少陰之病。但有寒熱虛實之分。少陰之火直如奔馬,逆衝於上,到此咽喉緊鎖處,氣鬱結而不得舒,故或腫或痛也,其證必內熱口乾血赤,痰涎湧上,尺脈必數而無力,蓋緣腎水虧損,相火無制而然。須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大劑作湯服之。又有色欲過度,元陽虧損,無根之火遊行無制,客於咽喉者。
須用八味腎氣丸大劑煎成,冰冷與飲,引火歸源,庶幾可救。此論陰虛咽痛者,如此治法,正褚氏所謂上病療下也。
又曰:陰氣大虛,虛火無制,孤陽飛越,客於咽喉,遂成咽痛者,脈必浮大,重取必澀,去死則近。宜人參一味濃煎,細細飲之。如作實證,用以清降之藥,禍在反掌。愚用人參必同童便、製附子同煎,溫和食前頓服,則監製虛火下歸乃愈。如單用人參細細飲之,恐浮火益熾,亦非穩當。
奈世人但知熱咽痛,不知有寒咽痛也。經曰: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咽痛頷腫。陳藏器用附子去皮、臍,炮製切片,以蜜塗炙,令蜜入內,噙咽其津,甘味盡,更易之。仲景云: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脈微欲絕,面赤咽痛,以通脈四逆湯。又曰:冬月伏寒在於腎經,發則咽痛下利,附子湯溫其經則愈。
又曰:又有司天運氣,其年鄉村相染。若惡寒者多是暴寒折熱,寒閉於外,熱鬱於內。切忌膽礬酸寒之劑點喉,反使陽郁不伸;又忌硝黃等寒劑下之,反使陽陷入里,禍不旋踵。須用表散若甘桔湯之類。
又曰:有咽痛而諸藥不效者,此非咽痛,乃是鼻中生一條紅線,如發懸一黑泡,大如櫻桃,垂掛到咽門而上,難以探取。宜用土牛膝根(即鼓槌草)獨條直而肥大者,搗碎入好醋三五滴同研,取濃汁滴入鼻中二三點,即刻系斷珠破,吐出瘀血即安。
白話文:
戴氏說:舌根僵硬,兩旁潰爛,這叫做纏舌喉風,必須用羊毛筆沾甘草湯清洗,然後再吹藥。
馮魯瞻說:咽喉是全身的樞紐要道,是水穀食物的通道。如果胸膈之間積聚熱毒,導致產生風痰,阻塞不散,就會引發咽喉疾病,或者內部生瘡,形狀像腐爛的肉,阻塞不通,吞嚥困難,像是單肉蛾、雙肉蛾以及痄腮腫脹,嚴重的甚至內外都腫脹,向上侵襲頭面。治療應該先吐出風痰以疏通咽膈,然後解除熱毒,清肺胃,如果延遲治療就無法挽救。(出自《錦囊》)
他又說:咽喉生瘡疼痛,多數屬於虛熱,是因為血虛,虛火遊走不定,沒有約束,侵襲到咽喉所致。虛症的,用八味地黃湯加牛膝、五味子煎煮後在飯前冷服;實症的,用黃連、荊芥、薄荷、薑汁、硝、蜜含化。喉嚨痛一定要用荊芥;陰虛火旺上炎的,一定要用玄參,有人用茜草一兩當一劑藥,是因為它能降血中的火氣。
他又說:喉和咽不同。喉是肺的呼吸門戶,主排出而不納入;咽是胃的飲食通道,主納入而不排出。咽喉掌管呼吸,主升降,是全身的重要關卡。經書說:足少陰經所生的疾病,會出現口渴舌乾,咽喉腫脹、氣往上衝,咽喉乾燥和疼痛。《素問》說:邪氣侵入足少陰的經絡,會導致咽喉疼痛,無法進食。又說:足少陰經的經絡,循著喉嚨,通到舌根。
凡是喉嚨痛的,都是足少陰經的病變。但有寒熱虛實的區別。少陰經的火氣就像奔馬一樣,逆衝向上,到達咽喉這個緊要關頭,氣鬱結而不能舒暢,所以會出現腫脹或疼痛,這種情況必定伴隨內熱、口乾、血色赤紅,痰液湧上,脈象摸起來一定是快而無力,這是因為腎水虧損,相火失去約束的緣故。必須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大量煎煮成湯藥服用。也有因為縱慾過度,導致元陽虧損,無根之火遊走不定,侵襲咽喉的。
必須用八味腎氣丸大量煎煮,冰冷後服用,引導火氣歸於根源,或許可以救治。這裡說的是陰虛引起的咽喉疼痛,用這種方法治療,正是褚氏所說的「上病下治」的方法。
他又說:陰氣大虛,虛火失去約束,孤陽上浮,侵襲咽喉,導致咽喉疼痛的,脈象一定是浮大,按下去一定澀滯,這種情況離死亡就不遠了。應該用人參一味濃煎,慢慢飲用。如果當作實證,用來清熱降火的藥物,就會立刻加重病情。我用人參一定會和童子尿、炮製過的附子一起煎煮,溫和地在飯前一次性服用,就可以監控虛火下降而痊癒。如果單獨使用人參慢慢飲用,恐怕會使浮火更加旺盛,也不是穩妥的辦法。
可是世人只知道熱引起的咽喉痛,不知道有寒引起的咽喉痛。《經書》說:太陽在泉,寒氣過盛,百姓會患咽喉疼痛、下巴腫脹。陳藏器用附子去皮、臍,炮製切片,用蜂蜜塗抹後炙烤,讓蜂蜜滲入內部,含在口中慢慢吞嚥它的津液,等甜味盡了,就更換新的。仲景說:下利清穀,體內寒冷體外發熱,脈搏微弱快要斷絕,面色發紅咽喉疼痛,用通脈四逆湯。又說:冬月潛伏在腎經的寒邪發作,就會出現咽喉疼痛、下利,用附子湯溫養經脈就會痊癒。
他又說:還有因為上天主管氣運的變化,導致那一年鄉村流行傳染病。如果怕冷,大多是突然受寒導致熱氣鬱結在體內。切忌用膽礬等酸寒的藥物塗在喉嚨上,反而會使陽氣鬱結不能伸展;又忌用硝黃等寒涼的藥物瀉下,反而會使陽氣陷入體內,禍患馬上就會出現。必須用發散表邪的藥物,像是甘桔湯之類的。
他又說:有咽喉疼痛而各種藥物都無效的,這不是咽喉痛,而是鼻腔裡長了一條紅線,像頭髮一樣懸掛著一顆黑色的泡,大如櫻桃,垂掛到咽門上方,難以取出。應該用土牛膝根(也就是鼓槌草),選擇單條直而且肥大的,搗碎加入三五滴好醋一起研磨,取濃汁滴入鼻中二三滴,立刻就會斷裂破裂,吐出瘀血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