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四 (4)
卷四 (4)
1. 論臟腑經絡穴道部位始知瘡瘍何經受病
凡視瘡瘍,當知部位屬於何臟何腑,然後醫治用藥,自無錯誤矣。謹照《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繪圖詳註,俾學者留心參考,施治有當耳。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益意盡言其處。雷公問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願聞經脈之始生。帝答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矣。
臟腑經絡穴道部位銅人圖(心經,小腸經,肝經,膽經,脾經,胃經,肺經,大腸經,腎經,膀胱經,心包經,三焦經,督脈經,任脈經,衝脈經,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陰維脈)
白話文:
要診斷瘡瘍,必須先了解患處屬於哪個臟腑,才能正確治療用藥,才不會出錯。 這本書參考《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繪圖詳細註解,讓學習者用心參考,以便正確施治。
黃帝問道:我聽說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氣穴,對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但我不了解它們的位置,希望能詳細了解。岐伯恭敬地回答:這真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如果不是聖明的皇帝您來問,誰又能完全了解它的道理呢!那我盡力解釋這些穴位的位置。雷公問道:關於禁忌和針灸的原理,經脈是根本,我想了解經脈是如何生成的。黃帝回答:經脈是決定生死、治療百病、調節虛實的重要通道,絕對不能不通。
書中附有臟腑經絡穴位圖(包括心經、小腸經、肝經、膽經、脾經、胃經、肺經、大腸經、腎經、膀胱經、心包經、三焦經、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
2. 手少陰心經
歌曰:
手少陰屬心經,少衝少府與神門,陰郄通里近靈道,少海青靈肘內尋,極泉腋下筋間動,九穴雙雙須認真。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謂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也。
少衝二穴(一名經始,在手小指內廉端,去爪甲如韭葉。
少府二穴(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直勞宮。)
神門二穴(一名兌沖,一名中都,在掌後兌骨端。)
陰郄二穴(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
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
靈道二穴(在掌後一寸五分,或曰一寸。)
少海二穴(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陷中。)
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
極泉二穴(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歌訣說:手少陰心經循行路線經過少衝、少府、神門、陰郄、通里、靈道、少海、青靈、極泉九個穴位,這些穴位要仔細辨認。
手少陰心經的經脈起於心臟,連接著心系,向下通過膈肌,與小腸相連。其中一部分經脈,從心系向上,經過咽喉,連接著眼睛;另一部分經脈,從心系再向上通向肺臟,然後從腋下出來,沿著上臂內側後緣向下走,經過手太陰心經之後,到達肘關節內側,沿著前臂內側後緣向下,到達手掌後側無名指和小指之間的指骨末端,進入手掌內側,沿著小指內側到達小指尖。如果這條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等症狀,甚至出現手臂厥冷的現象。這條經脈主治的心臟相關疾病,會出現眼睛發黃、脅肋疼痛、上臂內側後緣疼痛和厥冷、手掌發熱等症狀。
少衝穴位於小指內側指甲根部,距離指甲約一個韭葉的寬度。
少府穴位於小指掌指關節後方的凹陷處,與勞宮穴在一直線上。
神門穴位於手掌後尺側腕關節橫紋處。
陰郄穴位於手腕後尺側,距離腕橫紋五分。
通里穴位於手腕後尺側,距離腕橫紋一寸。
靈道穴位於手腕後尺側,距離腕橫紋一寸五分或一寸。
少海穴位於肘關節內側橫紋後方的凹陷處。
青靈穴位於肘關節內側上方三寸處。
極泉穴位於腋窩下,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與胸大肌之間,可觸摸到搏動的動脈。
3. 手太陽小腸經
歌曰:
手太陽小腸十九穴,路從少澤,步前谷後谿之隆道,遵腕骨,觀陽谷養老之宗,得支正於小海,逐肩貞以相從,值臑俞兮遇天宗,乘秉風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啟天窗兮見天容,匪由顴髎,曷造聽宮。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別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
主腋所主病者,耳聾目黃,頰頷腫,肩臑、肘臂、外後廉痛也。
少澤二穴(一名少吉,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
前谷二穴(在手小指外側,在節前陷中。)
後谿二穴(在手小指側本節後陷中。)
腕骨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陽谷二穴(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下陷中。)
養老二穴(在腕骨上後一寸陷中。)
支正二穴(在腕後五寸,別走少陰。)
小海二穴(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
肩貞二穴(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
臑俞二穴(在俠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
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
秉風二穴(在天髎外,肩上小髁骨後,舉臂有穴)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內廉,去脊三寸。)
天窗二穴(一名窗籠,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陷中。)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頰下。)
顴髎二穴(在面頄骨下廉。)
聽宮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小豆是。)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
歌訣描述了小腸經的十九個穴位循行路線:從少澤穴開始,經過前谷、後谿,沿著腕骨,到達陽谷、養老,再到支正、小海,循行至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接著是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最後到達聽宮。
小腸經的經脈起於小指外側末端,沿著手外側向上,經過手腕,沿著手臂外側骨頭的下方,經過肘部內側兩骨之間,向上沿著上臂外後側,經過肩部,繞過肩胛骨,到達鎖骨上窩,再連接到心臟,沿著咽喉向下到達橫膈膜,到達胃部,最終屬於小腸。其中分支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上行到面頰,到達眼睛外角,然後進入耳中;另一分支則從面頰上行到達鼻部,再到眼睛內角,斜著連到顴骨。 經絡運行受阻,則會出現咽喉疼痛、頷部腫脹、頭無法回轉、肩膀感覺像被拔、上臂像被折斷等症狀。
小腸經主要負責的部位及其相應的病症包括:腋窩、耳聾、目黃、面頰頷部腫脹,以及肩、上臂、肘部及手臂外後側疼痛。
文中也詳細描述了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等穴位的精確位置。
4. 足厥陰肝經
歌曰:
足厥陰一十三穴,終起大敦於行間,循太衝於中封,蠡溝中都之會,膝間曲泉之宮,襲陰包於五里,陰廉乃發,尋羊矢於章門,期門可攻。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入陰毛中,環陰器,抵小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小腹脹,甚則嗌乾,面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癃閉。
大敦二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
行間二穴(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
太衝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動脈中。)
中封二穴(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
蠡溝二穴(在內踝上五寸。)
中都二穴(在內踝上七寸胻骨中。)
膝關二穴(在犢鼻下二寸陷中。)
曲泉二穴(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在膝橫紋頭是。)
陰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
五里二穴(在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氣衝二寸。)
章門二穴(一名長平,一名唇髎,在大橫外直臍端。)
期門二穴(在不容旁一寸五分,直乳第二肋端。)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
歌訣描述足厥陰肝經的十三個穴位,由大敦穴開始,循行至行間穴,經過太衝、中封、蠡溝、中都等穴,再到膝關節附近的曲泉穴,沿著大腿內側的陰包、五里、陰廉等穴,最後到達腹部及胸脅部的章門、期門穴。
足厥陰肝經的經脈,起於大腳趾的趾甲邊緣,沿著腳背內側向上行,經過內踝,向上走行,穿過脾經之後,沿大腿內側,進入陰部,環繞生殖器,到達小腹部,與胃經相聯繫,再與肝臟、膽經相連,向上穿過膈肌,分布於胸脅部,沿著喉嚨後側向上,到達額頭,與督脈在頭頂會合。分支從眼部下行到面頰內側,環繞嘴唇內側;另一分支從肝臟分出,穿過膈肌,向上連通肺部。
肝經經脈活動異常時,會導致腰痛、無法彎腰、男性疝氣、女性小腹脹痛等症狀,嚴重時會出現咽喉乾燥、面色蒼白。肝臟病變會引起胸悶、嘔吐、腹瀉、疝氣、尿失禁、排尿困難等症狀。
歌訣中也描述了各個穴位的具體位置。
5. 足少陽膽經
歌曰:
足少陽兮四十三,竅陰俠谿極須詳,一縱探得地五會,臨泣邱墟取次行,懸鐘陽輔光明光,外邱陽交名別陽,陽陵泉,陽關穴,中瀆環跳居髎接,維道五樞與帶脈,京門同日月,輒筋循淵腋,肩井風池須有別。腦空承靈正營列,目窗臨泣上陽白,本神與完骨,竅陰又浮白,天衝率谷耳上穴,曲鬢懸釐須有節,懸顱頷厭曲周下,客主人名上關攝,還須聽會一般般,瞳子髎通脈不絕。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脈前,至肩上,卻交出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別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別者,目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太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附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別者,從跗上入大指,循歧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膽所生病者,頭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中脅肋髀膝,下至䯒、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也。
竅陰二穴(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
俠谿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
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
臨泣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半。)
邱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去臨泣三寸。)
懸鐘二穴(在外踝上三寸。)
陽輔二穴(在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
光明二穴(在外踝上五寸。)
外邱二穴(在外踝上七寸。)
陽交二穴(一名別陽,在外踝上七寸。)
陽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
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
環跳二穴(在髀樞中。)
居髎二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
維道二穴(在章門下五寸三分。)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水道傍一寸五分。)
帶脈二穴(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京門二穴(一名氣府,一名氣腧,在監骨腰中夾脊季肋外。)
日月二穴(在期門下五分,直乳第二肋下。)
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
淵腋二穴(在腋下三寸宛宛中。)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風池二穴(在顳顬後髮際陷中。)
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中。)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
目窗二穴(一名至榮,在臨泣後一寸。)
臨泣二穴(當目上直入髮際五分。)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一寸五分,入髮際。)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
竅陰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
天衝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二寸。)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寸半。)
曲鬢二穴(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額有孔。)
懸釐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下廉。)
懸顱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中。)
頷厭二穴(在曲周下,顳顬上廉。)
客主人二穴(一名上關,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空。)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開口有空。)
瞳子髎二穴(在目外眥五分。)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
一首關於足少陽膽經穴位的歌訣,簡述了膽經的43個穴位位置及順序:竅陰、俠谿、地五會、臨泣、邱墟、懸鐘、陽輔、光明、外邱、陽交(別陽)、陽陵泉、陽關、中瀆、環跳、居髎、維道、五樞、帶脈、京門、日月、輒筋、淵腋、肩井、風池、腦空、承靈、正營、目窗、臨泣、陽白、本神、完骨、竅陰、浮白、天衝、率谷、曲鬢、懸釐、懸顱、頷厭、曲周、客主人(上關)、聽會、瞳子髎。這些穴位從足部小趾開始,沿著腿部、軀幹、頭部循行。
膽經經脈起於眼角外側,上行至頭角,下行耳後,沿頸部走行,經過手少陽經脈前方,到達肩部,再轉向手少陽經脈後方,進入鎖骨上窩。其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到達眼角外側之後;另一分支從眼角外側下方的大迎穴開始,與手少陽經脈在肩髃穴會合,向下經過頰車穴,下行到頸部,與鎖骨下窩相連,貫穿膈肌,絡屬肝臟,屬於膽臟,循行於脅肋內側,到達氣衝穴,繞過毛髮交界處,橫入股骨大轉子內側;主幹則從鎖骨下窩經腋下,循行於胸部,經過季肋部,向下到達股骨大轉子內側,然後沿著大腿外側循行,經過膝關節外側,下行至腓骨前緣,直達外踝前緣,再向下到達外踝前方,沿著足背上行,進入小趾與無名指之間。其分支從足背上行進入大趾,沿著趾骨內側出來,再貫穿指甲,從三個毛髮的部位出來。
膽經氣血運行不暢會導致口苦、嘆氣、心脅疼痛、翻身困難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出現面容憔悴、皮膚乾燥、足部外側發熱(陽厥)等。膽經循行路線上的穴位出現問題,會引起頭痛、眼角疼痛、鎖骨上窩腫痛、腋下腫痛、頸部腫塊、出汗、寒戰、發燒、胸脅肋、髖部、膝蓋、腓骨、外踝前以及各個關節疼痛,小趾和無名指活動不便等症狀。
歌訣中提到的穴位名稱後面附帶的文字,是對這些穴位在人體上的精確定位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