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一 (3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3)

1. 刺禁論篇

《刺禁論》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肝象木王於春,春陽發生,故生於左。)肺藏於右,(肺象金,王於秋,秋陰收殺,故藏於右。肝為少陽,陽長之始,故曰生。肺為少陰,陰藏之初,故曰臟。)心部於表,(陽氣主外,心象火也。)腎治於裡,(陰氣主內,腎象水也。

心為五臟部主,故稱部。腎間動氣,內治五臟,故曰治。)脾為之使,(營動不已。糟粕水穀,故使者也。)胃為之市。(水穀所歸,五味皆入如市,故為市也。)鬲肓之上,中有父母,(鬲肓之上,氣海居中,氣者生之原,生者命之主,故氣海為人之父母也。又云,心下鬲上為肓,心為陽,父也,肺為陰,母也,肺主於氣,心主於血,其榮衛於身,故為父母。)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小心、謂真心神靈之宮室。

脊有三七二十一節,腎在下七節之旁,腎神曰志,五臟之靈皆名為神,神之所以得名為志者,為心之神也。)從之有福,逆之有咎。(八者人之所以生,形之所以成,順之則福延,逆之則咎至。此陳禁刺臟腑之有定次也。)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經氣越也。

)無刺新飽人,(氣盛滿也。)無刺大飢人,(氣不足也。)無刺大渴人,(血脈干也。)無刺大驚人。(神蕩越也。此舉不可輕刺之人,刺禁之大義也。)

白話文:

刺禁論篇

《刺禁論》說:人體臟腑有重要部位,不可不細察。肝臟位於左側,(因為肝屬木,主宰春天,春天陽氣生發,所以位於左側。)肺臟位於右側,(因為肺屬金,主宰秋天,秋天陰氣收斂,所以位於右側。肝屬少陽,是陽氣生發的開始,所以說它「生」;肺屬少陰,是陰氣收藏的開始,所以說它「藏」。)心臟位於身體表面,(因為陽氣主外,心屬火。)腎臟位於身體內部,(因為陰氣主內,腎屬水。

心臟是五臟之主,所以稱為「部」。腎臟調控氣機,內在統攝五臟,所以說它「治」。)脾臟是心腎的輔助,(不斷運化營養物質。)胃臟是營養物質的聚集場所。(水谷精微在此彙集,五種味道都彙集於此,如同市場一般,所以稱為「市」。)膈膜與肓俞穴之間,是人體的「父母」,(膈膜與肓俞穴之間,是氣海穴的所在,氣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的主宰,所以氣海被比喻為人的父母。另外,心下膈膜之上為肓俞穴,心屬陽為父,肺屬陰為母,肺主氣,心主血,它們滋養全身,所以稱為父母。)脊椎七節旁有「小心」,(「小心」指的是心臟,是神明靈魂的居所。

脊椎有三七二十一節,腎臟位於下七節旁,腎臟的神明稱為「志」,五臟之神都稱為「神」,而神之所以稱為「志」,是因為它受心神所主宰。)順應臟腑運作則有福,違逆則有禍。(這八個臟腑是人之所以能生存、形體之所以能形成的根本,順應它們的運作則福氣綿長,違逆它們則禍患臨頭。這篇文章闡述了針刺臟腑的規律和禁忌。)不可針刺醉酒之人,會導致氣機紊亂;不可針刺盛怒之人,會導致氣機逆亂;不可針刺過度勞累之人,(因為經氣耗損);不可針刺飽食之人,(因為氣機盛滿);不可針刺飢餓之人,(因為氣不足);不可針刺極度口渴之人,(因為血液枯竭);不可針刺驚嚇之人。(因為神氣渙散。以上列舉了不可輕易針刺的人群,是針刺禁忌的大義。)

2. 刺志論篇

《刺志論》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形歸氣,故虛實同焉。形氣相反,故病生。氣,脈氣。形,身形。)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營氣之道,內谷為實,谷入於胃,氣傳於肺,精者上行經隧。故穀氣虛實,占必同焉。候不相應,則為病也。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者血之府,故虛實同焉。反不相應,則為病也。)如何而反?氣虛身熱,此謂反也。(氣虛為陽氣不足,陽氣不足當身寒,反身熱者,脈氣當盛,脈不盛而身熱,證不相符,故謂反也。《甲乙經》云:氣盛身寒,氣虛身熱,此謂反也。

)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今谷入多而氣少者,是胃氣不散,故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胃氣外散,肺並之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經脈行氣,絡脈受血,經氣入絡,絡受經氣,候不相合,故皆反常。)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傷,謂感冒也。寒傷形,故氣盛身寒。熱傷氣,故氣虛身熱。)

白話文:

刺志論篇

《刺志論》說:氣充足則形體也充足,氣虛弱則形體也虛弱,這是正常的現象,反之則為疾病。(形體依賴於氣,所以虛實是一致的。形體和氣候相反,所以產生疾病。氣,指脈氣。形,指身形。)五穀攝取充足則氣盛,五穀攝取不足則氣虛,這是正常的現象,反之則為疾病。(營氣的運行,內在五穀充足則為實,五穀進入胃,氣傳到肺,精華上行經脈。所以五穀和氣的虛實,必然是一致的。如果觀察到的現象不相符,就是生病了。)脈象強盛則血也充盈,脈象虛弱則血也不足,這是正常的現象,反之則為疾病。(脈象是血液的住所,所以虛實是一致的。如果觀察到的現象不相符,就是生病了。)什麼情況下是反常的呢?氣虛卻身體發熱,這就是反常。(氣虛是陽氣不足,陽氣不足應該身體寒冷,反而身體發熱,說明脈氣應該旺盛,但脈象不旺盛而身體發熱,症狀不相符,所以稱為反常。《甲乙經》說:氣盛則身寒,氣虛則身熱,這就是反常。)攝取的五穀很多但氣卻不足,這就是反常。(五穀進入胃,然後運行於脈道,現在攝取的五穀很多但氣卻不足,這是胃氣不能散佈,所以反常。)五穀攝取不足但氣卻充足,這就是反常。(胃氣外散,肺氣也跟著散佈。)脈象強盛但血液不足,這就是反常。脈象虛弱但血液充足,這就是反常。(經脈運行氣血,絡脈承載血液,經氣進入絡脈,絡脈接受經氣,如果觀察到的現象不相符,都是反常。)

氣盛則身寒,是因為傷寒。氣虛則身熱,是因為傷暑。(傷,指的是感冒。寒邪損傷形體,所以氣盛則身寒。熱邪損傷氣,所以氣虛則身熱。)

3. 皮部論篇

《皮部論》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廩,積也,聚也。)邪之始入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沂然,惡寒也。起,謂毛起豎也。腠理,謂皮空及文理也。)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盛,謂盛滿。

變,謂易其常也。)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經虛邪入,故曰感虛。脈虛氣少,故陷下也。)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毛直而敗。(攣,急也。弛,緩也。消,爍也。寒則筋急,熱則筋緩。寒勝為痛,熱勝為氣消。䐃者肉之標,故肉消則䐃破毛直而敗也。

白話文:

皮部論篇

《皮部論》說:所有疾病的發生,一定會先表現在皮膚毛髮上。外邪入侵,就會使皮膚的組織結構(腠理)張開,張開後外邪就會進入絡脈,停留在絡脈而不離開,就會傳入經脈,停留在經脈而不離開,就會傳入臟腑,積聚在腸胃。(廩,指積聚)外邪開始入侵皮膚時,會感到惡寒,毛髮豎起,皮膚的組織結構張開。(沂然,指惡寒;起,指毛髮豎起;腠理,指皮膚的空隙和紋理)外邪進入絡脈時,絡脈就會腫脹,顏色改變。(盛,指腫脹;變,指改變常態)外邪進入經脈時,就會因為經脈虛弱而導致氣血下陷。(經脈虛弱,外邪入侵,所以說感虛;脈虛氣少,所以氣血下陷)外邪停留在筋骨之間,寒邪多則筋脈拘急,骨頭疼痛;熱邪多則筋脈鬆弛,骨頭消瘦,肌肉萎縮潰爛,毛髮豎立而脫落。(攣,指拘急;弛,指鬆弛;消,指消瘦;寒邪使筋脈拘急,熱邪使筋脈鬆弛;寒邪盛則疼痛,熱邪盛則氣血消亡;䐃指肌肉的隆起部分,所以肌肉消瘦就會使隆起部分潰爛,毛髮豎立而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