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膀胱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又曰:膀者言其橫於前陰之旁,以通水也。胱者,言其質之薄而明也。合而言之,以其由虛而實,旁通水道,通身虛松,可以蓄水,漸漬而滲入胞中,胞滿而溺出也。

又曰: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

《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又曰:足太陽經膀胱。

又曰:是經多血少氣。

又曰:申時氣血注於膀胱。

《靈樞》曰:膀胱在小腹之內。

又曰:鼻孔在外,膀胱漏泄。

《難經》曰:膀胱以虛受水,為津液之腑,有上口而無下口,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瀉,氣海之氣不足,則秘澀不通。

經曰:水液自小腸泌別汁,滲入膀胱之中,胞氣化之而為尿,以泄出也。

東垣曰:膀胱雖為津液之腑,至於受盛津液,則又有胞,而居膀胱之中。

《類纂》曰:膀胱者,胞之室也。

經曰: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甲乙經》曰:膀者,橫也。胱者,廣也。言其體橫廣而短也。

經曰:膀胱脹者,小腹滿而氣癃。

又曰:厥氣客於膀胱,則夢遊行。

又曰:膀胱有熱則淋閉,膀胱不約為遺溺。(溺,音尿,謂睡中遺尿也。)

又曰:膀胱,津液之府,水注由之,然足三焦脈實,約下焦而不通,足三焦脈虛,不約下焦則遺溺也。膀胱,又名足三焦也。

又曰:是動病則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病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

又曰: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囟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背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陽膀胱引經藥歌:

申膀澤(瀉)滑(石)茵陳(肉)桂,豬(苓白)茯(苓)羌(活)麻(黃黃)柏蔓(荊子)親,行下大黃並(白)術澤,藁(本)羌防己檗同因。

膀胱實熱,小便赤澀。虛寒,小便數,或漏精,精冷厚稠如米泔。

《靈樞》曰: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又曰: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脛、踝後皆熱。

《入門》曰:膀胱病者熱結下焦,小腹苦滿,胞轉小便不利,令人發狂。冷則濕痰上溢而為多唾,小便淋漓或遺尿。

又曰:膀胱虛則小便不禁,宜既濟丸,加減八味丸,倍山萸,加烏藥、益智、故紙。實則小便不通,宜益元散、葵子湯、(葵子、赤茯苓、枳實、木通、黃芩、甘草、豬苓、車前子、瞿麥、滑石、姜引。《濟生》)五苓散,膀胱主藥也。

《內經》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尿。

又曰:遺尿狂言,目反直視,為膀胱絕也。

又曰:膀胱之脈為足太陽,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絕汗出則死矣。

經曰: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病心澹澹大動,是寒傷心也。

又曰: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腹急肢瘦,為膀胱水。

補:橘核、龍骨、益智仁、續斷、菖蒲。

瀉:芒硝、澤瀉、滑石、車前子。

溫:茴香、烏藥。

涼:生地、甘草梢、黃柏。

引經報使:藁本、羌活上行,黃柏下行。

白話文:

膀胱是人體重要的排泄器官,負責儲存和排出尿液。其形狀如同橫臥於前陰旁側的薄而透明的囊袋,藉由管道與外界相通。膀胱位於第十九個脊椎骨附近,位置在腎臟下方、大腸前方。它有下口而無上口,小腸下口(位於肚臍上一寸的水分穴處)則是膀胱上際,由這裡水液會經由腸道,依靠氣的運化滲透進入膀胱。尿液的排出與進入都依靠氣的運化,如果氣的運化失常,則可能導致腹瀉或尿閉等症狀。古籍中關於膀胱有上口或上下都有口的說法,都是錯誤的。《難經》記載,膀胱重九兩二銖,縱橫各九寸,能容納九升九合的尿液,其開口直徑約二寸半。《難經》也提到足太陽經與膀胱相關,此經氣血偏多血少氣,申時(下午三至五點)氣血會聚集在膀胱。

膀胱位於小腹內,如果膀胱出現問題,例如漏泄,可能會有鼻孔外露的症狀。膀胱依靠氣海之氣的運化來完成排尿功能,氣海之氣不足則會導致尿閉。水液由小腸過濾後滲入膀胱,再經由膀胱之氣的運化成尿液排出體外。膀胱內還有個胞,負責儲存和運化津液。膀胱是胞的居所,如果膀胱無法儲存尿液,就會導致水液不斷流出,最終危及生命。膀胱的形狀橫向寬廣而短。膀胱脹滿會導致小腹滿脹及氣滯不通。厥氣入侵膀胱則可能導致夢遊。膀胱有熱則可能出現尿閉或尿失禁(睡夢中尿床)。足三焦脈的盛衰也會影響膀胱的運作,足三焦脈實則下焦不通,足三焦脈虛則可能導致尿失禁。膀胱也被稱為足三焦。膀胱的疾病會導致頭痛、眼睛突出、頸項僵硬、腰痛、腿部屈伸困難等症狀,也可能引起痔瘡、瘧疾、狂症、癲癇、頭痛、眼睛發黃流淚、鼻出血、項背、腰臀、腿部疼痛、小指無力等症狀。脈象上,膀胱實證的人迎脈大於寸口脈,虛證則反之。

足太陽膀胱經常用藥物包括:澤瀉、滑石、茵陳、肉桂、豬苓、白茯苓、羌活、麻黃、黃柏、蔓荊子、大黃、白術、澤瀉、藁本、羌活、防己、黃柏。膀胱實熱會導致小便赤澀,虛寒則小便頻繁,甚至遺精,精液稀薄如米湯。腎臟的狀態影響著膀胱的厚薄、鬆緊和通暢程度。膀胱出現疾病,小腹會出現單側腫痛,按壓時會有想小便但尿不出,同時肩部感覺發熱,脈象下陷,小指外側、脛骨後方及踝部發熱。膀胱病症,熱證則下焦氣滯,小腹脹滿,排尿困難,甚至發狂;寒證則濕痰上逆,唾液增多,排尿淋漓或尿失禁。膀胱虛弱則尿失禁,可用既濟丸等藥物治療;膀胱實則尿閉,可用益元散等藥物治療。膀胱功能失常會導致尿閉或尿失禁,嚴重者甚至出現神志不清、眼睛直視等症狀。膀胱經脈異常,會導致抽搐、面色蒼白、出冷汗等症狀,冷汗過多則有生命危險。太陽經受寒邪侵襲,會導致心悸。水腫中有種是膀胱積水造成的。治療膀胱疾病可根據情況選用補益、瀉下、溫暖或清熱藥物,並配合引經藥物,使藥物作用於膀胱。

2. 心包絡

經曰:包絡者,護衛心主,不使濁氣干之,正猶君主有宮城也。

又曰:心包絡一經,《難經》言其無形。

滑伯仁曰:心包絡,一名手心主,以臟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脂䐄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言無形者非。

又按《靈蘭秘典論》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一段,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此一官,即心包無疑矣。

又曰:手厥陰經心包絡。

又曰:是經多血少氣。

又曰:戌時血注於心包絡。

補:地黃。

瀉:枳殼、烏藥。

溫:肉桂。

涼:梔子。

引經報使:柴胡、青皮、川芎。

《靈樞》曰:十二原,以心包經大陵穴為心之原,明真心不受邪,故知手心主代君火也。

又曰:是動病則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喜笑不休,目黃,是主心包。

手厥陰心包絡引藥歌:

戌包敗醬柴胡(白)術,(牡)丹皮熟地與沙參,更有下行經絡藥,青(皮)柴(胡)熟地可相親。

白話文:

心包絡

經書記載:心包絡的作用是保護心臟,防止濁氣侵犯,就像君主有宮殿一樣守護著。

另有記載:心包絡經,《難經》說它無形體。

滑伯仁說:心包絡,又名手心主,根據臟腑的形態來看,它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之上,豎膈膜之下,與橫膈膜黏連在一起,包裹著心臟的那層黃色脂肪,就是心臟;脂肪外面,有一層細薄的筋膜像絲線一樣,與心肺相連,這就是心包。這種說法是正確的,說它無形體是不對的。

另外,《靈蘭秘典論》中記載十二臟腑,唯獨缺少心包一個臟腑,卻多出「膻中,是臣僕主管的部位,喜樂之情由此產生」一段文字。現在考證,心包位於膈膜上方,經脈起於胸中,正好位於膻中部位,處於相火的位置,替心臟執行事務,確實是臣僕主管的部位。這個臟腑,就是心包沒錯了。

另有記載:手厥陰經脈循行於心包絡。

另有記載:這條經脈多血少氣。

另有記載:戌時(晚上七點到九點)血液流注於心包絡。

補益心包絡的藥物:生地黃。

瀉除心包絡的藥物:枳殼、烏藥。

溫煦心包絡的藥物:肉桂。

清熱涼血心包絡的藥物:梔子。

引導藥物至心包絡的藥物:柴胡、青皮、川芎。

《靈樞》記載:十二經脈的原穴,以心包經的大陵穴為心的原穴,說明真心不受邪氣侵犯,所以知道手心主代行君火之職。

另有記載:心包絡經脈的病症表現為手心發熱,臂肘攣急,腋下腫脹嚴重時胸脅部脹滿,心中空虛不安劇烈跳動,面部發紅喜笑不止,眼睛發黃,這些都是心包絡的病症。

手厥陰心包絡經常用藥歌訣:

戌時心包用藥:敗醬草、柴胡(白術)、牡丹皮、熟地黃、沙參,更有下行經絡的藥物,青皮、柴胡、熟地黃可以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