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1. 卷四
2. 內景圖說(下)
腎,膀胱,心包絡,三焦
白話文:
腎臟、膀胱、心包絡及三焦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
3. 腎
經曰: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又曰:腎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強弱系之。
《甲乙經》曰:腎者,引也。能引氣通於骨髓。
《卮言》曰:腎者,神也。妙萬物而言也。
經曰: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
《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藏精與志。
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兩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經帶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
又曰:命處於中,兩腎左右開闔,正如門中棖闑,故曰命門。一陽處二陰之間,所以成坎也。靜而闔,涵養乎一陰之真水,動而開,鼓舞乎龍雷之相火,靜為陽本,陰為陽基也。
又曰:足少陰經腎。
又曰:是經常少血多氣。
又曰:酉時氣血注於腎。
《黃庭經》:人身神名曰腎神,玄冥字育嬰。
《靈樞》曰:耳者,腎之官也。腎病者,顴與顏黑,耳枯焦。
象川翁曰:精生於穀。(然醴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澹之味,乃能補精生氣,氣自生神。)
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黃庭經》曰:急守精室,勿妄泄閉而寶之,可長活。
經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原注:腎為都會關司之所,非腎一臟獨有精也。)
《真詮》曰:五臟各有藏精,並無停泊於其所。蓋人未交感,精涵於血中,未有形狀,交感之後,欲火動極而周身流行之血,至命門而變為精以泄焉。故以人所泄之精,貯於器,拌少鹽酒,露一宿則復為血矣。
經曰:腎者,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腎,在時為冬,在方為北,在色為黑,通竅於耳。
經曰:北方水也,萬物所以合藏也。
又曰: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肺金為母,肝木為子,膀胱為腑,剋火主骨,若久立則傷骨,司藏與志,其類水,其畜彘,其卦坎,其性智,其華在發,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其病在骨,其音羽,羽者舒也,陽氣將復,萬物舒生也。其數六,其臭腐,其聲呻,其氣吹,其液唾,在變動為慄,其味鹹,其蟲鱗,其果慄,其菜藿。下應腰腎而色黑,然黑欲如重漆光澤,不欲如炭。
《靈樞》曰: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更腎主寒,然寒則傷腎,病主為疝。痘主黑陷,若淫欲過度則傷骨,濕氣勝則病,其病之候則面黑恐欠足寒,逆氣腹痛,飧泄而後重,臍下動氣。腎實則腹膨脹而體重,少氣不言,骨疼飧泄,並小便少;腎虛則欲墜下縮身,面青㿠白,顱囟開解,下竄畏明,心懸如飢,胸痛引脊,厥逆溲多而耳鳴。腎絕則反目直視,狂言遺尿,腰折骨枯,然腎絕者四日死。
平脈則冬旺七十二日而脈沉濡石,石者沉濡而滑,舉指來疾,其賊則緩而大,並面大黃,皆逆。其危脈則石如轉索,去如彈石。
又曰:腎又為氣之臟,主納。
又曰:其日壬癸,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入門》曰:腎主受水穀之精而至靜,惟子時濁氣一動而已。
又曰:腎與臍相對,與腰相應,腰者腎之外候。
又曰: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腎為牝者,陰也。
又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又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又曰: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靈樞》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又曰: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耳高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又曰:腎小則臟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易傷於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腎下則腰尻痛,或為狐疝。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善病消癉。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
又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汗出浴水則傷腎。
《難經》曰: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
又曰:臟各有一,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為腎,其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元氣之所繫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二也。
《入門》曰:命門非正臟,三焦非正腑也。
《靈樞》曰: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經曰:腎熱者,色黑而齒枯。
又曰: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痛,出白一名蠱。(注曰:出白,謂溲出白液也。)
又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臟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注曰:此腎之藏也,期三百六十五日內死。)
《難經》曰:外證面黑,善恐,數欠。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苦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
《靈樞》曰: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又曰:腎實則腹大腔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入門》曰:腎虛則心懸如飢善恐。
太乙真人曰:戒色欲,養精氣,咽津液,養臟氣。
無名子曰:天一生水,在人曰精,地二生火,在人曰神。
經曰:腎藏精與志。志者,專意而不移者也。
又曰:臟氣絕則神見於外。(無錫遊氏子,以酒色得疾,常見兩女子衣服鮮麗,冉冉至腰而沒。醫者曰:此腎神也,腎絕則神不守舍,故見於外也。)
《靈樞》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疼厥,精時自下。
經曰:其精管自兩腎脊骨間發來,繞大腸之右,從溺管下,同出前陰而泄精。
又曰:水旺於冬,相於秋,廢於春,囚於夏,死於季夏,其壬日壬癸,王時人定夜半,困日丙丁,困時禺中,死日戊己,死時日昳。(昳,乃日昃也。)
又曰:腎俞在十四椎旁,募在京門腰間季脅。
又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又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二陰,前陰後陰。)
又曰:腎也者,其榮在發。發無潤澤者,骨先死。
又曰:兩氣通於腎。
又曰:精氣並於腎則恐。
又曰:腎惡燥。
又曰: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又曰:久立傷骨,勞於腎也。
又曰:損其腎者,益其精。
又曰:腎色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又曰:黑如烏羽者生,如炲者死。(炲,音苔。)
又曰:腎熱者,頤先赤。
又曰:腎熱病者,先腰痛脛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員員,謂似急也。澹澹,謂似欲不足也。)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
又曰:腎開竅於二陰,實則脹滿。
又曰:腎著之病,其人從腰以下冷,腰重如帶五千錢。
又曰: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又曰:腎水者,腹大臍腫腰重,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頭汗,其人足逆寒,大便反堅。
又曰:腎病者,色黑氣弱,呼吸少氣,兩耳若聾,腰痛時時失精食減,膝以下清,其脈沉遲為可治,宜補。(清,冷也。)
又曰:腎瘧者,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眴,音絢。目動也。)
又曰: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治主於肺,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痓,音次。惡也。)
又曰:精脫者耳聾。
《仙經》曰:背後有三關,腦後曰玉枕關,夾脊曰轆轤關,水火之際曰尾閭關,皆精氣往來之道路也。若得斗柄之機斡運,則上下循環,如天河之流轉也。
謙甫曰:夫腎藏天一,以慳為事,志意內治則精全而澀。若思想外淫,房室太甚,則固有淫佚不守,輒隨溲尿而下。然本於筋瘻者,以宗筋弛縱也。
經曰:其不御女漏者,或聞淫事,或見美色,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而精自出者,謂之白淫,宜乎滲漏而不止也。
丹溪曰:精滑專主濕熱,宜知、柏、蠣、蛤。
經曰: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入門》曰:少時欲過腸脫而遺泄者,宜金鎖正元丹。
又曰:欲心一動,精隨念去,礙滯久則莖中疼痛,常如欲小便然,或小便而出,或不從便出而自流者,謂之遺精,比之夢遺尤甚。(《綱目》曰:一人虛而泄精,脈弦大,用五倍子一兩,白茯苓二兩為丸,服之良愈,澀脫之功,敏於龍蠣。)
又曰:不因夢而自泄者,謂之精滑,皆相火所動也。
東垣曰:面色白而不澤,悲愁欲哭,脈按之空虛,是為脫精脫神,宜峻補肝腎,收斂補氣,補益元陽。
《醫鑑》曰:童男陽盛,情動於中,志有所慕而不得,遂成夜夢而遺精,慎不可補,宜清心定志。
張子和曰:莖中作痛,痛極則癢,或陰莖挺縱不收,或出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之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謂之白淫,宜以降心火之劑下之。
《真誥》曰:精者人之神,明者身之寶,勞多則精散,營兢則明消。
經曰:心火旺盛,腎水不足,心有所欲,速於感動,疾於施泄。
又曰:腎在志為恐。
又曰:胃為恐。(注曰:胃熱則腎氣微弱,故為恐。)
又曰:精氣並於腎則恐,由心虛而腎氣並之,故為恐。
《靈樞》曰:足少陰之脈病,善恐。
又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
又曰:恐懼者神蕩散而不收。
又曰:恐則氣下。(注曰:上焦固禁下焦氣還,故氣不行矣。)
子和曰:肝藏血,血不足則恐。
《綱目》曰:恐與驚相似,然驚者,為自不知也。恐者,為自知也。蓋驚者聞響乃驚,恐者自知如人將捕之狀,及不能獨自坐臥,必須人為伴侶,方不恐,或夜必用燈燭,亦恐懼者是也。
《靈樞》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善忘其前言。
經曰:腎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
丹溪曰:恐傷腎者,以思勝之,以憂解之。
經曰: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聖人只是教人收心養心,其旨微矣。
《直指》曰: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臟制在腎,氣虛不能管攝,因小便而出者,曰尿精,因見聞而出者,曰漏精。
《入門》曰:初因君火不寧,久則相火擅權,精元一於走而不固,甚則夜失連連,日亦滑流不已,宜坎離丸。知柏用童便九蒸、九曬、九露,地黃煎膏丸,鹽湯下。
又曰:夢遺不可作虛冷,亦有經絡熱而得之。
《脈經》曰:男子脈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也。
又曰:澀脈為精血不足之候,丈夫脈澀號傷精。
又曰:澀為精竭血枯。
《脈訣》曰:遺精血濁,當驗與尺,結芤動緊,二證之的。
《醫鑑》曰:微澀傷精。
戴氏曰:夢遺精滑,皆相火所動,久則有虛,而無寒也。
又曰:夢遺日久,氣下陷宜升提腎氣以歸原。
《本事》曰:腎氣閉,即泄精。
又曰:腎藏精,蓋腎能攝精氣,以生育人倫者也。或育或散,皆主於腎,今腎氣衰,則一身之精氣無所管攝,故妄行而出不時。
《綱目》曰:夢遺屬鬱滯者居大半,庸醫不知其鬱,但用澀劑固脫,殊不知愈澀愈郁,其病反甚。
仲景曰:失精家,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經曰: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
《靈樞》曰: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經曰: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
又曰: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
又曰:腎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
又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又曰:腎病禁犯焠㶼,熱食溫炙衣。
《綱目》曰:腎本無實,不可瀉。
錢氏曰:只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
《綱目》曰:左腎屬水,水不足則陰虛,宜六味地黃丸。右腎屬火,火不足則陽虛,宜八味丸,加減八味丸。
又曰:六味地黃丸,血虛陰衰,熟地黃為君;精滑山茱萸為君;小便若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為君;小便淋澀,澤瀉為君;心氣不足,丹皮為君;皮膚乾澀,山藥為君。
《入門》曰:小便清利,脈沉遲,是冷氣歸腎。小便赤澀,脈沉數,是熱氣歸命門。是腎與命門脈同者,謂其所受之病同歸於膀胱一府也。
經曰: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矣。
金匱真言論曰:冬氣者,病在四肢,腎之應也。
《靈樞》曰: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發無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仲景曰: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脈浮而洪,身汗如雨,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者,此為命門絕也。
《脈經》曰: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中欲折,自汗如流水。一云:人中平,十日死。
夢與鬼交泄精,名曰夢遺。專主於熱。
又曰:腎咳之狀,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咳,音概,氣逆也。)
又曰: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寵然浮腫,(龐,音忙,豐厚貌。)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又曰: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如人垂首向地尋物貌。)
又曰: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相屬;虛則夢見舟船溺人;厥氣客於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
又曰:是動病則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病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謂骨厥,是主腎。
又曰: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癖,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又曰:腎主寒,自病則足脛寒而逆,人之五臟,惟腎無實,小兒痘瘡變黑陷,是腎水克退心火,多不治也。
又曰:心乘腎微邪,內熱不惡寒,桂枝丸。
又曰:肺乘腎虛邪,喘嗽皮澀而寒,百部丸。
又曰:肝乘腎實邪,拘急氣搐身寒,理中丸。
又曰:脾乘腎賊邪,體重泄瀉身寒,理中丸。
《人鏡經》曰:五行之間,惟腎之一臟,母盛而子反受邪,是物之性有不可一概論者,肺腎是也。何則?肺屬金,應乎皮毛,所主者氣,腎屬水,主乎骨髓,所藏者精,氣之輕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性之自然,今肺盛,乃熱作也,氣得熱而上蒸,則肺不能下生於腎,則腎受邪矣,急以涼藥解之,使臟氣溫和,自能下生於腎,病必先求之於肺,若肺和而腎忽受病,不過脾濕相刑,所以有解肺熱去脾邪二藥,若脾肺俱和,而腎自病,亦當察其本臟虛實而治之。
足少陰腎引經藥歌:
酉腎豬膚豬(苓白)茯苓,牡丹(皮)澤瀉(肉)桂阿(魏)丁(香),山(萸肉)吳茱(萸黃)柏砂(仁)烏藥,敗醬天(門)冬牡蠣停,(豆)豉桔(梗五)味(子)元(參)並獨活,(益)智(仁檀)香(甘)草(地)骨(皮)或(朱)砂行,下行知(母)附地(黃地)榆(蒼)術,右腎沉(香黃)耆益附稱。
《難經》曰:冬脈石。
經曰:勞而動血者,屬腎。
又曰:若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鮮或紫或細屑者,為咯血,或鮮紅隨唾而出,為唾血。唾中帶血,咯出有血,或血絲,皆出於腎。
又曰: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腰痛足冷為腎水,總而論之,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
又曰:諸髓者,皆屬於腦。
又曰:黑如烏羽者生,黑如煤炭者死。
又曰:實則夢腰脊解軟,虛則夢涉水恐懼。
又曰:聲喑不出,寒厥不回,二便閉,不能泄,不能禁者,腎臟氣絕,不治證。
又曰:耳聾絕無聞,骨痛之極者,腎之經病危證。
補:地黃、山萸肉、芡實、山藥、枸杞、桑螵蛸、牡蠣、杜仲、牛膝、龍骨、鎖陽、虎骨、龜版。
瀉:知母、黃柏。
溫:附子、鹿茸、破故紙、肉桂、沉香、膃肭臍。
涼:知母、黃柏、牡丹皮、地骨皮。
引經報使:獨活、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