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三 (6)
卷三 (6)
1. 大腸
經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上受胃家之糟粕,下輸於廣腸,舊谷出而新谷可進,故字從肉從易,又暢也。通暢水穀之道也。手陽明經大腸。
又曰:迴腸當臍右,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白話文:
經典中說:大腸是傳輸食物的器官,是身體變化的地方。它在上面接收胃裡消化的食物殘渣,在下面輸送至直腸,將陳舊的食物排出體外,新的食物才能進入。所以大腸的字形由「肉」和「易」組合而成,又通暢。它負責通暢水谷運化的道路。手陽明經是大腸的經絡。
又曰:廣腸傳脊以受,迴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白話文:
又說:廣腸,通過脊椎連接內臟,迴腸是排泄廢物的地方,周長八寸,直徑二寸,寸的五分之三,長度二尺八寸,能容納九升三合八分之一的穀物。
又曰:大腸一名迴腸,以其回屈而受小腸之谷,故名之也。
又曰:大腸臍右回三十六曲。
又曰:大腸俞在脊十六椎旁,募在臍傍天樞。(俞為陽在背,募為陰在腹。)
又曰:大腸為白腸。
又曰:厥氣客大腸,則夢田野。
又曰: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狀。
又曰: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
又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沉。(虙即伏字,瘕,音假。)
又曰:廣腸一名肛門,言其處如車𧆊形,故曰:肛門,即廣腸也。
又曰:直腸受大腸之谷而導出焉。
又曰: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又曰:是動病,則齒痛䪼腫,是主津液。(䪼音拙。)
手陽明大腸引經藥歌:
白話文:
還有人說,大腸又叫做迴腸,因為它彎彎曲曲地接受小腸傳來的食物,所以叫做迴腸。
還有人說,大腸在肚臍右側,迴轉了三十六個彎。
還有人說,大腸俞穴在脊椎第十六節骨頭旁邊,大腸的募穴在肚臍旁的天樞穴。(俞穴是陽經在背部的穴位,募穴是陰經在腹部的穴位。)
還有人說,大腸是白色的。
還有人說,如果寒氣侵入大腸,就會夢見田野。
還有人說,大腸如果有宿食,就會發冷發熱,有時像瘧疾一樣。
還有人說,如果水氣停留在腸道裡,走路就會發出響聲,聽起來就像袋子裡裝著漿糊一樣。
還有人說,小腸的熱氣移到到大腸,就會引起腸道結塊,並且下沉。(虙就是伏字,瘕讀音假。)
還有人說,廣腸又叫做肛門,因為它像車輪上的軸承一樣,所以叫做肛門,也就是廣腸。
還有人說,直腸接受大腸傳來的食物,然後把它排出體外。
還有人說,肛門也是五臟之一,它讓食物和水不能在體內停留太久。
還有人說,如果大腸生病了,就會牙痛牙齦腫脹,這是因為大腸主管津液。(䪼讀音拙。)
手陽明大腸經藥歌:
卯大腸有升麻(白)芷,薤白(火)麻仁肉(豆)蔻(阿)膠,白石脂(石)膏砂(仁)石(斛)使,將軍(即大黃)麻葛(根)枳(殼)升(麻連)翹。
又曰:是經多氣多血。
白話文:
卯時用於治療大腸疾病的藥物有:升麻、白芷、薤白、火麻仁、肉豆蔻、阿膠、白石脂、石膏、砂仁、石斛、使君子、大黃、麻葛根、枳殼、升麻、連翹。
《難經》曰:大腸二斤十一兩,肛門重十二兩,按回腸者,以其回疊也。廣腸即迴腸之更大者,直腸又廣腸之末節也,下連肛門,是為穀道,後陰一名魄門,總皆大腸也。
又曰:上接小腸下口,下接直腸肛門。
又曰:卯時氣血注於大腸。
白話文:
《難經》上說:大腸的重量是二斤十一兩,肛門的重量是十二兩。關於回腸的命名,是因為它盤旋摺疊的緣故。廣腸就是比回腸更大的腸道,直腸則是廣腸最末端的部分,它與肛門相連,是穀物通過的道路。後陰又稱為魄門,都是大腸的總稱。
《本臟篇》云: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理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白話文:
《本臟篇》中說:皮膚厚的,大腸也厚;皮膚薄的,大腸也薄;皮膚鬆弛,腹部肌肉鬆弛的,大腸也大而長;皮膚緊繃的,大腸也緊而短;皮膚光滑的,大腸是直的;皮膚與肌肉不分離的,大腸是結的。
大腸之見證也,大指次指難用,耳聾煇煇焞焞,耳鳴嘈嘈,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氣滿,皮膚堅而不痛。
經曰:鼻隧以長,以候大腸。
《靈樞》曰: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大,不滿則狹短。
又曰: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
又曰:腹痛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
又曰:腸中寒則鳴飧泄,腸中熱則出黃如糜。
經曰:大腸小腸為泄。
又曰:大腸乃肺之腑也。
又曰: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仲景曰: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
《入門》曰:腸虛則鳴,又寒氣相搏,則為腸鳴。
白話文:
大腸的狀況會表現在身體上,例如大拇指和食指難以使用,耳朵發出嗡嗡聲,耳鳴聲像水流聲,耳後、肩膀、手臂外側都疼痛,肚子脹氣,皮膚堅硬卻不痛。
醫書記載,鼻腔的長度可以反映大腸的狀況。
《靈樞經》中說,天樞穴到橫骨之間長六寸半,如果超過這個長度,迴腸就寬大,如果不足這個長度,迴腸就狹窄。
《靈樞經》中還提到,大腸有病的人,腸子會絞痛,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冬天容易因為寒氣而腹瀉,肚子會在肚臍附近疼痛,無法長時間站立。
《靈樞經》中也說,肚子痛、腸鳴,氣往上衝到胸口,喘不過氣來,無法長時間站立,這是邪氣入侵大腸的症狀。
《靈樞經》中還說,大腸寒則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並且腹瀉,大腸熱則會排出黃色的稀便。
醫書記載,大腸和小腸負責排泄。
醫書記載,大腸是肺的腑臟。
醫書記載,腸子阻塞的人會頻繁飲水,但無法排出,中氣不足,會喘不過氣來,並且時常腹瀉。
張仲景說,大腸寒的人,大便稀軟,大腸熱的人,大便乾燥。
《入門》中說,腸子虛弱就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如果再加上寒氣,就會加重腸鳴的症狀。
《靈樞》曰:黃帝問曰:胃惡熱而喜清冷,大腸惡清冷而喜熱,兩者不和,何以調之?岐伯對曰:調此者,飲食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淒滄,暑無出汗,飲食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白話文:
《靈樞》上說:黃帝問道:胃部怕熱喜歡清涼,大腸怕清涼喜歡溫熱,胃和大腸的功能不協調,該怎麼辦呢?岐伯回答說:要調整這種現象,飲食和衣著都應該適當注意寒熱的變化,不能太寒冷或太炎熱,不能使身體遭受嚴寒的痛苦和產生過多的汗液。食物既不能過熱以致灼傷,也不能過於寒冷以致使身體僵硬。寒冷和溫熱適宜,這樣氣運才能調和,纔不會導致邪氣入侵。
大腸熱宜瀉白湯。大腸寒宜實腸散。
《脈經》曰: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白話文:
大腸有熱,宜服用瀉白湯。大腸有寒,宜服用實腸散。
補:牡蠣、粟殼、五倍子、肉豆蔻、蓮子、龍骨、訶黎勒。
白話文:
補益:牡蠣、粟殼、五倍子、肉豆蔻、蓮子、龍骨、訶黎勒。
瀉:枳殼、桃仁、麻仁、石斛、大黃、檳榔、芒硝。
白話文:
瀉藥:
枳殼:治療腹脹、便祕、腹痛。
桃仁:治療瘀血、痛經、閉經。
麻仁:治療便祕、燥咳、潤腸。
石斛:治療陰虛火旺、口乾舌燥、目赤腫痛。
大黃:治療便祕、腹脹、腹痛。
檳榔:治療腹脹、便祕、蟲積。
芒硝:治療便祕、腹脹、腹痛。
溫:乾薑、吳茱萸、肉桂。
涼:槐花、條芩。
白話文:
溫熱藥物:乾薑、吳茱萸、肉桂。
引經報使:葛根、升麻、白芷上行。石膏下行。
下血屬大腸經。
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乍虛乍實,為大腸水。
白話文:
葛根、升麻、白芷能向上走。石膏能向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