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一 (2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9)

1. 腹中論篇

《腹中論》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言懷子之將生者,身雖經閉而脈則無病也。身有病者,經閉也。無邪脈者,尺中之脈和勻也。凡婦人懷妊三月,則陰陽之精尚未變化,三月則精氣正變,其氣熏蒸沖胃而為惡阻,三、四月則惡阻少止,脈甚滑疾,蓋男女正成形質,其氣未定也。

五、六月以後則形質已定,男女已分,及八、九、十月其脈平和如無娠然,非醫工深明脈理,病家肯明言者,難以診而知也。《脈訣》云:滑疾不散,胎三月。但疾而散,五月至六月,已後則疾速亦無矣。然亦有始終洪數不變者,其氣甚盛,不可以一例拘也。)

白話文:

腹中論篇

怎麼知道懷孕快要生產了呢?岐伯說:孕婦身體雖然有病徵,卻沒有邪脈。(意思是說,將要生產的孕婦,雖然月經停止了,但脈象卻沒有疾病的徵兆。身體有病徵指的是月經停止,沒有邪脈指的是寸口脈(尺脈)平和勻稱。一般來說,婦女懷孕三個月,陰陽精氣尚未變化;三個月後,精氣開始變化,氣體上衝胃部,導致孕吐;三、四個月時,孕吐減少,脈象變得滑利而快速,這是因為胎兒男女性別及形體特徵正在形成,氣血尚未穩定。

五、六個月以後,胎兒形體特徵已定,男女已分;到了七、八、九、十月,脈象平和,如同沒有懷孕一樣。如果不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以及孕婦誠實告知病情,是很難從脈象診斷出懷孕的。) 《脈訣》中記載:脈象滑利而不散,是懷孕三個月;脈象滑利但很快散去,則是懷孕五到六個月;之後,脈象的滑利快速就不再明顯了。但是,也有些孕婦從懷孕初期到生產,脈象的洪數始終沒有變化,這是因為她的氣血非常旺盛,不能用單一標準來判斷。

2. 痹論篇

《痹論篇》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入臟者死,以神去也。筋骨疼久,以其定也。皮膚易已,以浮淺也。由斯深淺,故有不同。)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正理論》曰: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榮行脈內,故無所不至。)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悍氣,謂浮盛之氣也。以其浮盛之氣,故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中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謂脈外也。

肓膜,謂五臟之間鬲中膜也。以其浮盛,故能布散於胸腹之中,空虛之處,熏其肓膜,令氣宣通也。)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夫榮衛之所行者如此,必逆榮衛之氣則病,而順榮衛之氣則愈。則此榮衛者,乃氣也,非筋骨肌皮脈與五臟六腑之有形者也。

不與風寒濕三氣相合者也。故榮衛在人不為痹也。)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不仁者,皮頑不知有無也。)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病本生於風寒濕氣,故陰氣益之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陰氣不勝故為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言痹之所以痛者,以其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故曰:其寒氣勝者,為痛痹也。

痹之所以不痛者,以病久則邪氣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之脈有時而疏,故亦不為痛也。痹之所以不仁者,以其皮膚之中,少氣血以為之營運,故皮頑不動,而為不仁也。痹之所以體寒者,以衛氣少,營氣多,惟營氣多則與病相益,故寒冷也。痹之所以體熱者,以衛氣多,營氣少,故邪氣勝,則風氣為陽,陽與營氣相遭,而陰氣不能勝之,故為痹熱也。痹之所以濕者,以其遇濕甚也,衛氣少,營氣多,兩陰相感,故汗出而濕也。

痹之所以燥者,雖未之言而即濕者,以反觀之,則衛氣多,營氣少,遇熱太甚兩陽相感,則可以知其為燥矣。)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蟲,謂皮中如蟲行。縱,謂縱緩不相就。)

白話文:

痹論篇

痹症,有些患者會因此而死,有些則疼痛很久,有些則很快痊癒,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痹邪侵入臟腑者會死亡,停留在筋骨之間者疼痛會持續很久,停留在皮膚之間者則容易痊癒。(侵入臟腑者死亡,是因為精氣神離散;筋骨疼痛很久,是因為邪氣停滯;皮膚容易痊癒,是因為邪氣淺表。因此,邪氣深淺不同,症狀也就不同。)

營養物質(榮),是水谷精氣,在五臟調和,在六腑運化,才能進入經脈。(《正理論》說:食物進入胃,經脈才能運行,水進入經脈,血液才能生成。)因此,經脈循行全身,貫通五臟,聯繫六腑。(營養物質運行於經脈內,所以無處不到。)

衛氣,是水谷的悍氣(強盛之氣),它的氣機強盛、迅速、滑利,不能進入經脈。(悍氣,指的是強盛的氣。)因為它強盛,所以迅速、滑利,不能進入經脈。(在皮膚之中、肌肉之間、熏於臟腑之間的薄膜、散佈於胸腹,皮膚之中肌肉之間,指的是經脈之外;肓膜指的是五臟之間膈膜;因為它強盛,所以能散佈於胸腹之中空虛之處,熏蒸肓膜,使氣機宣通。)

逆其氣機則生病,順其氣機則痊癒,不與風寒濕邪結合,所以不會成為痹症。(榮衛運行如是,逆其氣機則生病,順其氣機則痊癒。可見榮衛是氣,不是筋骨肌膚經脈和五臟六腑這些有形之物;不與風寒濕三氣相合,所以榮衛運行正常,人就不會得痹症。)

痹症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感覺遲鈍,有的畏寒,有的發熱,有的乾燥,有的潮濕,這是為什麼呢?疼痛是因為寒邪多,有寒邪就會疼痛;感覺遲鈍不痛是因為病情久入臟腑深處,榮衛運行不暢,經絡時而通暢時而阻塞,所以不通暢,皮膚得不到濡養,所以感覺遲鈍。(感覺遲鈍,就是皮膚麻木,感覺不到)。畏寒是因為陽氣不足,陰氣過盛,與病邪互相助長,所以畏寒。(病邪本源於風寒濕邪,所以陰邪助長它);發熱是因為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病邪勝過陽氣而侵犯陰氣,所以發熱。(陰氣不勝則發熱);多汗而濕潤是因為遇濕邪過重,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兩種陰邪互相影響,所以汗出而濕潤。(痹症之所以疼痛,是因為寒邪多,有寒邪就會疼痛,所以說:寒邪盛則為痛痹;痹症之所以不痛,是因為病情久則邪氣深入,榮衛運行不暢,經絡時而通暢時而阻塞,所以也不疼痛;痹症之所以感覺遲鈍,是因為皮膚之中氣血不足以濡養,所以皮膚麻木不動,而感覺遲鈍;痹症之所以畏寒,是因為衛氣少,營氣多,營氣多則與病邪互相助長,所以畏寒;痹症之所以發熱,是因為衛氣多,營氣少,所以邪氣盛,風邪屬陽,陽氣與營氣相搏,陰氣不能制勝,所以發熱;痹症之所以潮濕,是因為遇濕邪過重,衛氣少,營氣多,兩種陰邪互相影響,所以汗出而濕潤;痹症之所以乾燥,雖然沒有明說,但與潮濕相對,可以推知,衛氣多,營氣少,遇熱過盛,兩種陽邪互相影響,所以乾燥。)

痹症為什麼不痛呢?痹邪在骨則沉重,在脈則血液凝滯不通,在筋則屈伸不利,在肉則感覺遲鈍,在皮則畏寒,所以兼具這五種症狀,就不會疼痛。凡是痹症,遇寒則像蟲子爬一樣,遇熱則舒緩。(蟲,是指皮膚裡像蟲子爬一樣;舒緩,是指舒展鬆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