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三 (4)
卷三 (4)
1. 胃
經曰: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又曰:胃者,匯也。號為都市,五味匯聚,何所不容,萬物歸土之義也。
又曰: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
《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經曰:足陽明胃經。
又曰:是經常多氣多血。
又曰:辰時氣血注於胃。
又曰:胃為水穀之海。
白話文:
經書說:
-
胃,是儲藏食物的器官,五種味道都從這裡發出。
-
又說:胃是匯集的地方,猶如一座都市,五種味道匯聚於此,無所不包容,就像萬物歸於土壤的道理一樣。
-
又說:胃的周長一尺五寸,直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著能容納水穀三斗五升,其中通常儲留著二斗穀物,水一斗五升就滿了。
《難經》說:
- 胃的重量是二斤一兩。
經書說:
-
足陽明胃經。
-
又說:這條經絡經常氣血充盈。
-
又說:辰時(早上7點到9點)氣血流注到胃。
-
又說:胃是水穀的海洋。
《靈樞》曰:人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
白話文:
《靈樞》中說:人體所接受的營養來源於飲食,飲食所流注的器官是胃。胃是水穀氣血的海洋,就好像海洋會形成雲氣一樣,胃所輸佈的氣血會運行在經脈之中。經脈是五臟六腑的大網路。
又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臟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腎,穀氣津液已行,榮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白話文:
又有人說:胃就像五臟六腑的海洋,食物和水都進入胃裡,五臟六腑都從胃裡獲得能量,五種味道各有喜好,酸味先進入肝臟,苦味先進入心臟,甜味先進入脾臟,辣味先進入肺臟,鹹味先進入腎臟,食物的精華和水分已經運作,氣血暢通無阻,就轉化成糟粕,依次向下傳輸。
又曰:飲食入胃,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實,故氣得上下而無病矣。
白話文:
又說:食物進入胃後,胃裡充滿東西,而腸子是空的;食物下行後,腸子充滿東西,而胃是空的。胃滿則腸空,腸滿則胃空,交替虛實,因此氣機能上下流通,自然不會生病。
《入門》曰:胃為水穀之海,脾為消化之器。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行;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得盡天年。
白話文:
《入門》上說:胃是容納水穀的海洋,而脾是消化食物的器官。水進入體內,血液就形成了;穀物進入胃中,脈絡就通暢了。所以,血液不可以不滋養,衛氣不可以不溫暖,只有血液溫和,衛氣調和,才能獲得應有壽命。
《靈樞》曰:𩩲⿳丽龷比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
又曰:胃為之海,廣骸大頸脹胸,五穀乃容。
白話文:
《靈樞》提到:從肋骨下緣到肚臍的位置,長度為八寸。如果超過這個長度,說明胃較大;如果不足這個長度,則胃較小。
又說:胃是容納食物的海洋,當人的胸部寬闊、脖子粗大時,五穀雜糧才能被充分容納。
又曰:脾應肉。肉䐃堅大者胃厚;肉䐃松者胃薄;肉䐃小而鬆者,胃不堅;肉䐃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約不利也。肉䐃不堅者胃緩;肉䐃無小裸累者胃急;肉䐃多小裸累者胃結;胃結者,上脘約不利也。(䐃,謂肘膝後肉如塊者。)
白話文:
脾臟與肌肉有關。肌肉結實而厚實的人,脾胃功能好;肌肉鬆軟的人,脾胃功能較弱;肌肉小而鬆弛的人,脾胃功能不好;肌肉與身體不勻稱的人,脾胃功能下降,會有消化不良的問題;肌肉不結實的人,脾胃功能緩慢;肌肉沒有小疙瘩的人,脾胃功能急躁;肌肉有太多小疙瘩的人,脾胃功能不暢,上腹部消化不良。
又曰: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噎不通,飲食不下。
又曰: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也。
又曰:胃中寒則手魚際之絡脈多青。胃中熱則手魚際之絡脈多赤。
又曰:面熱者,足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堅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東垣曰:胃傷之證,不思飲食,胸腹脹痛,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黃肌瘦,怠惰嗜臥,常多自利。
白話文:
胃病的症狀包括肚子脹、胃部正對心臟的位置疼痛、疼痛向上蔓延至兩側肋骨、胸口堵塞不順暢、吃不下東西。吃不下東西、胸口堵塞不順暢,代表邪氣侵犯了胃部。如果胃寒,手魚際部位的血管會呈現青色;如果胃熱,手魚際部位的血管會呈現紅色。臉頰發熱、腳背上方的血管堅硬豎立,都是胃經的病症。古籍記載,吃得太多會損傷腸胃。東垣大師指出,胃部受傷的症狀包括不想吃東西、胸腹脹痛、嘔吐反胃、打嗝、胃酸、面色發黃、身體消瘦、懶惰嗜睡、經常腹瀉。
又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
白話文:
又說:胃中元氣充足,就能吃東西而不傷身,過了時間也不覺得餓。脾胃都強健,就能吃東西而變胖。脾胃都虛弱,就不能吃東西而變瘦,或吃很少但是很胖;即使很胖,四肢也沒力氣。
又曰:胃病治法,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澄心息慮,從容以待真氣之復常也。
經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又曰:胃為足陽明,其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
又曰:嘔吐血,成盆成碗者,屬胃經。
又曰:牙宣出血,屬胃腎虛火。
《丹心》曰:人無根本,水食為命,蓋脾胃屬土,主納水穀,人之根本也。
《回春》曰:五味淡薄,令人神爽氣清。
白話文:
醫書上說,治療胃病的方法,要調整飲食,適應寒熱,靜心安神,放鬆心情,等待真氣自然恢復。經書上說,胃脈實則脹滿,虛則泄瀉。又說,胃經屬足陽明,其終末影響口目動作,容易驚慌失措,胡言亂語,面色發黃,如果上下經脈衰敗不仁,則生命將結束。又說,嘔吐鮮血,量多如盆如碗者,屬於胃經病變。又說,牙齦出血,屬於胃腎虛火。丹心書中說,人沒有根本,飲食為命,因為脾胃屬土,主掌吸收水谷,是人的根本。回春書中說,飲食清淡,令人精神清爽,氣血通暢。
《必用》曰:胃實宜平胃散。虛宜補中益氣湯。不進飲食,宜養胃進食湯。(蒼朮、白朮、人參各一錢,陳皮、厚朴、白茯苓、炙甘草各七分,神麯、麥芽各五分,薑棗引或蜜丸,米飲下二錢。)
白話文:
《必用》中說,胃實應採用平胃散治療。胃虛應採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不進飲食的患者,應採用養胃進食湯治療。(蒼朮、白朮、人參各一錢,陳皮、厚朴、白茯苓、炙甘草各七分,神麯、麥芽各五分,薑棗引或蜜丸,米飲下二錢。)
《脈經》曰:胃絕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復。
太乙真人曰:美飲食,養胃氣。
吐出多者為吐血。
白話文:
《脈經》提到:如果胃的功能完全衰竭,五天後就會死亡。怎麼知道胃要衰竭了呢?當脊椎疼痛,腰部感到沈重,無法自如翻身時。
太乙真人說:通過良好的飲食來養護胃的氣機。
吐出大量物質的情況被稱為吐血。
又曰:胃者,倉廩之官,布養四臟,故五臟皆稟氣於胃,乃五臟之本。故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白話文:
胃是人體的糧倉,負責佈施和滋養四臟,所以五臟都獲得胃的氣,是五臟的根本。飲食之氣進入胃中,精華之氣散佈到肝,餘氣佈施到筋骨。飲食之氣進入胃中,濁氣回歸於心,餘氣佈施到脈絡。脈絡之氣流經身體,經絡之氣回歸於肺;肺主治百脈,將精氣輸送至皮膚和毛髮;毛孔和脈絡結合精氣,將氣佈施到腑臟;腑臟精神明亮,留駐四臟;氣回歸於權衡,權衡用來平衡氣口的大小,以決定生死。
東垣治內傷,主於脾胃,其謂脾司轉運之職,胃為受氣,營養於身,是平人也。若飲食失節,脾胃乃傷,脾傷則不能運化,胃傷則不能容納而諸病生矣。
白話文:
東垣先生在治療內傷時,主要針對脾胃。他認為脾臟具有轉運食物的功能,而胃臟則負責接受食物並將其營養輸送到全身,這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正常的生理機能。然而,如果飲食不節制,脾胃就會受到損傷。脾臟受損後,無法正常運化食物;胃臟受損後,無法正常容納食物,從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
丹溪云:百病先觀胃氣何如。
經曰:厥氣客於胃,則夢飲食。
又曰: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又曰:胃瘧者,令人疸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白話文:
丹溪說:診斷所有疾病時,首先要看胃氣的狀況如何。
經典上提到:如果有異常之氣侵入胃部,人就會夢見自己在吃東西。
又說:當胃脹時,腹部會感到飽滿,胃部會疼痛,鼻子會聞到燒焦的味道,影響進食,大便也很難解出。
還提到:胃瘧這種病會導致黃疸。患者雖然感覺很餓卻吃不下飯,或是吃了之後覺得腹部脹滿膨大,治療時可以針刺足陽明和太陰經脈,並且放血以疏通橫脈。
又曰: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胗形瘦而腹大。(胗,唇也。)
白話文:
也說:關於胃風的情狀,頸部經常出汗、厭惡吹風,飲食不下,胸膈部阻塞而不通暢,腹部容易脹滿,穿少了衣服就會導致膨脹脹滿,吃寒冷的食物就會拉肚子,嘴脣形狀瘦小而腹部很大(胗是指嘴脣)。
孫真人曰:新食竟取風,為胃風。
經曰:谷入於胃,脈道乃行。
又曰: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㑊音亦。)
又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又曰:胃者,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
又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又曰:胃為之市,水穀所歸,五味所入,如市之雜也。
《太素》曰:胃者,太倉也。胃之五竅,(謂咽、胃、大腸、小腸、膀胱也。)閭里門戶也。
白話文:
孫真人曰:新食竟取風,為胃風。
孫真人說:剛吃完飯就接觸到風寒,就會引起胃風。
經曰:谷入於胃,脈道乃行。
經書上說:食物進入胃裡,氣血才能流通。
又曰: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㑊音亦。)
又說:大腸把熱氣傳給胃,雖然吃得很多卻還是很瘦,這叫做食亦(音同亦)。
又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又說:人體以水谷為根本。所以人如果斷絕了水谷就會死亡,脈象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沒有胃氣,是指只有真臟的脈象,而沒有胃氣。
又曰:胃者,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
又說:胃是水谷的海洋,主管接受四時的變化,一切都以胃氣為根本。這就是說四時變化引起的疾病,以及生死存亡的關鍵都在於胃氣。
又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又說:胃的大經脈叫做虛里,貫穿隔膜,連接肺臟,從左乳下方出來,它活動時會影響衣服。脈象是宗氣的表現。
又曰:胃為之市,水穀所歸,五味所入,如市之雜也。
又說:胃就像一個市場,水谷都匯聚到這裡,五味都從這裡進入,就像市場的各種商品一樣雜亂。
《太素》曰:胃者,太倉也。胃之五竅,(謂咽、胃、大腸、小腸、膀胱也。)閭里門戶也。
《太素》中說:胃是太倉,是儲藏食物的地方。胃有五個竅,分別是咽喉、胃、大腸、小腸、膀胱,它們是人體的門戶。
經曰: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其系自膈下正中,微著左脅,於胃之上,與胃包絡相附矣。其胃之包,在脾之上,與胃相併,結絡周迴,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上者貫膈入肺中,與肺系相併,而在肺系之後,其上即咽門也。嚥下,胃脘也。胃脘下即胃上口,賁門是也。
白話文:
經書中記載:脾臟的絡脈,叫做大包經。大包經從橫膈膜以下正中偏左,微微地顯示在左脅部位,在胃的上面,與胃的包絡相連接。胃的包絡,在脾臟的上面,與胃相連接,上下縱橫交結相連,肥厚濃厚的脂肪遍佈於上下,共有兩條支脈;上焦的支脈貫穿橫膈膜進入肺部,與肺的絡脈相連接,位於肺絡脈之後,上面就是咽喉。咽喉往下,就是胃脘,胃脘往下就是胃的上口,也就是賁門。
水穀自此而入,以胃出穀氣,傳之於肺,肺在膈上,因曰賁門,其門處膈膜相貼之間,亦漫脂相包,若胃中腐熟水穀,則自幽門而傳入小腸,故曰:太倉之下,口為幽門,其位幽隱,故名之也。
《脈經》曰: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音陛。)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痹。
白話文:
食物從嘴巴進入,胃消化後,把氣體傳到肺,肺在橫隔膜之上,因此叫做賁門,這個門的位置在橫隔膜緊貼的地方,也包有大量的脂肪。蒸胃裡消化的食物,從幽門傳入小腸,因此稱作「太倉之下,口為幽門」,它的位置隱密,因此得名。
又曰:趺(音夫)陽脈浮者,胃氣虛也。數者,胃有熱,即消穀引食。澀者,胃中有寒,水穀不化。粗而浮者,其病難治。浮遲其久病。
又曰:胃脈若沉澀者,氣逆;氣逆者,人迎盛;人迎者,胃脈也。逆則盛而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白話文:
另外也有說:趺陽脈浮起的人,是胃氣虛弱的緣故。脈搏跳動數的,是胃中有熱,容易消化穀食、食慾大增。脈搏澁澀的,是胃中有寒,水穀不能消化。脈搏粗糙而浮起的,這種病難以治療。脈搏遲緩而且浮起的,是久病造成的。
又曰:是動則洒洒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骭,音干,脛骨也。)
白話文: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這個人活動時身體哆哆嗦嗦地發冷,喜歡伸懶腰,打哈欠,臉色發黑,病情發作時討厭人、討厭火,聽到木頭發出的聲音會突然感到驚恐,心裡想動,一個人把門窗關起來呆著,嚴重時想爬到高處唱歌,脫光衣服逃跑,腹脹,這叫做「骭厥」,它是血證。(「骭」,讀音同「幹」,是指小腿骨。)
又曰:所生病者,狂瘧濕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音疹,唇瘡。)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䯒外廉,足跗上背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盛者,人迎(左手)大二倍於寸口(右手)。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喎音歪。)
足陽明胃引經藥歌:
白話文:
他又說:所患上的疾病,有狂熱瘧疾、濕熱淫邪、大汗淋漓、鼻中出血、嘴歪脣瘡、脖子腫大、喉嚨腫痛、腹部腫脹、膝蓋腫痛、胸前有氣街(一種皮膚病)、股部有伏兔(一種腫大)、小腿外側腫脹、腳背上部疼痛、中指不能屈伸。人體氣盛,則身體的前部都感覺發熱,人體胃中氣盛,則消化食物快,容易飢餓,小便呈黃色。人體氣不足,則身體的前部都感覺寒冷發抖,人體胃中寒氣盛,則胃部脹滿。氣盛的人,左手脈搏的跳動比右手脈搏強兩倍。氣虛的人,左手脈搏的跳動反而比右手脈搏弱。
辰胃丁(香)防(風)砂(仁豆)寇(白)術,半(夏)知(母)蔥(白)葛(根神)曲蒼(術)烏(藥),石膏白芷升(麻)檀(香)木(香),下治相沿效不辜。
經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白話文:
丁香、香附、砂仁、白蔻、白朮、半夏、知母、蔥白、葛根、神曲、蒼朮、烏藥、石膏、白芷、升麻、檀香、木香,這些藥物流傳下來,效用廣泛,不會辜負大家的期望。
帝曰:見真臟脈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臟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盛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俱至於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病勝臟故死。
又曰:胃實不眠。
又曰:臥寐不寧,乃胃中之津液乾枯,不能內榮其魂魄也。
白話文:
皇帝說:「看到病人手上的真臟脈象就代表會死亡,為什麼?」岐伯說:「五臟皆受到胃氣的掌管,胃是五臟的根本。臟氣不能自己到達手太陰經脈,必須依靠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經脈。所以,五臟各在自己的特定時間,自己運作而到達手太陰經脈。邪氣旺盛時,精氣虛弱,病情嚴重時,胃氣無法全部到達太陰經脈,所以只能看到真臟之氣,病情勝過臟腑,因此就會死亡。」
凡飲食減而大便轉覺艱澀者,胃病而運化之機遲也。肌肉消瘦者,胃主肌肉也。形體困倦者,胃病而約束之機關不利也。
白話文:
凡飲食減少而且大便明顯感覺困難的人,是胃病而運作消化遲緩。肌肉消瘦的人,是胃主管肌肉。形體疲乏困倦的人,是胃病而約束的機能不利。
陽明邪實。(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陽明正虛。(故喜火,喜日月光者,喜助正也。)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小便閉澀為胃水。
白話文:
陽明經邪氣盛實。(邪惡的聲音與火、聲音,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感到警惕並受到驚嚇。)陽明經正氣虛弱。(所以喜歡火、喜歡日光和月光,這是喜歡助正氣的表現。)腫脹水腫有十種區分,小便閉澀是胃水引起的。
經曰: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馮魯瞻曰:脾胃尤為後天元氣之本,化源生髮之機,五臟六腑之大源,氣血精微莫不賴之以長養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得到糧食的人能夠興旺,失去糧食的人則會衰亡。
馮魯瞻說:脾胃特別是人出生後養生元氣的根本,是轉化食物產生生命活動的關鍵,也是五臟六腑能量的主要來源,氣血和精微物質都依賴它來滋養成長。
補:白朮、黃耆、芡實、陳皮、扁豆、蓮子、山藥、半夏、蒼朮、百合。
瀉:枳實、朴硝、大黃。
白話文:
補氣健脾:白朮、黃耆
補腎固精:芡實
理氣健脾:陳皮
健脾益氣:扁豆
補心安神:蓮子
補腎益精:山藥
化痰止嘔:半夏
健脾除濕:蒼朮
潤肺止咳:百合
溫:藿香、香附、良薑、益智、胡椒、吳茱萸、肉豆寇、丁香、厚朴、木香、乾薑、草寇、生薑、白豆寇。
白話文:
溫性中藥材:
藿香:具有解表、化濕、理氣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暑濕、消化不良等症狀。
香附:具有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痛經、月經不調、腹脹等症狀。
良薑:具有溫中、散寒、化濕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咳嗽、腹痛、嘔吐等症狀。
益智:具有健脾、補氣、安神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虛、食少、失眠等症狀。
胡椒:具有溫中、散寒、止瀉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腹瀉、嘔吐等症狀。
吳茱萸: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腹痛、嘔吐等症狀。
肉豆蔻:具有溫中、行氣、化濕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脹、嘔吐等症狀。
丁香: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牙痛、胃痛等症狀。
厚朴:具有溫中、散寒、利氣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胃寒、腹脹等症狀。
木香:具有溫中、散寒、行氣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嘔吐、腹痛、泄瀉等症狀。
乾薑:具有溫中、祛寒、發汗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寒嘔、腹痛等症狀。
草寇:具有溫中、散寒、行氣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腹痛、嘔吐等症狀。
生薑: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頭痛、嘔吐等症狀。
白豆蔻:具有溫中、行氣、化濕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脹、嘔吐等症狀。
涼:滑石、山梔、黃連、竹茹、玄明粉、黃芩、石膏、連翹、石斛、升麻、天花粉、葛根、知母。
引經報使:升麻、葛根上行。白芷、石膏下行。
白話文:
涼性:滑石、山梔、黃連、竹茹、玄明粉、黃芩、石膏、連翹、石斛、升麻、天花粉、葛根、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