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一 (27)
卷一 (27)
1. 太陰陽明論篇
《太陰陽明論》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脾臟為陰,胃腑為陽,陽脈下行,陰脈上行,陽脈從外,陰脈從內,故言所以不同,病異名也。春夏陽明為實,太陰為虛,秋冬太陰為實,陽明為虛,即更實更虛也。
春夏太陰為逆,陽明為從,秋冬陽明為逆,太陰為從,即更逆更從也。)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是所謂陰陽異位也。)故陽道實,陰道虛。(是所謂更實更虛也。)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是所謂或從內,或從外也。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是所謂所從不同,病異名也。)故喉主天氣,咽生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同氣相求耳。)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是所謂更逆更從也。《靈樞》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所行而異,故更逆更從也。)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脾不主時何也?(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腎主冬,四臟皆有正應,而脾無正主也。)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足太陰者三陰也,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
白話文:
太陰陽明論篇闡述了脾胃(太陰、陽明)的表裡關係及其病變差異。脾胃雖然是表裡關係,但發病卻各有不同,這是因為陰陽在體內位置不同,虛實盛衰也各有差異,致病原因或從內或從外,因此病症和名稱也就不同。
脾屬陰,胃屬陽;陽脈向下走,陰脈向上走,陽脈在外,陰脈在內,所以它們的病症和名稱就有所不同。春夏,陽明(胃)實,太陰(脾)虛;秋冬,太陰(脾)實,陽明(胃)虛,這就是陰陽虛實的互變。
春夏,太陰(脾)氣逆,陽明(胃)氣順;秋冬,陽明(胃)氣逆,太陰(脾)氣順,這就是陰陽氣機的逆順互變。陽氣屬天,主外;陰氣屬地,主內。因此,陽氣旺盛,陰氣則虛弱。外感風邪,陽氣受之;飲食不節,作息不規律,陰氣受之。
陽氣受邪則侵入六腑,出現發熱、不安、呼吸急促等症狀;陰氣受邪則侵入五臟,出現腹脹、便秘、腹瀉等症狀,時間久了還會出現腸胃疾病。這是因為邪氣入侵的部位不同,導致病症和名稱各異。喉嚨主司天氣,咽喉主司地氣,所以陽氣受風邪,陰氣受濕邪。這是因為同類之氣互相吸引。
陰氣從足部向上運行至頭部,再向下運行至手臂末端;陽氣從手部向上運行至頭部,再向下運行至足部。這是陰陽氣機的逆順運行。如同《靈樞》所說,手三陰經脈由臟腑循行至手,手三陽經脈由手循行至頭,足三陽經脈由頭循行至足,足三陰經脈由足循行至腹部。由於經脈循行路線不同,所以陰陽氣機的逆順運行也各有差異。
因此,陽氣的病症多向上發展到極點後再向下發展;陰氣的病症多向下發展到極點後再向上發展。所以,受風邪侵襲,上焦先受其害;受濕邪侵襲,下焦先受其害。
脾臟為何不主司四時?因為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腎主冬,這四臟都有其當令的季節,而脾臟則居於中央,調和四臟,每日輪流輔佐四臟,各十八天,所以它沒有專屬的季節。脾臟是依託胃的精氣而存在的,土性生萬物,效法天地,因此其影響遍及全身,從頭到腳。足太陰脾經是三陰經的起始,所以脾經運行氣血於三陰經;陽明胃經是表層經脈,也是五臟六腑之海,所以胃經運行氣血於三陽經。各臟腑都依賴其經脈而從陽明胃經受氣。
2. 陽明脈解篇
《陽明脈解篇》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胃熱內郁,故惡人、惡火。胃屬土,故聞木音而驚。)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陽受氣於四支,故四支為諸陽之本。)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故妄走也。(言胃病所以能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妄言而罵者,皆以其邪氣之盛也。邪盛故熱盛,熱盛故陽盛,陽盛則三者之證由於此矣。)
白話文:
陽明脈解篇
陽明經脈生病的人,會厭惡人、厭惡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嚇。(這是因為胃裡有熱氣鬱結,所以厭惡人、厭惡火。胃屬土,所以聽到屬木的聲音會驚嚇。)病情嚴重時,會脫掉衣服就跑,爬到高處唱歌,甚至好幾天不吃東西,翻牆上屋,所去的地方,都是平時做不到的。為什麼生病的人反而有這麼大的能力呢?因為四肢是全身陽氣的根本。陽氣旺盛,四肢就強壯有力,所以才能爬高。
(陽氣從四支獲得,所以四肢是全身陽氣的根本。)身體熱盛,所以會脫掉衣服想跑。陽氣旺盛會使人胡言亂語、辱罵他人,不分親疏,而且不想吃東西,所以才會胡亂奔跑。(總之,胃病患者能夠爬高唱歌、脫衣奔跑、胡言亂語罵人,都是因為邪氣盛的緣故。邪氣盛則熱盛,熱盛則陽盛,所以才會出現這三種症狀。)
3. 評熱病論篇
《評熱病論》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交,謂交合,陰陽之氣不分別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言穀氣化為精,精氣勝乃為汗。)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言初汗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無俾,言無可使為汗也。穀不化則精不生,精不化流,故無可使。)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如是者,其人壽命立致傾危也。)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汗後脈當遲靜,而反躁急以盛滿者,是真氣竭而邪盛,故知必死也。
)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脈不靜而躁盛,是不相應。)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志舍於精,今精無可使,是志無所居,志不留居則失志也。)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汗出脈躁盛,一死;不勝其病,二死;狂言失志者,三死也。)
白話文:
評熱病論篇
《評熱病論》說:患溫病的人,一出汗就又發熱,脈搏卻跳動急促而不因出汗而減弱,還胡言亂語吃不下東西,這是什麼病?岐伯說:這病叫做陰陽交,交者,死也。(「交」指陰陽之氣交雜混亂,陰陽之氣不相分離。)人之所以會出汗,都是由於飲食精華的滋養,飲食精華來自於精氣。(意思是穀物之氣化生為精氣,精氣旺盛才會出汗。)現在邪氣與正氣在骨肉之間爭奪,而導致出汗,這是邪氣退卻而精氣佔優的表現。(指第一次出汗。)精氣旺盛就應該能吃東西而且不再發熱。再次發熱是邪氣作祟,出汗是精氣的表現,現在一出汗就又發熱,這是邪氣佔優,吃不下東西,是因為精氣不足。(「無俾」是指精氣不足以化生津液而導致出汗。)病況持續惡化,他的壽命很快就會走到盡頭。(意思是這樣的人,生命很快就會危急。)出汗後脈搏仍然跳動急促有力的人會死。(出汗後脈搏應該緩慢平靜,而反而跳動急促有力,這是真氣耗竭而邪氣盛,所以知道一定會死。)現在脈搏和出汗的狀況不相符,這是無法戰勝疾病的表現,他的死亡是顯而易見的。(脈搏不平靜反而急促有力,這就是不相符。)胡言亂語是因為神志不清,神志不清就會死。(神志依賴於精氣,現在精氣不足,神志無所依託,神志不能停留就會神志不清。)現在看到三種必死的徵兆,卻看不到任何生機,即使暫時好轉,最終也必死無疑。(出汗後脈搏急促有力,一個死因;無法戰勝疾病,第二個死因;胡言亂語神志不清,第三個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