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經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六節藏象論》曰: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

經曰:膽者,擔也。猶人之正直無私,有力量,善能擔當者也。

《卮言》曰:膽者,澹也。清淨之府,無所受輸,淡淡然者也。

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府,號曰將軍。

又曰:主藏而不瀉。

白話文:

經書記載,膽是人體中正之官,負責決斷。

《六節藏象論》指出,人體十一臟的運作,都受到膽的影響。

經書還說,膽就像一個擔當重任的人,正直無私,有力量,能夠承擔責任。

《卮言》則認為,膽是清淨之府,不接受外物,保持淡泊。

醫學家華元化說,膽是人體中清的器官,又稱將軍,負責藏而不瀉。

《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水色金精,無出入竅,不同六腑傳化,而為清淨之腑,受水之氣,與坎同位。悲則淚出者,水得火而煎,陰必從陽也。

白話文:

《難經》中寫道:膽臟位於肝臟靠下邊的部位,重量為三兩三銖,長度為三寸,儲存著三合精液。膽汁的顏色像水一樣,呈現金黃色,沒有輸出現入的孔竅,不參與六腑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是清淨的臟腑,接受水氣,與八卦中的坎位相同。悲傷時就會流淚,這是因為水氣被火氣煎熬,陰氣必定順從陽氣。

又曰:足少陽膽經。

又曰:是經多血少氣。

又早:子時氣血注於膽。

《黃庭經》:人身神名曰膽神。龍曜字威明。

經曰:膽為怒。(肝膽之病,實則為怒。)

《脈訣》曰:肝之餘氣,溢入於膽,聚而成精。由是內藏精而不泄,外視物而得明,為清淨之府,能通眼目。

經曰:膽主決斷。

《入門》曰:膽生於金,金主武,故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人稟剛正果斷,直而無疑無私者,膽之氣正也。

《靈樞》曰:目下裹大,其膽乃橫。

白話文:

另外也說:這是足少陽膽經。

另外也說:這條經絡氣血偏多,而精氣較少。

另外也說:子時(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氣血流注於膽經。

《黃庭經》說:人體的神靈名為膽神,又名龍曜,字威明。

經書上說:膽主怒。(肝膽有病,實則表現為怒氣。)

《脈訣》說:肝臟的餘氣,溢入膽經,聚集起來形成精氣。因此,內能藏精不洩,外能視物明察,是為清淨之府,能夠通達眼目。

經書上說:膽主決斷。

《入門》說:膽生於金,金主武,所以膽是中正之官,負責決斷。人如果秉持剛正果斷,正直無疑無私,就是膽氣正。

《靈樞》說:如果眼球下方凸出很大,就是膽囊橫生。

又曰: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紋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白話文:

還有說:肝經與爪甲相應,指甲厚而黃的人,是因膽汁較多;指甲薄而色紅的人,是因膽汁較少。指甲堅硬青色的人,是膽汁過多;指甲柔軟而赤色的人,是膽汁過少;指甲挺直蒼白無紋路的人是膽經直順;指甲粗糙而黑色,紋路多的人是患有膽結石。

經曰:膽者,敢也,驚怕則膽傷矣。

子和曰:面青脫色,膽受怖也。

經曰:膽為青腸。

又曰:清淨之腑,有入而無出。

白話文:

經文說:膽是勇氣的來源,如果受到驚嚇或害怕,膽就會受傷。

子和說:臉色發青、失去血色,是因為膽受到了恐懼。

經文又說:膽被稱作青腸。

還提到:膽是清淨的器官,只有東西進去而沒有東西出來。

又曰:候在足少陽之本末,其脈陷下者,灸之;其寒熱刺陽陵泉;善嘔苦汁,長撻,心淡淡善悲,恐如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溢則口苦,逆則嘔苦汁,刺三里以下胃氣逆;刺足少陽血絡以閉膽。

又曰:膽脹者,脅下痛脹,口苦太息。

白話文:

如果不是上述所有的情況,又可以分為足少陽經的起始、終止部位,如果是那些部位脈搏很沉陷的情況,灸它;如果是有寒熱症狀,針刺陽陵泉穴;如果經常嘔吐出苦汁,並且身體一陣陣發冷,胸口鬱結,經常悲傷,害怕得就好像有人要抓他。邪氣在膽,逆氣在胃,膽有過多膽汁則嘴巴會很苦,胃氣逆則會嘔吐出苦膽汁,針刺三里穴以下的部位來治癒胃氣逆,而針刺足少陽經的穴位血脈來閉合膽。

又曰:脾胃氣虛,不能飲食,由膽氣不升。所以東垣有用升麻、柴胡,左遷少陽甲膽之氣。

白話文:

另外說,脾胃氣虛,飲食無味,是由於膽氣不升所致,所以東垣有用升麻、柴胡,以提升少陽甲膽之氣。

又曰:胃移熱於膽,則為食㑊。

又曰:勇士則膽滿而傍;怯士則膽不滿而縱。

又曰:厥氣客於膽,則夢鬥訟。

白話文:

又說:如果胃的熱邪傳到膽,就會導致消化不良。

又說:勇猛的人膽氣充足而穩定;膽小的人膽氣不足且容易散亂。

又說:當異常之氣影響到膽時,人會夢見爭鬥或訴訟的情景。

又曰:所生病者,頭角頷痛,目銳眥病,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到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少陽膽引經藥歌:

白話文:

古文中說:生病的人,頭部、後腦勺、下頜部位疼痛,眼睛銳利而有眼疾,後腦勺中間腫痛,腋下腫脹,患馬刀瘡夾癭病,出汗伴有瘧疾,胸、脅、肋骨、大腿、膝蓋外側到小腿,腳背、外踝前面以及其他關節都疼痛,小指、無名指不能伸直。病情嚴重的,人迎穴脈搏比寸口脈搏大一倍;病情虛弱的,人迎穴脈搏反而比寸口脈搏小。

子膽柴胡半夏宜,草龍膽劑更為奇,柴胡又走青皮下,向道功多不必疑。

白話文:

  • 子膽柴胡半夏宜:柴胡、膽草、半夏這三味藥材一起服用,對治療疾病很有療效。

  • 草龍膽劑更為奇:草龍膽是一種藥材,它的療效更加神奇。

  • 柴胡又走青皮下:柴胡的藥性可以走入青皮之下,發揮作用。

  • 向道功多不必疑:只要致力於學習中醫,並且勤奮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靈樞》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有苦汁,心中淡淡,恐如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

又曰:手厥陰之脈,是動則心中淡淡,大動。

經曰:膽虛則恐畏不能獨臥,膽實則怒。

又曰:膽實則怒而勇敢,膽虛則善恐而不敢也。

《入門》曰:膽虛則不眠,膽實則多睡。

又曰:痛悶,左邊五肋之中血瘀,生癭馬刀。

又曰:膽候咽門,故熱壅則生瘡腫痛。

又曰:膽病多寒熱。

白話文:

膽病的人,常嘆氣,口苦,嘔吐苦汁,心裡空虛,恐懼就像被人追捕一樣,喉嚨裡發出咯咯的聲音,不停地吐口水。

手厥陰脈動,則心裡空虛,劇烈跳動。

經書記載,膽虛則恐懼害怕,不能獨自睡覺,膽實則容易發怒。

膽實則易怒卻勇敢,膽虛則害怕怯懦。

《入門》中說,膽虛則失眠,膽實則嗜睡。

還說,疼痛悶脹,左邊五肋之間淤血,會生長癭瘤。

又說,膽氣通達咽喉,因此熱氣鬱積就會引起瘡腫疼痛。

膽病患者常伴有寒熱交替的症狀。

又曰:膽虛宜仁熟散,膽實宜半夏湯。

又曰:小柴胡湯治寒熱住來,乃少陽經主藥也。水煎,澄清溫服,則能入膽。

白話文:

此外,有膽虛的宜用人參丸,有膽實的宜用半夏湯。

《靈樞》曰:膽為足少陽,其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罘(音輕,直視如驚貌。)絕系,絕系者一日半死矣。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白話文:

《靈樞》中記載,膽為足少陽之經,它如果出現問題,可能導致耳聾、百節鬆弛無力、眼睛直視如驚嚇狀、氣絕,氣絕則一天半後就會死亡。死亡時,面色先發青發白,然後死亡。

《脈經》曰: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

又曰: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口苦嗌乾為膽水。

補:木通、龍膽草。

瀉:柴胡、青皮。

白話文:

《脈經》提到:膽的功能衰竭後七天人會死亡。怎麼知道呢?眉毛會下垂。

又說:腫脹和水腫可以分為十種,嘴巴苦且咽喉乾燥是膽液過多的表現。

補益用藥:木通、龍膽草。

瀉下用藥:柴胡、青皮。

溫:半夏、川芎、生薑、陳皮。

白話文:

溫經藥材:半夏、川芎、生薑、陳皮。

涼:黃連、竹茹。

引經報使:柴胡本經,川芎上行,青皮下行。

白話文:

涼性的藥材有:黃連、竹茹。

引導藥物到達特定經絡的作用是:柴胡可以影響本經,川芎可以使藥力向上行,青皮則使藥力向下行。

2.

脾者,卑也。在胃之下,裨助胃氣,以化谷也。脾胃屬土,俱從田字;胃居正中,田字亦中;脾處於右,田亦偏右。

白話文:

脾,是卑下的意思。它位於胃的下方,輔助胃氣,以便消化食物。脾胃都屬於土,都從田字字根衍生而來;胃在正中間位置,田字也在正中間;脾在右側,田字也偏向右邊。

經曰: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遺篇《刺法論》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滑氏曰:掩乎太倉。

華元化曰:脾主消磨,養於四旁。

白話文:

經典說:脾就像是管理糧倉的官員,各種味道從這裡產生。

遺篇《刺法論》提到:脾是提出建議和勸告的官員,能夠讓周詳的知識從這裡產生。

滑氏說:覆蓋著大糧倉。

華元化說:脾主導食物的消化,滋養身體四周。

經曰: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

白話文:

經書上說:胃幽門的形狀像刀鐮,它與胃膜相連,附在胃的上左方。它的俞穴在第十一椎下,聽到巨大的聲音就會動,它動了就會摩擦刺激胃,從而促進食物的消化與轉化。它與肉相合,榮養嘴脣,開竅於嘴巴。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

經曰:足太陰脾經。

又曰:是經多氣少血。

又曰:已時氣血注於脾。

《黃庭經》人身神名曰脾神,常在字魂停。

又曰:脾藏意,意者,記而不忘者也。

《內經》曰:脾在志為思。

又曰:思則氣結。(注云,繫心不散,故氣亦停留而結也。)

皇甫謐曰:思發於脾而成於心,過節則二臟俱傷。

《靈樞》曰: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

又曰: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又曰: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慮而處物謂之智也。

又曰:脾氣通於口,脾和則能知五穀矣。

又曰:口唇者,脾之官也,脾病者,唇黃。

岐伯曰:有所擊僕,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難經》曰:飲食勞倦則傷脾。

白話文:

《難經》說:脾臟重達兩斤三兩,形狀扁平,寬三寸,長五寸,裡面有散膏半斤,主要功能是包裹血液、溫暖五臟,主管思慮和智慧。

經書記載:足太陰脾經。

經書又說:這條經脈氣多血少。

經書又說:巳時(上午九點到十一點)氣血會聚集在脾臟。

《黃庭經》中記載:人體的神名為脾神,它常駐在字魂之中。

經書又說:脾臟主管思慮,思慮就是記住而不忘記。

《內經》說:脾臟在志向方面表現為思考。

經書又說:思考過度就會導致氣結。(註釋說:因為心裡繫掛著某件事,無法放鬆,所以氣也就停留而凝結。)

皇甫謐說:思慮從脾臟開始,最終在心臟形成,過度思慮就會傷及這兩個臟器。

《靈樞》說:根據志向而產生變化稱為思慮,根據思慮而產生嚮往稱為考慮。

經書又說:擔憂害怕、思慮過度會傷神,神受損傷就會恐懼不安、淫邪不止。

經書又說:心裡有所記住就叫做思慮,思慮所停留的地方就叫做志向,根據考慮而處理事物就叫做智慧。

經書又說:脾氣通達於口,脾臟調和就能識別五穀。

經書又說:嘴唇是脾臟的官竅,脾臟有病就會嘴唇發黃。

岐伯說:受到衝擊、像醉酒一樣進入房間、出汗後吹風都會傷脾。

《難經》說:飲食勞累就會傷脾。

《入門》曰:脾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心三寸六分;中間一寸二分,名曰黃庭。脾居一身之中,故曰黃庭。

白話文:

《入門》一書說:脾臟位於中脘穴(胸腹交界處)往下1寸2分處。脾臟比心臟高3寸6分,比心臟低3寸6分,中間1寸2分叫做黃庭。脾臟位於人體的中央,所以稱它為黃庭。

經曰:脾者,在天之濕;在地之土;在人為脾;在時為四季;在方為中央;在色為黃;通竅唇口。

經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白話文:

經典提到:脾與天的濕氣相應;與地的土相應;在人體中就是脾臟;與四季中的每季最後十八天相應;方位上與中央相應;顏色上與黃色相應;開竅於嘴唇和口腔。

經典又說:脾的脈象屬土。脾是單獨一個能夠滋養身體四周其他臟腑的臟器。

又曰:臟真濡於脾臟,肌肉之氣也。心火為母,肺金為子;與胃為腑,克腎水,主養肌肉,若久坐則傷肉。司藏意智。其類土,其畜牛,其卦坤,其性信,其華在唇四白,其谷稷,其蟲蜾,其果棗,其菜葵,其應四時,上為鎮星,其病在肉,其音宮,宮者中也,土位居中,為五行建級也。其數五,其臭香,其聲歌,其氣呼,其液涎,其味甘,外應四肢而色黃。

然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土。

白話文:

另外說,脾主肌肉,而肌肉的氣源於脾臟。心火為母,肺金為子;與胃為腑,剋制腎水,主養肌肉。如果久坐不動,就會損傷肌肉。脾臟藏意智。歸屬五行中的土,動物是牛,卦象是坤,性質是守信,色澤表現在嘴巴四周的四白穴,穀物是稷,昆蟲是蜾,水果是棗,蔬菜是葵,應於四季,天上應在鎮星,該臟器的疾病表現在肌肉,聲音是宮音,宮音是中等音,土位居中間,是五行建立等級。數目是五,氣味是香的,聲音是歌唱,運氣是呼,液體是唾液,味道是甘甜的,外應於四肢,顏色是黃的。

《靈樞》曰:脾應肉,肉睏(睏,分理也。)堅大者胃厚。更脾主濕,然濕則傷脾。風氣勝則病,其病之候,則必面黃,善思善嗜,體重卵痛,四肢不改而怠惰。脾實則肢體重著而不舉,腹脹尿秘而善飢,昏睡身熱而飲水。脾虛則少氣,吐瀉生風,或乳食不消,腫脹腸鳴,四肢無力。

白話文:

《靈樞》中說:脾臟與肌肉相應,肌肉分佈均勻,堅硬結實的人是胃部厚實。脾主運化水濕,但水濕過盛就會損傷脾臟。風邪勝則容易生病,其發病的症狀必定是臉色發黃,思慮過多、嗜睡,身體沉重、卵(睾丸)生疼痛,四肢疲倦無力。脾實則肢體沉重,不能抬起,腹脹、小便不通、經常飢餓,神志昏沉、身體發熱、愛喝水。脾虛則氣虛,容易嘔吐腹瀉,生長髮風,或乳食不消、腹脹腸鳴,四肢無力。

脾絕則臍突唇反,環口黧黑,柔汁發黃。然脾絕者十二日死。平脈則寄旺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其脈溫厚,蓋因氣行臟腑之間,故和平不得見其衰乃形焉;賊脈則弦長而緊,與夫面青皆逆;危脈則狀如雞雀啄,止而復來。

經曰:脾主長夏,中央己土,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

又曰:脾變動為噦。

白話文:

脾臟虛損嚴重的話,肚臍突出、嘴脣外翻,嘴脣周圍青黑色,體液發黃。這樣脾臟虛損嚴重的人,十二天內就會死亡。平脈就是寄望於四季的最後十八天,它的脈象溫和厚實,這是因為氣在臟腑之間運行,所以平和而看不見衰敗的現象。賊脈就是脈象弦長而緊,與臉色發青都是違背常理的現象。危脈就是脈象像雞雀啄食一樣,一會兒停,一會兒又來。

《靈樞》曰:脾者,主為衛使之回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凶。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脾小則臟安,難傷於邪;脾大則苦湊,䏚而痛,不能即行。脾高則䏚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於大腸,臟苦受邪;脾堅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癉;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又曰: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脾為牝臟,牝者,陰也。

白話文:

《靈樞》中說:脾臟具有使衛氣回歸並輸送營養給予全身的功能。通過觀察嘴脣和舌頭的好惡,可以瞭解吉凶。黃色而脈絡細小的是脾臟小,脈絡粗大的是脾臟大,嘴脣上翹的是脾臟高位,嘴脣下垂的是脾臟低位,嘴脣堅硬的是脾臟堅實,嘴脣大但並不堅硬的是脾臟脆弱,嘴脣上下都良好的是脾臟位置端正,嘴脣偏舉的是脾臟偏斜。脾臟小時腹藏安定,不易受到邪氣的侵襲;脾臟大時,肚子感到脹滿,飲食不振而疼痛,不能馬上行走。脾臟高時,腹部脹滿牽引季脅疼痛;脾臟低時,向下壓迫大腸,臟腑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脾臟堅實時,臟腑安定不易受到傷害;脾臟脆弱時,容易發生疾病和消瘦;脾臟位置端正時,協調順暢不易受到傷害;脾臟偏斜時,容易腹滿腹脹。

《入門》曰:脾為諫議大夫。蓋飲食人之大欲,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則不敢食,故名為諫議也。巳脾土,辰胃土,位居中央,謂之孤臟,其形如馬蹄,內包胃脘象土形也。諸經之氣交歸於中,以營運之氣,意之舍也。

又云:脾為陰臟,位處中焦,主養四臟,故呼吸以受穀氣,以其上有心肺,下有腎肝,故曰在中。

白話文:

《入門》中說:脾臟擔當著諫議大夫的職責。因為飲食是人的一大欲望,心裡想吃的東西,如果脾臟不能消化,那麼它就不敢讓你吃,所以叫做諫議。巳時脾土,辰時胃土,脾胃位於人體中部,因此被稱為孤臟,脾臟的形狀像馬蹄,裡麪包著胃脘,就像土壤的形狀一樣。人體各個經絡的氣交會於脾臟,脾臟以氣血營運全身,是思維感情的所在。

又曰:土寄王於四季,尤王於長夏。(六月也。)相於夏,廢於秋,囚於冬,死於春。其王日戊己;王時食時日昳;(食時,侵晨至食時也。昳,日囚也。)困日壬癸;困時人定夜半;死日甲乙;死時平旦日出,皆本時也。(昳,音耋。)

白話文:

土在四季中主宰著王,而特別是在長夏的時候(六月)。在夏天生命生長,在秋天則停止,到了冬天則被困住,春天則走向死亡。它的主宰日子是戊己;主宰時辰是食時,這段時間從黎明到食時(食時的時候,陽光被困住)。在困境中的日子是壬癸;困的時辰是在夜半;死亡的日子是甲乙;死亡的時辰是平旦,正當日出之時,這都是依據時間而定的。

經曰: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出入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這些器官,是人體物質貯藏和營養輸送的根本,是人體營衛之氣的住所,合稱為「器」。它們能消化和轉化食物,把食物的營養成分吸收後排出體外。這些器官的外在表現是嘴脣四周的白色,它們的充實反映在肌肉上,屬於至陰的類別,與土的性質相通。

又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

又曰:穀氣通於脾。

又曰:精氣並於脾則畏。

又曰:脾惡濕。

又曰: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又曰:久坐傷肉,勞於脾也。

又曰:脾為萬物之母。胃為水穀之海。

白話文:

另外說:中央的黃色進入脾臟,與脾臟相通,脾臟的開竅在口中,精氣藏於脾臟,所以脾臟有病就會表現在舌根。

另外說:五穀的精氣通往脾臟。

另外說:精氣都集中在脾臟就會感到害怕。

另外說:脾臟厭惡濕氣。

另外說:甘味入脾臟,滋養肌肉,肌肉有病就不要吃太多甘味的食物。

另外說:久坐傷肌肉,是因為勞損了脾臟。

另外說:脾臟是萬物的根本,胃是水穀的匯聚之處。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徑至,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也。

白話文:

君主說:脾臟生病了,那麼四肢就不能使用了,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道:四肢都是依靠胃的氣而來的,但是得不到直接的氣,一定要通過脾,才能取得脾的氣。現在脾有毛病,不能讓胃把津液輸送給四肢,四肢得不到水穀之氣的濡養,氣日漸衰弱,脈絡不通暢,筋骨肌肉都沒有氣能生長,因此四肢就不能使用了。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不至頭,下不至足,不得主時也。)

白話文:

皇帝問起,脾臟不主導時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他回答說,脾臟是土的本質,管理中央,通常以四季的更替來統籌四臟的狀態,每一個季節18天,周而復始;脾臟不能夠獨自主導時節。(脾臟寄居在胃土的精華當中。土的本質,在於孕育萬物,效法天、地,所以它在上不到達頭部,在下不到達足部,因此不能夠獨自主導時節。)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答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

白話文:

皇帝說:脾胃之間只隔著一層膜,卻能讓它們的津液流通,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足太陰經是三陰經之一,它的脈絡貫穿胃、脾,並連接到咽喉,因此足太陰經能讓氣血運行於三陽經。各臟腑通過各自的經絡從陽明經受氣。

又曰:脾俞在背十一椎旁,募在腹傍章門。

又曰: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又曰:如縞裹栝蔞實者生。

又曰:脾熱病,鼻先赤。

白話文:

又說:脾俞穴位在背部第十一椎骨旁邊,募穴則在腹部章門位置。

又說:面色黃應該像絲綢包裹著雄黃那樣的黃色,不應該像黃土那樣的黃色。

又說:面色如果像白色的絲綢包裹著栝蔞實那樣,表示人還活著。

又說:脾臟有熱症時,鼻子會先變紅。

又曰: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

白話文:

另外說:脾熱病的人,剛開始時頭重、臉頰痛,煩躁想吐,身體發熱,發熱加劇時腰痛到無法左右翻身與俯仰,肚子脹滿、腹瀉,兩邊下巴疼痛,甲乙日症狀特別厲害,戊己日大汗淋漓,氣逆的話甲乙日會死亡。治療方法是針刺足太陰、陽明兩條經脈。

又曰: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

又曰:脈來堅銳,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又曰:脾氣盛,則體重肢不舉。

又曰:厥氣客於脾,則夢丘陵大澤,壞屋風雨。

白話文:

脈來時如果感覺實而充盈,跳動得像雞在快速踏步一樣,這表示脾有病。

脈來時如果感覺堅硬尖銳,像是鳥的嘴喙、鳥爪或是屋頂漏水、流水般不規則,這表示脾功能已經衰竭。

當脾的功能過於旺盛時,人會感到身體沈重,四肢無力抬起。

如果外邪之氣侵犯了脾臟,那麼可能會夢見山丘和大湖,還有破敗的房子以及風雨交加的景象。

又曰:脾弱病下利白腸垢,大便堅,不更衣,汗出不止,或五液注下五色。(不更衣,不大便也。貴者入廁必更衣,故名。)

白話文:

古人又說:脾的運化能力虛弱會使大便溏薄、排出白色黏液,大便堅結,無法正常排便,汗液也不能正常蒸發,可能會出現五液輪流從下注,排出五種顏色的液體(「不更衣」意思是無法正常排便,有錢的人上廁所後一定會更換衣服,所以稱之為「更衣」)。

又曰:脾脹者善噦,四肢急,體重不能勝之,(噦,苑入聲。)臥不安。

又曰:脾水者,腹大,四肢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又曰:脾約者,大便堅,小便利,而反不渴。

又曰: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又曰: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

又曰: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劇,音極,增也。)

白話文:

又說:脾臟腫脹的人,容易反胃,四肢僵硬,身體沉重,難以支撐,睡覺也不安穩。

又說:脾虛水停的人,肚子很大,四肢沉重,體液無法生成,只感到氣短,小便困難。

又說:脾臟收縮的人,大便乾燥,小便量少,卻反而不感到口渴。

又說:脾臟瘧疾的人,會感到寒冷,腹部疼痛,發熱時腸子會鳴叫,鳴叫完後出汗,可以用針刺足太陰穴。

又說:腎臟的熱氣移到脾臟,會導致脾虛,腸子裡的水瀉出來,人就會死亡,無法治療。

又說:脾臟咳嗽的症狀是,咳嗽時右脅下疼痛,疼痛感會延伸到肩背,嚴重時無法動彈,一動就咳嗽加劇。

又曰: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情,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診色,診視也。)

又曰:脾痹者,四肢懈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又曰: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白話文:

另外,《黃帝內經》還說:脾風症狀,表現為出很多的汗又怕風,身體疲倦懶散,四肢不想動彈,臉色淺淡微黃,不喜歡吃東西,臉上的鼻子部位診斷,鼻子部位臉色是黃色。(診視顏色,就是診斷的方法。)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曰:惡者何如可見?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喙,音誨,鳥嘴也。)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白話文:

皇帝說:四時節氣的變化,背離或順應自然而生的變異。然而脾脈獨自掌管哪方面的事務呢?岐伯說:脾脈是屬土的。它孤獨地輸送氣血來灌溉四面八方。皇帝說:如此看來,脾臟的良善與虛弱,有沒有辦法看得見呢?岐伯說:良善的時候看不出來,虛弱的時候看得出來。皇帝說:虛弱的時候,怎麼樣看得出來呢?岐伯說:氣血像水流那樣流動的,就是太過;脾臟虛弱,表現在外面就像鳥嘴,這是脾氣不足;若脾臟虛弱,表現在身體裡面,太過就會使人四肢無法舉動,脾氣不足就會讓人九竅不通,稱作「重症」。

又曰:食管,乃胃管上原。

《內景》云:脾長一尺掩太倉。而《靈樞》云:脾長五寸,何不侔也。

《脈經》曰:脾脈急甚,為瘛瘲。(音訟。)微急,為膈滿不食。

又曰: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收。

白話文:

又說:食管是胃管的上端。

《內景》提到:脾長一尺覆蓋著太倉。而《靈樞》卻說:脾長五寸,為什麼兩者不一致呢?

《脈經》記載:脾脈如果非常緊急,會導致抽搐症;稍微緊急則會造成胸部堵塞、無法進食。

又說:如果脾脈過於緩慢,會引發痿弱和厥逆;稍微緩慢則會導致風濕性痿弱,四肢無力收縮。

又曰:大甚為擊僕,微大為痞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又曰: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之。又曰:脾實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以黃連瀉之。

白話文:

另外提到:「大」甚就是擊僕,微大就是痞氣,裹大膿血,位於腸胃之外。又提到:「心」是「脾」的母親,可用炒鹽來滋補。又提到:「脾」實,可用枳實瀉之,若無他證,可用黃連瀉之。

又曰:脾主濕,自病則泄瀉多睡,體重倦怠,急以苦燥之。

又曰:實則瀉赤黃,睡不露睛,瀉黃散。

又曰:虛則泄瀉白色,睡則露睛,白朮散。

又曰:肝乘脾,賊邪風勝,瀉而嘔,茯苓半夏湯。

白話文:

此外,脾臟主管濕氣,脾臟生病就會出現腹瀉、嗜睡、身體沉重、疲倦等症狀,應當用苦燥的藥物治療。

如果脾臟實證,腹瀉時會排出赤黃色的糞便,睡覺時眼睛不露出來,可以用瀉黃散治療。

如果脾臟虛證,腹瀉時會排出白色的糞便,睡覺時眼睛會露出來,可以用白朮散治療。

肝臟克制脾臟,如果外邪風邪入侵,就會導致腹瀉和嘔吐,可以用茯苓半夏湯治療。

又曰:心乘脾,虛邪壯熱,體重而瀉,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又曰:肺乘脾,實邪能食,不大便而嘔嗽,煎檳榔大黃湯,下葶藶丸

白話文:

另有說法:心臟有火熱病邪,身體沉重、腹瀉,可以用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來治療。還有一種說法:肺臟有實熱病邪,能吃,但不能大便,並伴有咳嗽,可以用煎檳榔、大黃湯和小葶藶丸來治療。

又曰:腎乘脾,微邪,惡寒而泄,理中丸。又曰:凡脾之得病,必先察其肝心兩臟之虛實,原其所始而療之。蓋肝為脾鬼,心是脾母,肝氣盛則鬼勝,心氣虧則脾之生氣不足,盛者抑之則退,虧者益之則平,故有抑肝益心二藥,診其脈,肝心二臟俱和,是脾自生疾矣,須察本經虛實而治之。(此即貴法)又曰: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

白話文:

又說:若腎氣侵犯脾臟,小病邪侵入人體,有怕冷且腹瀉的情況,可服用理中丸治療。又說:凡是脾臟的疾病,必定先觀察肝臟與心臟兩臟的虛實,瞭解病情的起因,再針對病因進行治療。蓋肝臟為脾臟的剋星,心臟為脾臟的母親,肝氣旺盛則剋星變強,心氣虧虛則脾臟生氣不足,強盛的一方加以抑制就會退卻,虛弱的一方加以補益就會平衡,因此有所謂抑肝益心的兩種藥物,診斷其脈象,肝臟與心臟兩臟同時和諧,就是脾臟本身生病了,必須觀察本經(脾臟)的虛實情況進行治療。這即是高明的醫術。又說:脾臟病症較嚴重的是感受寒熱,較輕微的是會消瘦枯槁。

又曰:澀甚為頹癃。(頹,下墜也。)微滑為蟲毒、腸鳴、熱。又曰:滑甚為腸㿉,(㿉,音頹,陰病。)微澀為內㿉,多下膿血也。經曰:是動則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氣音屁。強音降)又曰: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厥,發也。)足大指不用。

白話文:

又說:大便太乾燥,是因為身體虛弱。大便微滑,是因為有蟲毒、腸鳴、發熱。又說:大便非常滑,是因為腸道不暢通。大便微澀,是因為腸道內部不通暢,會導致膿血排出。醫書上說:這種情況下,人的舌根會僵硬,吃東西會嘔吐,胃脘疼痛,腹部脹痛,經常打嗝,排氣後會感覺舒服一些,但身體會感到沉重,這是脾的問題。(「氣」指排出的氣體。「強」音同「降」)

又說:這種疾病的人,舌根會疼痛,身體不能動彈,吃不下東西,心煩意亂,心下急痛,發寒瘧,腹瀉,水腫,黃疸,不能平躺,只能勉強站立,股膝內側腫脹,大腳趾不能動彈。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足太陰脾引經藥歌:己脾(當)歸縮(砂仁黃)耆防(風益)智仁,代赭(石吳)茱萸赤茯苓,蒼(術)白(術白豆)蔻(甘)草麻(黃飴糖)半夏,元胡(索)白芍縮砂行。(赭,音者,赤色。)

白話文:

盛者,寸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三倍,虛者,寸口脈搏反而比人迎脈搏小。

足太陰脾引經藥歌:黨參、當歸、縮砂仁、黃芪、防風、益智仁、代赭石、吳茱萸、赤茯苓、蒼朮、白朮、白豆蔻、甘草、麻黃、飴糖、半夏、元胡、白芍、縮砂、赭石(音者,赤色)。

經曰:脾受肝熱邪,多吐逆;受肝冷邪,多飧泄。

又曰: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又曰:穀氣通於脾。

又曰:久坐傷肉,勞於脾也。

又曰:精氣並於脾,則畏。

又曰: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

經曰:濕勝則濡瀉。(濕勝則內攻於脾胃,脾胃受濕,則水穀不分,故大腸傳導而注瀉也。)

又曰: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又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白話文:

《經》上說:脾臟受到肝臟的熱邪侵襲,容易出現嘔吐反胃;受到肝臟的寒邪侵襲,容易出現食慾不振、腹瀉。

又說:甘味的食物走入脾臟,如果脾臟有病,就不要吃太多甘味的食物。

又說:五穀的氣息與脾臟相通。

又說:久坐會傷脾臟,勞動過度也會傷脾臟。

又說:精氣都匯集於脾臟,脾臟受損就會感到畏寒。

又說:如果脾臟受損,就要調整飲食,注意寒熱適宜。

《經》上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腹瀉。(濕氣過盛會侵犯脾胃,脾胃受濕氣影響,無法正常消化吸收食物,導致大腸排泄失調而腹瀉。)

又說:脾臟能很好地消化食物,人就能健康昌盛;脾臟不能正常消化食物,人就會衰亡。

又說:各種水腫和腹脹都屬於脾臟的病變。

又曰:脾實則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脾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白話文:

*脾實證:

  • 身體沉重,容易飢餓
  • 肌肉萎縮,雙腳無法正常行走
  • 容易發生癲癇
  • 腳底疼痛

*脾虛證:

  • 腹脹,腸鳴,腹瀉
  • 食物無法消化
  • 脾氣旺盛則腹脹,小便不利
  • 脾氣虛弱則四肢無力

《靈樞》曰: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

白話文:

《靈樞》說:邪氣在脾胃,就會導致肌肉疼痛。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就會出現燥熱、容易飢餓;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就會出現畏寒、腸鳴腹痛。

又曰: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注曰:涇,大便也。溲,小便也。)

白話文:

另外還說:脾藏營氣,營氣依賴陽氣才能作用,脾氣虛弱,則四肢無法活動,五臟不安;脾氣過盛,則腹脹,大便小便都不暢通。(注:涇,指大便;溲,指小便。)

《難經》曰: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苦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難經》說:面黃、愛打嗝、愛胡思亂想、口有異味,肚子肚臍附近有氣塊,按壓時感到疼痛,症狀是肚子脹,吃飽東西後消化不良,身體重、關節疼痛、懶惰想睡,四肢無力,有這些症狀就是脾臟出問題了,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脾臟的問題。

經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䐃,真臟見,十月之內死。(注曰:此脾之臟也。期三百日內死。)

又曰: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目黃。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

白話文:

經上說:肌肉瘦弱,骨頭都露出來,胸中氣滿,呼吸不暢快,胸中疼痛,連及肩頸,身體發熱,肌肉腐爛,內臟外露,十個月內死亡。(註:這種病是脾臟疾病,應該在三百天內死亡。)

又曰: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凡病以五臟時日佔病愈甚,極准。錢仲陽深得其理,學者宜究心焉。《綱目》)

白話文:

另一個人說:疾病在脾臟,在秋季治癒,秋季不治癒,比春天更嚴重,春天不死亡,延續到夏天,在盛夏發作。(凡是疾病,用五臟時日來推測疾病的發展和癒合,非常準確。錢仲陽深得其中道理,研究的人應該深入探究。《綱目》)

又曰: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

又曰: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

又曰:脾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

白話文:

脾臟有病的人,痊癒的時機在庚辛日,如果庚辛日還未痊癒,那麼病情可能會加重於甲乙日,但如果到了甲乙日還沒有生命危險,則病情會維持到丙丁日,並在戊己日開始好轉。

脾臟有病的人,在黃昏時分精神較為清爽,清晨時病情較重,傍晚時則趨於平靜。

脾臟與思考的情緒相對應,過度的思慮會傷害脾臟,而憤怒能夠克制過度的思慮。

丹溪曰:思傷脾者,以怒勝之,以喜解之。(五志之火,鬱而成痰,為癲狂;宜以人事制之,所謂五志相勝為治也。婦女思想氣結之證,惟不食困臥如癡,無他病,多向里床坐。蓋脾主思,過思則脾氣結而不食。怒屬肝木,怒則木氣升發而衝開脾氣也,故怒勝之。夫醫貴有才,無才則何以應變無窮。)

白話文:

丹溪說:思傷脾胃的人,可用怒的情緒去戰勝它,可用喜悅的情緒來緩解它。(五種情緒之中的火氣,鬱積而產生痰液,形成癲狂;應該用人際關係來制約它,這就是所謂的五種情緒互相制約來治療的方法。婦女思慮氣結的證狀,只是不吃飯,睡著了像癡呆一樣,沒有其他的症狀,大多面向著牀坐著。脾臟主管思考,過度思考就會導致脾臟的氣結而不吃飯。怒屬肝木,發怒時,肝木之氣升發而衝開脾臟之氣,所以用怒的情緒來治療。醫生應該具備才能,沒有才能就無法應對無窮的變化。)

經曰:臟氣絕,則神見於外。(一士人喜觀書,忘食。一日有紫衣人立於前曰:公不可苦思,思則我死矣。問其何人?曰:我穀神也。於是絕思而食如故矣。)

白話文:

醫經上說:臟腑的精氣耗盡了,人的神精就會外洩。(有一個讀書人,喜歡讀書而忘記了飲食。有一天,有個身穿紫色衣服的人站在他的面前說:「您不可再繼續苦思下去,繼續思慮,我就會死了。」讀書人問:「你是何人?」那人回答:「我是您的穀神。」從此,讀書人不再繼續胡思亂想,恢復了正常飲食。)

經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脾苦濕,是有餘,宜白朮。脾欲緩,是不足,宜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脾虛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脾實以枳實瀉之。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脾厭惡濕氣,吃苦味食物可以讓脾乾燥。脾喜歡舒緩,吃甜的食物可以使脾緩和。脾厭惡濕氣,這是過剩了,適合用白朮。脾喜歡舒緩,這是因為脾虛了,適合用甘草。用甜味來補充,用人參來調理;用苦味來瀉,用黃連來調理;脾虛用甘草、大棗之類來補充;脾實用枳實來瀉。

《靈樞》曰: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痿,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靈樞》曰:愁憂不解則傷意,意為脾神也。

思而動血者,屬脾。

白話文:

《靈樞》上說:足太陰之氣絕了,則脈就無法滋養肌肉。嘴脣舌頭是肌肉的基礎。脈不滋養,肌肉就軟弱,肌肉軟弱,舌頭就麻痹,人中滿,嘴脣翻出,嘴脣翻出,表示肌肉先死,在甲日危重,乙日死亡。

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四肢苦重為脾水。總而論之,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凡腫先起於腹,而散於四肢者,可治;自四肢而歸於腹者,難療。

經曰:黃如蟹膏者生,黃如枳實者死。

又曰:實則夢歡歌快樂,虛則夢飲食相爭。

白話文:

腫脹水腫可以分為十種,四肢沉重以致行動困難的是脾水。總的來說,腎虛不能運行水液,脾虛不能控制水液,所有腫脹先從腹部開始,然後擴散到四肢的,可以治癒;從四肢而回到腹部的,難以治療。

又曰: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白話文:

另外也說:太陰經脈閉塞而至終結,症狀是腹脹閉塞,不能呼吸,經常打嗝和嘔吐,嘔吐則會逆流,逆流則面部發紅,如果不逆流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部發黑,皮膚和毛髮焦枯而死亡。

《脈經》曰:脾絕十二日死。(一云:五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出時無度。

仲景曰: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

白話文:

《脈經》提到:如果脾臟功能衰竭,病人可能在十二天後死亡。(也有說法是在五天後死亡。)如何判斷脾臟衰竭呢?病人的口會變冷、腳部腫脹、腹部發熱且腹部脹大,排泄時沒有知覺,而且排出時間不定。

張仲景說:當病人口周圍出現黑色素沈著,並且流汗呈現黃色時,這就是脾臟衰竭的表現。

補:人參、黃耆、甘草、蓮子、扁豆、蒼朮、白朮、茯苓、山藥、芡實、陳皮。

瀉:枳實、石膏、青皮。

白話文:

補益性中藥材:

  • 人參:補氣、強身。
  • 黃耆:補氣、固表。
  • 甘草:補氣、和中。
  • 蓮子:補腎、益精。
  • 扁豆:補脾、益氣。
  • 蒼朮:健脾、祛濕。
  • 白朮:健脾、固表。
  • 茯苓:健脾、補腎。
  • 山藥:補脾、補肺。
  • 芡實:補脾、益腎。
  • 陳皮:理氣、健脾。

溫:丁香、藿香、胡椒、吳茱萸、附子、肉桂、良薑。

白話文:

溫性藥品:丁香、藿香、胡椒、吳茱萸、附子、肉桂、良薑。

涼:玄明粉、滑石。

引經報使:升麻、白芍。

白話文:

涼性的藥材有:玄明粉、滑石。

引經報使的藥材有:升麻、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