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小腸

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曰: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

又曰: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浮穢流入大腸。

《難經》曰:重二斤十四兩。

經曰:小腸為赤腸。

又曰:小腸若寒甚,獨肩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

又曰:小腸有寒則下重,便膿血,有熱必痔。

又曰:小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

又曰:小腸脹者,小腸䐜滿,(䐜音嗔,脹起也。)引腹而痛。

又曰: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

又曰:心咳不已,小腸受之,其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

又曰:厥氣客於小腸,則夢聚邑街衢。

又曰:是動病,則嗌痛頸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

又曰: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又曰:小腸熱脹生口瘡;小腸熱結滿不通;小腸虛寒,痛下赤白腸滑;小腸冷氣,非時刺痛;小腸酒後飲冷,氣裹熱結伏臍下,結硬塊不通,連外腎俱腫。

經曰:手太陽小腸經。

又曰:是經多血少氣。

又曰:未時氣血注於小腸。

《人門》曰:凡胃中腐熟水穀,其滓穢自胃之下口,傳入於小腸上口,自小腸下口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上口,滓穢入大腸上口。

《難經》曰:小腸大腸會,謂之闌門,言由關闌分隔也。

《靈樞》曰: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

又曰: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衝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屈,小腸結也。

又曰: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

又曰: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睪,陰丸也。)時窘之候,當耳前熱。

又曰:小腸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也。

《內經》曰:小腸為泄。

《入門》曰:小腸有氣則小腹痛;小腸有血則小便澀;小腸有熱則莖中痛。

又曰:小腸者,心之腑也;有病宜通利,用導赤散、赤茯苓湯。

《脈經》曰:小腸絕,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溺血屬小腸、膀胱經。

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小腹急滿,為小腸水。

補:牡蠣、石斛。

瀉:蔥白、木通、紫蘇、荔枝核。

溫:大茴香、小茴香、烏藥。

涼:黃芩、天花粉。

引經報使:羌活、藁本上行,黃柏下行。

白話文:

小腸是人體消化系統的重要器官,負責吸收食物中的精華,並將廢物排出體外。它位於腹部,形狀彎曲,長約三丈二尺,容量約為二斗四升(約合現代的4.8升)。小腸的上口與胃相連,下口與大腸相通。食物經胃消化後進入小腸,小腸會將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吸收,而將水液和廢物排出。水液會進入膀胱,廢物則進入大腸。

小腸的顏色為紅色,重量約為二斤十四兩。小腸如果受寒,可能會出現肩膀發熱、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發熱,以及脈象虛弱等症狀。小腸受寒還可能導致下墜感、排膿血便;小腸有熱則容易患痔瘡。若小腸內有宿食,則會在傍晚發熱,次日清晨則恢復正常。小腸脹滿時,會感到腹部疼痛。膀胱的熱邪入侵小腸,會導致腸道不暢,甚至出現口瘡。持續咳嗽也可能與小腸受損有關,表現為咳嗽氣短。如果厥氣(一種寒邪)侵犯小腸,則可能做夢夢見擁擠的街道和房屋。小腸病變還可能導致咽喉疼痛、頸部腫脹、頭部無法轉動、肩膀疼痛、胳膊肘疼痛等。此外,小腸病變還可能造成耳聾、眼睛發黃、面頰腫脹、頷部、肩部、胳膊肘、手臂外側後部疼痛等。小腸氣血旺盛,人迎脈(頸部動脈)會比寸口脈(手腕動脈)大;反之,則人迎脈小於寸口脈。小腸熱脹會導致口瘡;小腸熱結則會導致腸道不通;小腸虛寒則會導致腹痛、排稀便帶血或膿;小腸受寒氣侵襲,會無端刺痛;飲酒後飲用冷飲,則可能導致小腸氣血凝滯,在臍下形成硬塊,甚至造成腎臟腫脹。

手太陽小腸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其氣血特點是血多氣少。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是氣血充盈小腸的時間。食物中的殘渣會從胃的下口進入小腸的上口,再由小腸下口將清濁分離,清水進入膀胱,而渣滓進入大腸。小腸和大腸相交處稱為闌門。嘴唇厚、人中長的人,通常小腸發育良好。皮膚厚的人,脈象厚實,小腸也厚實,反之亦然。皮膚鬆弛的人,脈象緩慢,小腸則較大較長;皮膚薄而脈象跳動微弱的人,小腸則較小較短。所有陽經的經脈都彎曲多折,這是小腸的生理特徵。中氣不足,腸道會發出咕嚕聲。小腸疾病會導致下腹部疼痛、腰脊和睪丸疼痛,並伴有尿急的症狀,同時耳前可能發熱。小腸病變導致睪丸疼痛,並牽連到腰脊,甚至上衝至心臟。小腸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小腸氣滯會導致下腹部疼痛;小腸出血會導致排尿困難;小腸有熱則會導致生殖器疼痛。小腸是心臟的腑,治療時應以通利為主,常用藥物有導赤散、赤茯苓湯。小腸功能衰竭,六日內可能死亡,此時表現為頭髮直立像干麻,身體僵硬,自汗不止。血尿屬於小腸和膀胱的疾病。腹部脹滿,伴有小腹疼痛,多為小腸積水。

可用於治療小腸疾病的藥物:補益類藥物有牡蠣、石斛;瀉下類藥物有蔥白、木通、紫蘇、荔枝核;溫補類藥物有大茴香、小茴香、烏藥;清熱類藥物有黃芩、天花粉;引導藥氣上行或下行的藥物有羌活、藁本(上行),黃柏(下行)。

2.

經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又曰:肝者,干也。其性多動而少靜,好乾犯他臟者也。

又曰:肝居膈下,並胃,著脊之九椎。

又曰: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繫上絡心肺,下亦無竅也。

《難經》曰: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

滑伯仁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左脅左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也。

經曰:足厥陰經肝。

又曰:是經多血少氣。

又曰:丑時氣血注於肝。

《黃庭經》曰:人身神名曰肝神,龍煙字含明。

《靈樞》曰:目者,肝之官也,肝病者眥青。

經曰:肝者,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通竅於眼,在時為春,在方為東,在色為青。

經曰:東方木也,萬物所以始生也。

又曰:臟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腎水為母,心火為子,與膽為腑,剋土養筋,故久行則傷筋。司藏魂,其類草木,其畜雞,(一作犬。)其蟲為毛,其果為李,其菜為韭,其卦震,(生數三,成數八。一作巽。)其性仁,其充筋,其華爪,其穀麥(一作麻。)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

其音角,角者觸也,象陽氣觸動而生也,其數八,其病在筋,其臭臊,其聲呼,在變動為握,其氣噓,其液淚,其味酸,有餘怒,不足悲,外應爪甲,色青欲如青玉光澤,不欲如藍。

《靈樞》曰:爪厚者,膽亦厚。更肝主風,風喜傷肝,病主驚風,痘主水泡,若恚怒氣逆則傷肝氣,若燥氣盛則病,其病候面青筋急多怒,眼痛目閉,不欲見人,或兩目連札,臍左動氣,若肝實則直視大叫,呵欠項急,頓悶目赤多怒,頭眩痛引兩脅小腹之下。若虛則目昏胸痛,咬牙吹氣,筋縮拘攣,恐懼如人將捕。

若絕則唇腮反青,四肢多汗,然肝絕者,八日死。平脈則春旺七十二日,脈弦緩而長。然春弦者,端直之狀,細弱而長,其賊脈則浮澀而短,與夫面白亦逆其危,脈弦如張弓弦。

又曰:肝生於左。

又曰:肝主春,其日甲乙,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為陰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靈樞》曰: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短堅固,視目大小。

又曰:肝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悗,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易受邪。肝堅則臟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

又曰:有所墜墮,惡血留內,有所大怒,氣上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

又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

又曰:大怒氣逆則傷肝。

又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兩脅下痛引小腹,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狀。

《難經》曰: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又曰: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澀,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內經》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肺傳之肝,病名曰肝癉。一名曰厥,脅痛出食。肝熱者色蒼而爪枯。

又曰:肝藏血,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又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䐃脫肉,目眶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注曰:此肝之藏也。所不勝之時,謂庚辛之日也。)

《入門》曰:人動則血運於諸經,靜則血歸於肝臟,肝主血海故也。

經曰:病在肝,愈於愈,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

又曰: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

又曰:肝病者,平朝慧,下晡甚,夜半靜。

又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宜食粳米、牛肉、棗葵。(注曰:肝苦急,是其氣有餘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肝虛以生薑、陳皮之類補之。)

肝絕候。

《靈樞》曰: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也。故脈不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又曰: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尿,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仲景曰:唇吻反青,四肢漐習。(伸縮也。)汗出者,此為肝絕也。

《脈經》曰: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而不見人,汗出如水不止。

怒而動血者,屬肝。

自兩脅逆上吐血者,屬肝。

血吐水碗中,沉者,是肝也。

經曰: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肝為牡臟,牡者,陽也。

又曰: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

又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太乙真人曰:莫嗔怒,養肝氣。

經曰:肝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

丹溪曰:怒傷肝者,以憂(一作悲。)勝之,以恐解之。

《靈樞》曰:兩精相薄,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

經曰:暴怒傷陰。

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又曰: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

又曰:怒則氣上。

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矣。

(注云: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木乘脾,故嘔血及飧泄也。)

經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又曰:肝青象木,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何也?然肝者非為純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陽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又行陰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肝熟而復浮,故知乙當歸甲也。

又曰:木王於春,相於冬,廢於夏,囚於季夏,死於秋,其王日甲乙,王時平旦日出,其困日戊己,困時食時日中,其死日庚辛,死時晡時日入。(晡音逋,申時。)

又曰:病發驚駭。

又曰:風氣通於肝。

又曰:精氣並於肝則憂。

又曰:肝惡風。

又曰:久行傷筋,勞傷肝也。

又曰:損其肝者,緩其中。

又曰:肝俞在脊九椎旁;募在乳下期門。

又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

又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又曰:肝熱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

又曰:邪在肝則兩脅痛,中寒中惡血在內,胻善瘈,節肘腫。(瘈音記,狂也。)

又曰: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又曰:肝水者,腹大不能自轉側,兩脅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又曰:肝著者,其病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若時,但欲飲熱。(著,本病也。若時,指病時也。)

又曰: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又曰: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又曰: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又曰: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又曰: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又曰: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引小腹,如懷妊狀。

又曰:肝病主胸中喘,怒罵,其脈沉,胸中窒,欲令推,按之有熱,鼻窒。(推,蕩也,擠也。)

又曰:凡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左脅下則傷肝;肝傷者,其人脫肉不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人痛。

又曰:肝氣虛則夢園苑生花草,盛則夢怒,厥氣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

又曰: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脅音協,又音吸,左右脅下,脅子骨。)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又曰:肝脈急甚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

又曰:肝病胸滿脅脹,善恚怒叫呼,身體有熱而腹惡寒,四肢不舉而目白身清;(清,冷也。)其脈當弦長而急,今反短澀;其色當清而反白者,此金剋木,十死不治。

又曰:是動病則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㿗疝,婦人小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

又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遣溺癃閉。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厥陰肝引經藥歌:

醜肝龍膽(草)吳(茱萸)山萸(肉),瞿麥阿膠甘草扶,代赭(石)紫(石)英(當)歸白朮,青皮羌活蔓荊(子)都。

又曰:肝實,以白芍藥瀉之。

又曰:肝主風。自病則風搐拘急,急食甘以緩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實搐力大,瀉青丸。虛搐力小,地黃丸。

又曰:心乘肝,實邪狀熱而搐。

又曰:肺乘肝,賊邪氣盛則前呻呵欠,微搐,法當瀉肺。先補木臟肝,地黃丸;後瀉肺,瀉白散。

又曰:脾乘肝,微邪多睡體重,搐,先當定搐,瀉青丸;搐止,再見後證,則別法治之。

又曰:腎乘肝,虛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

又曰:凡肝經得病,必先察其肺腎兩臟,原其起病,然後復審肝經之虛實。然腎者,肝之母。金者,木之賊。今肝得病,若非腎水不能相生,必是肺金鬼來相攻,故須審其來在肺,先治肺,攻其鬼也;其來在腎,滋其根也;方審本臟虛實而用寒溫之劑以治之。若肺克肝,既受病,先診肺脈,若洪宜杏蘇菀桔。

扁鵲曰:脈長而弦,病出於肝。脈大而洪,病出於心。脈下堅上虛,病出於脾。脈澀而浮,病出於肺。脈小而緊,病出於腎。

喻嘉言曰:肝至春月之榮,不自春月始也。始於秋冬收藏之固,設冬月水臟所儲者少,春月木即欲發榮,其如泉竭不足以溉苞穰何?蟄蟲尚知閉戶,豈君子可無居室之功耶!

《巵言》曰:肝者,干也,屬木,象木枝幹也。

《脈經》曰: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經曰: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又曰: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

又曰:多食辛,則筋攣急而爪枯。

又曰:陰出之陽則怒。

《丹心》曰:七情傷人,惟怒為甚。蓋怒則肝木便克脾土,脾傷則四臟俱傷矣。(治怒方:香附、甘草各一兩,和研細。每服三錢,白湯調下。)

《延壽書》柳公度曰:但平生未嘗以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耳。

先賢詩曰:怒來劇炎火,焚和徒自傷,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清涼。

《靈樞》曰:悲哀動中則傷魂。

經曰:肝虛而肺氣並之,則為悲。

又曰:悲則氣消。

子和曰:肝藏血,血不足則恐。蓋肝膽實則怒而勇敢,虛則善恐而不敢也。

《靈樞》曰:肝氣通於目,肝和則能辨五色矣。

經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又曰:諸脈者,皆屬於目。

又曰:諸筋者,皆屬於節。

又曰:故人臥,血歸於肝,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金匱真言論》曰:春氣者,病在頭,肝之應也。

《真誥》曰: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眾則牖閉。

又曰: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兩脅緊痛為肝水。

經曰:青如翠羽者生,青如草色者死。

又曰:實則夢山林大樹,虛則夢細草苔蘚。

補:木瓜、棗仁、阿膠、薏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