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2)

1. 牙齒門主論

此證必須外治,若用內治,未必殺蟲,而臟腑先傷。用五靈至聖散:白薇、五靈脂各三錢,細辛、骨碎補各五分,研細末,先以滾水漱牙至淨後,以藥末五分,滾水調如稀糊,漱牙半日,至氣急吐出,如是者三,疼止蟲死矣。斷不再發。(蓋齒因蟲痛,靈脂、白薇殺蟲於無形,細辛散火,碎補透骨,引藥入骨,則無可藏蟲,蟲盡則痛自止。)

又曰:牙疼日久,牙床腐爛,飲食不能用,日夜呼號,此胃火獨盛上升於牙也。身中之火,惟胃最烈,火在何處,即於所在之處受病。火原易升而難降也,火升於齒牙,齒牙非藏火之地,於是焚燒兩頰,牙床紅腫,久則腐爛矣。似可用治牙仙丹加石膏治之。然其火蘊結,可用前方以消彌於無形,今既潰爛,則前方又不可用,以有形難於補救也。

宜加減竹葉石膏湯:竹葉三百片,石膏、青蒿各五錢,知母、半夏各二錢,麥冬、茯苓、葛根各三錢,水煎服。四劑火退腫消,後用治牙仙丹以收功也。

又曰:牙疼至夜而甚,呻吟不臥者,此腎火上衝也。然此乃虛火,非實火。人作火盛治之,多不效,即作虛火治,亦時有不效者,何故?蓋火盛當作有餘,火衰當作不足,乃下是虛寒,上現假熱也。

人腎中不寒則龍雷之火下安,腎宮惟下寒甚,而水又無多,則腎火無可藏,於是上衝咽喉,而牙受之;齒乃骨之餘,同氣相招,留戀不去,夜分尤腎主事,水不能養火,火自遊於外,乃至齒作祟矣。急大補腎水,益以補火之味,引火歸源,火自得水養,不上越矣。八味地黃湯加骨碎補,服一劑痛止,二劑不發也。

(六味補水,附、桂引火歸於命門,何又加骨碎補?不知補水引火之味,必先入齒則痛根始除,用之以透於齒骨之中,而後直入命門。此拔本塞源妙法也。)

又曰:牙疼難忍,閉口稍輕,開口更重,人以為陽明胃火也,誰知乃風閉於陽明太陽乎!此得之飲酒後,開口向風而臥,風入牙中不出,初小疼而後大痛也。論理去風自愈,而風藥必耗元氣,因虛入風,又耗其氣,其氣益虛,風邪欺正氣之怯,而不肯出,疼難止也。古人用灸法甚神,灸肩尖近骨後縫中,小舉臂取之,當骨解陷中,灸五壯即瘥。

但灸後必大痛,良久乃定,永不發也。有畏灸者,可用散風湯:生地、麥冬各五錢,當歸三錢,石膏、花粉各二錢,胡桐淚、乾葛、細辛各一錢,白芷、升麻各三分,水煎服,二劑愈矣。此方補重於散,正風得補而易散也。

又曰:牙痛甚,吸涼水暫止,開口復作,人以為陽明火盛也,誰知濕熱壅於上下之齒不散乎!夫濕在下易散,在上難怯,蓋治濕不外利小便也。水濕下行,其勢順,上行其勢逆,且濕從下受,易於行上,感難於散,故濕熱感於牙間,散之尤難。以飲食之水,皆必齒牙經過,不亦重甚濕乎!濕重不散,火且更重矣,所以經年月不止也。

白話文:

牙齒門主論

這種牙痛必須用外敷的方法治療,如果用內服藥物,不一定能殺死蟲,反而會先傷害到內臟。可以用五靈至聖散:白薇、五靈脂各三錢,細辛、骨碎補各五分,研成細末。先用滾燙的開水漱口把牙齒清潔乾淨,然後取藥末五分,用滾燙的開水調成稀糊狀,用來漱口半天,等到感覺藥氣上湧時吐出來,像這樣重複三次,疼痛就會停止,蟲也會被殺死,而且不會再復發。(因為牙齒因蟲而痛,五靈脂、白薇能無形中殺蟲,細辛能散火,骨碎補能穿透骨頭,引導藥力進入骨頭,這樣蟲就無處可藏,蟲死光了,疼痛自然就停止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牙痛很久了,牙齦都腐爛了,無法正常飲食,日夜哀號,這是因為胃火過旺,向上衝到牙齒引起的。人體內所有的火,胃火是最旺盛的,火在身體的哪個部位,那個部位就會生病。火的特性是容易向上竄,卻不容易下降,火向上衝到牙齒,牙齒並不是可以儲存火的地方,所以會灼燒兩頰,牙齦紅腫,時間久了就會腐爛。這種情況好像可以用治牙仙丹加上石膏來治療。但是,這種火是蘊藏在體內難以散發的,可以用前面的五靈至聖散來消除,現在既然已經潰爛了,前面的藥方就不能用了,因為有形體的損傷難以修補。

應該用加減竹葉石膏湯:竹葉三百片,石膏、青蒿各五錢,知母、半夏各二錢,麥冬、茯苓、葛根各三錢,用水煎服。服用四劑後,火氣消退,腫脹也會消失,之後再用治牙仙丹來收尾。

還有一種說法是:牙痛到晚上更嚴重,疼痛呻吟無法入睡的,這是腎火向上衝引起的。然而這種火是虛火,不是實火。人們把它當成火氣旺盛來治療,大多沒有效果;即使當作虛火來治療,也時常沒有效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火氣旺盛應該歸類為有餘,火氣衰弱應該歸類為不足,實際上是下焦虛寒,上焦卻出現假熱的現象。

人體腎中如果沒有寒氣,龍雷之火就能安穩地潛藏在下方;如果腎宮下焦寒氣很重,而且體內水分又不足,腎火就無法潛藏,於是就會向上衝到咽喉,牙齒就會受到影響。牙齒是骨骼的殘餘部分,與腎氣相通,所以會纏留不去。到了晚上,腎經主事,腎水無法滋養火,火就會自行遊走到外,進而侵害牙齒。這時要趕快大補腎水,並加入補火的藥物,引導火歸於本源,火氣得到了水的滋養,就不會再向上竄了。可以使用八味地黃湯加上骨碎補,服用一劑疼痛就會停止,服用兩劑就不會再復發。(六味地黃丸能補腎水,附子、桂枝能引導火回歸命門,為什麼還要加骨碎補呢?因為補水、引火的藥物,必須先進入牙齒,才能徹底消除牙痛的根源,用骨碎補讓藥力透入牙骨之中,然後才能直達命門。這才是拔除病根、堵塞源頭的巧妙方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牙痛難忍,閉上嘴巴稍微好一點,張開嘴巴就更痛,人們以為是陽明胃火引起的,誰知道是風邪閉塞在陽明和太陽經脈呢?這種情況是因為喝醉酒後,張開嘴巴迎風睡覺,風邪進入牙齒無法排出,起初只是小痛,後來就變成劇痛。按理說,只要祛風就能自愈,但祛風的藥物會消耗元氣,因為虛弱才導致風邪入侵,又消耗元氣,元氣更加虛弱,風邪就趁著正氣虛弱而不肯離開,疼痛就難以停止。古代用艾灸的方法很有效,灸肩尖靠近骨頭後方的縫隙中,稍微舉起手臂來取穴,就是骨頭交接凹陷的地方,灸五壯就能痊癒。

但艾灸後一定會劇痛,過一會兒才能平息,而且永遠不會再復發。如果害怕艾灸,可以用散風湯:生地、麥冬各五錢,當歸三錢,石膏、花粉各二錢,胡桐淚、乾葛、細辛各一錢,白芷、升麻各三分,用水煎服,服用兩劑就能痊癒。這個藥方補益的藥物比祛風的藥物多,正氣得到補養,風邪就容易散去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牙痛很厲害,喝涼水能暫時止痛,張開嘴巴又會發作,人們以為是陽明胃火過盛引起的,誰知道是濕熱壅塞在上下的牙齒之間無法消散呢?濕氣在下容易散去,在上卻難以去除,因為治療濕氣不外乎是利用小便來排濕。水分向下走,趨勢順暢,向上走,趨勢就逆反,而且濕氣從下而來,容易向上侵犯,難以消散,所以濕熱侵襲牙齒之間,要散去就更難了。因為飲食中的水分,都必須經過牙齒,這不是加重濕氣嗎!濕氣積聚不散,火氣就會更旺盛,所以會經年累月都無法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