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十三 (11)
卷十三 (11)
1. 耳鳴門主論
又曰:人有平居無事,忽耳聞風雨鼓角之響,人以為腎火盛也,誰知心火亢極乎。凡人心腎交,始能下上清寧以司視聽;心腎不交,皆能使聽聞之亂。然腎欲交心,心必能受,心欲交腎,腎必能受,始相安也。倘腎火大旺,心必畏腎之炎,不敢下交於腎矣,均能使兩耳之鳴。
但心不交於腎者,耳鳴輕;腎不交於心者,耳鳴重。今聞風雨鼓角,耳鳴之重也,治法欲腎氣之歸於心,必使心氣仍歸於腎,用兩歸湯主之。麥冬、熟地各一兩,丹參、茯神各三錢,生棗仁五錢,黃連二錢,水煎服,二劑鳴止,四劑不發也。(此涼心之劑,心涼則腎不畏心之熱,藥與來歸,不必兩相引而合也。
全是益心滋腎之品,不但心無過燥之虞,而腎且有大潤之藥。如夫婦之同心,有魚水之歡,又何有乖離之戚也哉。)
申鬥垣曰:蟬鳴,乃肝膽之火也,宜龍膽瀉肝湯主之。(《啟玄》)
白話文:
有人平常好好的,突然耳朵聽到像風雨、戰鼓號角的聲音,大家以為是腎火太旺盛,卻不知道是心火太過旺盛。一般來說,心與腎互相協調,才能使上下清明,負責視覺與聽覺;心腎不協調,都會使聽力產生混亂。然而,腎想要與心協調,心必須能夠接受,心想要與腎協調,腎也必須能夠接受,這樣才能互相安和。如果腎火太過旺盛,心必定會害怕腎的熱,不敢與腎相交,這樣都會導致兩耳產生鳴叫。
但是,心無法與腎相交的,耳鳴較輕微;腎無法與心相交的,耳鳴會比較嚴重。現在聽到像風雨、戰鼓號角的聲音,是比較嚴重的耳鳴,治療方法要讓腎氣回歸於心,必須讓心氣也回歸於腎,用兩歸湯來治療。藥方是:麥門冬、熟地各一兩,丹參、茯神各三錢,生棗仁五錢,黃連二錢,用水煎煮後服用,服用兩劑耳鳴就會停止,服用四劑就不會再發作。(這個藥方是清涼心火的藥劑,心火清涼後,腎就不會害怕心的熱,藥物自然能使心腎歸於平衡,不需要刻意去引導它們互相結合。
這些藥材全是補益心臟、滋養腎臟的,不但心不會有過於乾燥的問題,腎也有很好的滋潤效果。就像夫妻同心,有如魚得水般的歡樂,又怎麼會有分離的憂愁呢?
申鬥垣說:像蟬叫的耳鳴,是肝膽的火氣引起的,應該用龍膽瀉肝湯來治療。(出自《啟玄》)
2. 耳鳴門主方
耳鳴通氣法
猴薑汁(八錢),地黃汁(五錢),白薑汁(三匙)
和勻隔湯煮滾,四朝服完。
又方,黃柏半斤乳浸,曬乾炒褐色,研細。酒糊丸桐子大,每早晚白湯送下三錢。
止喧丹(岐天師)
熟地,生芍藥,山茱萸(各三兩),柴胡,黑山梔,白芥子(各三錢),麥門冬(去心一兩),水煎服。
耳閉。
石斛(五錢),荔枝(三十個,連殼、肉、核),水煎服。
又方,新荷葉為末裝枕,枕之。
又方,甘遂為末。包,塞耳內,口含甘草,靜臥,自通。
又方
生地黃(水煮四兩),遠志肉(甘草湯泡,焙),石菖蒲(焙,各八錢),菟絲子(揀淨,炒),生白芍,白茯神(炒,各二兩),益智仁(鹽水拌炒,五錢),酸棗仁(炒,三兩),當歸身(酒炒,二兩),乾薑炭(江西者三錢)
研細末。煉蜜丸,清晨淡鹽湯送下三錢。
氣壅頭目不清耳常重聽。
白殭蠶(炒),廣木香(各五分),荊芥穗,防風(各五錢),黃連(炒),片黃芩(酒炒,各三錢),川芎,羌活(各一錢),干菊花,木通(各七分),石菖蒲,甘草(各一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服。
白話文:
耳鳴門主方
耳鳴通氣法
取猴薑汁八錢、地黃汁五錢、白薑汁三匙,混合均勻後隔水煮沸,分四天服用完畢。
另一方:取黃柏半斤,用牛乳浸泡後曬乾,炒至褐色,研磨成細粉。製成酒糊丸,如桐子大小,每天早晚用白開水送服三錢。
止喧丹(岐伯所傳)
熟地、生芍藥、山茱萸各三兩,柴胡、黑山梔、白芥子各三錢,麥門冬(去心)一兩,水煎服。
耳閉
取石斛五錢、荔枝三十個(連殼、肉、核),水煎服。
另一方:取新鮮荷葉研磨成粉末,裝入枕頭內枕睡。
另一方:取甘遂研磨成粉末,用布包好塞入耳內,同時口含甘草,平躺休息,待其自行暢通。
另一方:
生地黃(水煮四兩)、遠志肉(用甘草水泡後焙乾)、石菖蒲(焙乾)、各八錢,菟絲子(挑揀乾淨後炒制)、生白芍、白茯神(炒制)各二兩,益智仁(用鹽水拌炒)五錢,酸棗仁(炒制)三兩,當歸身(酒炒)二兩,乾薑炭(江西產者)三錢,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丸劑,每天清晨用淡鹽水送服三錢。
氣壅頭目不清,耳常重聽
白殭蠶(炒)、廣木香各五分,荊芥穗、防風各五錢,黃連(炒)、片黃芩(酒炒)各三錢,川芎、羌活各一錢,干菊花、木通各七分,石菖蒲、甘草各一錢五分,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飯後用茶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