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十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2)

1. 耳根毒門主論

王肯堂曰:耳根毒,在耳根,結核狀如痰核,按之不動而微痛,屬足少陽膽經,兼三焦風熱所致。(《準繩》)

胡公弼曰:耳根毒受在心腎,怒氣傷心,流滯肝經,風熱壅聚而成也。(《青囊》)

馮魯瞻曰:耳根及牙床腫痛者,屬上焦風熱,陽明少陽二經受病也。當用清胃辛涼而散之;實熱甚者,酒蒸大黃微利之。(《錦囊》)

《心法》曰:耳根毒,生耳垂後偏上縫中。

白話文:

耳根毒門主論

王肯堂說:耳根毒長在耳根處,腫塊像痰核一樣,按壓時不會移動,只有輕微疼痛,這是屬於足少陽膽經,以及三焦風熱引起的。(出自《準繩》)

胡公弼說:耳根毒的病灶在心腎,因怒氣傷心,導致氣血停滯在肝經,風熱聚集而形成的。(出自《青囊》)

馮魯瞻說:耳根和牙床腫痛,屬於上焦風熱,陽明少陽兩條經脈生病了。應該使用清熱解毒、辛涼散寒的藥物治療;如果實熱很嚴重,可以用酒蒸大黃稍微瀉下。(出自《錦囊》)

《心法》說:耳根毒,長在耳垂後上方與頭部相連的縫隙中。

2. 首疽門主論

申鬥垣曰:首疽,生於耳傍瘈脈、翳風二穴,乃手少陽三焦經多氣少血,憎寒壯熱發渴。七八日可刺。膿水黃白色可治;如黑稀水發渴及兩左右雙疽者死。此毒之甚者也。(《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頭疽,長在耳旁的翳風穴附近,是手少陽三焦經氣盛血虛所致,症狀是惡寒、壯熱、口渴。發病七到八天可以針刺治療。膿水呈黃白色者可以治癒;如果膿水是黑色稀薄的,且伴隨口渴,或左右兩邊同時長疽者,則難以救治,這是毒性最重的表現。(出自《啟玄》)

3. 杼疽門主論

《鬼遺方》曰:杼疽發發中須內及兩耳。不穴十五日死;可刺其膿,色黑如豆豉,或見血者死。

王肯堂曰:杼疽生頸上兩耳後,初不甚腫,但痛癢不時,而出清水,漸漸長大如玳瑁斑點者是也。亦名化骨瘡。若過時潰爛,日久出骨者大惡之證。此證多生於積鬱之人,七惡多見,犯禁者不治。(《準繩》)

申鬥垣曰:杼疽,乃手少陽三焦經多氣少血,生於耳下天牖、翳風二穴之旁,六七日可刺。若對臍有瘡,初出不腫,俱有燎漿,泡漸長大,蝕肉潰膿,先從腳後跟如玳瑁斑點,名曰羨瘡,又名化骨瘡。有骨出,乃肺敗也,甚惡。(《啟玄》)

白話文:

杼疽門主論

《鬼遺方》記載:杼疽發病時,膿腫會長在耳後,並蔓延至兩耳內側。如果不針灸治療,十五天內就會死亡;如果針刺放膿,膿液呈黑色,像豆豉一樣,或者流出血液,也會死亡。

王肯堂認為:杼疽長在頸部兩耳後,初期腫脹不嚴重,只是會時不時地疼痛瘙癢,並流出清水,逐漸長大,像玳瑁的斑點一樣。它也叫做化骨瘡。如果延誤治療,潰爛,時間久了露出骨頭,這是非常嚴重的徵兆。這種疾病多發生於鬱積成疾的人身上,常伴隨七情惡化的症狀,若犯忌諱之事,則難以治愈。(出自《準繩》)

申鬥垣認為:杼疽是手少陽三焦經氣盛血虛導致的疾病,發生在耳下天牖穴、翳風穴附近。六七天內可以針刺治療。如果肚臍相對應的位置也長有瘡瘍,初期不腫,有像漿糊一樣的液體,水泡逐漸長大,腐蝕肌肉,潰爛流膿,先從腳後跟開始出現像玳瑁斑點一樣的症狀,叫做羨瘡,也叫化骨瘡。如果露出骨頭,就是肺部衰敗的表現,非常嚴重。(出自《啟玄》)

4. 月蝕疳瘡門主論

王肯堂曰:月蝕疳瘡,生小兒耳竅之旁,雖曰指月而生,恐未必然。大抵風濕熱毒成疳耳。(《準繩》)

馮魯瞻曰:若風濕相搏則生耳瘡。更有以手指月,遂使兩耳之後生瘡者,名曰月蝕瘡。及凍耳、蟲傷、撥損之類外因者,並從外治。(《錦囊》)

周文採曰:月蝕瘡生於兩耳鼻面,爛及下部諸竅,浸入筋絡。月中則瘡盛,月末則瘡衰,以其隨月盈虧故名。(《集驗》)

《心法》曰:月蝕瘡,又名旋耳瘡,生於耳後縫間,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狀,色紅時流津黃水。由膽脾濕熱所致。

白話文:

王肯堂認為:所謂「月蝕疳瘡」,長在小孩耳孔旁邊,雖然說是因為指著月亮而生,但這未必完全正確。大多數情況下,是風、濕、熱、毒聚集而成疳瘡。(出自《準繩》)

馮魯瞻認為:如果風濕互相侵襲,就會生出耳瘡。還有一些是因為指著月亮,導致兩耳後面生瘡的,叫做「月蝕瘡」。至於凍傷耳朵、蟲咬傷、外力損傷等外在原因引起的耳瘡,都應從外部治療。(出自《錦囊》)

周文採認為:月蝕瘡生長在兩耳、鼻子和臉上,會爛到下部的各個竅穴,並浸潤到筋絡。月圓時瘡瘍加重,月缺時瘡瘍減輕,因為它隨著月亮的盈虧而變化,所以叫做「月蝕瘡」。(出自《集驗》)

《心法》記載:月蝕瘡,又名旋耳瘡,長在耳後縫隙之間,蔓延到耳輪上下,像刀割一樣,顏色發紅,經常流出黃色的黏液。這是由於膽、脾濕熱引起的。

5. 月蝕疳瘡門主方

耳朵後生瘡名曰月蝕瘡,黃連、枯礬、胡粉、蛇床子各等分。研細乾摻。

又方(《啟玄》)

黃丹(煅赤),枯礬,真粉(各一錢),冰片(五釐)

研細乾摻或唾調搽。

又方,黃連、枯礬研細,乾摻或油調搽。

耳內外惡瘡及頭瘡、口邊肥瘡。

干馬齒莧(一兩),黃柏(五錢)

共為細末。每用小豆大許綿裹塞耳中,外仍敷之。

耳邊生瘡。

黃丹(一錢),松香(八分)

研勻。香油調搽。

月蝕瘡。

輕粉(隔紙炒),穿山甲(炙),黃丹,鉛粉(各等分)

研細。香油調搽。

白話文:

耳朵後面長瘡,叫做月蝕瘡。可以用黃連、枯礬、胡粉、蛇床子等量研磨成細粉,然後直接撒在患處。

另一種方法(出自《啟玄》):將煅燒過的黃丹、枯礬、真珠粉各一錢,冰片五釐,研磨成細粉,直接撒在患處,或用唾液調和後塗抹。

還有一種方法:將黃連、枯礬研磨成細粉,直接撒在患處,或用油調和後塗抹。

這些方法適用於耳內外、頭部以及嘴邊的腫痛瘡瘍。

治療耳內外惡瘡及頭瘡、口邊肥瘡的方法:取干馬齒莧一兩,黃柏五錢,研磨成細粉。每次取少量,用棉花裹好塞入耳中,患處也要外敷。

治療耳邊長瘡的方法:取黃丹一錢,松香八分,研磨均勻,用香油調和後塗抹。

治療月蝕瘡的方法:取隔紙炒過的輕粉、炙過的穿山甲、黃丹、鉛粉等量,研磨成細粉,用香油調和後塗抹。

6. 髭鬚門主論

馮魯瞻曰:須屬腎,稟水氣,故下生;陰虛陽盛,則須白而有光。發屬心,稟火氣,故上生;勞心過度則火上炎而血耗,故發白而早落。所屬雖殊,然烏須黑髮,無出乎滋補精血二者而已。(《錦囊》)

《靈樞》曰:足陽明之脈,血氣盛,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也。

又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為經絡之海,別而絡於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故衝任之脈不榮口唇,而須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則傷其衝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其有天宦者,(天生陽氣不舉,不能御婦。

)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須不生,何也?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亦不生。由此觀之,唇口不獨脾胃也。

白話文:

髭鬚門主論

馮魯瞻說:鬍鬚屬於腎臟,稟受水的精氣,所以向下生長;如果陰虛陽盛,則鬍鬚會潔白而有光澤。頭髮屬於心臟,稟受火的精氣,所以向上生長;如果操勞心神過度,則心火上炎,耗傷血液,所以頭髮會變白而早早脫落。雖然鬍鬚和頭髮歸屬的臟器不同,但烏黑亮麗的鬍鬚和頭髮,最終都離不開滋補精血這兩件事。(出自《錦囊》)

《靈樞》說:足陽明經脈血氣旺盛,鬍鬚就會又美又長;血少氣多,則鬍鬚短;氣少血多,則鬍鬚少;血氣都少,則沒有鬍鬚。

又說: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胞宮,是經絡之海,然後分佈到口部,血氣旺盛就會充盈皮膚和肌肉;如果只有血旺盛,則會滲透稀薄,皮膚上就會長出細毛。婦女氣盛血虛,因為她們經常失血,所以衝任二脈不能滋養口唇,因此鬍鬚不長。太監去勢後,會損傷衝脈,血氣不能恢復,皮膚內部凝滯,口唇失養,所以鬍鬚不長。至於那些天生就是太監的人(天生陽氣不舉,不能與婦女行房),並沒有受過什麼傷害,也沒有失血,但他們的鬍鬚也不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先天不足,他們的衝任二脈不旺盛,宗筋沒有發育完善,有氣但缺血,口唇失養,所以鬍鬚也不長。由此可見,口唇的狀況不僅僅與脾胃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