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十三 (10)
卷十三 (10)
1. 耳鳴門主論
馮魯瞻曰:陰虛耳鳴,其候手足心熱,口渴腸燥,兩尺脈大,時或作癢,耳聾及鳴。治當滋陰疏肝為主。(《錦囊》)
又曰:因痰耳鳴,其候氣壅口燥,不痛耳癢,體重脈弦,耳鳴聤耳者是也。所主在二陳、竹瀝之類。
陳實功曰:心腎不交,心勞則火上炎,氣結則不下降。蓋腎開竅於耳,故心火乘之,遂有耳鳴耳閉之患矣。(《正宗》)
岐天師曰:耳中聞螞蟻戰鬥之聲音,此非祟症,乃腎水耗盡,又加怒氣傷肝所致。宜止喧丹主之。方中純是補腎平肝之聖藥,飲之數日,其戰鬥之聲漸遠,服一月即愈。此乃奇病,而以伯道之方治之也。(《秘錄》)
經曰:腎開竅於耳。夫腎之為臟,水臟也。天一生水,故有生之初,先生二腎而一陰藏焉。又有相火存乎命門之中,每挾君火之勢,而侮所不勝,經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也。況又嗜欲無節,勞役過度,或中年之後,大病之餘,腎水枯涸,陰火上炎,故耳癢耳鳴,無日不作也。經曰: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作鳴也。
是以鳴甚如蟬,或左或右,或時閉塞,然有作為虛治而不效者,何也?此有痰火上升,鬱於耳中,故為鳴;郁甚則壅閉矣。凡遇此疾,若平昔飲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者,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多因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怒則氣上,少陽之火生於耳也。若是腎虛而鳴者,亦是膀胱相火上升,故鳴必不甚,其人必多欲,當兼見勞怯之症。
馮氏曰:人身有九竅。陽竅七:耳、目、口、鼻是也;陰竅二:前後二陰是也。陽氣走上竅,若下入陰位,則有瀉泄腹鳴之候;陰氣走下竅,若上入陽位,則有窒塞耳鳴之候。高年之人,腎水已竭,真火易露,故腎水之氣易出難收,浮越上竅,竅內有聲如蛙、鼓、蟻聲,是以外入之聲與內聲相混,聽之不清;至年邁無氣,內竭不能上通,而聽斯失聰矣。非若少壯之人,濁陰遮蔽其竅,外聲不得內入,故用麝香、菖蒲開氣導達為事也。
故治高年逆上之氣,全以磁石為主,取其重能達下,性主下吸,兼用地黃、龜膠群陰之藥佐之,更助五味子、山萸之酸收之,令陰氣自旺於本宮,而不上觸於陽竅,由是空曠無礙,耳之受聲,猶谷之受響,故耳之妙用,全在虛而能受也。經曰:耳黑枯燥者是腎憊。(《錦囊》)
陳遠公曰:人有耳疼雖愈,而耳鳴如故者,人以為風火也,仍用祛風散火而鳴益甚,以手按耳則鳴少息,此陽虛氣塞也。法宜補陽為主,兼理肝腎之虛,用發陽通陰湯以治之。人參、白朮、當歸、白芥子各二錢,茯苓、黃耆、白芍各三錢,熟地五錢,柴胡一錢,肉桂、甘草各五分,黑荊芥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十全大補也。(《冰鑑》)
白話文:
耳鳴門主論
馮魯瞻說:陰虛引起的耳鳴,症狀是手心腳心發熱、口渴便秘、寸口脈洪大,有時還會覺得耳朵癢,伴隨耳聾或耳鳴。治療應以滋陰疏肝為主。
又說:痰濕引起的耳鳴,症狀是氣機阻滯、口乾、不痛但耳朵癢、身體沉重、脈象弦細,伴隨耳鳴及流膿耳朵。治療應以二陳湯、竹瀝之類藥物為主。
陳實功說:心腎不交,心勞則心火上炎,氣機阻滯則氣機不能下降。因為腎經開竅於耳,所以心火乘虛而入,就會出現耳鳴、耳閉的症狀。
岐伯說:耳朵裡聽到像螞蟻戰鬥的聲音,這不是邪祟,而是腎精耗竭,再加上怒氣傷肝導致的。宜用止喧丹主治。方中全是補腎平肝的良藥,服用幾天,聲音就會漸漸減弱,服用一個月就能痊癒。這是一種奇特的病症,卻能用這妙方治愈。
經書記載:腎經開竅於耳。腎臟是水臟,天生一陰,藏於腎中。命門中還有相火,經常挾持君火的力量,侵犯它所不克制的臟腑,如同經書中所說的「一水不能勝二火」。況且如果縱慾無度、勞累過度,或者中年以後、大病之後,腎精就會枯竭,陰火上炎,就會導致耳癢耳鳴,日日不止。經書還說:陽氣充盈萬物,旺盛之氣上升而跳動,所以耳朵就會發出鳴響。
所以耳鳴聲音很大,像蟬叫一樣,或者左耳或者右耳,或者時而閉塞,但是有些用虛證的治療方法卻無效,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痰火上升,鬱結於耳中,所以導致耳鳴;鬱結嚴重就會阻塞。凡是遇到這種疾病,如果平時愛喝酒吃肥甘厚味,上焦本來就有痰火的人,就應該以清痰降火的方法治療。大多數是因為先有痰火在上焦,又因惱怒而導致的;發怒則氣機上逆,少陽之火就會生於耳。如果是腎虛導致的耳鳴,也是膀胱的相火上升,所以耳鳴不會很嚴重,這樣的人一定慾望很強,必然同時出現疲倦乏力的症狀。
馮氏說:人體有九竅,七個是陽竅:耳、目、口、鼻;兩個是陰竅:前後兩個陰竅。陽氣走向上竅,如果下降進入陰位,就會出現瀉泄腹鳴的症狀;陰氣走向下竅,如果上升進入陽位,就會出現阻塞耳鳴的症狀。老年人腎精已竭,真火容易外露,所以腎水的氣機容易外泄難以收斂,上浮到上竅,竅內就會有像青蛙、鼓聲、螞蟻聲一樣的聲音,所以外來的聲音和內在的聲音混雜在一起,聽不清楚;到了年老體衰,內在的精氣不能上達,聽力就會衰退。不像年輕人,濁陰遮蔽著竅位,外界的聲音進不來,所以要用麝香、菖蒲來開通氣機。
所以治療老年人陽氣逆上,主要是以磁石為主,利用其沉重下行的特性,並配合地黃、龜膠等滋陰藥物,再用五味子、山茱萸等酸斂之品,使陰氣在腎經旺盛,不再上犯陽竅,這樣耳竅通暢無阻,耳朵就能正常接受聲音,就像山谷能傳遞回聲一樣,耳朵的奇妙功能,全在於虛而能受。經書說:耳朵發黑乾燥,是腎精衰竭的表現。
陳遠公說:有些人耳痛雖然好了,但是耳鳴依舊,人們認為是風火,仍然用祛風散火的藥物治療,結果耳鳴反而加重,用手按住耳朵,耳鳴就會減輕,這是陽虛氣滯。治療方法應該以補陽為主,同時調理肝腎虛弱,用發陽通陰湯治療。
又說:有些人平時沒事,突然聽到像風雨鼓角的聲音,人們認為是腎火盛,其實是心火亢盛。心腎相交,才能使上下清寧,主管視聽;心腎不交,就會使聽力紊亂。但是腎要和心相交,心必須能接受;心要和腎相交,腎必須能接受,才能相安無事。如果腎火旺盛,心就會畏懼腎的炎熱,不敢與腎相交,都會導致兩耳鳴響。
但是心不交於腎,耳鳴輕;腎不交於心,耳鳴重。現在聽到風雨鼓角的聲音,耳鳴很嚴重,治療方法就是要讓腎氣歸於心,必須使心氣也歸於腎,用兩歸湯主治。
(這是一個涼心火的藥方,心火涼了,腎就不怕心的熱了,藥物自然就歸位了,不必勉強它們結合。)
全是益心滋腎的藥物,不僅心火不會過於燥熱,而且腎還有滋潤的藥物。就像夫妻同心,有魚水之歡,又怎麼會有離別的憂愁呢?
申鬥垣說:像蟬叫一樣的耳鳴,是肝膽之火,應該用龍膽瀉肝湯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