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十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16)

1. 鼻痔門主方

鼻痔鼻生息肉

硇砂(五分),枯礬(二錢)

研細,每用少許點鼻痔上即消。

驗法,先用麻油掃鼻孔四周,再以白降丹少許,清水調點其痔自落。

又方

明礬(一兩),甘遂(一錢,灰火煨),白降丹(一分或二分),明雄(五分)

共乳細,吹痔上自愈。

又方

明礬(一兩),萆麻仁(七粒),鹽梅(五枚,去核),麝香(一分)

共研成丸如棗核大,綿包塞鼻內自化。

又方,枯礬末和豬脂綿包,塞數日自消。

又方,藕節有毛處燒存性為末,吹之。

腦崩鼻息,甘草四兩煎湯,用有嘴壺貯,以鼻嗅之。

鼻中息肉下垂,冰片點之。

又方,黑牛耳垢敷之。

又方,雄黃塞之,十日自落。

又方,雄雞腎塞之,十日落。

又方

黃連,白蒺藜

煎汁灌鼻中,涕出息落。

鼻漏、鼻孔中長出一塊。

辛夷(去毛),桑白皮(蜜炙,各四兩),梔子(一兩),枳實,桔梗,白芷(各二兩)

共為細末,每服二錢,淡蘿蔔湯調服。

白話文:

鼻痔治療方法

鼻子長息肉的治療方法:

方法一:將硇砂五分、枯礬二錢研磨成細粉,每次取少量點在鼻息肉上即可使其消退。驗方:先用麻油擦拭鼻孔四周,再用少量白降丹,加清水調和後點在息肉上,息肉就會自行脫落。

方法二:將明礬一兩、甘遂一錢(用文火煨)、白降丹一分或二分、明雄五分,研磨成細末,吹入鼻息肉處即可自愈。

方法三:將明礬一兩、萆麻仁七粒、鹽梅五枚(去核)、麝香一分,研磨成棗核大小的丸藥,用棉花包裹塞入鼻中,藥丸會自行溶化。

方法四:將枯礬研成細末,與豬油混合,用棉花包裹後塞入鼻中,數日後即可消退。

方法五:將帶毛的藕節燒成灰燼,研磨成細粉,吹入鼻中。

腦部出血伴隨鼻息肉:用四兩甘草煎水,用有嘴的壺盛裝,用鼻子聞其藥味。

鼻中息肉下垂:用冰片點在息肉上。

方法六:用黑牛的耳垢敷在鼻息肉上。

方法七:用雄黃塞入鼻中,十日後息肉會自行脫落。

方法八:用雄雞的腎塞入鼻中,十日後息肉會脫落。

方法九:將黃連、白蒺藜煎水,灌入鼻中,鼻涕排出後,息肉也會脫落。

治療鼻漏及鼻孔中長出腫塊:將辛夷(去毛)、桑白皮(蜜炙),各四兩,梔子一兩,枳實、桔梗、白芷各二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淡蘿蔔湯送服。

2. 鼻淵門主論

馮魯瞻曰:夫鼻為肺竅。經曰:天氣通於肺。若腸胃無痰火積熱,則平常上升,皆清氣也。肺家有病,則鼻不利,如傷熱之不散,或傷寒之久郁成熱,皆能使塞而不利。若平人而多涕,或黃或白,或帶血如膿狀者,皆腎虛所致,不可過用涼藥。(《錦囊》)

又曰:鼻淵者,謂其涕下不止,如淌水泉,故名之也。經曰:是膽移熱於腦。蓋膽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入絡於腦。然陽明之脈亦挾鼻,絡目旁,約太陽之脈者也。今因腦熱,則足太陽逆,與陽明之脈俱盛,泊於額中,是以鼻額痠痛,涕下不止矣。

又曰:更有寒邪未盡,虛熱漸熾,是以膿涕結聚,香臭不聞,此名鼻齄。

又曰:更有熱血入面,為寒所拂,是以汙濁凝滯,則成鼻齄。

又曰:腦病有二:若清水流出而不痛者,為寒;若流黃臭水而痛者,為熱。久而不愈,即名腦漏。治當內服清利膽熱,外於囟會、通天二穴灸之。

又曰:鼻流濁涕不止者,名曰鼻淵。乃風熱爍腦而液下滲,或黃或白,或帶血如膿狀,此腎虛之證也。經曰:腦滲為涕。又曰:膽移熱於腦。《原病式》曰:如以火爍金,熱極則反化為水。然究其原,必腎陰虛而不能納氣歸元,故火無所畏,上迫肺金,由是津液之氣不得降下,並於空竅,轉濁為涕,津液為之逆流矣。於是腎肝愈虛,有升無降,有陽無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

此最宜戒怒以養陽,絕欲以養陰,斷煿炙,遠酒面,以防作熱。然後假之良醫,滋腎清肺為君,開鬱順氣為臣,補陰養血為佐,俾火息金清,降令胥行,氣暢郁分,清竅無壅,陽開陰闔,相依相附,臟腑各司乃職,自慎以培其根,藥餌以治其病,間有可愈者。苟或驕恣不慎,或誤投涼藥,雖倉扁不能使其長生矣。

又曰:久患鼻流濃涕極臭者,即名腦漏。氣虛者,補中益氣湯;陰虛者,麥味地黃湯。

經曰:肺和則能知香臭矣。肺中壅遏不和,故鼻竅窒塞不聞香臭矣。

陳實功曰:鼻淵又名腦漏,總由風寒凝入腦戶,與太陽濕熱交蒸而成。其患鼻流濁涕,或流黃水,點點滴滴,長濕無干,久則頭眩虛暈不已,治以藿香湯主之。如日久虛眩,內服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可也。(《正宗》)

陳遠公曰:人有無端鼻流清水,日久則流鼻涕,又久則流黃濁之物,如膿如髓,腥臭難聞,流至十年而死矣。此得之飲酒太過,臨風而臥,風入膽中,膽之酒毒,不能外泄,遂移熱於腦,腦得熱毒之氣,不能久藏,從鼻竅出矣。腦竅通於鼻,而膽氣何以通於腦,酒氣何以入於膽耶?凡善飲者,飲酒必先入膽,膽不能受酒,而能滲酒,酒經膽滲則氣盡解,倘飲多則膽不及滲矣。

膽不及滲,則不勝酒,既不及化酒,則火毒存於中,人臥則膽氣不行,又加寒風之吹,膽更不舒矣。膽木最惡者,寒風也,內寒相侵則內熱益甚,膽屬陽,頭亦屬陽,膽熱不能久藏膽中,必移熱上走於頭矣。腦在頭中,頭無藏熱之處,必遇穴即入,況膽腦原相通者乎。腦之穴大過於膽,遂安居而不還於膽矣。

白話文:

鼻淵門主論

馮魯瞻說:鼻子是肺的竅穴。《經書》說:天氣通於肺。如果腸胃沒有痰火積熱,則氣息上升,都是清氣。肺部有病,則鼻子不通暢,例如傷熱之氣不散,或傷寒之氣久郁化熱,都能導致鼻子阻塞不通。如果平常人鼻涕很多,或是黃色或白色,或帶血像膿一樣,都是腎虛引起的,不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

又說:鼻淵,是指鼻涕不斷流出,像流水一樣,所以這樣命名。《經書》說:這是膽的熱氣移到腦部。因為膽經起於目銳眥,向上到達頭角,進入腦部絡脈。而陽明經脈也經過鼻子,絡於眼旁,與太陽經脈相連。現在因為腦熱,則足太陽經逆行,與陽明經脈都盛,停留在額頭,所以鼻子和額頭酸痛,鼻涕不斷流出。

又說:還有一種情況是寒邪未盡,虛熱漸盛,所以膿涕積聚,聞不到香味,這叫做鼻齄。

又說:還有一種情況是熱血進入面部,被寒邪觸犯,所以污濁凝滯,就形成鼻齄。

又說:腦病有兩種:如果流出清水而不痛,是寒邪;如果流出黃色臭水而且疼痛,是熱邪。久治不愈,就叫做腦漏。治療應該內服清利膽熱的藥物,在外面的囟會、通天兩個穴位灸治。

又說:鼻子流濁涕不止,叫做鼻淵。這是風熱灼傷腦部,而體液向下滲出,或是黃色或白色,或帶血像膿一樣,這是腎虛的證狀。《經書》說:腦液滲出成為鼻涕。又說:膽的熱氣移到腦部。《原病式》說:就像用火燒金子,熱到極點就會反過來變成水。但究其根本,一定是腎陰虛,不能收納氣息歸於元氣,所以火氣無所畏懼,向上逼迫肺金,因此津液之氣不能下降,聚集在空竅中,轉化為濁涕,津液逆流。於是腎肝更加虛弱,有上升而無下降,有陽氣而無陰氣,陰虛則生病,陰氣耗盡則死亡。

這最應該戒怒以養護陽氣,節慾以養護陰氣,不吃辛辣炙烤的食物,遠離酒和辛辣食物,以防止產生熱邪。然後求助於好醫生,滋養腎臟、清泄肺熱為主藥,疏通鬱結、順利氣機為輔藥,滋陰養血為佐藥,讓火氣熄滅,金氣清肅,下降的氣機順利運行,氣機暢通,鬱結消除,清竅沒有阻塞,陽氣開展,陰氣收斂,相互依附,臟腑各司其職,自己小心謹慎以培護根本,用藥物治療疾病,偶爾可以治癒。如果驕縱放縱不謹慎,或者錯誤服用寒涼藥物,即使是神醫扁鵲也不能使其長壽。

又說:久患鼻子流濃涕,非常臭的,就叫做腦漏。氣虛者,服用補中益氣湯;陰虛者,服用麥味地黃湯。

《經書》說:肺氣調和就能分辨香臭。肺部壅塞不通,所以鼻竅阻塞,聞不到香臭。

陳實功說:鼻淵又名腦漏,都是因為風寒凝結進入腦戶,與太陽經的濕熱交蒸而成。患者鼻子流濁涕,或流黃水,一點一點地流,總是濕潤而不乾燥,久了就會頭暈目眩不止,用藿香正氣散主治。如果時間久了出現虛眩,內服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以滋養根本。

陳遠公說:有些人無緣無故鼻子流清水,時間久了就流鼻涕,更久就流黃濁的物質,像膿像髓,腥臭難聞,流了十年而死。這是因為飲酒過度,在風中睡覺,風寒進入膽經,膽經的酒毒不能排出,於是熱邪移到腦部,腦部受到熱毒之氣,不能久藏,從鼻孔流出。腦部與鼻子相通,膽氣怎麼會通到腦部,酒氣怎麼會進入膽部呢?凡是善於飲酒的人,飲酒一定先進入膽部,膽部不能承受酒,卻能滲透酒,酒經過膽部滲透,氣就會完全分解,如果飲酒過度,膽部就來不及滲透。

膽部來不及滲透,就不能承受酒,既來不及化解酒,則火毒存在體內,人睡覺時膽氣不通,又加上寒風吹拂,膽部更不舒服。膽屬木,最怕寒風,內外寒邪侵襲,則內熱更加嚴重,膽屬陽,頭也屬陽,膽熱不能久藏於膽部,必定會向上移到頭部。腦在頭部,頭部沒有藏熱的地方,遇到穴位就會進入,何況膽與腦本來就相通呢?腦部的穴位比膽部大,於是就安住不返回膽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