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十二 (10)
卷十二 (10)
1. 痄腮門主方
敷痄腮,染坊靛花頻敷自消。
又方,肥皂同砂糖搗敷,紙蓋留頂出氣。
又方,黃柏、鉛粉各等分,研勻涼水調敷。
又方
豬膽汁(三個),生薑汁,米醋(各半酒杯)
和勻磨京墨,一敷即消。
腮腫
土茯苓(二斤),天花粉,苦參(各二兩)
咀片分七劑,每劑加皂角子七粒水煎,露一宿,食後溫服,並治瘰癧。
時行風熱腮腫,赤小豆搗細,雞子清或米醋調敷,立消。
又方,霜後絲瓜煅存性,豬膽汁調敷,即消。
又方,扁柏葉搗汁,調蚯蚓泥搽上,立消。
宋仁宗患痄腮,道士贊寧用赤小豆七粒為末敷之,立愈。(《朱氏集驗方》)
腮毒,大黃末、薑汁調敷,中留一孔透氣,自消。
兩腮紅腫
百合(一兩),貝母,山芝麻根(去皮),元明粉(各一錢),銀硃(七分),白麵(少許),同搗敷。
白話文:
治療腮腺炎的偏方:
-
用染坊的靛藍頻繁塗敷患處,使其自行消退。
-
將肥皂和砂糖搗碎混合後敷在患處,用紙蓋住,留一個小孔透氣。
-
將黃柏和鉛粉等量研磨成粉末,用涼水調和後敷於患處。
-
將三個豬膽汁、半杯生薑汁和半杯米醋混合,磨入墨汁後塗敷,很快就能消退。
-
治療腮腫:將二斤土茯苓、二兩天花粉、二兩苦參切碎,分成七劑,每劑加七粒皂角子一起水煎,放涼一夜,飯後溫服,也能治療瘰癧。
-
治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腮腺炎伴有紅腫:將赤小豆搗碎,用雞蛋清或米醋調和後敷在患處,很快就能消退。
-
將霜後曬乾的絲瓜燒成灰,用豬膽汁調和後敷在患處,就能消退。
-
將扁柏葉搗碎取汁,和蚯蚓泥混合後塗抹在患處,很快就能消退。
-
宋仁宗曾患腮腺炎,道士贊寧用七粒赤小豆磨成粉末敷在患處,馬上就好了。
-
治療腮腺炎毒症:將大黃磨成粉末,用薑汁調和後敷在患處,中間留一個小孔透氣,使其自行消退。
-
治療兩腮紅腫:將一兩百合、一錢貝母、一錢山芝麻根(去皮)、一錢元明粉、七分銀硃和少許白麵搗碎後混合敷於患處。
2. 大頭傷寒門主論
發於鼻額,紅腫,以至兩目腫盛而不開,額上面部皆赤而腫者,屬陽明也。或壯熱氣喘,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不利,脈來數大者,用普濟消毒飲主之。如內實熱盛者,用通聖消毒飲。若發於耳之上下前後,並頭角紅腫,此屬少陽也。或肌熱日晡熱,寒熱往來,口苦嗌乾,目疼脅下滿,宜小柴胡湯加花粉、羌活、荊芥、連翹、芩、連主之。若發於頭上,並腦後項下,及目後赤腫者,此屬太陽也,宜荊防敗毒散主之。
若三陽俱受邪,並於頭面耳目鼻者,以普濟消毒飲,外用清涼救苦散敷之。治法當先緩後急,否則邪伏也。先緩者,宜退熱消毒;虛人兼扶元氣;胃虛食少者,宜助胃氣;候其大便內結熱甚,方以大黃下之,拔其毒根,此先緩後急之法也。蓋此毒先腫於鼻額,次腫於目,又次腫於耳,從耳至頭,上絡後腦,結塊則止,若不散必成膿也。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染者多不救。
泰和間多有病此者,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東垣視之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為腫盛,以承氣瀉胃中之實熱,是為誅伐無過,遂處普濟消毒飲子,全活甚眾。
白話文:
大頭傷寒門主論
此症起於鼻額,紅腫,甚至眼睛腫脹睜不開,額頭和臉部都紅腫,屬於陽明經受邪。若伴隨高燒、氣喘、口乾舌燥、咽喉腫痛,脈搏有力而快速,則使用普濟消毒飲主治。若內有實熱盛者,則用通聖消毒飲。
若紅腫發於耳的上下前後,以及頭角,則屬於少陽經受邪。若伴隨發熱,午後加重,寒熱交替,口苦咽乾,眼睛疼痛,脅肋部脹滿,宜用小柴胡湯,並加入花粉、羌活、荊芥、連翹、黃芩、連翹主治。
若紅腫發於頭頂、後腦勺、項下及眼後,則屬於太陽經受邪,宜用荊防敗毒散主治。
若三陽經皆受邪,頭面耳目鼻皆腫脹,則使用普濟消毒飲內服,外敷清涼救苦散。治療方法應先緩後急,否則邪氣會潛伏。先緩是指先退熱解毒;虛弱者需同時扶助元氣;胃虛食少者,需先調理胃氣;待大便祕結,熱毒很盛時,再用大黃瀉下,拔除毒根,這就是先緩後急的方法。此毒先腫於鼻額,然後腫至眼睛,再腫至耳朵,從耳朵蔓延至頭部,向上蔓延至後腦,形成腫塊則停止,若不消散必成膿。俗話說:「大頭瘟疫流行,親戚都不來探望,染病者大多無法救治。」
泰和年間,很多人患此病,醫生用承氣湯加藍根瀉下,雖然稍微緩解,但隔天又復發,再瀉下又稍微緩解,最終都不能痊癒,病情日益危重。東垣先生診治後說:上半身屬天之氣,下半身屬地之氣。此邪熱停留在心肺之間,上攻頭面導致腫脹,用承氣湯瀉去胃中實熱,如同誅殺敵人過於猛烈,因此改用普濟消毒飲,治愈了許多病人。
3. 傷寒瘥後遺毒門主論
傷寒汗下不徹,餘部結在耳後一寸二三分,或兩耳下俱硬腫者,名曰遺毒。宜速消散,緩必成膿,以連翹敗毒散治之。如項腫痛,加威靈仙;大便實,加大黃、穿山甲。如發腫有膿不消,或已破未破者,但用內托消毒散加皂針、升麻、銀花、甘草之類。然古人方書之論如此,但實多由於久熱傷陰。
蓋少陽、少陰,陰虧已極,乃因虛火上衝,所以腮頰耳後腫痛也。經曰:榮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況耳後方圓一寸,皆屬於腎,有何毒之謂歟!治宜以滋陰化痰,散郁和肝,而腫自愈。如熟地、麥冬、土貝母、白芍、連翹、甘、桔之類,略佐青皮、柴胡少許足已。若尺脈甚弱者,竟用上病療下之法,投以引火歸源之藥,則腫不治而自散。
若誤認以毒為事而攻之,不惟腫結愈固而愈甚,必致變生別病而危矣。當詳酌之。
白話文:
傷寒痊癒後殘留的毒素,主要表現在耳後:傷寒病癒後,汗液排洩不暢,殘餘病邪凝結在耳後一寸二三分處,或兩耳下方皆腫硬,稱為遺毒。必須迅速消散,否則就會化膿,可用連翹敗毒散治療。如果頸項腫痛,就加入威靈仙;如果大便祕結,就加入大黃、穿山甲。如果腫脹處已化膿,不論是否已破潰,就使用內托消毒散,再添加皂角刺、升麻、金銀花、甘草等藥物。
然而,古代醫書這樣論述,實際上大多是由於久病傷陰所致。
少陽、少陰經氣陰虛到極點,就會導致虛火上衝,造成腮幫子、耳後腫痛。經書上說:「榮氣不通,逆行於肌肉組織內,就會產生癰腫。」況且耳後一寸方圓的區域都屬於腎經,哪裡有什麼毒素呢?治療應當滋陰化痰,疏散鬱氣,調和肝氣,腫脹自然會痊癒。可以使用熟地黃、麥冬、土貝母、白芍、連翹、甘草、桔梗等藥物,再酌加少量青皮、柴胡即可。如果寸脈非常虛弱,可以採用上病下治的方法,服用引火歸元的藥物,腫脹就會不治自愈。
如果誤以為是毒邪作祟而攻邪,不僅腫塊會更加嚴重,甚至還會導致其他疾病而危及生命。應當仔細斟酌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