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十二 (9)
卷十二 (9)
1. 頤發門主方
牛蒡甘桔湯,頤毒表邪已盡,耳項結腫,微熱不紅,疼痛者。
黃連,赤芍藥,桔梗,廣陳皮,蘇木,牛蒡子,川芎,天花粉,甘草,水煎服。
汗頤痄腮
平頭紅豆(即平常紅豆,每升用生薑四兩,取自然汁拌曬,研為細末)
用雞蛋清調敷,中留一孔透氣,干以蔥汁潤之,一日立消,又且定痛。
白話文:
頤發門主方:
治療腮腺炎,表邪已退,耳下及頸部腫脹,微熱不紅,疼痛的方劑。
藥方組成:黃連、赤芍藥、桔梗、廣陳皮、蘇木、牛蒡子、川芎、天花粉、甘草,水煎服。
另有一個治療腮腺炎的偏方:用平常的紅豆(每升紅豆用四兩生薑榨汁拌勻曬乾,再研磨成細粉),用雞蛋清調和敷在患處,中間留個小孔透氣,乾燥時再用蔥汁潤濕,一天就能消腫止痛。
2. 痄腮門主論
陳實功曰:痄腮乃風熱濕痰所主,或冬溫後,天時不正,感發傅梁,兩腮腫痛。初發寒熱,以柴胡葛根湯散之,外敷如意金黃散;如在裡,內熱口乾,二便不利者,四順清涼飲利之,表裡俱解;如腫仍不消必欲作膿者,托裡為主。膿熟者針之。(《正宗》)
馮魯瞻曰:胸膈蘊積熱毒,致生風痰,上攻頭面,壅滯不散,發為痄腮,重則磁鋒刺去惡血,輕則或塗或點,次投湯劑,散風清熱,解毒消痰,自愈也。(《錦囊》)
王肯堂曰:所患在肌肉、浮而不著骨者,名曰痄腮。屬足陽明經風熱所致。
《心法》曰:痄腮一名髭發,一名含腮瘡,生於兩腮肌肉不著骨之處,總髮端於陽明胃熱也。初起高腫色紅焮熱者,系陽明風熱;若平腫色淡不鮮者,由胃經濕熱。
白話文:
痄腮門主論
陳實功認為:痄腮是由風、熱、濕、痰引起的。有可能是冬天溫暖之後,天氣異常,感受外邪而導致兩頰腫痛。初期會有寒熱症狀,可用柴胡葛根湯治療,並在外敷如意金黃散;如果腫脹在裡邊,內熱口乾,大小便不通暢,則用四順清涼飲治療,使表裡症狀同時消除;如果腫脹仍未消退,且有化膿趨勢,就要以托裡排膿為主;膿液成熟後,則需用針刺排膿。(出自《正宗》)
馮魯瞻認為:胸膈積聚熱毒,導致產生風痰,上攻頭面,阻塞不通,就會發病為痄腮。病情嚴重者,需用針刺放出瘀血;病情輕者,可用外敷或點藥的方式治療,再配合服用湯藥,散風清熱,解毒消痰,就能自愈。(出自《錦囊》)
王肯堂認為:此病發生在肌肉層,沒有深入骨骼,稱為痄腮,是足陽明經風熱引起的。
《心法》記載:痄腮又名髭發、含腮瘡,發生在兩頰肌肉,不侵犯骨骼,都是因陽明胃熱引起的。初期腫脹明顯,顏色紅腫熱痛,是陽明經風熱;如果腫脹平緩,顏色淡而無光澤,則是胃經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