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四十 (3)
卷四十 (3)
1. 邪在半表半裡曰和解
一、脈不浮不沉,半表半裡也。一、嘔吐,半表半裡也。一、胸中脹滿,未經下過,半表半裡也。一、耳聾、脅痛,半表半裡也。一、舌滑,半表半裡也。一、往來寒熱,半表半裡也。一、頭汗盜汗,半表半裡也。一、口苦目眩,半表半裡也。一、默默不欲飲食,半表半裡也。
上證一見,知邪在半表半裡。此經有三禁,惟小柴胡湯加減和解。誤用他藥,則變壞證矣。
白話文:
一、脈象不浮在表面,也不沉在裡層,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二、出現嘔吐,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三、胸部覺得脹滿,且還沒有使用瀉下的藥物,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四、出現耳聾、脅肋疼痛,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五、舌苔濕潤光滑,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六、出現忽冷忽熱的往來寒熱症狀,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七、頭部出汗或夜間盜汗,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八、口中發苦、眼睛昏花,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九、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以上這些症狀只要出現其中一個,就能判斷邪氣是在半表半裡的位置。這種情況有三種禁忌,只能用小柴胡湯加減來調和解決。如果誤用其他藥物,就會導致病情惡化。
2. 傳經里證曰攻裡
一、脈沉滑有力,里也。一、下利清黃水,里也。一、小腹滿而脹痛或硬,里也。一、譫語或發狂,里也。一、發斑,里也。一、轉矢氣,里也。一、頭痛發熱俱止,里也。一、自汗,里也。一、小便多,里也。一、潮熱,里也。一、下利腸垢,里也。一、惡熱,里也。一、目不得明,里也。
一、腹痛,里也。一、不得眠,里也。一、手足心並腋下有汗,里也。一、嗌乾齒燥,里也。一、舌苔黃黑及津液枯涸,里也。一、大便閉,里也。上證一見,不拘日數,遲早即知傳經里證,下之無疑;若誤汗為斑爛矣。
白話文:
傳經入裡證候的診斷要點:
一、脈象呈現沉而滑且有力的情況,代表病邪已入裡。 二、腹瀉排出清稀黃水,代表病邪已入裡。 三、小腹感覺脹滿、疼痛,甚至觸摸有硬塊,代表病邪已入裡。 四、出現胡言亂語或精神狂躁的現象,代表病邪已入裡。 五、皮膚出現斑疹,代表病邪已入裡。 六、經常放屁,代表病邪已入裡。 七、頭痛和發熱的症狀都停止了,代表病邪已入裡。 八、出現自汗現象,代表病邪已入裡。 九、小便次數增多,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發燒呈現潮熱的現象,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一、腹瀉排出腸道中的污垢物,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二、身體發熱且畏熱,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三、眼睛視力模糊,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四、腹部疼痛,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五、無法入睡,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六、手心、腳心以及腋下容易出汗,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七、咽喉乾燥、牙齒也乾燥,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八、舌苔呈現黃色或黑色,而且口中津液枯竭,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九、大便阻塞不通,代表病邪已入裡。
以上這些症狀,只要出現任何一種,不論病程長短,都能判斷是病邪傳入體內的裡證。此時應當使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沒有任何疑慮。如果誤用了發汗的方式,則會導致病症更加嚴重,甚至出現皮膚潰爛的情況。
3. 直中寒證曰救里
一、脈沉細無力,直中寒也。一、背惡寒,直中寒也。一、嘔吐清涎,直中寒也。一、四肢厥逆過肘膝,直中寒也。一、多眠,直中寒也。一、乾嘔不渴,直中寒也。一、腹痛綿綿,下利清穀,直中寒也。一、吐蛔,直中寒也。一、蜷臥,直中寒也。一、囊縮唇甲青,直中寒也。
一、惡寒身痛,不頭痛不發熱,直中寒也。一、四肢拘急,不發熱,直中寒也。一、身痛如被杖,直中寒也。一、小便清長,直中寒也。上證一見,即知直中,溫之宜亟亟焉。
白話文:
一、脈象沉細無力,這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背部怕冷,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嘔吐清稀的口水,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四肢冰冷,寒冷超過手肘和膝蓋,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嗜睡,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乾嘔卻不覺得口渴,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腹部隱隱作痛,拉肚子拉出未消化的食物,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吐出蛔蟲,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身體蜷縮著躺臥,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陰囊收縮,嘴唇和指甲發青,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怕冷且全身痠痛,但不頭痛也不發燒,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四肢僵硬,但不發燒,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身體疼痛像被棍子打一樣,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小便清澈量多,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以上這些症狀只要出現一個,就知道是直接感受寒邪了,應該馬上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
4. 表裡俱見
一、頭痛發熱表證,若下利清穀,里也,寒也,屬表裡俱見寒證也。一、腹痛口渴甚者,里證;或脈浮是表證,亦屬表裡俱見熱證也。一、大便閉屬裡證,倘微惡寒,此乃表未盡,亦屬表裡俱見為熱證也。傳經表裡俱見,為熱為實,宜解表為主,攻裡次之。若里證急者,又在活法。直中表里,俱見為寒、為虛,宜救里為主,發表次之。此治表裡俱見之大法也。
脈浮,或問脈浮何以是表證?曰:浮者,脈在肉上行也,按之不足,如木浮水面。經云:寸口脈浮,主病在表,表者外也,如邪在裡,必沉細,又焉得浮?故一見浮脈,屬表證無疑。又曰:脈浮屬表,倘里證而脈尚浮者,治法奈何?曰:里證脈浮者,表未盡也,必先解表而後攻裡。仲景云:解表不開,不可攻裡。
太陰篇云:腹痛脈尚浮者,桂枝加大黃;結胸證悉具,脈浮不可下,是里證固當下,今脈浮又不敢攻矣。若表已罷,便閉譫語,脈浮者當從權下之,此乃取證不取脈也。
身痛,或問身痛,何以是表證?曰:寒則傷榮,邪客於人,必由皮毛肌肉,今邪舍於皮毛肌肉,血脈凝滯不行,令人身痛。若熱在肌肉,血脈榮衛周流一身,暢於四體,焉有身痛之理。《內經》論咳云:時感於寒,微則為咳,甚則為痛為泄。《針經》云:寒甚則痛,熱甚則肉消䐃破。
《內經》諸痛皆以為寒,未有以熱為痛者,由此論之,知痛為寒明矣。故謂凡見身痛屬表無疑,宜用辛散,令血氣流行,而痛自已。又曰:身痛既為表證,在裡證亦有身痛者何故?蓋里證身痛,乃直中里證,非傳經里證也。若傳經里證,則屬熱。熱主流行,又何得身痛哉!夫直中身痛者,寒氣襲入臟腑,陽已衰危,氣血凝滯,令人身痛,宜急溫之,別之何如?有頭痛發熱,痛如繩縛者,表證也。無頭疼發熱而痛如被杖者,直中也。
或曰:太陽表證亦有身痛,不用麻黃而用四逆者,何也?曰:表證悉具,脈當浮緊,反沉遲無力,是中寒也。故不可與麻黃,而用四逆,是病表有虛寒,故脈不能浮緊,用四逆湯溫之。此入太陽,脈似少陰,假脈浮緊,正屬太陽表證,又孰敢用四逆乎!此取脈不取證也。
發熱,或問發熱,何以是表證?曰:寒鬱腠理則閉塞而發熱,翕翕然烙手,此熱只在皮膚,而內無熱,名曰表病里和。《內經》諸證,亦論凡風寒客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而汗。又云:體若燔炭,汗出而解。又熱病論云:人傷於寒則為熱病,若大汗其熱解矣。即此觀之,發熱屬表明甚。
又曰:發熱固屬表,倘發熱便結,里證又急,治法從表乎?從里乎?曰:裡急者當從權下之,亦不敢離表藥,何也?即以三黃石膏湯論之,(三黃石膏芩柏連,梔子麻黃淡豉全,薑棗細茶煎熱服寒因熱用,表裡三焦熱盛宣。)
其湯治發狂口渴,及發熱證,內有麻黃者為發熱而設也。可見里證雖急,亦不敢純用寒涼,尚加辛散,況尋常發熱,有不以為表者乎!又問凡發熱,皆在陽經,不在陰經。仲景云:少陰發熱用麻附細辛湯,此又何說?曰:少陰發熱者表裡俱傷,惡寒為直中,非傳經少陰也,雖名直中,今有發熱者,亦不得結為直者,故用麻附細辛,今表裡兩解,不得受其中也。
若傳經少陰,則惡寒而不發熱,然表熱因而中少陰熱別者,奈何?蓋少陰發熱,脈雖沉遲緊澀,外無頭痛,或下利清穀厥逆諸寒證,此少陰證,而太陽者,此證兼頭痛者,是表裡俱見,為兩感寒熱,又何以為少陰熱乎?總之裡證盛急而外發熱者,利藥加麻黃,少陰發熱,溫藥加細辛,可見熱屬表證。仲景又曰:三陰無發熱,蓋言傳經也。
頭痛,或問頭痛何以屬表?曰:三陽經上至於頭,惟太陽經脈最長,其痛居多。夫三陽俱有頭痛,各分其證以別之,故一見頭痛即是表證。又曰:三陰經無頭痛,厥陰何以有頭痛?曰:三陰至頸而還,何得頭痛,惟厥陰與督會於顛頂,都攝諸陽,故有頭痛。然厥陰頭痛亦不常見,必嘔吐涎沫,內無熱證,乃直中也,當溫之。
傷寒循經傳至厥陰,倘頭痛,脈浮為欲愈,不愈用小建中湯。(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補中腸,虛勞腹痛服之瘥。)
惡寒,或問惡寒何以是表?曰:人身外為陽、為表,寒屬陰邪,今表虛為寒所乘,名曰陰盛陽虛。蓋陽不能溫其膚衛於外,致令空虛,雖居密室,亦引衣自蓋,謂之惡寒。仲景云:陰盛陽虛,汗之則愈,故惡寒屬表,假熱在肌膚,必裸體煩躁,是曰惡熱,又焉得惡寒乎!若見惡寒,知寒在肌膚,急投甘辛之劑可也。又曰:里證亦有惡寒者何故?曰:里證惡寒者,直中也,非傳經里證也。
蓋傳經之證,其熱已入腑,必然惡熱,焉得惡寒?直中惡寒者,乃寒氣盛極,陽微不溫,故厥逆而惡寒。別在何處?直中惡寒無頭痛發熱之證為異。經云: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也。又問惡寒固屬表,倘傳經里證,盛急亦微惡寒,治法如何?微惡寒者,表未盡也,必先解表,表解然後攻裡。若裡急權下之,此活法也。
又曰:設誤下而為結胸,令邪在胸而痛,盛急微惡寒,何法治之?曰:結胸為誤下而成,今惡寒是邪未盡而結於胸,必先解表,方服陷胸藥。若再攻之,表邪又結於胸,必不可救。故結胸有一毫惡寒不可攻,可見惡寒屬表矣。
目舌和,或問目舌和,何以屬表?蓋目乃五臟精華所繫,舌者所以司內因寒熱而變之者。若臟腑有熱,目必黃赤,舌必乾燥黃黑,今目舌如常,知邪未入臟腑,表病里和,專屬於表無疑。
脊項強,或問脊項強,何以見其是表?曰:太陽經起於目內眥,上抵額角,自顛頂下行,入項走肩膊,由肩脊至足小指,皆太陽經絡部位,邪客背脊循膂上下,故脊項強,屬太陽表證。至於他經各行其道,又何至脊項強哉。既曰項強屬太陽,屬表,當發汗,又言結胸項強者,當下,何故?曰:結胸項強者,非真項強也。
蓋結胸誤下,致表邪入胸,胸於項近,邪結上焦襯於項,氣不得宣通,其道仰不能俯,俯則胸痛,危在須臾,故結胸項強脹痛者,當急下之,非太陽經項強也。別之奈何?太陽經證其證首能俯仰,俯亦胸中不痛,是太陽經項強也。若已經下過,其首俯而胸痛者,結胸項強也。
喘,或問喘者,何以是表證?曰:肺主皮毛,寒邪外傷,必從皮毛而入,肺有七葉,同氣升降,表受寒邪,斂束於肺,至氣不可上下,故發喘也。以麻黃湯論之,用杏仁者為肺金而設,麻黃所以去皮毛之寒邪,皮毛與肺同氣連合,所以喘屬表證。今久病喘者,尚用麻杏,況新病乎!又曰:喘既屬肺為表。
《指掌》云:喘滿不惡寒者,當下而痊。何也?又曰:有一等傳經里證,因便閉不通,故濁氣壅塞而成喘者,此則不出於肺,故當下之。必察其外證,若有一毫表證而喘者,勿作里證治也。誤為里證而攻之則逆,仲景云:喘家無里證,當投杏子,此言明甚。
咳嗽,或曰:咳嗽何以屬表?曰:肺為五臟華蓋,形如覆釜。今寒邪客之,則葉斂束不能開發,故氣上衝。經云:時感於寒,乃為咳嗽,可見咳嗽屬表矣。曰:里證亦有咳嗽否?曰:里證雖有咳嗽,屬直中而不屬傳經。蓋直中咳嗽者,乃寒急上束於肺,故咳嗽下利清穀,四肢厥逆,外無表證為異,倘兼有表證而咳嗽者,又非直中咳也,若云傳經咳嗽則不是。
夫傳經屬熱,熱主流通,其氣出入疾速,又寧有咳嗽耶!問曰:裡熱無咳嗽,人言咳嗽屬火者,何也?曰:咳嗽屬火者,雜證也,病有虛實二火,火主炎上,亦令咳嗽,或先受寒起,咳久則變熱,亦屬火嗽,二者皆久病也。內外無寒證,惟咳嗽而已,故有新久之別:新則為傷風、為傷寒,久則為虛火、為實火。
風寒者散之,虛火者從治之,實火者清涼之,曰逆治,曰從治,皆治雜證咳嗽也。至於傷寒一見咳嗽,非表即直中,傳經斷無之。
四肢拘急,或問四肢拘急,何以是表證?曰:寒侵皮毛則拘急。經云:寒多則筋骨攣痛,熱甚則筋弛肉緩,故四肢拘急,屬表無疑。曰:陰經每見拘急者,何也?曰:乃直中陰經。因傷寒拘急,何以別之?有身熱頭痛者,表證也,無身熱頭痛者,直中也。至於汗、吐、下後,四肢拘急者,此津液內竭,血不能潤筋骨,宜真武湯。
(真武湯芍術苓草,附子炮來一氣煎,咳嗽辛甘並五味,下痢去芍乾薑全,小便利時茯苓減,嘔者去附生薑添。)
口不渴大小便如常,或問口不渴,大小便如常,何以是表證?曰:蓋皮毛肌肉為表,筋骨臟腑為里,邪在表則內和,口不渴,二便如常:若裡熱熏灼臟腑,必口渴便閉,或不利腸垢,而小水短赤,拂其常矣。
脈不出,或問脈不出,胡為表病也?曰:夫脈者血之府,熱則血行,豈有脈伏之理,惟表寒受深,脈遂隱伏。曰:里證亦有伏脈何謂也?夫里證伏脈惟直中者有之,乃寒極凝滯不行,用四逆湯加豬膽汁治之。(四逆湯中姜附草,三陰厥逆太陽沉,或益薑蔥參芍桔,通陽復脈力堪任。
)若傳經里證則屬熱,熱則血行,脈何得伏?有陽厥熱極,脈亦伏者,此又何說?熱極脈伏,百無一二,外或見大熱證,脈雖伏,指必溫;亦或有痛處,痛極故脈伏也。至於尋常脈伏非表證即直中矣。
以上俱表證,當發表。
尺寸脈俱長,或問尺寸俱長,何以知邪在肌肉?曰:長者氾濫也,過乎本位。陽明乃氣血俱多之經,邪一傳之,熏蒸肌膚,氣血淖溢,故脈陰陽俱長耳。當用辛涼解表,不可用辛甘正表之藥。或云:脈長者,邪舍陽明肌肉,有投承氣者何也?蓋用承氣者,乃陽明之腑,非陽明之經也。夫陽明腑病當下之,其脈長洪有力,便閉、譫語等證,方敢投承氣。
若陽明經病,其脈長而浮,乃表病里和,又孰敢用承氣乎!又云:凡病在陽明不可下,又曰陽明當急下之。今醫者是非莫辨。蓋仲景所立諸法,淺人莫解,而叔和以六經各集成篇,致陽經不分經腑,陰經不分傳中。抑知仲景用攻者,攻陽明之腑,不攻陽明之經,表者表陽明之經,不表陽明之腑,又安得以經為腑,以腑混經乎!
目痛鼻乾,或問目痛鼻乾,何以是邪在肌肉也?余謂目乃陽明胃腑所居之經絡,胃司肌肉,邪必由皮毛而入肌肉,目痛鼻乾,故云邪在陽明肌肉。至於他經則各行其道,何有是證。
漱水不欲咽,或問漱水不欲咽,何謂邪在肌肉?曰:唇者肌肉之本,今唇焦思漱水,是邪在肌肉。然不欲咽者何故?蓋熱邪只在肌肉,臟腑無熱,不過漱水以潤唇耳,故不欲咽,乃表病里和。又曰:表證已除,遂屬裡證,或亦漱水而不咽者,治法從表乎?從里乎?曰:既無表證,里必有熱,熱則消水,漱當咽矣。若不咽者,是內有瘀血也。
何以辨之,外無表證,必見小腹硬滿,小便自利,大便枯黑者是也。宜用桃仁承氣湯攻之。(桃仁承氣五般奇,甘草硝黃並桂枝,熱結膀胱小腹脹,如狂蓄血最相宜。),以上俱邪在肌肉,當解肌。
脈不浮不沉,或問脈不浮不沉,何以是半表半裡證?曰:浮為表,沉為里,今不浮不沉,表邪將入腑,故脈不浮,里邪尚未入臟,故脈不沉。非表非里,知邪在中也。屬半表半裡無疑。
嘔吐,或問嘔吐何以是半表半裡?曰:蓋邪將入里,裡氣上衝,邪正相爭,雖出於胃,原是少陽部位,膽為清淨之府,毫物不能容納。今邪氣相干,故令嘔吐,屬半表半裡,又有胃熱胃寒之分,辨之以口渴與不渴耳。
胸前脹滿,或問胸前脹滿,何以是半表半裡也?曰:身上半屬陽,身下半屬陰,胸前乃清陽之分,正在半表半裡之間,邪至此將此入里而未深入里,今胸滿而腹未滿者,乃邪氣非有物也,故胸滿在半表半裡之間,若腹滿,是有物而非邪氣也。但痞氣亦脹滿胸前,何以別之?曰:痞氣因邪在表誤下,以至胸脹,必問其人,曾經下否,若經下過,即是痞氣,未經下而胸前脹滿者,即半表半裡證。
耳聾,或問耳聾,何以是半表半裡證?曰:蓋足少陽膽經上絡於耳,故見耳聾,知屬半表半裡也。
脅痛,或問脅痛何以為半表半裡?曰:蓋足少陽膽經布於脅,脅痛故為半表半裡。至於他經,或出於巔背,或布於面目,何得脅痛?或云:水氣亦令人脅痛。曰:水氣必作乾嘔心滿,咳引脅痛及頭汗,出此乃水氣脅痛,非少陽脅痛也。若半表半裡脅痛者,外必見膽經之證耳。
舌滑,或問舌滑何以是半表半裡?曰:舌司腸胃,寒熱之變系矣。邪在表則舌和如常,在裡則舌乾而各色現出,今舌滑尚有津液潤澤,但不如常,其邪將入腑未入腑,非在表非在裡,故云:屬半表半裡。
往來寒熱,或問寒熱往來,何以是半表半裡?曰:夫邪在陰則寒,在陽則熱,少陽膽經正陰陽交界之所,邪至此經,致陰陽相爭,寒熱相半,故寒熱往來,屬半表半裡。或問曰:陽明亦有寒熱往來者,何意?曰:若陽明經病,邪在肌肉則身發熱,焉有寒熱往來。已傳陽明之腑,鬱熱熏蒸,結糞在內,故寒熱或往或來,是陽明之腑,非陽明之經,當用調胃承氣湯攻之。(調胃承氣硝黃草,甘暖微和將胃保,不用樸實傷上焦,中焦燥實服之好。
)故云:陽明內實,故寒熱往來耳。
頭汗,或問頭汗為半表半裡者,蓋以諸陽經脈絡上至頭則有汗,諸陰經脈絡系背至頸而還,焉得有頭汗,故一見頭汗即屬半表半裡。或問曰:既諸陽脈上至頭,今汗出當雲表證,何以為半表半裡?曰:若表證尚有寒邪閉塞,焉能有汗,今既有汗,是寒邪將化為熱。名曰里證,則頭有汗,名曰表證,則頭無汗;故云半表半裡。
又曰:瘀血水氣發黃,亦有頭汗者何也?夫瘀血頭汗,小便自利;水氣頭汗,胸滿咳嘔;發黃頭汗,小便不利。若半表半裡頭汗,必往來寒熱也。然三證頭汗,皆未離乎陽,可見頭汗屬半表半裡也。
盜汗,或問盜汗何為半表半裡?曰:夫熱邪熏灼腠理,使人有汗,寒則腠理閉密,無汗是里,當出汗不止,今汗在睡而出,覺而收,乃邪將旺於陰分,獨未深入於陰,亦屬半表半裡。又問曰:雜證盜汗亦作半表半裡治乎?曰:雜證盜汗,乃陰虛至極,血分虧損,名勞怯之證。今傷寒盜汗,乃有餘之邪,名曰外感,非雜證一例論也。
目眩口苦,或問目眩口苦,何以是半表半裡?曰:目者肝之竅,膽汁藏於肝,病在少陽膽經,故目眩口苦者,膽之汁也,熱泄膽汁故口苦,二者是少陽膽經病。半表半裡,法宜和解,至於他經,便無此證。
以上俱邪在半表半裡,當和解。
脈沉有力,或問脈沉有力,何以是傳經里證?曰:夫脈存則生,脈絕則死,太過不及則病,內實則脈實,內虛則脈虛。今沉者病脈也,主病在裡,有力者實也,主病為熱,今脈沉有力,是裡實且熱也。
下利清黃水,或問下利清黃水,何為里證?曰:蓋腸胃因久失下,致燥糞結實成塊,則清黃水下漏魄門,如物之聚而結實者,水液不能滲漏,物堅如磊石者,沃之水必滲漏矣。今病者下利清黃水,糞結如磊石在內,此水從結糞旁流走而出,急下之無疑。往往以直中下利清穀者,為漏底傷寒,若誤認此證為漏底,投以四逆,如抱薪救火,殆哉!故下利清黃水,是里證,當急下之。
小腹滿,小腹滿者胡為里證?曰:夫胸膈屬清陽之分,雖脹滿是邪氣而非有物,小腹乃糟粕之區,若脹滿非邪氣也,故知有物急下之。又曰:瘀血證及溺澀證者,亦少腹脹滿,何以別之?凡小便自利,小腹硬滿而痛者,此瘀血證也。小便不利而少腹脹滿者,即溺澀不通也。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致小腹硬者,乃內有燥糞,故爾滿也。即瘀血溺澀,皆是里證。
譫語發狂,譫語發狂為里證者,蓋熱實於胃,熱極故發狂,輕則令人譫語,皆是傳經里證。《難經》曰:發狂譫語,乃實熱陽盛所使。經言有虛有實何也?曰:驚狂屬虛。或當汗不得汗,火迫致狂,名曰火邪驚狂,當用柴胡龍骨牡蠣之類。非若實熱發狂可下也。
發斑,或問發斑亦裡證耶?曰:斑有溫毒,有熱毒,有胃爛。溫毒者,即冬受寒,至春陽與陰氣相搏而發者是也。熱毒者,是暑氣伏胃,因遇寒而發者是也。胃爛者,或誤下而熱乘虛入胃,或失下而熱不得外泄,毒氣入胃深極也。故斑者毒也,毒者乖戾失常,偏陰偏陽之至也。
外因六氣相感,胃有熱毒熏蒸,胃主肌肉,熱甚傷血,裡實表虛,故令周匝遍體,狀如蚊齧。紅赤者生,紫黑者死,以熱極而胃爛也。舌苔唇裂者不治,治當解毒清涼,不可表藥取汗。蓋表虛里實,發汗則益令開泄,更增斑爛矣。
又問陰證,亦有發斑者何也?曰:或因汗吐下後,中氣虛乏,或因俗事耗損真陽,或因過服涼藥,遂成陰證,寒伏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上熏肺胃而發斑點,其色淡紅,隱隱見於肌表,與陽證發斑色紫赤者不同,此胃氣極虛,若服涼藥立見危殆。吳鶴皋曰:以參耆桂附而治斑,法之變也,醫不達權安足語此。
又問曰:內傷亦有發斑者,何也?曰:內傷元氣不足之病,因氣血兩虛,亦身痛心煩作熱,但脈虛大,懶於言動,倦怠自汗為異耳。若妄作外感有餘治,立見傾危。速進補中益氣湯,熟眠熱止自愈。丹溪曰:內傷發斑者,胃氣極虛,一身之火,遊行於外,宜補以降之,大建中湯最佳。
(參耆歸芍炙草,半夏桂附加薑棗,水煎服。)若內有伏陰,誤服涼藥,逼其虛陽浮散於外,而為陰斑。脈雖洪大,按之無力,或手足逆冷過肘膝者,先用炮姜理中湯,以復其陽,次隨證治,不應加附子。
轉矢氣,或問轉矢氣,何以是里證?曰:言其氣下泄也,觀無病人將欲大便,必先氣泄,病者內有燥糞,結而不通,則氣必下失。陽明篇云:若不轉矢氣者,不可投承氣湯,是知轉矢氣屬裡矣。
頭痛發熱俱止,頭痛發熱俱止,是里也。邪之初中,始於太陽,太陽為表之表,頭痛發熱,俱多少陽、陽明,為表之中,亦頭痛發熱。若邪入里,必表證盡除,焉得頭痛發熱乎?
自汗,自汗何為里證?經云:寒則腠理閉塞,熱則腠理開疏,太陽始受寒邪,未化為熱,腠理致密無汗,當用麻黃湯。始無汗忽變為有汗者,知熱已入腑,熏蒸鼎沸,故自汗為里證。假寒在表,焉有汗乎?或問自汗為里,有用桂枝湯又何故?蓋自汗用桂枝湯者,乃太陽傷風證,夫里證自汗為陽盛,孰敢用桂枝。仲景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
別之奈何?淅淅然惡風,頭痛發熱,悉具者,太陽傷風自汗也;煩躁惡熱,不惡風寒者,里證自汗也。
小便多,或問小便多者,何為里證?曰:蓋飲食入胃,由胃傳於小腸。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胃司水穀,清濁不分,一概混受,由小腸而下,則有膀胱與大腸,清者從溺滲入膀胱,糟粕從胃之下口傳於大腸,膀胱竅閉,水入大腸,必作泄瀉。若大便堅閉,津液走前,則小便頻數。
今小便多者,大便閉結,故證屬裡也。小便若少,大便雖閉,水液不久浸入大腸,當先硬滿而後溏泄矣。仲景云:小便少者不可攻,以其不久,當自便也。
潮熱,或問潮熱,何以是里證?曰:潮熱者,如潮水之汛,不失其期。如今日發於未申,至明日仍發於未申,蓋未申時屬陰,今見潮熱,是邪居陰分,熱結在裡,熏灼結糞當下之。又問曰:潮熱屬裡故當下,猶有表證,何以治之?曰:已有潮熱尚兼表證未退,必先解表,然後攻裡,乃為當耳。
下利腸垢,或問下利腸垢,何以是里?曰:下利出於腸胃,若表有邪則里和,焉得下利!因邪入腑,熱灼腸胃,致有此證。又曰:表證亦下利否?曰:三陽合病則有下利,或少陽陽明合病,陽明者內主胃腑,故有下利。三陽合病,若不入腑,又無下利,何者為辨?但有發熱及諸表證耳,下利固為里證,又當分傳中,傳經則腸垢,直中則清穀,二者下利以腸垢清穀為異耳。
惡熱,或問惡熱,何以是里證?曰:熱傳臟腑,熏蒸煩冤,揭去衣被,揚手露體,此熱傳裡也。若有寒在內則惡寒,焉有惡熱之理。
目不明,或疑目不明以為里者,何解?曰:目系五臟精華,五臟屬陰,陰居於里,故云在裡。況瞳人屬腎,內熱灼極,則腎水枯涸,不能照物,譬之炎天熱甚,致目昏蔽,當速下之,以救腎家將絕之水。設謂此證屬虛,誤投熱藥,害豈淺鮮哉。
腹痛,或問腹痛,何以屬裡?曰:嘗考坤為腹,乃純陰也,謂之曰陰,則腹痛非表明甚。若腹未痛而胸前痛者,邪未深入,尚作半表半裡證。今腹痛知邪已傳腑矣。曰:既腹痛屬裡,當投大黃,又用桂枝者何意?曰:或太陽證誤下致腹痛,尚有微表未解,或太陰里證而脈帶浮者,故用桂枝大黃,令表裡兩解,然腹痛雖屬裡,又有傳經直中之分,須慎之。
不眠,或問不眠,何以見里證?曰:蓋熱邪入腑,令人煩躁不安。若寒盛為直中,則屬陰,陰主靜,靜則多眠,又豈能不眠。又問:不得眠固屬傳經里證,有投寒藥愈盛者何故?此乃汗、吐、下後證也。名曰:津液內竭不得眠,必心蘊虛煩,脈未浮弱者,當用真武湯及酸棗仁湯。而里證不眠者,則煩躁口渴不已,脈必有力,故知之。
手足心腋下有汗,手足心及腋下出汗為里證者,蓋人身諸背屬陽,諸腹屬陰,手足掌心腋下皆屬陰地,五臟經絡所繫,熱邪熏蒸臟腑,致掌中腋下汗出。若掌中腋下未滋潤者,邪尚在表,未入里,即謂之表病里和。今掌心腋下有汗,知大便已硬,當急下之,為里證無疑。
嗌乾齒燥,或問嗌乾齒燥,何以屬裡?曰:夫咽為胃之路,齒乃骨之餘,今嗌乾者腑熱盛也,齒燥者熱灼骨也,骨與胃非里乎?或問曰:內熱甚當咽痛,寒證亦咽痛何也?蓋直中之寒為咽痛,必下利清穀,四肢厥逆,此乃寒極而成反致咽痛,與之水則不欲咽,不若傳經嗌乾齒燥,極喜飲水耳。
以上俱傳經里證當攻裡。
脈沉細無力,或問脈沉細無力,何以是直中寒證?曰:蓋元氣固於一身,暢於四肢,熱則脈數,寒則脈遲定理也。沉者陰也,無力者虛也,是寒中陰經,陽氣衰微,故脈不能有力。假內有熱,脈必實而且滑,安得無力?若脈無力,即為寒為虛為直中耳。外雖有表證,或大熱之證,不敢用攻裡及發表藥,若不憑脈而概投麻黃,令重虛其虛,欲救晚矣。
背惡寒,或問背惡寒,如何是直中?曰:陰邪入於陽分,陰盛陽衰,當用附子理中湯。或曰:陽明腑病,背亦惡寒何也?曰:夫陽明腑病背惡寒者,外無寒證,必見口渴煩躁,背屬陽,陽熱內陷入腑,則背空虛,致微惡寒,故用白虎湯。若口中和者正屬直中寒證,又孰敢用白虎耶!總之,渴則內有熱,不渴則內有寒也。
嘔吐清涎沫,或問嘔吐涎沫,何以為直中?曰:胃腑有寒熱,必先現涎沫。《內經》云:諸嘔吐酸水及水液渾濁者,皆屬於熱;諸病吐涎及澄沏清冷者,皆屬於寒。如天寒則水清,天熱則水濁之意,若有熱有火在胃脘之間,自燒耗津液,以致口渴,化為酸濁之水,又安得有清涎沫乎!
四肢厥逆,或問四肢厥逆,何為直中寒證?曰:蓋四肢屬陽,寒邪屬陰,陽衰陰盛,故發厥過乎肘膝,況肘膝乃人之四關,今寒過之是為直中。脈沉遲無力者,急溫之。或問又有陽厥者何也?此物極則反,雖厥指甲尚溫,不似寒厥冷極,外證必口渴煩躁惡熱,小便短赤,大便或閉或下利腸垢,脈必沉實有力,但有一證,即以為別。
多眠,或問多眠何以屬直中?曰:陰盛則靜,靜則使人多眠。若傳經熱證則屬陽,陽主動,焉得多眠。又云:表證亦有多眠者何說?曰:表證是感邪深重,必頭痛發熱,方為表證多眠,若傳經里證,則煩躁惡熱,揭去衣被,甚則譫語發狂,又何能多眠也!總之,多眠非直中寒證,即是表證矣。
乾嘔,或問乾嘔,何以是陰寒證?曰:蓋寒鬱中脘,陽氣不舒,欲吐不吐,名曰乾嘔。若有熱在內,則吐出物或嘔酸苦水,便無此證。或謂太陽、少陽、水氣亦令人乾嘔何也?曰:太陽乾嘔,頭痛發熱,少陽乾嘔,胸滿脅痛,水氣乾嘔,咳引脅下痛,惟直中乾嘔,則外無一毫表證,必見下利清穀,面慘灑淅,及諸寒證。然太陽、少陽、水氣三者乾嘔,究未離乎寒也。
下利清穀,或問下利清穀,何以是直中寒證?夫寒邪居內則水穀不化。經云:食下即化腐臭而出者,是有火也,食下不化完穀而出者,是有寒也。又云:天寒則水清,天熱則水濁。《病機》云:諸水液澄沏清冷者,皆屬乎寒。今下利清穀,非寒而何?若傳經熱證,便下利腸垢,而不下利清穀矣。
吐蛔,或問吐蛔,何為直中?曰:蛔得熱則安,遇寒則泛吐蛔,必膈上有寒也。投以涼藥則逆,當急溫之。又問曰:倘外大熱證而吐蛔,亦禁用寒涼藥否?曰:如烏梅理中丸,系安蛔藥也。皆用附子、乾薑,雖有熱證,必先安蛔而後可治。他證不然,膈上虛寒,犯之必危。
蜷臥,或問蜷臥何為直中?曰:熱則舒暢流通,何有蜷臥,試觀常人冬月獨臥,寒極必蜷臥,天氣稍暖,則手足伸舒,臥便自如。曰:陽經表證,亦有蜷臥者,寒耶?熱耶?曰:陽經蜷臥,表中寒深故也。須大發表,分別在有頭痛發熱及諸表證,乃是陽經蜷臥。蓋陰經蜷臥,則無一毫表證。
囊縮,或問囊縮,何以屬直中者?曰:蓋熱主流通,寒則斂縮,且直中寒證,乃陰盛陽衰,不能溫其下,故令陰囊收縮。如常人遇冬,睪丸反隱於上,此寒盛也;遇夏睪丸下垂,此陽盛也。然《指掌》以囊縮用承氣者何意?曰:厥陰者肝也,肝主筋膜,若次第傳至厥陰,六經已盡,邪氣盛者,致筋急舌卷如中風狀,而囊為之斂搐,以筋聚於陰器故也。非似直中曰隱曰縮。
夫《指掌》以囊縮當下者,必口渴煩滿極,方敢投承氣。至於口不渴,兼有一毫厥逆清穀,誤投承氣必危。
唇甲青,或問唇甲青,何以是寒證?曰:蓋指得血而能握,唇得血而色赤,今寒中之血凝,不能濡潤,唇甲色變,況色之赤者為熱,青者為寒,急溫無疑。或曰:陽厥亦唇甲青,別之如何?曰:陽厥熱深也,熱極反厥。然唇甲似青實非青也,乃紫黑色,唇雖紫口必渴,與之水則飲,啟唇視之,咽喉如煤,指甲雖紫尚溫。若直中者,唇青而口和,甲青而厥逆,寒熱之辨,相隔千里,司命者凜之毋急。
小便清長,或問小便清長,何為內有寒乎:曰:夫內熱則便赤短少,內寒則便清且長。或曰:邪在皮毛,未入腑者,亦便清長,何以別之?曰:邪在表為表病里和,言便如常,今謂之曰清長,則異於常時耳。要知直中,小便清長,必見厥逆清穀,外無表證為異。若有頭痛發熱,而小便清長如舊者,則又屬表矣。
以上俱直中寒證,當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