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四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 (3)

1. 邪在半表半裡曰和解

一、脈不浮不沉,半表半裡也。一、嘔吐,半表半裡也。一、胸中脹滿,未經下過,半表半裡也。一、耳聾、脅痛,半表半裡也。一、舌滑,半表半裡也。一、往來寒熱,半表半裡也。一、頭汗盜汗,半表半裡也。一、口苦目眩,半表半裡也。一、默默不欲飲食,半表半裡也。

白話文:

  1. 脈搏不浮不沉,是半表半裡的症狀。

  2. 嘔吐,是半表半裡的症狀。

  3. 胸中脹滿,沒有腹瀉過,是半表半裡的症狀。

  4. 耳聾、肋痛,是半表半裡的症狀。

  5. 舌苔滑膩,是半表半裡的症狀。

  6. 往來寒熱,是半表半裡的症狀。

  7. 頭汗盜汗,是半表半裡的症狀。

  8. 口苦、頭暈目眩,是半表半裡的症狀。

  9. 不想吃飯,是半表半裡的症狀。

上證一見,知邪在半表半裡。此經有三禁,惟小柴胡湯加減和解。誤用他藥,則變壞證矣。

白話文:

當出現上述症狀時,可以判斷邪氣位於半表半裡。此類證型有三個禁忌,只能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和解。如果誤用其他藥物,就會使病情變壞。

2. 傳經里證曰攻裡

一、脈沉滑有力,里也。一、下利清黃水,里也。一、小腹滿而脹痛或硬,里也。一、譫語或發狂,里也。一、發斑,里也。一、轉矢氣,里也。一、頭痛發熱俱止,里也。一、自汗,里也。一、小便多,里也。一、潮熱,里也。一、下利腸垢,里也。一、惡熱,里也。一、目不得明,里也。

白話文:

  1. 脈象沉穩有力,是裏證。

  2. 拉肚子,大便清黃色,是裏證。

  3. 小腹脹滿、疼痛或發硬,是裏證。

  4. 胡言亂語或發狂,是裏證。

  5. 皮膚出現斑點,是裏證。

  6. 屁帶有酸臭味,是裏證。

  7. 頭痛、發熱都已經消失,是裏證。

  8. 自發性出汗,是裏證。

  9. 小便增多,是裏證。

  10. 感覺身體發熱,是裏證。

  11. 拉肚子,大便帶有白色物質或未消化的食物,是裏證。

  12. 怕熱,是裏證。

  13. 眼睛看不清楚,是裏證。

一、腹痛,里也。一、不得眠,里也。一、手足心並腋下有汗,里也。一、嗌乾齒燥,里也。一、舌苔黃黑及津液枯涸,里也。一、大便閉,里也。上證一見,不拘日數,遲早即知傳經里證,下之無疑;若誤汗為斑爛矣。

白話文:

  1. 腹痛,是裡證。

  2. 失眠,是裡證。

  3. 手、腳、心臟和腋下有汗,是裡證。

  4. 喉嚨乾、牙齒乾燥,津液枯竭,是裡證。

  5. 舌苔黃黑以及津液枯涸,是裡證。

  6. 大便不通,是裡證。

以上症狀一見,不論時間長短,立即診斷為傳經裡證,必須下藥治療;如果誤以為是斑爛麻疹,用了發汗藥,那就錯了。

3. 直中寒證曰救里

一、脈沉細無力,直中寒也。一、背惡寒,直中寒也。一、嘔吐清涎,直中寒也。一、四肢厥逆過肘膝,直中寒也。一、多眠,直中寒也。一、乾嘔不渴,直中寒也。一、腹痛綿綿,下利清穀,直中寒也。一、吐蛔,直中寒也。一、蜷臥,直中寒也。一、囊縮唇甲青,直中寒也。

白話文:

  1. 脈搏微弱無力,屬於直中寒。

  2. 背脊怕冷,屬於直中寒。

  3. 嘔吐清澈的涎液,屬於直中寒。

  4. 四肢冰冷,超過肘膝,屬於直中寒。

  5. 經常昏昏欲睡,屬於直中寒。

  6. 乾嘔而不渴,屬於直中寒。

  7. 腹痛綿綿,下利清穀,屬於直中寒。

  8. 嘔吐蛔蟲,屬於直中寒。

  9. 蜷縮臥著,屬於直中寒。

  10. 睾丸收縮,嘴脣和指甲發青,屬於直中寒。

一、惡寒身痛,不頭痛不發熱,直中寒也。一、四肢拘急,不發熱,直中寒也。一、身痛如被杖,直中寒也。一、小便清長,直中寒也。上證一見,即知直中,溫之宜亟亟焉。

白話文:

  1. 感覺非常寒冷,肢體痠痛,但不覺得頭痛不發燒,這是直接受寒所致。

  2. 四肢拘緊,不發燒,這是直接受寒所致。

  3. 全身痠痛,就像被棍棒打過一樣,這是直接受寒所致。

  4. 小便清長,這是直接受寒所致。以上症狀一見,就知道是直接受寒,應立即採取溫暖措施。

4. 表裡俱見

一、頭痛發熱表證,若下利清穀,里也,寒也,屬表裡俱見寒證也。一、腹痛口渴甚者,里證;或脈浮是表證,亦屬表裡俱見熱證也。一、大便閉屬裡證,倘微惡寒,此乃表未盡,亦屬表裡俱見為熱證也。傳經表裡俱見,為熱為實,宜解表為主,攻裡次之。若里證急者,又在活法。直中表里,俱見為寒、為虛,宜救里為主,發表次之。此治表裡俱見之大法也。

白話文:

  1. 頭痛發熱是表證,但如果腹瀉清穀,那就是裡證也是寒證,屬於表裡都有寒證。

  2. 腹痛口渴非常嚴重的人,是裡證;或者脈搏浮起來是表證,也屬於表裡都見熱證。

  3. 大便閉塞是裡證,如果稍微怕冷,那是因為表證還沒完全消除,也屬於表裡俱見的熱證。

  4. 表裡都出現熱證,宜解表為主,攻裡次之。若裡證比較急迫,則需要另外活法。

  5. 表裡都出現寒證或虛證,則應以救裡為主,發表次之。

這就是治療表裡俱見疾病的大原則。

脈浮,或問脈浮何以是表證?曰:浮者,脈在肉上行也,按之不足,如木浮水面。經云:寸口脈浮,主病在表,表者外也,如邪在裡,必沉細,又焉得浮?故一見浮脈,屬表證無疑。又曰:脈浮屬表,倘里證而脈尚浮者,治法奈何?曰:里證脈浮者,表未盡也,必先解表而後攻裡。仲景云:解表不開,不可攻裡。

白話文:

脈浮,有人問為什麼脈浮是表證?答曰:浮,脈在肉上運行,按之不足,像木頭浮在水面。經雲:寸口脈浮,主病在表,表是外,如果邪氣在裡面,脈象必然沉細,哪裡會浮?因此一看到浮脈,一定是表證。又有人說:既然脈浮是表證,那麼如果是裡證,脈象仍然浮著是什麼原因?治療的方法該怎麼辦?答曰:裡證脈浮,表症未盡,必須先解表,然後攻裡。仲景說:表症不開,不可攻裡。

太陰篇云:腹痛脈尚浮者,桂枝大黃;結胸證悉具,脈浮不可下,是里證固當下,今脈浮又不敢攻矣。若表已罷,便閉譫語,脈浮者當從權下之,此乃取證不取脈也。

白話文:

《太陰篇》說:肚子疼痛,脈搏浮起的,用桂枝加大黃;胸悶腹脹的症狀全部具備,脈搏浮起不能下針,但是裡證確實應該下針,現在脈搏浮起又不敢攻治。如果表證已經消除,卻發生閉口不言神志糊塗的症狀,脈搏浮起的,應該權衡利弊後再下針,這是取證不取脈的意思。

身痛,或問身痛,何以是表證?曰:寒則傷榮,邪客於人,必由皮毛肌肉,今邪舍於皮毛肌肉,血脈凝滯不行,令人身痛。若熱在肌肉,血脈榮衛周流一身,暢於四體,焉有身痛之理。《內經》論咳云:時感於寒,微則為咳,甚則為痛為泄。《針經》云:寒甚則痛,熱甚則肉消䐃破。

白話文:

身上疼痛,有人問:為什麼是表證呢?答曰:寒氣會損傷氣血,進入人體的邪氣一定會經由皮毛、肌肉,現在的邪氣停留在皮毛和肌肉中,造成血脈凝滯不流動,就會令人身上疼痛。如果熱氣在肌肉,血脈氣血循環全身,暢流於四肢,怎麼會有身體疼痛的道理呢?《內經》中關於咳嗽的論述說:受到寒氣的侵襲,輕微的為咳嗽,嚴重的就變成疼痛或泄瀉。《針經》中說:寒氣太重就疼痛,熱氣太重肌肉就會消瘦破損。

《內經》諸痛皆以為寒,未有以熱為痛者,由此論之,知痛為寒明矣。故謂凡見身痛屬表無疑,宜用辛散,令血氣流行,而痛自已。又曰:身痛既為表證,在裡證亦有身痛者何故?蓋里證身痛,乃直中里證,非傳經里證也。若傳經里證,則屬熱。熱主流行,又何得身痛哉!夫直中身痛者,寒氣襲入臟腑,陽已衰危,氣血凝滯,令人身痛,宜急溫之,別之何如?有頭痛發熱,痛如繩縛者,表證也。無頭疼發熱而痛如被杖者,直中也。

白話文:

《內經》上說,所有的疼痛都是由於寒氣引起的,沒有因為熱氣而引起的疼痛。由此可以推斷,疼痛是由於寒氣引起的。所以說,凡是看到身體疼痛,肯定是屬於表證,應該使用辛溫散寒的藥物,使血氣運行通暢,疼痛自然就會消失。

又說:身體疼痛既然是表證,那麼在裡證中也有身體疼痛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裡證的身體疼痛,是直接在裡證中產生的,而不是通過經絡傳到裡證的。如果是通過經絡傳到裡證的,那麼就屬於熱證了。熱證主於流行,又怎麼會出現身體疼痛呢?

而直接在裡證中產生的身體疼痛,是寒氣侵襲臟腑,陽氣已經衰微危急,氣血凝滯,導致人體疼痛,應該趕緊溫暖它,分別它們怎麼樣呢?

如果有頭痛發熱,疼痛像繩子捆綁一樣的,這是表證。沒有頭痛發熱,而疼痛像被棍子打了一樣,這是直中證。

或曰:太陽表證亦有身痛,不用麻黃而用四逆者,何也?曰:表證悉具,脈當浮緊,反沉遲無力,是中寒也。故不可與麻黃,而用四逆,是病表有虛寒,故脈不能浮緊,用四逆湯溫之。此入太陽,脈似少陰,假脈浮緊,正屬太陽表證,又孰敢用四逆乎!此取脈不取證也。

白話文:

有人說:太陽表證也有身體疼痛的症狀,不用麻黃而用四逆湯,這是為什麼?

回答:太陽表證的症狀全部具備,脈象應該是浮緊的,如果反而沉遲無力,這就是中寒的表現。所以不能用麻黃,而要用四逆湯,是因為表證中有虛寒,所以脈象不能浮緊,要用四逆湯溫暖身體。

如果太陽表證的脈象類似少陰脈,假裝脈象浮緊,其實正屬於太陽表證,又有誰敢用四逆湯呢?這是隻看脈象,不看證狀的錯誤做法。

發熱,或問發熱,何以是表證?曰:寒鬱腠理則閉塞而發熱,翕翕然烙手,此熱只在皮膚,而內無熱,名曰表病里和。《內經》諸證,亦論凡風寒客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而汗。又云:體若燔炭,汗出而解。又熱病論云:人傷於寒則為熱病,若大汗其熱解矣。即此觀之,發熱屬表明甚。

白話文:

發燒,或者有人問發燒,怎麼是表證?回答說:寒氣鬱結在皮膚腠理之間,就會閉塞而發熱,熱氣蒸騰上升,手摸上去很熱,這種熱只在皮膚表面,而身體內部沒有發熱,叫做表病裡和。《內經》中記載的各種證狀,也論述了凡是風寒侵襲人體,會使人毫毛豎直,皮膚閉塞而發熱出汗。又說:身體像火炭一樣灼熱,出汗後就解除了。另外在《熱病論》中說:人被寒氣傷害就會得熱病,如果大汗淋漓,熱就會退了。由此可見,發燒屬於表證。

又曰:發熱固屬表,倘發熱便結,里證又急,治法從表乎?從里乎?曰:裡急者當從權下之,亦不敢離表藥,何也?即以三黃石膏湯論之,(三黃石膏芩柏連,梔子麻黃淡豉全,薑棗細茶煎熱服寒因熱用,表裡三焦熱盛宣。)

白話文:

又說:發熱本來是表證,如果發熱伴有便祕,又兼有裡證並來勢洶洶,這種情況下,治療是應該先表證呢?還是先治裡證?這時,應該權衡情況,先治療裡證,但也不能完全脫離表證的藥物。為什麼呢?就以三黃石膏湯為例,(三黃石膏,芩柏連,梔子麻黃淡豉全,薑棗細茶煎熱服,寒因熱用,表裡三焦熱盛宣。)

其湯治發狂口渴,及發熱證,內有麻黃者為發熱而設也。可見里證雖急,亦不敢純用寒涼,尚加辛散,況尋常發熱,有不以為表者乎!又問凡發熱,皆在陽經,不在陰經。仲景云:少陰發熱用麻附細辛湯,此又何說?曰:少陰發熱者表裡俱傷,惡寒為直中,非傳經少陰也,雖名直中,今有發熱者,亦不得結為直者,故用麻附細辛,今表裡兩解,不得受其中也。

白話文:

麻黃是用來治療發狂口渴和發熱症狀的。其中有麻黃者是針對發熱而設定的。可見內部症狀雖然危急,但也不敢單純使用寒涼藥物,還需要加入辛散的藥物,更何況是尋常的發熱,難道不以為是表證嗎?有人又問,凡是發熱,都在陽經,不在陰經。仲景說:少陰發熱用麻附細辛湯,這又是什麼道理?回答說:少陰發熱是表裡俱傷,惡寒是直中,而不是傳經少陰。雖然名稱是直中,現在有發熱的人,也不能結成直中,所以使用麻附細辛,現在表裡兩解,不得受其中。

若傳經少陰,則惡寒而不發熱,然表熱因而中少陰熱別者,奈何?蓋少陰發熱,脈雖沉遲緊澀,外無頭痛,或下利清穀厥逆諸寒證,此少陰證,而太陽者,此證兼頭痛者,是表裡俱見,為兩感寒熱,又何以為少陰熱乎?總之裡證盛急而外發熱者,利藥加麻黃,少陰發熱,溫藥加細辛,可見熱屬表證。仲景又曰:三陰無發熱,蓋言傳經也。

白話文:

如果少陰經的病傳變到太陽經,那麼就會出現惡寒而不發熱的症狀。然而,如果表熱因此傳入少陰經而導致少陰經熱別的狀況,該如何處理呢?一般來說,少陰經發熱時,脈象雖然沉遲緊澀,但外表上沒有頭痛,或是出現下利清穀、厥逆等諸寒症狀,這就是少陰證。而太陽經的證狀,則會兼見頭痛。因此,當表裡同時出現上述症狀時,則為兩感寒熱,又何以認為是少陰熱呢?總之,如果裡證盛急而外發熱,則應使用利藥加麻黃;如果少陰發熱,則應使用溫藥加細辛。由此可見,熱屬表證。仲景又說:「三陰無發熱」,這句話是指傳經的狀況。

頭痛,或問頭痛何以屬表?曰:三陽經上至於頭,惟太陽經脈最長,其痛居多。夫三陽俱有頭痛,各分其證以別之,故一見頭痛即是表證。又曰:三陰經無頭痛,厥陰何以有頭痛?曰:三陰至頸而還,何得頭痛,惟厥陰與督會於顛頂,都攝諸陽,故有頭痛。然厥陰頭痛亦不常見,必嘔吐涎沫,內無熱證,乃直中也,當溫之。

白話文:

頭痛,有人問頭痛為什麼是表證?回答說:三條陽經向上運行到頭部,其中太陽經的經脈最長,所以頭痛的部位大多在太陽經。太陽、陽明、少陽這三條陽經都會出現頭痛,根據不同的證據加以區分,所以一見到頭痛就是表證。又有人說:三條陰經不會出現頭痛,那厥陰經為什麼會有頭痛?回答說:三條陰經到頸部就折轉回去了,怎麼會出現頭痛呢?只有厥陰經和督脈會合於頭頂,總領諸陽,所以會有頭痛。不過,厥陰頭痛也不常見,必然伴隨著嘔吐涎沫,體內沒有熱證,這纔是直中厥陰,應該溫補治療。

傷寒循經傳至厥陰,倘頭痛,脈浮為欲愈,不愈用小建中湯。(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補中腸,虛勞腹痛服之瘥。)

白話文:

如果傷寒循經傳到厥陰經,出現頭痛,脈象浮起為將要痊癒之兆,如果不痊癒則用小建中湯。(小建中湯中芍藥用量較多,肉桂、生薑、甘草和大棗的用量相同,再加入飴糖來補益中腸,虛勞腹痛服用後可以痊癒。)

惡寒,或問惡寒何以是表?曰:人身外為陽、為表,寒屬陰邪,今表虛為寒所乘,名曰陰盛陽虛。蓋陽不能溫其膚衛於外,致令空虛,雖居密室,亦引衣自蓋,謂之惡寒。仲景云:陰盛陽虛,汗之則愈,故惡寒屬表,假熱在肌膚,必裸體煩躁,是曰惡熱,又焉得惡寒乎!若見惡寒,知寒在肌膚,急投甘辛之劑可也。又曰:里證亦有惡寒者何故?曰:里證惡寒者,直中也,非傳經里證也。

白話文:

身體感到寒冷。有人問,惡寒為什麼是表證?回答說:人體的外層為陽,稱為表,寒屬於陰邪,現在表虛被寒邪侵襲,叫做陰盛陽虛。因為陽氣不能溫暖身體的外層皮膚,導致身體空虛,即使身處在密閉的房間裡,也會拉起衣服蓋住自己,這種情況稱為惡寒。仲景說:陰盛陽虛,發汗就能痊癒,因此惡寒屬於表證。假若熱在皮膚,一定會赤裸身體並且感到煩躁,這種情況稱為惡熱,又怎麼會惡寒呢?如果出現惡寒的症狀,就知道寒邪在皮膚,趕緊服用甘辛的藥物就可以了。又有人問:裡證也有惡寒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回答說:裡證出現惡寒,是屬於直中的情況,並不是傳經的裡證。

蓋傳經之證,其熱已入腑,必然惡熱,焉得惡寒?直中惡寒者,乃寒氣盛極,陽微不溫,故厥逆而惡寒。別在何處?直中惡寒無頭痛發熱之證為異。經云: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也。又問惡寒固屬表,倘傳經里證,盛急亦微惡寒,治法如何?微惡寒者,表未盡也,必先解表,表解然後攻裡。若裡急權下之,此活法也。

白話文:

如果傳經的證狀,熱已經到內臟,必然惡熱,怎麼會怕冷呢?只有直接中到寒氣的人,纔是寒氣盛極,陽氣微弱,不溫暖,所以感到身體冰冷、怕冷。這兩種證狀的區別在哪裡呢?直接中到寒氣的人沒有頭痛發熱的證狀,這就是區別。經書中說:發熱怕冷是從陽症引起的,沒有發熱就怕冷,是從陰症引起的。又有人問,怕冷本來屬於表證,假設傳經裡面有證狀,嚴重到也很怕冷,這種情況該怎麼治呢?稍微怕冷的人,是表證沒有完全去除,必須先解表,表證解除了以後,再攻裡。如果裡證很急,權宜先用瀉下法來治,這是活用法。

又曰:設誤下而為結胸,令邪在胸而痛,盛急微惡寒,何法治之?曰:結胸為誤下而成,今惡寒是邪未盡而結於胸,必先解表,方服陷胸藥。若再攻之,表邪又結於胸,必不可救。故結胸有一毫惡寒不可攻,可見惡寒屬表矣。

白話文:

另外有人說:如果誤下藥導致胸內鬱結,邪氣停留在胸部而疼痛,病情嚴重甚至會出現輕微畏寒,該用什麼方法治療呢?

回答:胸部鬱結是由誤下藥引起的,現在出現畏寒的症狀,說明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停留在胸部,必須先解表,然後再服用治療胸部鬱結的藥物。

如果再攻胸,表邪又會鬱結在胸部,必定無法挽救。所以,胸部鬱結有一絲畏寒的症狀都不能再攻,可見畏寒是屬於表證。

目舌和,或問目舌和,何以屬表?蓋目乃五臟精華所繫,舌者所以司內因寒熱而變之者。若臟腑有熱,目必黃赤,舌必乾燥黃黑,今目舌如常,知邪未入臟腑,表病里和,專屬於表無疑。

白話文:

眼睛和舌頭如果都很正常,有人會問:眼睛和舌頭都正常,為什麼說是表證?其實眼睛是五臟精華的聚集,舌頭可以用來判斷內在的寒熱變化。如果臟腑有熱,眼睛一定會黃赤,舌頭一定會乾燥黃黑。現在眼睛和舌頭都正常,知道邪氣還沒進入臟腑,表證和裡證都很好,沒有疑問都是表證。

脊項強,或問脊項強,何以見其是表?曰:太陽經起於目內眥,上抵額角,自顛頂下行,入項走肩膊,由肩脊至足小指,皆太陽經絡部位,邪客背脊循膂上下,故脊項強,屬太陽表證。至於他經各行其道,又何至脊項強哉。既曰項強屬太陽,屬表,當發汗,又言結胸項強者,當下,何故?曰:結胸項強者,非真項強也。

白話文:

脖子後面的脊椎僵硬疼痛。有人問:脊項強,為什麼是表症呢?答:太陽經從眼睛內眥開始,向上到達額角,然後從頭頂下來,經過後頸走到肩背,再從肩背到小腳趾,這些都是太陽經絡的部位。如果邪氣侵襲背脊,沿著脊柱上下走行,就會引起脊項強,所以脊項強屬於太陽表證。至於其他經絡都各行其道,又怎麼會導致脊項強呢?既然說項強屬於太陽表證,就應該發汗。又說結胸項強的人,應該攻下,為什麼呢?答:結胸項強的人,並不是真正的項強。

蓋結胸誤下,致表邪入胸,胸於項近,邪結上焦襯於項,氣不得宣通,其道仰不能俯,俯則胸痛,危在須臾,故結胸項強脹痛者,當急下之,非太陽經項強也。別之奈何?太陽經證其證首能俯仰,俯亦胸中不痛,是太陽經項強也。若已經下過,其首俯而胸痛者,結胸項強也。

白話文:

如果誤用治療結胸的方法,導致表邪進入胸中,胸部靠近頸項,邪氣聚集在上焦,襯於頸項,氣機不能宣通,頭部不能低頭,低頭就會胸痛,危在須臾之間。因此,當出現結胸項強脹痛的症狀時,應該立即用下法治療,而不是認為這是太陽經項強。如何區分呢?太陽經項強的證證首部能俯仰,俯下時胸中不痛,這是太陽經項強。如果已經治療過,但頭部俯下時胸痛,則為結胸項強。

喘,或問喘者,何以是表證?曰:肺主皮毛,寒邪外傷,必從皮毛而入,肺有七葉,同氣升降,表受寒邪,斂束於肺,至氣不可上下,故發喘也。以麻黃論之,用杏仁者為肺金而設,麻黃所以去皮毛之寒邪,皮毛與肺同氣連合,所以喘屬表證。今久病喘者,尚用麻杏,況新病乎!又曰:喘既屬肺為表。

白話文:

喘病。有人問,喘病為什麼是表證?回答說:肺主皮毛,寒邪侵襲人體,必定從皮毛而入侵,肺有七葉,氣血同部升降,表受到寒邪,收斂於肺,導致氣血不能上下通暢,所以出現喘息。以麻黃為例,它加入杏仁是為了治療肺金虛弱,麻黃用來去除皮毛的寒邪,皮毛與肺同氣相連,所以喘病屬於表證。現在那些患有慢性喘病的人,仍然使用麻杏,何況是新發的喘病呢?又說:喘病既然屬於肺屬於表,應該用麻杏湯治療。

《指掌》云:喘滿不惡寒者,當下而痊。何也?又曰:有一等傳經里證,因便閉不通,故濁氣壅塞而成喘者,此則不出於肺,故當下之。必察其外證,若有一毫表證而喘者,勿作里證治也。誤為里證而攻之則逆,仲景云:喘家無里證,當投杏子,此言明甚。

白話文:

《指掌》一書說:呼吸困難、胸悶脹滿而不怕冷的,用攻下法即可痊癒。為什麼呢?《指掌》又說:有一種傳經入胃的裏證,由於大便閉結不通,濁氣壅塞而形成喘氣的,這就並不是起因於肺,所以應當用攻下法。一定要觀察他的外證,如果有一點表證而喘氣的,不要當作裏證來治。誤認為裏證而用攻下法來治療就會正氣逆亂,仲景說:喘家沒有裏證,應當投用杏子,這話說得很清楚。

咳嗽,或曰:咳嗽何以屬表?曰:肺為五臟華蓋,形如覆釜。今寒邪客之,則葉斂束不能開發,故氣上衝。經云:時感於寒,乃為咳嗽,可見咳嗽屬表矣。曰:里證亦有咳嗽否?曰:里證雖有咳嗽,屬直中而不屬傳經。蓋直中咳嗽者,乃寒急上束於肺,故咳嗽下利清穀,四肢厥逆,外無表證為異,倘兼有表證而咳嗽者,又非直中咳也,若云傳經咳嗽則不是。

白話文:

咳嗽,有人問:咳嗽為什麼屬於表證?回答說:肺是五臟的華蓋,形狀像一個蓋子。現在寒邪侵犯了它,那麼肺葉收縮束縛不能打開,所以氣就會向上衝。經典裡說:突然感到寒冷,就會咳嗽,這可以證明咳嗽屬於表證了。有人又問:裡證也有咳嗽嗎?回答說:裡證雖然有咳嗽,但那是直接中臟而不屬於傳經。所謂直接中臟的咳嗽,是由於寒邪急迫地束縛於肺,所以咳嗽、腹瀉清穀、四肢厥逆,沒有表證的徵兆。如果有表證而咳嗽的,那又不能稱為直中咳了。更不能說它甚至是傳經咳嗽。

夫傳經屬熱,熱主流通,其氣出入疾速,又寧有咳嗽耶!問曰:裡熱無咳嗽,人言咳嗽屬火者,何也?曰:咳嗽屬火者,雜證也,病有虛實二火,火主炎上,亦令咳嗽,或先受寒起,咳久則變熱,亦屬火嗽,二者皆久病也。內外無寒證,惟咳嗽而已,故有新久之別:新則為傷風、為傷寒,久則為虛火、為實火。

白話文:

咳嗽與熱證有關。熱氣流動迅速,氣息出入急促,哪有咳嗽道理?有人問:裡熱沒有咳嗽,為什麼有人說咳嗽屬火呢?答:咳嗽屬火是雜證。疾病有虛火和實火之分。火主炎上,也會引起咳嗽。有些咳嗽是先受寒引起的,久咳之後轉變為熱咳,也屬火咳。這兩種咳嗽都是久病引起的。如果沒有內外寒證,只有咳嗽,那麼就要區別是新病還是久病。新病可能是傷風或傷寒,久病可能是虛火或實火。

風寒者散之,虛火者從治之,實火者清涼之,曰逆治,曰從治,皆治雜證咳嗽也。至於傷寒一見咳嗽,非表即直中,傳經斷無之。

白話文:

患有風寒咳嗽的要給予散寒的藥物,有虛火的咳嗽要採用溫補藥物治療,有實火的咳嗽採用清熱涼血的藥物治療,這就是逆治和從治,都是治療咳嗽的雜症。至於傷寒引起的咳嗽,如果一出現咳嗽,不是表證就是直中證,傳經是絕對不會引起的。

四肢拘急,或問四肢拘急,何以是表證?曰:寒侵皮毛則拘急。經云:寒多則筋骨攣痛,熱甚則筋弛肉緩,故四肢拘急,屬表無疑。曰:陰經每見拘急者,何也?曰:乃直中陰經。因傷寒拘急,何以別之?有身熱頭痛者,表證也,無身熱頭痛者,直中也。至於汗、吐、下後,四肢拘急者,此津液內竭,血不能潤筋骨,宜真武湯

白話文:

四肢拘急,有人問四肢拘急,為什麼是表證?回答說:寒邪侵襲皮毛就會拘急。經典上說:寒邪多筋骨攣痛,熱邪盛筋弛肉緩,所以四肢拘急,肯定是表證。又問:陰經常會有拘急,這是為什麼?回答說:是直接傷及陰經。與傷寒引起的拘急有何區別?有發熱、頭痛的,是表證,沒有發熱、頭痛的,是直中。如果在出汗、嘔吐、腹瀉之後,出現四肢拘急,這是津液內耗,血液不能濡潤筋骨,應該服用真武湯。

(真武湯芍術苓草,附子炮來一氣煎,咳嗽辛甘並五味,下痢去芍乾薑全,小便利時茯苓減,嘔者去附生薑添。)

白話文:

真武湯方的方劑為芍藥、術(白朮)、苓(茯苓)、草(桂枝),將附子炮製後與其他藥材一起煎煮,藉由辛味、甘味、酸味、苦味、鹹味這五種味道來調和,達到止咳的效果。若出現腹瀉時,則將芍藥、乾薑換成全芍藥。若是小便不利(不利於排出),則減少苓的用量。若嘔吐時,則將附子去掉,並加入生薑。

口不渴大小便如常,或問口不渴,大小便如常,何以是表證?曰:蓋皮毛肌肉為表,筋骨臟腑為里,邪在表則內和,口不渴,二便如常:若裡熱熏灼臟腑,必口渴便閉,或不利腸垢,而小水短赤,拂其常矣。

白話文:

口不覺得渴,大小便沒有異常,有人會問:口不渴,大小便正常,怎麼是表證呢?這是因為皮毛肌肉是表,筋骨臟腑是裡,邪在表則內臟和諧,口不渴,二便正常:如果裡熱燻灼臟腑,一定會口渴大便不通,或腸垢不利,而小便短赤,破壞了正常的狀態。

脈不出,或問脈不出,胡為表病也?曰:夫脈者血之府,熱則血行,豈有脈伏之理,惟表寒受深,脈遂隱伏。曰:里證亦有伏脈何謂也?夫里證伏脈惟直中者有之,乃寒極凝滯不行,用四逆湯加豬膽汁治之。(四逆湯中姜附草,三陰厥逆太陽沉,或益薑蔥參芍桔,通陽復脈力堪任。

白話文:

為什麼脈搏不起呢?或者有人問脈搏不起,為什麼是表證呢?回答說:脈搏是血行的樞紐,熱的時候血行就會快,哪有脈搏隱伏的道理,只有表寒受得深,脈搏才會隱伏。有人問:裡證也有脈搏隱伏的,這是怎麼回事呢?回答說:裡證脈搏隱伏的,只有直中者纔有,那是由於寒邪極盛,凝滯不行所致,可用四逆湯加豬膽汁治療。(四逆湯中的桂枝、附子、草烏,可以治療三陰厥逆、太陽沉陷等證,或者加薑、蔥、黨參、芍藥、桔梗,使通陽復脈的力量更加強大。)

)若傳經里證則屬熱,熱則血行,脈何得伏?有陽厥熱極,脈亦伏者,此又何說?熱極脈伏,百無一二,外或見大熱證,脈雖伏,指必溫;亦或有痛處,痛極故脈伏也。至於尋常脈伏非表證即直中矣。

白話文:

如果傳經裡證屬於熱,熱則血運行,脈搏怎麼會伏藏?陽氣旺盛、熱極了,脈搏也會伏藏,這是什麼道理呢?熱極脈伏的,一百個裡面也沒有兩三個,外體有明顯的高熱現象,脈搏雖然伏藏,但是手指按壓脈搏時一定溫熱;或者有疼痛的地方,疼痛極致所以脈搏伏藏。至於尋常脈搏伏藏,要不是表證就是直中證了。

以上俱表證,當發表。

尺寸脈俱長,或問尺寸俱長,何以知邪在肌肉?曰:長者氾濫也,過乎本位。陽明乃氣血俱多之經,邪一傳之,熏蒸肌膚,氣血淖溢,故脈陰陽俱長耳。當用辛涼解表,不可用辛甘正表之藥。或云:脈長者,邪舍陽明肌肉,有投承氣者何也?蓋用承氣者,乃陽明之腑,非陽明之經也。夫陽明腑病當下之,其脈長洪有力,便閉、譫語等證,方敢投承氣。

白話文:

如果寸關尺脈都增長,有人問寸關尺脈都增長,怎麼知道邪氣在肌肉?回答說:長是氾濫的意思,超過原本的位置。陽明經是氣血都很旺盛的經絡,邪氣一傳到這裡,燻蒸肌膚,氣血淤積,所以脈搏陰陽都增長。應當用辛涼藥發散表邪,不能用辛甘藥治療表證。有人說:脈增長,邪氣停留在陽明肌肉中,為什麼可以用承氣湯?因為承氣湯作用於陽明腑,不是陽明經。陽明腑有病應當攻下,脈搏增長洪大有力,有便祕、譫語等證狀,纔可以用承氣湯。

若陽明經病,其脈長而浮,乃表病里和,又孰敢用承氣乎!又云:凡病在陽明不可下,又曰陽明當急下之。今醫者是非莫辨。蓋仲景所立諸法,淺人莫解,而叔和以六經各集成篇,致陽經不分經腑,陰經不分傳中。抑知仲景用攻者,攻陽明之腑,不攻陽明之經,表者表陽明之經,不表陽明之腑,又安得以經為腑,以腑混經乎!

白話文:

如果陽明經有病,脈搏長而且浮,這表明表症有病,裡症和解,誰還敢使用承氣湯呢!又說:凡是陽明經的病症,都不能攻下,又說陽明經的病症,應該趕緊攻下。當今的醫生,是非不分,不能辨別。仲景所創立的各種方法,淺薄的人不能理解,而叔和用六經分別編成各篇,導致陽經不分經腑,陰經不分傳中。要知道,仲景使用攻下法,是攻陽明之腑,而不是攻陽明之經,表證是表陽明之經,而不是表陽明之腑,又怎麼能把經當成腑,把腑混同於經呢!

目痛鼻乾,或問目痛鼻乾,何以是邪在肌肉也?余謂目乃陽明胃腑所居之經絡,胃司肌肉,邪必由皮毛而入肌肉,目痛鼻乾,故云邪在陽明肌肉。至於他經則各行其道,何有是證。

白話文:

眼睛疼痛,鼻子乾燥,有人問為什麼眼睛疼痛鼻子乾燥是邪氣在肌肉中? 我認為眼睛是陽明胃腑經絡所居住的經絡,胃負責肌肉,邪氣一定通過皮膚毛孔進入肌肉,眼睛疼痛,鼻子乾燥,所以說邪氣在陽明肌肉。至於其他經絡,則各自運行,怎麼會有這樣的證據。

漱水不欲咽,或問漱水不欲咽,何謂邪在肌肉?曰:唇者肌肉之本,今唇焦思漱水,是邪在肌肉。然不欲咽者何故?蓋熱邪只在肌肉,臟腑無熱,不過漱水以潤唇耳,故不欲咽,乃表病里和。又曰:表證已除,遂屬裡證,或亦漱水而不咽者,治法從表乎?從里乎?曰:既無表證,里必有熱,熱則消水,漱當咽矣。若不咽者,是內有瘀血也。

白話文:

漱口時水不想吞下去,有人問漱口時水不想吞下去,這是什麼意思?回答說:嘴脣是肌肉的根本,現在嘴脣乾燥、焦渴想通過漱口來滋潤,這是邪氣在肌肉中。然而不想吞下去是為什麼呢?因為熱邪只在肌肉中,臟腑沒有熱,不過是漱口來滋潤嘴脣罷了,所以不想吞下去,這是表病裏和。還有人說:表證已經去除,然後就屬於裡證,或者也有漱口但不吞下去的人,治療方法是從表證入手呢?還是從裡證入手呢?回答說:既然沒有表證,裡必有熱,熱則消水,漱口時應該把水吞下去。如果沒有吞下去,這是內有瘀血。

何以辨之,外無表證,必見小腹硬滿,小便自利,大便枯黑者是也。宜用桃仁承氣湯攻之。(桃仁承氣五般奇,甘草硝黃並桂枝,熱結膀胱小腹脹,如狂蓄血最相宜。),以上俱邪在肌肉,當解肌。

白話文:

如何區分是不是膀胱熱結症呢?身體外部沒有出現症狀,但必須出現小腹硬滿、小便通暢、大便乾澀發黑的情況。此時應該用桃仁承氣湯來攻治。(桃仁承氣湯有五種奇特藥材,甘草、硝石、黃芩和肉桂枝。可用於治療熱結於膀胱,導致小腹脹痛的情況。如果患者像發狂一樣,可能與瘀血有關,最適合使用這個方子。)以上這些情況都是邪氣在肌肉裡,應該解肌。

脈不浮不沉,或問脈不浮不沉,何以是半表半裡證?曰:浮為表,沉為里,今不浮不沉,表邪將入腑,故脈不浮,里邪尚未入臟,故脈不沉。非表非里,知邪在中也。屬半表半裡無疑。

白話文:

脈搏不浮不沉。有人問,脈搏不浮不沉,為什麼是半表半裡證?回答說:浮是表證,沉是裡證,現在不浮不沉,表邪將要進入腑臟,所以脈搏不浮;裡邪還沒有進入臟腑,所以脈搏不沉。既非表證,也非裡證,就知道邪氣在中間了。這屬於半表半裡證,毫無疑問。

嘔吐,或問嘔吐何以是半表半裡?曰:蓋邪將入里,裡氣上衝,邪正相爭,雖出於胃,原是少陽部位,膽為清淨之府,毫物不能容納。今邪氣相干,故令嘔吐,屬半表半裡,又有胃熱胃寒之分,辨之以口渴與不渴耳。

白話文:

嘔吐,有人問嘔吐並不是在表面也不是在內裡,為什麼是半表半裡?答:因為病邪將要進入臟腑,臟腑之氣上衝,病邪與正氣相爭,出來的雖然是胃中的東西,但原來是少陽部位,膽中是清淨的地方,一點點東西都容不下。如今病邪侵犯膽,所以引起嘔吐,屬於半表半裡,又可分為胃熱和胃寒兩種,可以通過口渴與不渴來辨別。

胸前脹滿,或問胸前脹滿,何以是半表半裡也?曰:身上半屬陽,身下半屬陰,胸前乃清陽之分,正在半表半裡之間,邪至此將此入里而未深入里,今胸滿而腹未滿者,乃邪氣非有物也,故胸滿在半表半裡之間,若腹滿,是有物而非邪氣也。但痞氣亦脹滿胸前,何以別之?曰:痞氣因邪在表誤下,以至胸脹,必問其人,曾經下否,若經下過,即是痞氣,未經下而胸前脹滿者,即半表半裡證。

白話文:

胸口脹滿。有人問:胸口脹滿,為什麼屬於半表半裡證呢?回答說:人體上半身屬陽,下半身屬陰,胸口是清陽所分佈的地方,正好位於表裡之間。邪氣到達這裡,即將進入裡層,但還沒有深入裡層。現在胸口脹滿,而肚子不脹滿,那是因為邪氣沒有實質的形體。所以胸口脹滿屬於半表半裡證。如果肚子脹滿,那是因為有實質的東西,而不是邪氣。但痞氣也會導致胸口脹滿,怎麼區分呢?回答說:痞氣是因邪氣在表層而誤下,導致胸口脹滿,一定要問患者是否曾經瀉下過。如果曾經瀉下過,就是痞氣。如果沒有瀉下過而胸口脹滿,那就是半表半裡證。

耳聾,或問耳聾,何以是半表半裡證?曰:蓋足少陽膽經上絡於耳,故見耳聾,知屬半表半裡也。

脅痛,或問脅痛何以為半表半裡?曰:蓋足少陽膽經布於脅,脅痛故為半表半裡。至於他經,或出於巔背,或布於面目,何得脅痛?或云:水氣亦令人脅痛。曰:水氣必作乾嘔心滿,咳引脅痛及頭汗,出此乃水氣脅痛,非少陽脅痛也。若半表半裡脅痛者,外必見膽經之證耳。

白話文:

脅部疼痛的病人,有人問:為什麼脅痛可以說是半表半裡呢?我說:這是因為足少陽膽經的分佈在脅部,所以脅痛一定是半表半裡。至於其他經絡,有的分佈於頭部和背部,有的分佈於面部,為什麼也會引起脅痛呢?有人說:水氣也會引起脅痛。我說:水氣一定會引起乾嘔,嘔吐後感到心滿,咳嗽時會引起脅痛和頭部出汗,出現這些症狀就是水氣引起的脅痛,而不是少陽經引起的脅痛。如果是半表半裡的脅痛,仔細檢查一定可以發現膽經的症狀。

舌滑,或問舌滑何以是半表半裡?曰:舌司腸胃,寒熱之變系矣。邪在表則舌和如常,在裡則舌乾而各色現出,今舌滑尚有津液潤澤,但不如常,其邪將入腑未入腑,非在表非在裡,故云:屬半表半裡。

白話文:

舌苔滑膩,有人問舌苔滑膩為什麼是半表半里的症狀?答曰:舌頭主宰腸胃,寒熱的變化與它有關。邪氣在表,則舌質紅活,苔色正常;邪氣在裡,則舌質乾枯,舌苔出現各種顏色。現在舌苔滑膩,但仍有津液潤澤,只是不如常日,說明邪氣將要進入臟腑,但還沒有進入臟腑,既不在表,也不在裡,所以說它是半表半里的症狀。

往來寒熱,或問寒熱往來,何以是半表半裡?曰:夫邪在陰則寒,在陽則熱,少陽膽經正陰陽交界之所,邪至此經,致陰陽相爭,寒熱相半,故寒熱往來,屬半表半裡。或問曰:陽明亦有寒熱往來者,何意?曰:若陽明經病,邪在肌肉則身發熱,焉有寒熱往來。已傳陽明之腑,鬱熱熏蒸,結糞在內,故寒熱或往或來,是陽明之腑,非陽明之經,當用調胃承氣湯攻之。(調胃承氣硝黃草,甘暖微和將胃保,不用樸實傷上焦,中焦燥實服之好。

白話文:

寒熱往來,有人問寒熱往來,為什麼是半表半裡?答:邪氣在陰處,則為寒;邪氣在陽處,則為熱。少陽膽經正介於陰陽交界之處,邪氣到達膽經,使陰陽互相交爭,寒熱各佔一半,因此寒熱往來,屬於半表半裡。有人問:陽明經也有寒熱往來的情況,這是什麼意思?答:如果陽明經病症,邪氣在肌肉則身體發熱,哪會有寒熱往來。如果已經傳到陽明之腑,鬱熱燻蒸,糞便結成,所以寒熱時常往來,這是陽明之腑的問題,而不是陽明之經的問題,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故云:陽明內實,故寒熱往來耳。

頭汗,或問頭汗為半表半裡者,蓋以諸陽經脈絡上至頭則有汗,諸陰經脈絡系背至頸而還,焉得有頭汗,故一見頭汗即屬半表半裡。或問曰:既諸陽脈上至頭,今汗出當雲表證,何以為半表半裡?曰:若表證尚有寒邪閉塞,焉能有汗,今既有汗,是寒邪將化為熱。名曰里證,則頭有汗,名曰表證,則頭無汗;故云半表半裡。

白話文:

頭汗:有人問,頭汗為什麼叫半表半裡呢?這是因為諸陽經脈貫通到頭部就會出汗,諸陰經脈貫通到背部,再到頸部返回,怎麼會出頭汗呢?所以,一旦發現頭汗,就屬於半表半裡。又有人問:既然諸陽脈貫通到頭部,現在出汗了,應該算是表證,為什麼說是半表半裡呢?醫生說:如果表證還有寒邪閉塞,怎麼可能出汗呢?現在既然出汗了,說明寒邪即將化為熱。如果說是裏證,那麼頭部應該出汗;如果說是表證,那麼頭部不應該出汗;所以說它既有表證,又有裏證。

又曰:瘀血水氣發黃,亦有頭汗者何也?夫瘀血頭汗,小便自利;水氣頭汗,胸滿咳嘔;發黃頭汗,小便不利。若半表半裡頭汗,必往來寒熱也。然三證頭汗,皆未離乎陽,可見頭汗屬半表半裡也。

白話文:

另說:瘀血水氣引起的黃疸,也會有頭部出汗的現象,為什麼呢?瘀血引起頭汗,小便會自動通利;水氣引起頭汗,會胸悶咳嗽嘔吐;黃疸引起頭汗,小便不通暢。如果患有半表半裡之證而頭部出汗,必定會反復出現寒熱症狀。但這三種情況引起頭汗,都未離開陽證,可見頭汗屬於半表半裡之證。

盜汗,或問盜汗何為半表半裡?曰:夫熱邪熏灼腠理,使人有汗,寒則腠理閉密,無汗是里,當出汗不止,今汗在睡而出,覺而收,乃邪將旺於陰分,獨未深入於陰,亦屬半表半裡。又問曰:雜證盜汗亦作半表半裡治乎?曰:雜證盜汗,乃陰虛至極,血分虧損,名勞怯之證。今傷寒盜汗,乃有餘之邪,名曰外感,非雜證一例論也。

白話文:

盜汗,有人問盜汗為什麼是半表半裡?我說:熱邪侵襲腠理,使人出汗,而寒則腠理閉塞,不出汗屬於裡,當出汗而不出汗,現在睡覺的時候出汗,醒著的時候不出汗,這是邪在陰分將要發展,但還沒有深入到陰分,所以屬於半表半裡。又問:雜證盜汗也是按半表半裡來治療嗎?我說:雜證盜汗,是陰虛極度,血分虧損,名為勞怯證。而傷寒盜汗,是外來的邪氣,名為外感,不能與雜證一概而論。

目眩口苦,或問目眩口苦,何以是半表半裡?曰:目者肝之竅,膽汁藏於肝,病在少陽膽經,故目眩口苦者,膽之汁也,熱泄膽汁故口苦,二者是少陽膽經病。半表半裡,法宜和解,至於他經,便無此證。

白話文:

眼睛昏眩,嘴巴發苦,有人問,同時出現眼睛昏眩和嘴巴發苦,怎麼會是半表半裡的症狀?回答說:眼睛是肝臟的竅門,膽汁儲存在肝臟裡,疾病在少陽膽經,所以眼睛昏眩、嘴巴發苦的症狀,是膽汁造成的,膽汁燥熱導致嘴巴發苦,這兩個症狀都是少陽膽經的疾病。半表半裡的症狀,治療方法應該以調和肝膽氣機為主,至於其他經絡,則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

以上俱邪在半表半裡,當和解。

脈沉有力,或問脈沉有力,何以是傳經里證?曰:夫脈存則生,脈絕則死,太過不及則病,內實則脈實,內虛則脈虛。今沉者病脈也,主病在裡,有力者實也,主病為熱,今脈沉有力,是裡實且熱也。

白話文:

脈搏沉緩而有力,有人問,脈搏沉緩有力,為什麼是傳經內證?回答說:脈搏存在則人存活,脈搏消失則人死亡,過度或不足則生病,內在充實則脈搏充實,內在虛弱則脈搏虛空。現在沉緩的是病脈,主證病在內部,有力的則是實證,主證病為熱,現在脈搏沉緩而有力,是裡實且有熱。

下利清黃水,或問下利清黃水,何為里證?曰:蓋腸胃因久失下,致燥糞結實成塊,則清黃水下漏魄門,如物之聚而結實者,水液不能滲漏,物堅如磊石者,沃之水必滲漏矣。今病者下利清黃水,糞結如磊石在內,此水從結糞旁流走而出,急下之無疑。往往以直中下利清穀者,為漏底傷寒,若誤認此證為漏底,投以四逆,如抱薪救火,殆哉!故下利清黃水,是里證,當急下之。

白話文:

腹瀉清黃水,有人問腹瀉清黃水,是裏證嗎?回答說:因為腸胃長期沒有排便,導致糞便乾燥結實成塊,清黃水從肛門漏出,就像東西聚集在一起結實,水液滲透不進去,東西堅硬得像山石塊,澆水一定會滲透進去的。現在病人腹瀉清黃水,糞便像山石一樣結實地留在裡面,這種水從結實的糞便旁邊流出來,可以使用攻下之法,不用懷疑。往往有人把腹瀉清穀當作漏底傷寒,如果誤認為這種證狀是漏底,用四逆湯治療,就像抱著柴火救火,非常危險!所以腹瀉清黃水,是裏證,應該立即攻下。

小腹滿,小腹滿者胡為里證?曰:夫胸膈屬清陽之分,雖脹滿是邪氣而非有物,小腹乃糟粕之區,若脹滿非邪氣也,故知有物急下之。又曰:瘀血證及溺澀證者,亦少腹脹滿,何以別之?凡小便自利,小腹硬滿而痛者,此瘀血證也。小便不利而少腹脹滿者,即溺澀不通也。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致小腹硬者,乃內有燥糞,故爾滿也。即瘀血溺澀,皆是里證。

白話文:

小腹脹滿,為什麼小腹脹滿這個症狀能被視為內證呢?因為胸膈屬於清陽之分,即使脹滿也是邪氣所致,而不是實物。而小腹是食物殘渣積存的地方,如果出現脹滿,就不是邪氣引起的,所以知道是實物,應該急於瀉下。又有人說,瘀血證和溺澀證也有小腹脹滿的症狀,該如何區分呢?凡是小便通暢、小腹硬滿疼痛的,是瘀血證。小便不通暢而小腹脹滿的,是溺澀不通。如果小便短赤、大便祕結,導致小腹僵硬,就是內有燥糞,所以才會有脹滿感。無論是瘀血還是溺澀,都是內證。

譫語發狂,譫語發狂為里證者,蓋熱實於胃,熱極故發狂,輕則令人譫語,皆是傳經里證。《難經》曰:發狂譫語,乃實熱陽盛所使。經言有虛有實何也?曰:驚狂屬虛。或當汗不得汗,火迫致狂,名曰火邪驚狂,當用柴胡龍骨牡蠣之類。非若實熱發狂可下也。

白話文:

譫語發狂是一種內臟實證,因為胃中有熱,熱極了就會發狂,輕則讓人胡言亂語,這都是經絡傳導的內臟實證。《難經》說:發狂譫語,是實熱陽盛造成的。經文說有虛有實,這是什麼意思?虛證是指驚狂。或者應該出汗但不能出汗,火氣壓迫導致發狂,稱為火邪驚狂,應使用柴胡、龍骨、牡蠣等藥物治療。這不同於實熱發狂,實熱發狂可以用瀉藥治療。

發斑,或問發斑亦裡證耶?曰:斑有溫毒,有熱毒,有胃爛。溫毒者,即冬受寒,至春陽與陰氣相搏而發者是也。熱毒者,是暑氣伏胃,因遇寒而發者是也。胃爛者,或誤下而熱乘虛入胃,或失下而熱不得外泄,毒氣入胃深極也。故斑者毒也,毒者乖戾失常,偏陰偏陽之至也。

白話文:

長斑,有人問長斑也是內在症狀嗎?回答說:斑有溫毒、熱毒和胃爛引起的斑。溫毒引起的斑,就是冬天受寒,到春天陽氣和陰氣相搏發作的。熱毒引起的斑,是暑氣潛伏在胃中,因遇到寒冷而發作的。胃爛引起的斑,或是誤服瀉藥而熱乘虛進入胃,或是沒有瀉藥而熱不得外泄,毒氣深深地進入胃部。所以斑是毒,毒是乖戾失常的,是陰陽偏頗的極致。

外因六氣相感,胃有熱毒熏蒸,胃主肌肉,熱甚傷血,裡實表虛,故令周匝遍體,狀如蚊齧。紅赤者生,紫黑者死,以熱極而胃爛也。舌苔唇裂者不治,治當解毒清涼,不可表藥取汗。蓋表虛里實,發汗則益令開泄,更增斑爛矣。

白話文:

外在的六種氣候相互感染,胃部有熱毒燻蒸,胃主肌肉,熱毒過度損傷血液,內臟實熱,表面虛弱,所以使全身布滿斑點,狀似蚊蟲叮咬。紅色發紅者是活的,紫色發黑則是死的,這是因為熱度極高而胃部潰爛了。舌苔和嘴脣乾裂的人無法治癒,治療應解毒清涼,不能用發汗藥物來治療。因為表面虛弱,內臟實熱,發汗只會讓肌膚更加破裂。

又問陰證,亦有發斑者何也?曰:或因汗吐下後,中氣虛乏,或因俗事耗損真陽,或因過服涼藥,遂成陰證,寒伏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上熏肺胃而發斑點,其色淡紅,隱隱見於肌表,與陽證發斑色紫赤者不同,此胃氣極虛,若服涼藥立見危殆。吳鶴皋曰:以參耆桂附而治斑,法之變也,醫不達權安足語此。

白話文:

又問陰證症狀,也有出現皮疹斑點的是什麼原因呢?答:有可能是因為汗吐下後,中氣虛弱,或者因為世俗的事消耗了真陽,或者因為服用過量的涼藥,而導致身體出現陰證,寒氣潛伏在下焦,逼迫失去根基、無法固守的火氣,向上燻蒸肺胃而產生斑點,斑點的顏色淡紅,隱約可見於皮膚表面,與陽證發出的斑點顏色紫紅不同,這是因為胃氣極度虛弱,如果再服用涼藥,就會立即使病情危重。吳鶴皋說:用人參、黃耆、桂枝、附子來治療斑點,改變了治療方法,醫者不瞭解權變的道理,怎麼能談論這個呢?

又問曰:內傷亦有發斑者,何也?曰:內傷元氣不足之病,因氣血兩虛,亦身痛心煩作熱,但脈虛大,懶於言動,倦怠自汗為異耳。若妄作外感有餘治,立見傾危。速進補中益氣湯,熟眠熱止自愈。丹溪曰:內傷發斑者,胃氣極虛,一身之火,遊行於外,宜補以降之,大建中湯最佳。

白話文:

有人又問:內傷也會有發斑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內傷元氣不足的疾病,由於氣血兩虛,也會出現全身疼痛、心煩發熱的症狀,但脈搏虛弱且大,懶得說話,經常疲倦、自汗,這些症狀是與外感不同的。如果錯誤地用外感病的治療方法,患者就會立即出現危險。應快速服用補中益氣湯,熟睡後發熱的症狀就會自動消失。

丹溪說:內傷發斑的人,是胃氣極度虛弱,一身的虛火在體外遊走,應該用補益法來治療,大建中湯是最好的選擇。

(參耆歸芍炙草,半夏桂附加薑棗,水煎服。)若內有伏陰,誤服涼藥,逼其虛陽浮散於外,而為陰斑。脈雖洪大,按之無力,或手足逆冷過肘膝者,先用炮姜理中湯,以復其陽,次隨證治,不應加附子。

白話文:

如果身體內有潛伏的寒邪,誤服了寒涼藥物,就會迫使體內的虛陽向外發散,形成陰斑。脈搏雖然洪大,但按壓起來無力,或者是手腳冰冷,超過肘部和膝蓋,這種情況下,先用炮姜理中湯來恢復陽氣,然後再根據具體的證狀來治療,不要再加附子。

轉矢氣,或問轉矢氣,何以是里證?曰:言其氣下泄也,觀無病人將欲大便,必先氣泄,病者內有燥糞,結而不通,則氣必下失。陽明篇云:若不轉矢氣者,不可投承氣湯,是知轉矢氣屬裡矣。

白話文:

轉矢氣,有人問到轉矢氣,為甚麼是裡證?回答說:這是由於它的病氣是向下排泄的,觀察沒有生病的人,在大便之前必定先有排氣,生病的人肚子裡有乾糞,結聚而不通暢,那麼氣就一定會向下流失。陽明篇裡說:如果不行轉矢氣的話,就不可以服用承氣湯,由此可知轉矢氣是屬於裡證的。

頭痛發熱俱止,頭痛發熱俱止,是里也。邪之初中,始於太陽,太陽為表之表,頭痛發熱,俱多少陽、陽明,為表之中,亦頭痛發熱。若邪入里,必表證盡除,焉得頭痛發熱乎?

白話文:

頭痛發燒都停止了,頭痛發燒都停止了,是邪氣在裏層的緣故。邪氣剛開始入侵時,會從太陽經開始,太陽經是表中的表。頭痛、發燒,多少都會涉及到少陽經、陽明經,它們是表中的中。假如邪氣進入裏層,表層的症狀一定完全消失,哪還能頭痛發燒呢?

自汗,自汗何為里證?經云:寒則腠理閉塞,熱則腠理開疏,太陽始受寒邪,未化為熱,腠理致密無汗,當用麻黃湯。始無汗忽變為有汗者,知熱已入腑,熏蒸鼎沸,故自汗為里證。假寒在表,焉有汗乎?或問自汗為里,有用桂枝又何故?蓋自汗用桂枝湯者,乃太陽傷風證,夫里證自汗為陽盛,孰敢用桂枝。仲景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

白話文:

自汗:自汗怎麼會是裡證呢?經書上說:寒邪入侵時,皮膚毛孔關閉;熱邪入侵時,皮膚毛孔張開。太陽經剛受到寒邪侵襲時,還沒有轉化成熱邪,皮膚毛孔緻密,沒有汗液,這時應當使用麻黃湯。一開始沒有汗,忽然開始出汗的,這表明熱邪已經進入內臟,蒸騰沸騰,所以自汗是裡證。假寒在表,怎麼會有汗呢?有人問,自汗是裡證,為什麼又有用桂枝的呢?用桂枝湯治療自汗的,是太陽傷風證,自汗是裡證,是陽氣太盛,誰敢用桂枝?仲景說:服桂枝後,陽氣太盛就會死亡。

別之奈何?淅淅然惡風,頭痛發熱,悉具者,太陽傷風自汗也;煩躁惡熱,不惡風寒者,里證自汗也。

小便多,或問小便多者,何為里證?曰:蓋飲食入胃,由胃傳於小腸。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胃司水穀,清濁不分,一概混受,由小腸而下,則有膀胱與大腸,清者從溺滲入膀胱,糟粕從胃之下口傳於大腸,膀胱竅閉,水入大腸,必作泄瀉。若大便堅閉,津液走前,則小便頻數。

白話文:

小便次數多,有人問小便次數多的患者,是屬於什麼樣的內在證候?我回答說:飲食進入胃中,從胃傳送到小腸。經書上說:小腸是容納食物的器官,胃主管水穀,清濁不分,一概混雜地接受,從小腸向下,則有膀胱和大腸,清的從小便排出進入膀胱,糟粕從胃的出口傳送到大腸,膀胱緊閉,水進入大腸,就一定會腹瀉。如果大便堅硬不通暢,津液向前運行,那麼小便就會頻繁。

今小便多者,大便閉結,故證屬裡也。小便若少,大便雖閉,水液不久浸入大腸,當先硬滿而後溏泄矣。仲景云:小便少者不可攻,以其不久,當自便也。

白話文:

現在小便多的患者,大便不通暢,這是症狀屬於體內的病因。如果小便少,即使大便不通暢,水分不會在短時間內進入大腸,應該先硬滿,然後才會腹瀉。仲景說:小便少的患者不能攻,因為過段時間,自然就會排便。

潮熱,或問潮熱,何以是里證?曰:潮熱者,如潮水之汛,不失其期。如今日發於未申,至明日仍發於未申,蓋未申時屬陰,今見潮熱,是邪居陰分,熱結在裡,熏灼結糞當下之。又問曰:潮熱屬裡故當下,猶有表證,何以治之?曰:已有潮熱尚兼表證未退,必先解表,然後攻裡,乃為當耳。

白話文:

潮熱,有人問潮熱,為什麼是裡證?回答說:潮熱的人,就像潮水氾濫一樣,時間很固定。比如今天未申時發作,明天也是未申時發作,因為未申時是屬陰的,現在出現潮熱,說明邪氣存在於陰的部分裡,熱積存在身體裡面,燻灼熱結就應該馬上清熱。又問:潮熱屬於裡證,理應馬上治裡,可是還有表證,怎麼治呢?回答說:已經有潮熱的症狀,表證還沒有退,一定要先治療表證,然後再治療裡證,纔是合適的治療方法。

下利腸垢,或問下利腸垢,何以是里?曰:下利出於腸胃,若表有邪則里和,焉得下利!因邪入腑,熱灼腸胃,致有此證。又曰:表證亦下利否?曰:三陽合病則有下利,或少陽陽明合病,陽明者內主胃腑,故有下利。三陽合病,若不入腑,又無下利,何者為辨?但有發熱及諸表證耳,下利固為里證,又當分傳中,傳經則腸垢,直中則清穀,二者下利以腸垢清穀為異耳。

白話文:

下痢帶有腸垢,有人問:下痢帶有腸垢,為什麼是裡證?回答說:下痢是出於腸胃,如果外感有邪氣,那麼裡就安和,哪裡會有下痢!是由於邪氣進入腑臟,熱氣灼燒腸胃,才導致了這個症狀。又問:外感症狀也會下痢嗎?回答說:三陽合病就會下痢,或者是少陽陽明合病,陽明屬於內主胃腑,所以會有下痢。三陽合病,如果不入腑,又不會下痢,如何辨別?凡是隻有發熱和其他的外感症狀,下痢就肯定是裡證,還需要辨別傳中還是傳經,如果是傳經,就會有腸垢;如果是直中,就是清穀,二者下痢以腸垢清穀不同來區別。

惡熱,或問惡熱,何以是里證?曰:熱傳臟腑,熏蒸煩冤,揭去衣被,揚手露體,此熱傳裡也。若有寒在內則惡寒,焉有惡熱之理。

白話文:

中醫所說的熱病,或者有人會問,為什麼會把熱病認定是內科疾病呢?因為熱會傳遍全身內部,讓人在體內產生氣血翻舊的症狀,稱為「內不寧」。當這種症狀發生時,就會想要把身上的衣被拿掉,手也不斷揮動,因為只有把衣服跟被子拿掉的時候,症狀就會有所緩解,所以這時就能判定病源其實是在體內的內部。可是如果體內有寒的症狀,就會一直喊冷,所以不可能會說出「熱」的症狀。

目不明,或疑目不明以為里者,何解?曰:目系五臟精華,五臟屬陰,陰居於里,故云在裡。況瞳人屬腎,內熱灼極,則腎水枯涸,不能照物,譬之炎天熱甚,致目昏蔽,當速下之,以救腎家將絕之水。設謂此證屬虛,誤投熱藥,害豈淺鮮哉。

白話文:

視力模糊,或懷疑視力模糊是因裡證引起的,該怎麼解釋呢?

中醫常說眼睛是五臟精華匯聚的部位,而五臟屬於陰,陰是位於身體的內部,所以說視力模糊是屬於裡證。

況且瞳仁是屬於腎臟的,如果身體內有過多的熱,就會灼傷腎臟,導致腎水枯竭,眼睛無法看清東西。就像炎熱的夏天,太陽光很強,會導致眼睛昏暗看不清東西,這時需要立即進行治療,以挽救即將耗盡的腎水。

如果錯誤地認為這種症狀是虛證,誤用溫熱的藥物,那後果就會非常嚴重。

腹痛,或問腹痛,何以屬裡?曰:嘗考坤為腹,乃純陰也,謂之曰陰,則腹痛非表明甚。若腹未痛而胸前痛者,邪未深入,尚作半表半裡證。今腹痛知邪已傳腑矣。曰:既腹痛屬裡,當投大黃,又用桂枝者何意?曰:或太陽證誤下致腹痛,尚有微表未解,或太陰里證而脈帶浮者,故用桂枝大黃,令表裡兩解,然腹痛雖屬裡,又有傳經直中之分,須慎之。

白話文:

肚子疼痛,有人問肚子疼痛,為什麼屬於裡證?回答說:曾經考證坤卦為腹,是純陰的,所以說裡證的肚子疼痛,不是表明的痛證。如果肚子還沒疼痛,而胸口疼痛的,邪氣還沒有深入,還是半表半裡證。現在肚子疼痛,知道邪氣已經傳入腑了。有人問:既然肚子疼痛屬於裡證,應該使用大黃,為什麼還要用桂枝呢?回答說:或者是太陽經的證誤下藥導致肚子疼痛,還有微表的未解決的,或者是太陰經的裡證而脈帶浮起的,所以使用桂枝大黃,讓表裡兩方面都解決,但是肚子疼痛雖然屬於裡證,又分為傳經直中的區別,需要謹慎。

不眠,或問不眠,何以見里證?曰:蓋熱邪入腑,令人煩躁不安。若寒盛為直中,則屬陰,陰主靜,靜則多眠,又豈能不眠。又問:不得眠固屬傳經里證,有投寒藥愈盛者何故?此乃汗、吐、下後證也。名曰:津液內竭不得眠,必心蘊虛煩,脈未浮弱者,當用真武湯及酸棗仁湯。而里證不眠者,則煩躁口渴不已,脈必有力,故知之。

白話文:

失眠,有人問失眠,怎麼知道是內臟的病症呢?回答說:大概是由於熱邪侵犯內臟,使人煩躁不安。如果是寒邪盛而直中臟腑,那麼就屬於陰,陰主靜,靜則多睡,怎麼會失眠呢。又問:不能入睡本是傳經入裏的內臟病症,有服用寒藥而病情加重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汗、吐、瀉之後的證候。叫做:津液內竭而不能入睡,必定是心裏蘊藏虛熱煩躁,脈搏沒有浮弱的,應當使用真武湯和酸棗仁湯。而內臟病症失眠的,則是煩躁口渴不止,脈搏必定有力,因此可以知道。

手足心腋下有汗,手足心及腋下出汗為里證者,蓋人身諸背屬陽,諸腹屬陰,手足掌心腋下皆屬陰地,五臟經絡所繫,熱邪熏蒸臟腑,致掌中腋下汗出。若掌中腋下未滋潤者,邪尚在表,未入里,即謂之表病里和。今掌心腋下有汗,知大便已硬,當急下之,為里證無疑。

白話文:

手、腳掌心和腋下有汗,這如果是臟腑陰虛的話,因為人體的背部屬陽,而腹部屬陰,手心、腳掌心和腋下都屬於陰位,是五臟經絡所聯繫的部位。邪熱燻蒸臟腑,導致手心、腋下出汗。要是手心、腋下沒有汗水滋潤,說明邪氣還在體表,沒有進入臟腑,也就是所謂的表病裡和。現在手心、腋下有汗,說明大便已經變硬,應該趕緊使用瀉藥治療,這肯定是臟腑陰虛。

嗌乾齒燥,或問嗌乾齒燥,何以屬裡?曰:夫咽為胃之路,齒乃骨之餘,今嗌乾者腑熱盛也,齒燥者熱灼骨也,骨與胃非里乎?或問曰:內熱甚當咽痛,寒證亦咽痛何也?蓋直中之寒為咽痛,必下利清穀,四肢厥逆,此乃寒極而成反致咽痛,與之水則不欲咽,不若傳經嗌乾齒燥,極喜飲水耳。

白話文:

譯文:

喉結核:或問喉結核,為什麼屬裡症狀?回答說:胃與喉成為上下相通的,而牙則可能是骨的碎末,現在喉結核是胃的熱盛造成的,牙燥是體內熱使骨變質,骨和胃不就是裡症狀嗎?或問:內熱時應當喉結核,但寒病也會造成喉結核,原因是什麼?應當由直中的寒為喉結核,當出現了下利清流、四肢逆轉的情形,這種因素極為寒,進而會形成喉結核,如果與此之水則不想吃,不必傳到喉結核,極之飲水聽說。

以上俱傳經里證當攻裡。

脈沉細無力,或問脈沉細無力,何以是直中寒證?曰:蓋元氣固於一身,暢於四肢,熱則脈數,寒則脈遲定理也。沉者陰也,無力者虛也,是寒中陰經,陽氣衰微,故脈不能有力。假內有熱,脈必實而且滑,安得無力?若脈無力,即為寒為虛為直中耳。外雖有表證,或大熱之證,不敢用攻裡及發表藥,若不憑脈而概投麻黃,令重虛其虛,欲救晚矣。

白話文:

脈搏沉細無力,有人問脈沉細無力,爲什麼是直中寒證?答曰:元氣固守於一身,暢通於四肢,熱則脈數,寒則脈遲,這是定理。沉者屬陰,無力者屬虛,這是寒中陰經,陽氣衰微,所以脈搏不能有力。如果內部有熱,脈搏必定實而且滑,怎麼會無力呢?如果脈搏無力,就是寒證、虛證、直中證。外表雖然有表證,或者是大熱之證,也不敢使用攻裏和發表的藥物,如果不憑脈象而概括投用麻黃,令虛弱的虛證更加虛弱,想要挽回已經晚了。

背惡寒,或問背惡寒,如何是直中?曰:陰邪入於陽分,陰盛陽衰,當用附子理中湯。或曰:陽明腑病,背亦惡寒何也?曰:夫陽明腑病背惡寒者,外無寒證,必見口渴煩躁,背屬陽,陽熱內陷入腑,則背空虛,致微惡寒,故用白虎湯。若口中和者正屬直中寒證,又孰敢用白虎耶!總之,渴則內有熱,不渴則內有寒也。

白話文:

患有背部惡寒的症狀,有人問背部惡寒,什麼是直接的原因?回答說:陰邪進入陽分,陰盛陽衰,應使用附子理中湯治療。有人又說:陽明腑病,背部也會惡寒,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陽明腑病背部惡寒,沒有外感寒證,必然伴有口渴煩躁,背部屬陽,陽熱內陷到腑,後背就會空虛,導致輕微惡寒,因此使用白虎湯治療。如果口不渴,那麼就是典型的直中寒證,誰敢使用白虎湯呢?總之,口渴表示體內有熱,不渴表示體內有寒。

嘔吐清涎沫,或問嘔吐涎沫,何以為直中?曰:胃腑有寒熱,必先現涎沫。《內經》云:諸嘔吐酸水及水液渾濁者,皆屬於熱;諸病吐涎及澄沏清冷者,皆屬於寒。如天寒則水清,天熱則水濁之意,若有熱有火在胃脘之間,自燒耗津液,以致口渴,化為酸濁之水,又安得有清涎沫乎!

白話文:

嘔吐出清澈的涎沫,有人問嘔吐涎沫,為什麼能直接判斷病症?中醫理論認為,胃腑有寒熱,必定先出現涎沫。《內經》說:各種嘔吐酸水以及水液渾濁的,都屬於熱症;各種疾病嘔吐涎沫及澄清清澈的,都屬於寒症。這就像天氣寒冷時水是清澈的,天氣炎熱時水是渾濁的道理一樣。如果胃脘之間有熱有火,自會消耗津液,導致口渴,化為酸濁之水,怎麼可能會有清澈的涎沫呢?

四肢厥逆,或問四肢厥逆,何為直中寒證?曰:蓋四肢屬陽,寒邪屬陰,陽衰陰盛,故發厥過乎肘膝,況肘膝乃人之四關,今寒過之是為直中。脈沉遲無力者,急溫之。或問又有陽厥者何也?此物極則反,雖厥指甲尚溫,不似寒厥冷極,外證必口渴煩躁惡熱,小便短赤,大便或閉或下利腸垢,脈必沉實有力,但有一證,即以為別。

白話文:

四肢冰涼逆轉,有人問四肢冰涼逆轉,為什麼是直中寒證?回答說:因為四肢屬陽,寒邪屬陰,陽氣衰弱陰氣旺盛,所以發生冰涼超過肘膝,況且肘膝是人體的四個關節,現在寒氣超過它們,這就是直中寒證。脈搏沉遲無力的人,要緊急溫補。有人問還有陽厥證狀的是什麼原因?這是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反轉,雖然冰涼但指甲仍然溫熱,不像寒厥那樣冷到極點,外證一定會口渴煩躁怕熱,小便短赤,大便或者便祕或者腹瀉腸垢,脈搏一定沉實有力,只要有一種證狀,就可以作為區別。

多眠,或問多眠何以屬直中?曰:陰盛則靜,靜則使人多眠。若傳經熱證則屬陽,陽主動,焉得多眠。又云:表證亦有多眠者何說?曰:表證是感邪深重,必頭痛發熱,方為表證多眠,若傳經里證,則煩躁惡熱,揭去衣被,甚則譫語發狂,又何能多眠也!總之,多眠非直中寒證,即是表證矣。

白話文:

睡覺時間很長。有人問,睡覺時間很長為什麼屬於中風呢?回答說:陰盛則安靜,安靜就會讓人睡覺多。如果是傳入經脈出現的熱證,則屬於陽證。陽氣主導運動,哪裡會睡覺多呢?又有人說:表證也有人睡覺多的,該怎麼解釋呢?回答說:表證是感染外邪比較嚴重,一定會出現頭痛發熱,纔算是表證引起的睡覺多。如果是傳入經脈裡證,則會煩躁害怕熱,掀掉被子,嚴重時還會胡言亂語、精神錯亂,又怎麼能睡覺多呢?總而言之,睡覺多不是中風寒證,就是表證。

乾嘔,或問乾嘔,何以是陰寒證?曰:蓋寒鬱中脘,陽氣不舒,欲吐不吐,名曰乾嘔。若有熱在內,則吐出物或嘔酸苦水,便無此證。或謂太陽、少陽、水氣亦令人乾嘔何也?曰:太陽乾嘔,頭痛發熱,少陽乾嘔,胸滿脅痛,水氣乾嘔,咳引脅下痛,惟直中乾嘔,則外無一毫表證,必見下利清穀,面慘灑淅,及諸寒證。然太陽、少陽、水氣三者乾嘔,究未離乎寒也。

白話文:

乾嘔:有人問,為什麼乾嘔是屬於陰寒證?回答說:乾嘔是因為寒邪鬱結在中脘,陽氣不能舒暢,想要嘔吐卻又吐不出來,所以稱為乾嘔。如果是熱邪在體內,就會嘔吐出東西或嘔出酸苦的水,就不會出現乾嘔的症狀。又有人說,太陽經、少陽經、水氣也會讓人乾嘔,為什麼呢?回答說:太陽經乾嘔,通常會伴隨著頭痛發熱;少陽經乾嘔,通常會伴隨著胸滿脅痛;水氣乾嘔,通常會伴隨著咳嗽引發脅下疼痛。只有直中乾嘔,纔不會有表證,而會出現下利清穀、面色慘白、以及其他寒證。然而太陽經、少陽經、水氣這三種乾嘔,最終都離不開寒邪。

下利清穀,或問下利清穀,何以是直中寒證?夫寒邪居內則水穀不化。經云:食下即化腐臭而出者,是有火也,食下不化完穀而出者,是有寒也。又云:天寒則水清,天熱則水濁。《病機》云:諸水液澄沏清冷者,皆屬乎寒。今下利清穀,非寒而何?若傳經熱證,便下利腸垢,而不下利清穀矣。

白話文:

拉肚子排清穀,有人問拉肚子排清穀,為什麼是直接屬於寒證?寒邪居住在人體內部,那麼飲食就不能消化吸收了。經文說:「食物吃下去立即腐爛發臭排出來,那是因為有火(熱)啊;食物吃下去沒有消化吸收,以原樣排出來,那是因為有寒(冷)啊。」另外說:「天氣寒冷,水就清澈,天氣炎熱,水就渾濁。」《病機》說:「各種水液清澈冷冽澄清的,都屬於寒。」現在拉肚子排清穀,不是寒證而是什麼?如果傳遍全身是熱證,就會拉肚子排腸垢,而不會拉肚子排清穀了。

吐蛔,或問吐蛔,何為直中?曰:蛔得熱則安,遇寒則泛吐蛔,必膈上有寒也。投以涼藥則逆,當急溫之。又問曰:倘外大熱證而吐蛔,亦禁用寒涼藥否?曰:如烏梅理中丸,系安蛔藥也。皆用附子、乾薑,雖有熱證,必先安蛔而後可治。他證不然,膈上虛寒,犯之必危。

白話文:

吐蛔蟲,有人問:吐蛔蟲,為什麼吐蛔蟲?答曰:蛔蟲得熱則安居,遇到寒冷則會浮出吐出蛔蟲,一定是膈上有寒氣。服用涼藥則會逆行,應趕緊用溫藥。又問:如果出現外有熱證而吐蛔蟲,也禁止使用寒涼藥物嗎?答曰:如烏梅理中丸,是安蛔蟲的藥物。都用附子、乾薑,雖然有熱證,必須先安蛔蟲然後才能治療。其他證候不是這樣,膈上虛寒,犯之必危。

蜷臥,或問蜷臥何為直中?曰:熱則舒暢流通,何有蜷臥,試觀常人冬月獨臥,寒極必蜷臥,天氣稍暖,則手足伸舒,臥便自如。曰:陽經表證,亦有蜷臥者,寒耶?熱耶?曰:陽經蜷臥,表中寒深故也。須大發表,分別在有頭痛發熱及諸表證,乃是陽經蜷臥。蓋陰經蜷臥,則無一毫表證。

白話文:

一個人蜷縮著睡覺,有人問:蜷縮著睡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回答說:熱的時候,人會舒展暢通,哪有蜷縮著睡覺的道理。你可以觀察一下,普通人冬天獨自睡覺的時候,寒冷到了極點,一定會蜷縮著睡覺。天氣稍微暖和一些,手腳就會伸展舒展,睡覺就會很舒適。

有人又問:陽經表證的患者,也有蜷縮著睡覺的情況,這是因為寒冷還是因為發熱呢?我回答說:陽經蜷縮,是因為表裡寒氣很深。必須要大量發汗,才能分別治療有頭痛、發熱以及各種表證的患者,這纔是陽經蜷縮。因為陰經蜷縮,就沒有任何表證。

囊縮,或問囊縮,何以屬直中者?曰:蓋熱主流通,寒則斂縮,且直中寒證,乃陰盛陽衰,不能溫其下,故令陰囊收縮。如常人遇冬,睪丸反隱於上,此寒盛也;遇夏睪丸下垂,此陽盛也。然《指掌》以囊縮用承氣者何意?曰:厥陰者肝也,肝主筋膜,若次第傳至厥陰,六經已盡,邪氣盛者,致筋急舌卷如中風狀,而囊為之斂搐,以筋聚於陰器故也。非似直中曰隱曰縮。

白話文:

囊縮,有人問囊縮,為什麼屬於直中證?回答說:熱則主流通暢,寒則凝聚收縮。而且直中寒證,是陰盛陽衰,不能溫煦其下,所以令陰囊收縮。如常人遇到冬天,睪丸反而隱藏在上面,這是寒盛;遇到夏天睪丸下垂,這是陽盛。

但是,《指掌》是用承氣湯來治療囊縮,這是什麼意思?回答說:厥陰就是肝,肝主筋膜。邪氣如果逐漸傳到厥陰,六經已經循環結束,而邪氣盛多的人,導致筋急舌卷,像是中風的樣子,而陰囊因此收縮,是因為筋聚積於陰器之故。這不是像直中證說的隱藏或收縮。

夫《指掌》以囊縮當下者,必口渴煩滿極,方敢投承氣。至於口不渴,兼有一毫厥逆清穀,誤投承氣必危。

唇甲青,或問唇甲青,何以是寒證?曰:蓋指得血而能握,唇得血而色赤,今寒中之血凝,不能濡潤,唇甲色變,況色之赤者為熱,青者為寒,急溫無疑。或曰:陽厥亦唇甲青,別之如何?曰:陽厥熱深也,熱極反厥。然唇甲似青實非青也,乃紫黑色,唇雖紫口必渴,與之水則飲,啟唇視之,咽喉如煤,指甲雖紫尚溫。若直中者,唇青而口和,甲青而厥逆,寒熱之辨,相隔千里,司命者凜之毋急。

白話文:

嘴脣指甲發青,有人問嘴脣指甲發青,為什麼是寒證?回答說:因為手指甲得到了血就發紅,嘴脣得到了血就紅潤。現在寒症中,血凝固不能滋潤,嘴脣和指甲的顏色就改變了。況且紅色的顏色代表熱,青色的顏色代表寒,應該趕快服用溫熱的藥物。有人說:陽厥症也嘴脣指甲發青,怎麼分別呢?回答說:陽厥症是熱症深入,熱到了極點就變成了厥證。然而嘴脣指甲看似青色實際上不是青色,而是紫黑色。嘴脣雖然發紫,但是一定口渴,給他水喝,就會喝,掀開嘴脣看,咽喉像墨一樣黑。指甲雖然發紫,但是還溫熱。如果是直接中寒,嘴脣青紫,但嘴巴沒有不舒服;指甲青紫,但手腳冰冷。寒證和熱證的辨別,相差甚遠,當醫生的人要仔細辨別,不要急於下結論。

小便清長,或問小便清長,何為內有寒乎:曰:夫內熱則便赤短少,內寒則便清且長。或曰:邪在皮毛,未入腑者,亦便清長,何以別之?曰:邪在表為表病里和,言便如常,今謂之曰清長,則異於常時耳。要知直中,小便清長,必見厥逆清穀,外無表證為異。若有頭痛發熱,而小便清長如舊者,則又屬表矣。

白話文:

小便清澈且量多,有人問小便清澈且量多,為什麼是體內有寒氣呢?回答說:體內熱,則小便赤色且量少;體內寒,則小便清澈且量多。有人說:邪氣在皮毛,還沒有進入臟腑,小便也清澈且量多,該如何區別呢?回答說:邪氣在體表,就是表證,體內平和,小便和常人一樣。現在所說的清澈且量多,是和常時不同。想要知道是否屬於直中,小便清澈且量多,必定會出現厥逆和清穀,體表沒有表證纔算是不同尋常。如果出現頭痛、發熱,而小便清澈且量多依舊,那麼就屬於表證了。

以上俱直中寒證,當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