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四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 (2)

1. 寒門五法

一曰發,發則重。解肌者為表之表,藥用辛甘,言腠理致密,非辛甘不能開發,故曰發。發者,發正表也。(寒傷營無汗麻黃湯。風傷衛有汗桂枝湯。)

白話文:

第一個說法是發汗,發汗就會減輕病情。治療表證的藥物,也就是治療感冒的藥物,如果是辛甘的,那麼這種藥物就能夠打開腠理,促進汗液的排出,所以叫做發汗。所謂的發汗,是指發散正表的病邪。(感冒了沒有出汗,要用麻黃湯。感冒了有出汗,就要用桂枝湯。)

二曰解,解則輕於發。為表之輕,藥用辛涼,言腠理將疏,惡寒已罷,邪將化而為熱,但表病里和,非辛不能散表,非涼不能解熱,故曰解。解肌肉也。(升麻葛根湯主之。)

白話文:

第二種叫做解,解就是比發要輕。因為表症輕了,就要用辛涼的藥,因為當腠理將要疏通,惡寒已經停止,邪氣將要化熱,但表症的病邪和裡面的臟腑是協調的,不用辛涼藥不能散表,不能解熱,所以叫做解。解肌肉的病。 (用升麻葛根湯治療)。

三曰和,和又輕於解。表將罷,藥用辛者少,涼者重,言邪將入腑而未深入,腑曰表,不可曰里,不可發於解,俱難施於表裡之中,故曰和。和者和其半表半裡也。(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第三種病症稱為「和」,「和」又比「解」症輕微。表證即將結束,用辛藥少,用涼藥多,因為邪氣即將進入腑而不深,腑被稱為表,不能稱為裡,不能發於解,均難施治於表裡之間,所以叫做「和」。「和」就是介於半表半裡之間。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四曰攻,攻則重於和。為表已罷,邪氣入腑,藥用苦寒,言邪自三陽經入結於腸胃,非苦寒不能攻,故曰攻。攻者,攻其實熱也。(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第四種方法是攻,攻比和更重要。是指表證已經消失,邪氣進入腑臟,使用苦寒的藥物,說明邪氣從三陽經進入並結聚在腸胃,非苦寒藥物不能攻除,因此稱之為攻。攻,就是攻除真正的熱邪。(承氣湯主治。)

五曰救,救則與攻大異。熱則攻,寒則救,藥有溫熱,言邪不由陽經而入,竟中三陰,名曰直中。內寒盛極,陽氣已危,故曰救。救者,急救危陽也。(寒客中焦理中湯。陰證厥逆四逆湯。)

白話文:

第五個方法是救,救與攻有著很大的不同。熱證則攻,寒證則救,藥具有溫熱的特性,可以治療藉由陽經入侵的邪氣,並且中和三陰,這被稱為直中。體內寒氣極盛,陽氣已經非常虛弱,因此需要採取救援措施。救援,就是緊急救援虛弱的陽氣。(寒氣客居中焦,使用理中湯。陰證出現厥逆,使用四逆湯。)

2. 吐法大意

五法獨不言吐者,蓋仲景有汗、吐、下三法,為皮毛胃腑而設。汗之言邪在皮毛,吐之言邪在胃之上脘,下之言邪在胃腑凝結。今人用吐法,用在半表半裡,所害非淺。蓋少陽膽經汗、吐、下三法皆禁,誤吐之遂變為壞證,則吐不施於半表半裡明矣。若胃上脘痰涎胸痞者,方敢議吐。

白話文:

五種治療方法中,獨獨沒有提到「吐法」,這是因為仲景的三種治療方法:發汗、嘔吐、瀉下,是針對皮毛、胃腑而設計。發汗是針對邪氣在皮毛上;嘔吐是針對邪氣在胃之上脘;瀉下是針對邪氣凝結在胃腑。現在的人使用嘔吐法,用在半表半裡的證候上,危害不淺。

少陽膽經的發汗、嘔吐、瀉下三種治療方法都是禁止使用的,誤用嘔吐法就會變成壞證,由此可見嘔吐法不適用於半表半裡的證候。如果胃上脘有痰涎、胸痞的證候,纔可以考慮使用嘔吐法。

(實邪用瓜蒂赤小豆吐之,虛煩用梔子淡豆豉吐之,虛痰以人參蘆吐之,風痰以皂角、白礬吐之,乾霍亂以燒鹽、熱童便吐之。)

白話文:

  1. 實邪:使用瓜蒂和赤小豆一起吐出口中的痰。

  2. 虛煩:使用梔子淡豆豉一起吐出口中的痰。

  3. 虛痰:使用人參和蘆薈一起吐出口中的痰。

  4. 風痰:使用皁角和白礬一起吐出口中的痰。

  5. 乾霍亂:使用燒鹽和熱童便一起吐出口中的痰。

3. 陽經分經腑

三陽在經者可汗。凡言經者,皆邪舍於皮毛,經行皮毛之裡,肉之外,邪客於經,有太陽、陽明、少陽之分,可發、可解、可和,皆邪之在經者。故仲景云:三陽主病在經,則不可下,下之為痞氣,為結胸也。三陽已入腑者,可下而已。凡言腑者,皆邪居腸胃。腑主泄水穀,傳從糟粕。

白話文:

三陽厥陰在經絡上可以發汗治療。凡是說經絡的,都是邪氣停留於皮毛,經絡行於皮毛的裡面,肌肉的外面,邪氣客於經絡,又有太陽、陽明、少陽之分。可以發汗,可以解表,可以調和,這些都是邪氣在經絡上的表現。因此仲景說:三陽厥陰的主證在經絡上,那麼不能用瀉法,瀉之則成痞氣、結胸。三陽厥陰已經進入腑臟的,可以瀉之。凡是說腑臟的,都是邪氣位於腸胃。腑臟主導排泄水穀,運化糟粕。

邪之入腑,有自太陽入腑,有自陽明入腑,有自少陽入腑,可下、可清、可攻,皆邪之入腑者。仲景云:三陽之病在腑,則不可汗,汗之則譫語,為厥竭。經腑既明,攻發自然不混亂矣。

白話文:

病邪進入腑臟,有從太陽經進入腑臟的,有從陽明經進入腑臟的,有從少陽經進入腑臟的,可下行、可清熱、可攻逐,這些都是病邪進入腑臟的病症。仲景說:三陽經的病症在腑臟,就不能發汗,發汗就會導致胡言亂語,出現昏厥、竭脫的危險。經腑的道理弄清楚了,攻伐發散自然不會混亂了。

4. 陰經分傳中

邪自陽經次第而入,謂之傳經可攻。蓋傳經乃邪自外而入內,為實為熱,不可用直中溫藥,若誤投名曰動陰血,是實其實也。邪不由陽經而入,謂之直中可溫。言直中者,乃邪不由外入,為虛為寒,忌用傳經寒藥,若誤投,則使寒愈盛,令重虛其虛矣。能明傳中,則承氣理中,無有不當耳。

白話文:

邪氣從陽經逐漸深入,稱為「傳經」,可以攻伐。因為傳經是邪氣由外而入,是實邪、是熱邪,不可使用直中溫熱藥物,如果誤用,就叫做「動陰血」,這是實上加實。邪氣不從陽經而入,稱為「直中」,可以使用溫熱藥物。所謂直中,是指邪氣不是由外而入,是虛邪、是寒邪,忌用傳經寒涼藥物,如果誤用,就會使寒邪更加嚴重,使虛邪更加虛弱。能夠明辨傳經與直中,則承氣湯和理中湯的運用,就沒有不恰當的時候了。

5. 皮毛肌肉筋骨臟腑論

凡寒之侵人也,必先入皮毛,而邪在皮毛,作何景象?發熱如火燎,惡寒毛豎,鼻塞不汗,皮痛不可近席,此邪在皮毛也。正屬太陽表證,故曰發表。《內經》云:邪在皮毛者,汗而發之,此之謂也。由皮毛傳於肌肉,則邪稍進一步,惡寒已去,必唇焦熱盛,口唇者肌肉之本也。

白話文:

當寒冷侵襲人體時,必定先進入皮毛,而邪氣在皮毛時,會出現什麼樣的症狀呢?發熱如同被火燒,畏寒且汗毛豎起,鼻子堵塞而不出汗,皮膚疼痛到無法親近席子,這就是邪氣在皮毛的表現。這正是太陽表證的症狀,因此要採用發表的方法。《內經》中說:邪氣在皮毛者,要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這就是這個道理。邪氣由皮毛傳至肌肉,則邪氣進一步加深,畏寒的症狀已經消失,必定會出現嘴脣乾燥發熱的現象,嘴脣是肌肉的根本所在。

今見唇焦,則知肌肉受邪,故不言發表,而曰解肌。由肌肉傳於筋骨,則邪又進一步,必齒燥自汗。蓋齒乃骨之餘,熱入筋骨,故齒乾燥;肌肉者身之牆垣,熱熏於肉,致腠理開則自汗。皆熱在筋骨也,故用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亦有加人參者,名人參白虎湯。

白話文:

現在看到嘴脣焦熱,就知道肌肉受到邪氣侵襲,因此不提發散表邪,而說解肌。由肌肉傳播到筋骨,則邪氣又深入一步,必定出現牙齒乾燥自汗的症狀。因為牙齒是骨頭的餘部,熱量進入筋骨,所以牙齒乾燥;肌肉是身體的牆垣,熱氣燻蒸於肌肉,致使腠理疏鬆,汗液就會自動排出。以上所述都是熱邪在筋骨中的表現,所以要使用白虎湯。(白虎湯的組成有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另外,有些人會添加人參,稱為人參白虎湯。)

)以瀉骨中之熱耳。由筋骨傳於臟腑,邪已深入,外證悉具,必惡熱便閉,下利黃赤,或腹痛時作,極則發狂,此乃邪熱深入臟腑,不曰泄里,而曰攻裡。有不從陽經傳來者,謂之直中三陰。內純寒而外無陽經之形證,必是厥逆清穀、囊縮甲青等證,此直中之寒者也。此不曰攻裡,而曰救里。

白話文:

之所以用瀉藥,是為了祛除骨中的熱氣。當熱氣由筋骨傳到臟腑,邪氣已經深入,外在的症狀已經全部具備,病人一定怕熱、大便不通、腹瀉黃赤,或者肚子痛時時發作,嚴重的時候會發狂,這都是邪熱侵入臟腑的表現,不能稱之為「泄裏」,而稱之為「攻裡」。還有一種情況不是從陽經傳來的,而是直接侵入三陰經的,稱為「直中三陰」。由於體內純粹是寒氣,而外表沒有陽經的症狀,必定有厥逆、拉肚子、小肚子收縮、指甲青紫等症狀。這是直接侵入的寒邪,不能稱之為「攻裡」,而稱之為「救裡」。

(由三陽傳腑之熱證,亦復有厥逆過肘膝者。經云: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此種萬不可誤認為直中三陰之厥逆,妄投四逆。)

白話文:

由陽明、少陽、太陽三經傳熱至腑所表現出來的熱證,有的也會伴隨著厥逆,但往往出現過肘或過膝的症狀。古書上講:熱證越深,厥逆就越深;熱證越輕,厥逆就越輕。這種情況千萬不能誤認為直接屬於三陰的厥逆證,而盲目投以「四逆」等溫裏藥。

6. 表證曰發表

一、脈浮,表也。一、身痛,表也。一、發熱,表也。一、頭痛,表也。一、惡寒,表也。一、目、舌和,表也。一、脊項強,太陽正表也。一、喘與咳嗽,表也。一、四肢拘急,表也。一、口不渴,大小便如常,表也。一、脈不出,表也。一、面慘灑淅,表也。上證一見,知邪在表,必待發表,方可攻裡;若誤下必為痞、為結胸、為懊襆矣。

白話文:

一、脈搏浮起,表示疾病在體表。

二、身體疼痛,表示疾病在體表。

三、發熱,表示疾病在體表。

四、頭痛,表示疾病在體表。

五、惡寒,表示疾病在體表。

六、目、舌和諧,表示疾病在體表。

七、脊椎與後頸強直,是太陽表症。

八、喘息與咳嗽,表示疾病在體表。

九、四肢拘急,表示疾病在體表。

十、口不渴,大小便如常,表示疾病在體表。

十一、脈搏不出,表示疾病在體表。

十二、面色慘白且有汗珠,表示疾病在體表。

以上這些證狀中,只要出現一個,就知道是邪氣在體表,需要發汗來治療,才能攻克在裡。如果誤用攻裡藥物,就會造成痞結、胸結、懊襆等疾病。

7. 邪傳肌肉曰解肌

一、脈尺寸俱長,邪在陽明肌肉也。一、身熱不惡寒,目痛鼻乾,邪在肌肉也。一、漱水不欲咽,邪在肌肉也。一、唇焦,邪在陽明肌肉也。上證一見,知邪在陽明經,不在陽明腑也,慎勿混治。

白話文:

  1. 脈象與尺度都比較長,邪氣在陽明經的肌肉裡。

  2. 身體發熱不畏寒,眼睛疼痛、鼻子乾燥,邪氣在肌肉裡。

  3. 漱口時不願意嚥下去,邪氣在肌肉裡。

  4. 嘴脣焦黑,邪氣在陽明經的肌肉裡。

以上證狀出現一個,就知道邪氣在陽明經,而不是在陽明腑,一定要注意不要混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