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十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9)

1. 分別大小圓翳內障論

脈洪大者養血為先,脈沉細者補陽為主。蓋天無日色,雖有火鏡,何能使晶光相射乎?若吐瀉後而始生膜障,不能開舉及無精光者,此精滋瀉脫,無神已亡也,難治。更有熱毒眼小,積毒眼小者,更有時氣流行而腫赤者,然治法總忌寒涼及單行發散,蓋寒則凝,熱則散而風則燥耳。況目病雖由火熱,然多因初感風寒,腠理閉密,火熱不得外泄,上走空竅而為病。

若散其外感,則火熱泄而痛自止,兼之養血涼血退翳諸劑,必兼風藥,始能上達頭目。且火鬱則發之,以減其盛勢;若概用寒涼則邪愈凝滯;亦不可發汗,汗則津液耗而血亦燥,燥則其疾愈甚矣。更有目疾血瘀血熱,而投以破血涼血之劑者,或投以寒涼損脾之劑者,皆為不可。

蓋脾為至陰,歸明於目,況目得血而能視,血少則熱火愈動而目愈昏。夫血者木之精脈也,精光者木之華葉也,脾胃者木之根本也,故莫若以上病治下之法,用引火藏源之方,服於食前,峻補其肝腎,則濁陰降而上熱自除,下陰足而目光自返,陷翳自浮,冰翳自化。倘翳膜過厚者,另以養榮藥中佐以消障疏風之味,服於食後,則標本俱得其功,上下咸受其益矣。(《錦囊》)

張蘊山曰:睜眼見黑花,宜服人參固本丸主之。(《眼科秘覽》)

又曰:眼目昏花,視物不明,皆由陰虛火旺,宜用知柏地黃丸加甘菊花治之。

明目第一法:節省酒色,戒惱怒,夜勿看書,減思慮,專內視,簡外視,晨興遲,夜眠早,少用辛燥物。

明目要訣:夜臥睡醒,開目轉睛四十九遍,常常左右轉之,永無目疾。

疾目勿藥自愈法:夜臥小便時,用力將眼睜開,轉運瞳子左右各十數遍,然後存想下邊不數日火即下,如站起小便更妙。平常如用此法,能令火不上炎。

《心法》曰:皮翻證由胃經血壅氣滯而成,小兒多有之,眼皮外翻,加以舌餂唇之狀。

又曰:患目昏者,不拘時候,靜坐閉歇,以兩目輪左轉七遍,右轉七遍,緊閉少時,忽大睜開,久行勿間,則鬱火濁陰運出,清陽精氣獨光。

又曰:治翳當辨其起自何經,及翳形何色,各加引經藥。如東垣治一婦,綠色自下而上,知其陽明來也,但綠非五臟正色,殆肺腎相合而為病也。乃就畫家以黑調膩粉合成色,諦視之與翳同,則肺腎為病無疑矣。乃以瀉肺腎之邪為君,以陽明藥為使,服之甚效。他日復病者三,其所從來之經與醫色各異,因思必經脈不調,以致目病不已。

詢之果然,遂以養血滋陰藥作丸服之,而永不發。觀此則辨色分經,詎可忽哉。

又曰:治眼有以三稜針刺血出而愈者,即《內經》血實宜決之之義。然必初起血盛而熱者宜之,在太陽陽明二經方可,蓋二經氣血俱多故耳。他經出血,其病轉劇,故曰刺太陽陽明則目愈明,刺少陽陽明則目愈昏。

白話文:

如果脈象洪大有力,要先以養血為主;如果脈象沉細無力,則要以補陽為主。就像天空沒有太陽,即使有火鏡,又怎能讓光線反射呢?如果是在吐瀉之後才開始產生眼膜遮蔽,導致眼睛難以睜開或沒有精神光彩,這是因為精華流失,精神已經耗盡,這種情況很難治療。還有些情況是眼睛因熱毒或積毒而變小,或因時令流行病而紅腫。但治療原則總體上要避免使用寒涼藥物和單純發散的藥物,因為寒性會使氣血凝滯,熱性會使氣血耗散,而風邪會使氣血乾燥。而且眼睛的疾病雖然多由火熱引起,但通常是因為最初感受風寒,導致毛孔閉塞,使火熱無法向外發散,反而向上走竄到空竅而發病。

如果能夠疏散體表的外感風邪,那麼火熱之氣自然會宣洩,疼痛也會隨之停止。同時配合養血、涼血、退翳的藥劑,必須加入一些能夠上達頭目的祛風藥,才能有效。而且,火氣鬱結時,要用發散的方法來減弱它的強盛之勢。如果一概使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會使邪氣更加凝滯。也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因為發汗會消耗津液,使血液乾燥,反而會使病情更加嚴重。還有些眼睛疾病是因血瘀或血熱所致,如果使用破血或涼血的藥物,或者使用寒涼而損傷脾胃的藥物,都是不可以的。

脾屬陰,其精華上達於眼睛,使眼睛能夠看見。眼睛需要血液的滋養才能發揮視覺功能,如果血液不足,則會導致火熱之氣更為活躍,使眼睛更加昏花。血液是肝木的精華,精光是肝木的華美枝葉,脾胃是肝木的根本。所以,不如採取「上病治下」的方法,使用引導火氣回歸本源的藥方,在飯前服用,峻補肝腎,使濁陰下降,上部的火熱自然清除,下部的陰氣充足,目光自然恢復,眼中的遮蔽物會逐漸浮起,冰狀的翳膜也會自然消散。如果翳膜過於厚實,可以另外在養榮的藥物中加入一些能夠消除遮蔽、疏散風邪的藥材,在飯後服用,這樣就能夠標本兼治,上下都能得到益處。《錦囊》

張蘊山說:如果睜開眼睛看見黑影飄動,應該服用人參固本丸來治療。《眼科秘覽》

他又說:眼睛昏花,視物不清,都是因為陰虛火旺,應該使用知柏地黃丸加上甘菊花來治療。

明目的第一要法:節制酒色,戒除惱怒,夜晚不要看書,減少思慮,專注於內視,減少外視,早上晚起,晚上早睡,少用辛辣燥熱的食物。

明目的要訣:夜晚睡醒時,睜開眼睛轉動眼珠四十九次,經常左右轉動,就永遠不會有眼睛的疾病。

眼疾不用藥也能自愈的方法:夜晚小便時,用力睜大眼睛,轉動眼珠左右各數十次,然後想像下邊,不久火氣就會下降。如果是站立小便就更好。平常使用這個方法,可以使火氣不上炎。

《心法》說:眼皮外翻是因為胃經氣血壅滯所致,小孩多有此症,眼皮會向外翻,並伴有伸舌舔唇的動作。

又說:患有眼睛昏花的人,不論何時,靜坐閉目休息,將兩眼輪流向左轉七次,向右轉七次,緊閉眼睛片刻,然後突然睜開,長期堅持不間斷,就能使鬱積的火氣和濁陰消散,使清陽精氣獨自發光。

又說:治療翳膜要辨別它起源於哪條經絡,以及翳膜的顏色,然後加入相應的引經藥。例如,東垣治療一位婦女,她眼睛上的翳膜是綠色,從下往上長,知道這是從陽明經來的。但是綠色不是五臟的正色,可能是肺腎相合而引起的病。於是就找來畫家,用黑墨調和白粉,調成顏色,仔細觀察,和婦女眼睛的翳膜顏色相同,由此斷定病因是肺腎的問題。於是使用瀉肺腎之邪的藥物為主,以陽明經的藥物為輔,服用後效果很好。後來又來了三位患同樣疾病的人,但他們發病的經絡和翳膜顏色各不相同。東垣因此思考,一定是經脈不調,才會導致眼睛疾病反覆發作。

詢問後果然如此,於是使用養血滋陰的藥物製成丸劑服用,就再也沒有復發。由此可見,辨別翳膜顏色、分辨發病經絡,怎能忽視呢?

又說:治療眼睛疾病,有使用三稜針刺血而痊癒的,這是《內經》中「血實宜決之」的道理。但必須是疾病初起,血盛而熱的情況才適合使用,而且要在太陽經和陽明經這兩條經脈上才可行,因為這兩條經脈氣血充足。如果在其他經脈上刺血,病情反而會加重,所以說刺太陽經和陽明經可以使眼睛明亮,刺少陽經和陽明經反而會使眼睛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