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2)

1. 內障門主論

不疼不痛自昏蒙,薄霧輕煙漸漸濃,或見蠅頭飛亂出,或如懸蟢在虛空,此般病證如何得,肝臟停留熱毒風,大叫大啼驚與恐,腦脂流下黑睛中,初時一眼先昏暗,次第相牽與一同,萬般苦楚空憔悴,只緣肝氣不相通,日久雙眸全黑暗,內障更深藥罔功。(《內障上篇》)

內障圓形廿四般,後學醫人貴得傳,金針宜用與忌用,認證糊塗怎得痊,開針遠近須依法,針形各異莫同焉,病虛胎產兼懷孕,遇此休針是要言,不風不雨兼吉日,清齋七日念須虔,安心定氣耐煩守,避風靜臥禁人喧,冷熱調和虛共實,寬懷忘慮色憂煎,見血莫驚須下手,裹封密室暖為先,忽然撞起膜重上,服藥三旬見朗然,七日解封能視物,花生水動莫疑猜,還睛丸子常常服,百日功完復舊元。(《內障中篇》)

內障金針下了時,將息之方要備知,嚴冬緊裹常溫暖,夏日休將紈扇施,頭眠軟枕須安穩,仰臥三朝莫厭遲,封后忽然微有痛,腦風牽動莫他疑,或針或撥依經法,痛極仍將艾熨之,嘔吐豉椒湯急服,定神安胃在良醫,起動勞神俱謹戒,顛翻倒臥莫從伊,七朝薄粥溫溫食,振著牙關事不宜,大小便時須緩緩,毋令自去要扶持,高聲喊叫兼因氣,驚動睛輪見雪飛,收心莫憶陰陽事,夫婦恩情切斷離,一月不須淋洗臉,針痕濕著痛微微,調養五七睛光復,寡欲清心病自除。(《內障下篇》)

天有二曜,人有兩目,因酒色過度,調攝失宜,惱怒所傷,肝氣衝動,腦脂流下。其目系,繫於腦,帶於肝,腦中惡氣從目系而入於瞳人面前,久而脂堅凝結成翳,遮蔽瞳人,故此失明,俗呼為瞳人反背。

瞳人者非人之人,乃仁德之仁也,一名眸子,無手足,如日月之形,前後俱有明光,豈有反背之理?惟是腦脂灌睛,遮蔽瞳人,名為內障,用金針撥開腦脂,瞳人浮上,腦脂沉下,如雲開風日,頃刻明矣。

夫人之眼,白睛如杏子,烏珠如杏核,瞳人如杏仁,所謂眸子也。白睛最堅,屬肺金,內臟護睛水如雞子清之稠濃,瞳人托在正中窠內。烏珠屬肝,外結一層浮皮,內含清氣包定瞳人在內,一泓一點之微者,乃先天元氣結而成者也,是皆生生自然之道。目乃肝之竅,其形圓大,上有一蒂一系,繫於腦內,連風府自夾脊而下,貫通肝臟;肝藏血,血榮於目,年少之人,水火既濟,陰陽升降,故光明,年老氣血虧損,故昏暗。(《瞳人根源論》)

李東垣曰: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面而走於空竅,清陽之氣上散於目而為睛,走於耳而為聽。因心煩事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以致脾胃虧弱心火盛。心火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代君行令。相火者,心包絡也,百脈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百脈沸騰,邪害空竅,瞳人中神水既無滋養,反受火熾,則漸漸昏耗而失明矣。

白話文:

眼睛不痛不癢,卻感覺昏暗模糊,像被薄霧輕煙籠罩,而且逐漸加重。有時會看到像蒼蠅頭一樣的小黑點飛來飛去,有時又像蜘蛛絲懸掛在空中。這種病是怎麼引起的呢?是因為肝臟積聚了熱毒和風邪。患者會大喊大叫、驚恐不安,導致腦中的脂肪流到眼睛的黑色部分。一開始只是一隻眼睛昏暗,接著另一隻也會受到影響,變得一樣模糊。承受了各種痛苦卻只能憔悴,都是因為肝氣不通暢。時間久了,兩隻眼睛完全失明,內障就會越來越深,藥物也沒什麼用了。(《內障上篇》)

內障的類型很多,共有二十四種,後來的醫生要重視傳承學習。金針的使用有宜有忌,如果認識不清,怎麼能治好病呢?開針的遠近要根據方法,不同的針形也不能混用。如果患者身體虛弱,是孕婦或剛生產完,都不能用針,這是必須牢記的。選擇風和日麗的好日子,提前七天吃素,保持虔誠的心,安心定氣、耐心等待,避開風,靜臥休息,不要大聲喧嘩。注意冷熱調和、虛實兼顧,保持心情寬鬆,不要憂慮煩惱。看到出血不要驚慌,要立刻下手,用布包好,在溫暖的密室中休息。如果忽然出現眼膜上翻,要服用藥物,大概三週就能看到光明。七天后解開包紮就能看見東西,看到花草樹木和水在流動不要懷疑。還要經常服用還睛丸,經過一百天的調理,就能恢復原來的視力。(《內障中篇》)

內障用金針治療後,要知道如何調養。寒冷的冬天要穿暖和,夏天不要用扇子扇風。頭睡在柔軟的枕頭上,仰臥三天不要嫌麻煩。包紮後如果覺得微微疼痛,可能是腦風牽動,不要懷疑其他原因。可以選擇再次用針或撥開,如果疼痛劇烈,可以用艾草薰烤。如果嘔吐,要馬上服用豆豉和胡椒煮的湯,請醫生來定神安胃。行動、勞累、都要謹慎,不要做顛倒和翻轉的動作。七天內要吃稀粥,細嚼慢嚥,不能咬硬的東西。大小便時要慢慢來,不要自己去,需要別人攙扶。如果大聲喊叫或生氣,會驚動眼睛,導致眼前出現雪花般的景象。要收攝心神,不要想男女情愛之事,要斷絕夫妻的親密行為。一個月內不要洗臉,針口濕了會引起微微疼痛。經過五到七天的調養,視力就能恢復,清心寡慾,病自然就好了。(《內障下篇》)

天上有日月,人有雙眼。因為過度飲酒、沉迷女色,沒有好好調養,或者因為惱怒導致肝氣上衝,腦中的脂肪就會流下來。眼睛的脈絡連接大腦和肝臟,大腦中的邪氣通過這些脈絡進入瞳孔,久而久之,脂肪凝結成翳,遮蔽了瞳孔,導致失明,俗稱「瞳人反背」。

瞳孔並不是真正的「人」,而是「仁德」的「仁」,也叫「眸子」。它沒有手腳,像日月一樣,前後都有光亮,哪有反背的道理?只是因為腦中的脂肪灌注眼睛,遮蔽了瞳孔,所以稱為內障。用金針撥開脂肪,瞳孔就會浮上來,脂肪沉下去,就像撥雲見日,很快就能看見光明。

人的眼睛,眼白像杏子,黑眼珠像杏核,瞳孔像杏仁,這就是所謂的眸子。眼白最堅硬,屬肺金;眼睛的內臟有像雞蛋清一樣的液體保護,瞳孔托在正中間的凹陷處。黑眼珠屬肝,外面包裹著一層薄皮,裡面含有清氣,把瞳孔包在裡面。那一點點微小的光點,是先天元氣凝結而成的,這是自然形成的道理。眼睛是肝臟的開竅處,形狀圓大,上面有一個蒂和一條脈絡,連接大腦,從風府穴沿著脊椎向下,貫通肝臟。肝臟儲藏血液,血液滋養眼睛,年輕時水火協調、陰陽平衡,所以視力明亮;年老時氣血虧虛,所以視力昏暗。(《瞳人根源論》)

李東垣說: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它們的氣血都會上升到臉部並流通到空竅,清陽之氣向上散發到眼睛形成視力,流到耳朵形成聽力。因為心中煩惱、事務繁忙、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導致脾胃虛弱,心火旺盛。心火是君主之火,主宰人的神志,應該保持安靜平和;相火代替君火來行使命令。相火是心包絡,所有的脈絡都滋養眼睛。如果過度勞累,脈絡就會妄動,導致邪氣侵害空竅,瞳孔中的神水得不到滋養,反而受到火邪的侵襲,就會逐漸昏暗而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