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三十六 (1)
卷三十六 (1)
1. 跌打部
自跌打損傷以及人咬、破傷風等證,俱匯於本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2. 跌打損傷門主論
陳遠公曰:有跌傷骨折,必用杉木或杉板將骨折湊合端正,以繩縛定,勿偏斜曲,再以布扎。切不可因疼痛,心軟少致輕鬆,反為害事。後用內服藥,如皮破血出,須用外治藥。但骨折而外邊之皮不傷,即不必用外治藥,然內外夾攻,未嘗不更佳耳。內治法宜活血祛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也。
白話文:
陳遠公說:有跌傷骨折,一定要用杉木或杉板將骨折湊合端正,以繩子綁定,不要偏斜彎曲,然後再用布紮起來。切不可因為疼痛,心軟少致放鬆,反而有害。之後再用內服藥,如果皮破血出,需要用外治藥。但骨折而外邊的皮沒有傷到,就不必用外治藥,不過內外夾攻,一向是比較好的。內治法應該以活血祛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去,瘀不去則骨頭不能接合。
續骨神丹:當歸二兩,大黃五錢,生地、敗龜版末、白芍各一兩,丹皮三錢,桃仁三十個,續斷、牛膝、乳香末、沒藥末、紅花各二錢,羊躑躅一錢,水煎服。一劑瘀去新生,骨即合也,又二劑去大黃,再服四劑全愈。外治膏藥加末藥摻傷處為妙。
白話文:
續骨神丹:當歸二兩,大黃五錢,生地、敗龜版末、白芍各一兩,丹皮三錢,桃仁三十個,續斷、牛膝、乳香末、沒藥末、紅花各二錢,羊躑躅一錢,水煎服。一副去瘀新生,骨頭就癒合了,再服用二副去除大黃,再服四副完全治癒。外治膏藥加末藥敷傷處效果最佳。
全體神膏:當歸、生地、紅花各二兩,牛膝、續斷、劉寄奴、地榆、茜草、木瓜、小薊、人參、川芎、白朮、黃耆各一兩,甘草五錢,桑木枝四兩,杏仁、皂角、柴胡、荊芥各三錢。麻油三斤熬數沸,以麻布濾去渣再煎,滴水成珠,加入水漂過黃丹一斤四兩,收為膏,勿太老。
白話文:
全體神膏的成分:
- 當歸、生地、紅花:各二兩
- 牛膝、續斷、劉寄奴、地榆、茜草、木瓜、小薊、人參、川芎、白朮、黃耆:各一兩
- 甘草:五錢
- 桑木枝:四兩
- 杏仁、皁角、柴胡、荊芥:各三錢
- 麻油:三斤
製作方法:
-
將麻油熬至數次沸騰,然後用麻布過濾掉渣滓。
-
加入水漂過的黃丹一斤四兩,繼續煎煮,直到藥液滴水成珠。
-
加入剩下的藥材,繼續煎煮,直到藥液變得濃稠。
-
將藥液收膏,不要煮的太老。
再用自然銅醋浸燒七次,海螵蛸、乳香、花蕊石各三錢,沒藥二錢,麒麟竭五錢,白蠟一兩為末,乘膏未冷,投入膏中,以桑木棍攪勻,取起以瓦器盛之。臨時以火燉攤,大約每張重一兩,攤畢再入勝金丹:麝香、花蕊石、象皮各三錢,血竭三兩,乳香、海螵蛸、沒藥、樟腦、人參、木耳灰、三七根、兒茶各一兩,古石灰、紫石英各二兩,自然銅、冰片、乾地蝨、干大糞、琥珀各一錢,生甘草五錢,土狗十個,研細和勻,瓷瓶密貯。每膏一張用末藥三錢摻膏上貼之。
白話文:
先將自然銅使用醋浸泡加熱七次後,再將海螵蛸、乳香、花蕊石各三錢,沒藥二錢,麒麟竭五錢,白蠟一兩磨成細粉,趁著油脂還沒冷卻,將粉末加入油脂中,用桑木棍攪拌均勻,最後盛裝在瓦器中。使用時以火將藥膏加熱融化,每張藥膏大約一兩重,融化後加入勝金丹:麝香、花蕊石、象皮各三錢,血竭三兩,乳香、海螵蛸、沒藥、樟腦、人參、木耳灰、三七根、兒茶各一兩,古石灰、紫石英各二兩,自然銅、冰片、乾地蝨、幹大糞、琥珀各一錢,生甘草五錢,研磨成粉末,再與土狗十個研磨均勻,將藥膏與藥粉混合後,放入瓷瓶中密閉保存。每次使用一張藥膏時,加入三錢的末藥,混合後敷貼即可。
凡接骨不須二個也,重則二個,此乃絕奇絕異之方;倘骨未損傷,只貼膏藥,不必用勝金丹。內外治法三方,有不可形容之妙,內外兼治,旦夕奏功,得此三方,無折骨之不救也。(《冰鑑》)
《丹心》曰:凡金瘡及折傷,不可飲冷水,血見寒則凝,入心則死。
白話文:
在治療骨折時,一般情況下不需要使用兩個方法,如果骨折嚴重,可以使用兩個方法。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療法。如果骨頭沒有損傷,只需貼上膏藥,不必使用勝金丹。內外兼治的法有三個,具有不可言喻的妙處。內外兼治,立竿見影,掌握這三個方法,骨折患者都可以痊癒。(《冰鑑》)
蔣示吉曰:跌打損傷,筋斷血流不止者,獨勝散主之。(《說約》)
白話文:
蔣示吉說:跌打損傷,肌腱斷裂,血流不止的人,應使用獨勝散治療。(《說約》)
馮魯瞻曰:胎前如有跌撲所傷,須逐汙生新為主,佛手散最妙。腹痛加益母草服,如痛止則母子俱安;若胎已損,則汙物並下,再加童便制香附、益母草、陳皮煎濃汁飲之。如從高墜下,腹痛、下血、煩悶,加生地、黃耆補以安之。如因跌撲腹痛下血,加參、朮、陳皮、白茯苓、炙甘草、砂仁末以保之。
白話文:
馮魯瞻說:婦女在懷孕期間如果遭受跌打損傷,首要目標是按部就班地去除污濁,使新血再生,佛手散最為有效。如果腹部疼痛,再服用益母草,疼痛停止之後,母子均會安好;如果胎兒已經損傷,污濁之物就會隨著月經一起排出體外,此時再服用童便制香附、益母草、陳皮煎成的濃汁。如果從高處跌落下來,出現腹痛、下血、煩悶的症狀,可以再加入生地、黃耆以補益安神。如果因為跌打損傷而導致腹痛下血,可以再加入黨參、白朮、陳皮、白茯苓、炙甘草、砂仁末以保胎。
如胎下而去血過多,昏悶欲絕,脈大無力,用濃厚獨參湯沖童便服之。小產本由氣血大虛,今當產後,益虛其虛矣,故較正產,尤宜調補。
白話文:
如果在懷孕期間,由於出血過多,導致昏迷不醒,脈搏微弱無力,可以使用濃厚的獨參湯加入童便服用。小產通常是由於氣血虛弱所致,現在產後元氣大傷,比正常的生產更加需要調理補益。
《素問》云:人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則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繆剌論。)
白話文:
《素問》說:有人從高處摔下來,瘀血留在體內,腹中脹滿,前後不通,先飲用瀉下的藥物,這會損傷上部的厥陰經脈,損傷下部的少陰經絡,刺足內踝的下面,然谷骨前面的血脈出血,刺足背上的動脈,病症仍然不消失,然後刺三毛穴上面各一個痏穴,見到血出血後病症就消失了。如果身體左側有病,刺右側的穴位;如果身體右側有病,刺左側的穴位。如果善於悲傷驚恐而不快樂,則按照右側的穴位刺。
《靈樞》云:有所墜墮,惡血留內,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行,下積於脅下則傷肝。又中風有所擊撲,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又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側刺,不可遠取之也。(邪氣臟腑及厥陰篇。)
白話文:
《靈樞》中說:受到外力跌打損傷,瘀血停滯在體內,或是因極度憤怒,氣往上逆,往下積聚在脅部,就會損傷肝臟。又如果中風受到外力擊打,或是喝醉酒後在房間裡,汗出當風,就會損傷脾臟。另外,頭痛不能用針灸治療的,原因可能有受到外力擊打,瘀血在體內,或者肉體創傷的疼痛還沒有痊癒,這種情況下,可以側著針刺,但不能遠距離針灸。(邪氣臟腑及厥陰篇。)
《靈樞》曰:身有所傷,出血多,反中風寒,若有所墜墮,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小腹臍下之三結交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三結交者,即關元穴是也。寒熱篇。)
白話文:
《靈樞》說:身體多次受傷,總是出血,又受到風寒的侵襲,就像摔傷跌傷一樣,四肢無力不聽使喚,這種病症叫做體惰。體惰的治療方法是取小腹臍下三寸的關元穴,陽明太陰經絡在這個穴位交匯。(三結交就是關元穴,詳見寒熱篇)
《內經》云: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墮,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嘔逆。
《金匱》云:寸口脈浮微而澀,然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其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脈經》云:從高顛撲內有血,腹脹滿,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白話文:
《內經》說,如果肝脈跳動堅實有力,而且脈象不呈現青色,就可能患上墮胎的疾病。如果脈搏跳動是因為血氣停滯在脅肋下,就會引起嘔吐反胃的症狀。
《金匱》說,如果寸口脈浮而微弱且澀滯,就可能出現失血或出汗的症狀。如果不出汗,可能是因為身體有傷口,被刀斧所傷而導致失血。
《脈經》說,如果從高處跌落,內臟有出血的情況,腹部脹滿,脈搏強勁有力,則有生還的希望;如果脈搏微弱無力,則難以存活。
李東垣曰:夫從高墜下,惡血留於內,不分十二經絡,醫人俱作中風,肝經留於脅下,以中風療之。血者,皆肝之所生,惡血必歸於肝,不問何經之傷,必留於脅下,蓋肝主血故也。痛甚則必有自汗,但人人有汗出,皆屬風證,諸風皆屬於肝木,況敗血凝泣,逆其所屬入於肝也。從高墜下逆其上行之血氣,非肝而何,非傷寒無汗,既曰汗必自風化之也。
故以破血行經藥治之。凡寒涼之劑不可輕用。(《醫學發明論》)
白話文:
明朝李東垣認為:從高處摔下的人,惡血在身體內部積留,不分屬於哪條經絡,醫生們都只治療中風引起的疾病,認為留於脅下的惡血是肝經導致的中風,因為血都是由肝臟所生,所以惡血總會會歸到肝臟,不管是什麼經絡受傷,惡血一定會積留在脅下,這是因為肝臟能主血。疼痛嚴重的話一定會有自汗,但是人人都會出汗,所以出汗都算是風證,所以各種風證都和肝木有關,更何況敗血凝結僵硬,逆著自己的歸屬進入肝臟。從高處摔下,逆著向上運行血氣,如果不是肝臟還能是什麼?不是傷寒就不會出汗,既然說出汗,那一定是風化所致。
劉宗厚曰:打撲金刃損傷,是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外受有形之物所傷,乃血肉筋骨受病,非如六淫七情為病,有在氣在血之分也。所以損傷一證,專從血論,但須分其有瘀血停滯而亡血過多之證。蓋打僕墮墜,皮不破而內損者,必有瘀血。
白話文:
劉宗厚說:遭到打擊、刀劍等外傷損傷,是因為外在有形之物的傷害引起的,而不是因為正氣虛弱而導致疾病,血肉筋骨因此受傷,不像六淫七情引發的疾病,有在氣在血之分。因此,損傷這類疾病,專從血的角度來論述,但必須區分有無瘀血停滯和失血過多的證狀。遭受打擊、墮落、墜落等外傷,皮膚沒有破損,但內部受傷的,必定有瘀血。
若金刃傷皮出血,或致亡血過多,二者不可用同法而治,有瘀血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補而行之,又察其所傷有上下輕重深淺之異,經絡氣血多少之殊,唯先逐瘀血,通經絡,和血止痛,然後調氣養血,補益胃氣,無不效也。
《脈經》云:金刃跌僕,脈病不相應者死。
戴院使云:撲踣不知曰顛,兩手相搏曰撲,其為損一也。
白話文:
如果被金刃傷害到皮膚而造成出血,或導致失血過多,這兩種情況不能用同一種方法來治療。如果有瘀血,應該攻破、疏通瘀血。如果失血,則應同時進行補血治療。此外,還要觀察傷口的上下位置、輕重程度、深度淺度,以及經絡氣血的多少差異。只有先去除瘀血、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然後再調氣養血、補益胃氣,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又曰:大法固以血之瘀失,分虛實之補瀉,亦當看損傷之輕重,輕者頓挫氣血,凝滯作痛,此當導氣行血而已。重者傷筋折骨,此當續筋接骨,非調治三四月不得平復;更甚者氣血內停,沮塞真氣不得行者必死,急瀉其血,通其滯,亦或有可治焉。
白話文:
又說:大法本是治療氣血淤滯而導致的虛損實補之法,也應該看損傷的輕重程度。輕者(症狀)頓挫氣血,淤滯作痛,只需要引導氣血運行即可。嚴重的(情況)損傷筋骨,這時應該續筋接骨,不然經過三、四個月也無法康復;更嚴重的(情況)氣血內停,阻滯真氣不能運行的人必死無疑,必須趕快瀉出淤血,疏通阻滯,或許還可以治療。
《傷損論》曰:夫傷損必須求其源,看其病之輕重,審其損之淺深。凡人一身之間,自頂至足,有斫傷、打傷、跌傷及諸刃傷者皆有之。凡此數證,各有其說。有當先表裡而後服損藥者,為醫者當循其理治之。然醫者意也,不知意者,非良醫也,或者稟性愚昧,不能觀其證之輕重,明其損之淺深,未經表裡通利,先服損藥,誤人多矣。
白話文:
《傷損論》說:由於傷害而造成的損傷必須找出根源,觀察病情的輕重,判斷損傷的淺深。人體從頭到腳,有被刀砍傷、被棍棒打傷、跌傷和各種利器傷者都有。所有這些證狀,各有其說法。有的需要先治表症和裡症,然後服用益氣補血的藥物,醫生必須按此理法治病。然而醫生的良苦用心,不懂的人不瞭解,這種人不是好醫生。或許是資質愚鈍,不能觀察證情的輕重,辨別損傷的淺深,在表裡症狀還沒有通利的情況下,就先服用益氣補血的藥物,這樣誤傷人的例子很多。
有因此痰涎上攻,有因此大小臟腑閉結,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所謂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信哉。凡腦骨傷破不可見風著水,恐成破傷風候。凡腦骨傷碎在硬處可治,若傷在太陽不可治。如傷在髮際,須剪剃去發,看皮破不硬,好用藥敷。凡腦、兩肩及後枕或兩眉有傷可治。
白話文:
有的人因此痰液上沖,有的人因此臟腑閉塞,相差毫釐,結果卻相去千里,這就像古人所說的「醫術不傳三代,就會失傳」,真是可信啊。所有腦神經受傷破裂不能見風、碰水,否則恐怕會變成破傷風。凡腦神經破裂傷在硬處可以治,如果傷在太陽穴就沒法治了。如果傷在髮際,必須剪剃掉頭髮,看看皮破得不嚴重時,用藥敷即可。所有腦、兩肩及後腦或兩眉,有傷是可以治療的。
眼睛傷瞳仁,不碎可治。頭頂心有損則難治。凡鼻兩孔傷凹者可治,血出無妨。齒破傷動者,用蒺藜根燒存性為末,常揩搓之,即牢。結喉傷重,軟喉斷,不可治;以湯與之得入腸者可治;若並出者,不可治。凡手腳骨只一邊斷則可治,若兩手腳骨皆斷者,不可治。肚上被傷,肚皮俱破,腸出外,只腸全斷難醫;傷破而不斷者,皆可治療。
白話文:
-
眼睛傷及瞳仁,但沒有碎裂,可以治癒。如果頭頂心受損,則難以治癒。
-
鼻子的兩個鼻孔受傷凹陷,可以治癒。流出鼻血沒有關係。
-
牙齒斷裂受損,可以用蒺藜根燒成灰,常態擦拭摩擦,就能穩固。
-
結喉受傷嚴重,軟喉斷裂,無法治癒。用湯液灌入,能到達腸子者可以治癒。如果同時從口腔和鼻子流出,則無法治癒。
-
手腳骨頭只有一邊斷裂,可以治癒。如果兩手或兩腳的骨頭都斷裂,則無法治癒。
-
肚子受傷,肚皮完全破裂,腸子掉出來了,只有腸子完全斷裂的情況難以治癒。如果傷口破裂但不完全斷裂,都可以治療。
凡腸出可令病人手搭在醫人肩,隨其左右收起,以麻油潤瘡口整入腹,卻以通關散吹鼻打噴嚏,令腸自入用桑白皮線同皮肉縫合後,以封口藥塗傷處,外以補肌散用雞子清調勻敷貼。若腸上有小損孔,以燈火照之,腸中有氣射燈不可治。凡傷損藥中不可缺少乳香、沒藥,此藥極能散血住痛,不可不知。
白話文:
-
如果腸子脫出,可以讓病人把手搭在醫生的肩膀上,跟著醫生左右一起收起腸子,用麻油潤滑傷口,將腸子完整放回腹中。
-
接著以通關散吹入鼻子,讓病人打噴嚏,幫助腸子自行歸位。
-
最後用桑白皮線將傷口縫合,並塗上封口藥。
-
外敷補肌散,用雞蛋清調勻敷貼。
-
如果腸子上有小破洞,用燈火照射,如果腸子中有氣體射出燈光,則無法治癒。
-
所有治療腸子損傷的藥物中,乳香和沒藥是不可缺少的。這兩種藥物可以散血止痛,非常重要。
凡傷損初次不可便用自然銅,久後方可用之,折骨者便宜用之,若不折骨、不碎骨,則不可用。修合諸損藥,皆要去了。如用自然銅必用火煅,方可服之。然新火者,其火毒與金毒相煽,挾香熱藥毒,雖有接骨之功,燥散之禍甚於刀劍,戒之。凡損傷妙在補氣血,俗工不知,惟要速效,多用自然銅,多成痼疾也。
白話文:
所有外傷損傷初期都不可以使用自然銅,過一陣子之後纔可以。折斷的骨頭,纔可以優先使用。如果是沒有斷骨或碎骨的狀況,就不能使用。修合各種損傷的藥,都要去除毒性。如果使用自然銅,一定要經過火鍛纔可以服用。新鍛造的自然銅,火毒與金毒相互煽動,再與辛溫燥熱藥物的毒性結合,雖然有幫助接骨的效果,但其燥散之禍害比刀劍更甚,要小心。一般損傷的妙方在於補充氣血,庸醫不知道,只求療效快,多用自然銅,結果大多變成慢性疾病。
初傷只用蘇木活血,黃連降火,白朮和中,童便煎服。在下者可下瘀血,但先須補托,在上者宜飲韭汁或和粥吃,切不可飲冷水,血見寒則凝,但一絲血入心即死。
白話文:
遇到剛受傷時,只需要用蘇木活血,黃連降火,白朮和中,用童便煎服即可。瘀血在下焦的人可以下瘀血,但必須先補益和托住氣血,瘀血在上焦的人應該喝韭菜汁或煮粥來喝,切不可喝冷水,血遇冷會凝固,但只要有一絲血進入心臟,就會死亡。
十不治證:系顛撲損傷,或被傷入於肺者,縱未即死,二七難過一;左脅下傷透內者二;腸傷斷一半可醫,全斷者不可治三;小腹下傷內者四;證候繁多者五;脈不實重者六;老人左股壓碎者七;傷破陰子者八;血出盡者九;肩內耳後傷透內者,皆不必用藥。(《得效》)
白話文:
十種無法治癒的病症:
一、嚴重的跌打損傷,或被刀劍刺傷,傷害到肺部,即使暫時沒有死亡,也難以活過兩周。
二、左脅之下被刺傷,傷口貫穿內臟。
三、腸段斷裂,一半可治,全斷不能治。
四、小腹以下被刺傷,傷到內臟。
五、症狀繁多,難以辨別。
六、脈搏虛弱無力。
七、老人的左股骨被壓碎。
八、傷到了陰莖。
九、失血過多。
十、肩內、耳後被傷,傷及內臟。
以上十種病症,都不必用藥治療。(出自《得效》)
馮魯瞻曰:凡跌撲損傷,踒折挫閃,雖由外觸,勢必內傷,氣血凝滯,紅腫或青,痛不可忍,故始須用甘辛溫散,行氣破瘀則痛自退,腫自消,如獨活、白芷、荊芥、防風、川芎、當歸、沒藥、古文錢、鹿角灰、蘇木、赤芍、紅花之類,以水酒煎藥,衝入童便尤妙。及其外傷平復,猶宜滋補氣血筋骨之藥調之。(《錦囊》)
白話文:
馮魯瞻說:凡是跌撲受傷,扭傷挫傷閃失,雖然是外力造成的,但必然會造成內部傷害,氣血凝滯,發紅或發青,疼痛難忍,因此一開始需要使用辛甘溫散的藥物,使氣血運行順暢,瘀血化解,則疼痛自然消失,腫脹自行消退,例如獨活、白芷、荊芥、防風、川芎、當歸、沒藥、古文錢、鹿角灰、蘇木、赤芍、紅花等,用酒水煎藥,加上童便效果更好。等到外傷癒合後,仍宜滋補氣血筋骨的藥物來調理身體。(《錦囊》)
又曰:肢體全仗氣血,傷損必加補養。在上先消瘀血,在下先為補養,更審胃氣,蓋去血過多,脈微欲死,獨參湯加童便接住元氣為急;甚有肢冷脈微者,參、朮、附子大劑挽之,勢與產婦同也。脈來和緩者生,急疾芤者死,宜虛細,不宜數實,切記避風。
白話文:
另外說到:肢體全部依靠氣血,受傷損壞必須加強補養。在上面先消除瘀血,在下面先進行補養,更要審察胃氣,因為失血過多,脈搏微弱快要死亡,獨參湯加上童便接住元氣是急務;有很多肢體冰冷、脈搏微弱的人,參、朮、附子大劑量挽救,情況和產婦一樣。脈搏和緩緩慢的人會生,急促跳動的人會死,宜虛弱細微,不宜數量多而實,切記避開風寒。
陳實功曰:跌撲者有已破、未破之分,亡血、瘀血之別。從高處墮未損皮肉者,必有瘀血流注臟腑,人必昏沉不醒,二便必難,當以大成湯通利二便,其人自蘇,不醒者獨參湯救之。(《正宗》)
白話文:
陳實功說:跌撲傷有已經破皮和未破皮的區分,以及失血和瘀血的區別。從高處摔下來,沒有傷及皮肉的,一定有瘀血流到臟腑,人必定昏沉不醒,大小便一定困難,應當用大成湯通利大小便,人自然就會甦醒,不醒的用獨參湯急救。(《正宗》)
損傷大綱固用藥不可差,而整頓手法尤不可孟浪。今以人之周身,總三百六十五骨節開列於後:人身總有三百六十五骨節,以一百六十五字都關次之,首自鈴骨之上為頭,左右前後至轅骨,以四十九字共關七十二骨。
巔中為都顱骨者一。(有勢,微有髓及有液。)
白話文:
損傷大體的骨骼一定要用藥治療才能治好,而調整手法尤其不可以粗心大意。現在以人的全身,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骨節列舉如下:人體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骨節,用一百六十五個字都關聯起來,首先從頭頂的鈴骨開始,前後左右到轅骨,用四十九個字總共關聯了七十二個骨頭。
次顱為髏骨者一。(有勢,微有髓。)髏前為頂威骨者一。(微有髓,女人無此骨。)髏後為腦骨者一。(有勢,微有髓。)腦左為枕骨者一。(有勢無液。)枕就之中附下為天蓋骨者一。(下為肺系之本。)蓋骨之後為天柱骨者一。(下屬脊窳有髓。)蓋前為言骨者一。(言上覆合於髏骨,有勢無髓。
白話文:
- 枕骨:位於後腦勺,形狀似枕頭,沒有血脈。
- 頭骨:位於頭蓋骨上部,形狀似碗,有肌肉,有少量骨髓。
- 顱骨:位於頭骨前部,形狀似突起的額頭,有肌肉,有少量骨髓。
- 腦骨:位於頭骨後部,形狀似碗,有肌肉,有少量骨髓。
- 天蓋骨:位於頭蓋骨中央偏後,形狀似蓋子,下面與肺臟相通。
- 天柱骨:位於頭蓋骨後部,形狀似柱子,下面連著脊椎,有骨髓。
- 言骨:位於頭蓋骨前部,形狀似嘴巴,覆蓋在頭骨上,有肌肉,沒有骨髓。
白話文:
頭頂上部是頭骨,形狀像碗,上面有肌肉,裡面含有一些骨髓。頭骨前部是顱骨,形狀像突出的額頭,上面有肌肉,裡面也含有一些骨髓。頭骨後部是腦骨,形狀也像碗,上面有肌肉,裡面含有一些骨髓。頭蓋骨中央偏後是天蓋骨,形狀像蓋子,下方與肺臟相連。頭蓋骨後部是天柱骨,形狀像柱子,下方連接著脊椎,裡面有骨髓。頭蓋骨前部是言骨,形狀像嘴巴,覆蓋在頭骨上,上面有肌肉,裡面沒有骨髓。
)言下為舌本骨者左右各二。(有熱,無髓。)髏前為囟骨者一。(無勢無髓。)囟下為伏委骨者一。(俚人訛為伏犀骨者是也。無勢無髓。)伏委之下為俊骨者一。(附下即眉宇之分也。無勢無髓。)眉上左為天賢骨者一。(無勢無髓。)眉上右為天貴骨者一。(眉上直目睛也。
無勢無髓。)
白話文:
舌頭下方為舌骨,左右各兩塊。(舌骨有熱度,但沒有骨髓。)額頭前方的骨頭為囟骨,只有一塊。(囟骨沒有熱度,也沒有骨髓。)囟骨下方為伏委骨,只有一塊。(有的人錯誤地將其稱為伏犀骨。伏委骨沒有熱度,也沒有骨髓。)伏委骨下方為俊骨,只有一塊。(俊骨緊貼著下面,也就是眉毛和發際線的交界處。俊骨沒有熱度,也沒有骨髓。)左眉毛的上方為天賢骨,只有一塊。(天賢骨沒有熱度,也沒有骨髓。)右眉毛的上方為天貴骨,只有一塊。(天貴骨在眉毛上方,眉毛上直向上額頭的方向就是天貴骨的方向。)
左睛之上為智宮骨者一。(無勢無髓。)右睛之上命門骨者一。(無勢無髓。兩睛之下中為鼻。)鼻之前為梁骨者一。(無勢無髓。)梁之左為顴骨者一。(有勢無髓。)梁之右為糺骨者一。(有勢無髓。)梁之端為嵩柱骨者一。(無勢無髓。)左耳為司正骨者一。(無勢無髓。
白話文:
-
左眼上面是智宮骨,只有一塊。這塊骨頭沒有突起也沒有骨髓。
-
右眼上面是命門骨,也只有一塊。這塊骨頭也沒有突起也沒有骨髓。
-
左右兩個眼睛中間偏下是鼻子。
-
鼻子前面是梁骨,只有一塊。這塊骨頭也沒有突起也沒有骨髓。
-
梁骨的左邊是顴骨,只有一塊。這塊骨頭有突起但沒有骨髓。
-
梁骨的右邊是糺骨,只有一塊。這塊骨頭有突起但沒有骨髓。
-
梁骨的最上面是嵩柱骨,只有一塊。這塊骨頭也沒有突起也沒有骨髓。
-
左耳朵是司正骨,只有一塊。這塊骨頭也沒有突起也沒有骨髓。
)右耳為納邪骨者一。(無勢無髓。)正邪之後為完骨者左右共二。(無勢無髓。)正邪之上附內為嚏骨者一。(無勢少涎。)嚏後之上為通骨者左右前後共四。(有勢少液。)嚏上為䥱骨者一。(無勢多液,其䥱後連屬為頷也。)左頷為乘骨者一。(有勢多液。)右頷為車骨者一。
白話文:
-
右耳:納邪骨。沒有皮膜和髓。
-
正骨和邪骨之後:完骨。左右共有兩塊。沒有皮膜和髓。
-
正骨和邪骨之上,附著在內部:嚏骨。一塊。沒有皮膜,很少涎液。
-
嚏骨之後的上方:通骨。左右、前後共有四塊。有皮膜,很少液體。
-
嚏骨的上方:䥱骨。一塊。沒有皮膜,很多液體。䥱骨之後連接著下巴。
-
左下巴:乘骨。一塊。有皮膜,很多液體。
-
右下巴:車骨。一塊。
(有勢多液。)乘車之後為轅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乘車上下出齒牙三十六事。(無勢無髓。庸下就少則不滿其數。)
復次,鈴骨之下為膻中左右前後至蓧,以四十字關九十七骨。
白話文:
(有形狀多液體。)車兩側的轅骨,一左一右共有兩條。(有形狀有液體。)車輛上下共三十六個出齒牙。(沒有形狀沒有髓。庸俗的人,少則達不到這個數目。)
轅骨之下左右為鈴骨者二。(多液。)鈴中為會厭骨者一。(無勢無髓。)鈴骨之下為咽骨者左、中及右共三。(無髓。)嚥下為喉骨者左、中及右共三。(無髓。)喉下為嚨骨者環次共十事。(無髓。)嚨下之內為肺系骨者累累然共十二。(無勢無髓。)肺系之後為谷骨者一。
白話文:
在轅骨的下面左右兩側是鈴骨,共有兩個。(裡面含有豐富的體液。)鈴骨的中央是會厭骨,共一個。(沒有特定的形狀和骨髓。)鈴骨的下面是咽骨,左右各一個,中間一個,共三個。(沒有骨髓。)嚥下去就是喉骨,左右各一個,中間一個,共三個。(沒有骨髓。)喉嚨下面是嚨骨,環狀骨和次等骨,共十個。(沒有骨髓。)嚨骨的內側是肺系骨,一個接一個,共有十二個。(沒有特定的形狀和骨髓。)肺系骨的後面是谷骨,共一個。
(無髓。)谷下為㿠道骨者左右共二。(無髓。)嚨外次下為順骨者八。(少液。)順骨之端為順隱骨者八。(少液。)順下之左為洞骨者一。(女人無此。)順下之右為棚骨者一。(女人無此。)洞棚之下中央為𩩲骭骨者一。(無髓。俚人呼為鳩尾。)𩩲骭直下為天樞骨者一。
白話文:
(沒有骨髓。)胃的下方是㿠道骨,左右各有兩塊。(沒有骨髓。)喉嚨外側、較低一點的地方是順骨,共有八塊。(少許液體。)順骨的末端是順隱骨,共有八塊。(少許液體。)順骨的下方,在左邊的是洞骨,有一塊。(女人沒有這塊骨頭。)順骨的下方,在右邊的是棚骨,有一塊。(女人沒有這塊骨頭。)洞骨和棚骨的下方,在中央的是骭骨,只有一塊。(沒有骨髓。老百姓稱它為鳩尾。)骭骨筆直地往下是天樞骨,只有一塊。
(無髓。)鈴下之左右為缺盆骨二。(有勢多液。)左缺盆之前為下厭骨者一。(無髓。)右缺盆前之下為分饍骨者一。(無髓。)厭善之後附下為倉骨者一。(無髓。)倉之下左右為髎骨者共八。(有勢無液。)髎之下左為胸骨者一。(男子此骨大者好勇。)
白話文:
(沒有骨髓。)耳垂下方左右兩側的骨頭,叫做缺盆骨,共有兩塊。(有孔洞且液體較多。)左邊缺盆骨前面,叫做下厭骨,只有一塊。(沒有骨髓。)右邊缺盆骨前面下方,叫做分饍骨,只有一塊。(沒有骨髓。)下厭骨後下方,叫做倉骨,只有一塊。(沒有骨髓。)倉骨下方左右兩側,叫做髎骨,共有八塊。(有孔洞但沒有液體。)髎骨下方左側,叫做胸骨,只有一塊。(男性的這塊骨頭大,就表示他勇敢。)
髎之下右為蕩骨者一。(女人此骨大者則丈夫)胸之下為烏骨者一。(男子此骨滿者發早白。)蕩之下為臆骨者一。(此骨高多訛妄。)鈴中之後為脊窳骨者共二十二。(上接天柱,有髓。)脊窳次下為大動骨者一。(上通天柱,共二十四椎。)大動之端為歸下骨者一。(道家謂之尾閭。
白話文:
在髎的位置下面右側有一根叫做蕩骨的骨頭。(如果是女性,這根骨頭會較大;如果是男性,這根骨頭若是豐滿,就會早白。)蕩骨下面有一根叫做臆骨的骨頭。(這根骨頭高而且多有歪斜的情況。)鈴中之後有二十二根脊窳骨。(這些骨頭上面連接天柱,內部有髓。)脊窳下面有一根叫做大動骨的骨頭。(這根骨頭上面連接天柱,共有二十四個椎。)大動骨的末端有一根叫做歸下骨的骨頭。(道家稱之為尾閭。)
)歸下之後為篡骨者一。(此骨能限精液。)歸下之前為蓧骨者一。(此處薄者多處貧下。)
復次,缺盆之下左右至襯骨,以二十五字關六十骨。(此下只分兩手臂至十指之端眾骨。)
白話文:
歸到下面之後有一塊篡骨。(這塊骨頭能夠限制精液。)歸到下面之前有一塊蓧骨。(這個地方骨骼較薄的人通常比較貧窮低微。)
另外,從缺盆往下到左右襯骨,這裡包含了六十塊骨頭的二十五字描述。(接下來只分述兩手臂直到十指末端的眾多骨頭。)
支其缺盆之後為傴甲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傴甲之端為甲隱骨者左右共二。(此骨長則至賢。)前支缺盆為飛動骨者左右共二。(此骨薄病痱緩。)次飛動之左為龍臑骨者一。(有勢無髓無液。)次飛動之右為虎沖骨者一。(有勢無髓無液。)龍臑之下為龍本骨者一。
白話文:
支離缺盆骨的左右各有兩塊。(有氣勢,液體較多。)缺盆骨邊緣的骨頭,名叫甲隱骨,左右各兩塊。(此骨骼長的人則智慧過人。)支離缺盆骨的前方,有飛動骨,左右各兩塊。(此骨骼較薄,容易出毛病,血脈流動緩慢。)在飛動骨的左邊有龍臑骨,只有一塊。(有氣勢,但沒有骨髓和液體。)在飛動骨的右邊有虎沖骨,只有一塊。(有氣勢,但沒有骨髓和液體。)在龍臑骨的下方有龍本骨,只有一塊。
(有勢有髓。)虎沖之下為虎端骨者一。(有勢有髓。)本端之下為腕也。龍本上內為進賢骨者一。(男人此骨隆為名臣。)虎端上內為及爵骨者一。(女人此骨高為命婦。)腕前左右為上力骨者共八。(有勢多液。)次上力為駐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多液。)次駐骨為搦骨者左右共十。
白話文:
(有氣勢而且有骨髓。)虎沖之下,有一塊骨頭叫「虎端骨」。(有氣勢而且有骨髓。)「虎端」以下的部位,就是腕部。「龍本」的上內側,有一塊骨頭叫「進賢骨」。(男人這種骨頭隆起,是名臣的徵兆。)「虎端」上內側,有一塊骨頭叫「及爵骨」。(女人這種骨頭高起,是命婦的徵兆。)腕部的前左右側,有八塊骨頭,叫做「上力骨」。(有氣勢而且液體充足。)「上力骨」下面,有十塊骨頭,叫做「駐骨」。(有氣勢而且液體充足。)「駐骨」下面,有十塊骨頭,叫做「搦骨」。
(有勢多液。)次搦骨為助勢骨者左右共十。(右助外為甲,左助外為爪。)爪甲之下各有襯骨左右共十。(無勢無液。)
白話文:
(如果)有形勢,加上液體或者血液。(然後)再取骨輔助,意即左右共十塊。(右邊有形勢的稱為“甲”,左邊有形勢的稱為“爪”。)“爪”和“甲”的下面各有襯骨,左右共十塊。(如果)沒有形勢,也沒有液體。
復次,𩩲骭之下左右前後至初步,以五十一字關一百三十六骨,此下至兩乳下分左右,自兩足心眾骨所會處也。
白話文:
再次,從小腿開始,無論左右前後到第一步,用五十一個字描述了一百三十六塊骨骼。這部分往下一直到兩側乳房下方,是兩腳心所有骨骼相連接的地方。
𩩲骭之下為心蔽骨者一。(無髓。)𩩲骭之左名為脅骨者上下共十二。(居小腸之分也。)左脅之端,各有脅隱骨者分次亦十二。(無髓。)脅骨之下為季脅骨者共二。(多液。)季脅之端為季隱骨者共二。(無髓。)𩩲骭之右為肘骨者共十二。(處大腸之分也。)肘骨之下為䏚肋骨者共二。
白話文:
在肩胛骨的下面,有一塊骨頭叫做心蔽骨。(沒有骨髓。)
在肩胛骨的左側,有十二塊骨頭叫做脅骨。(位於小腸的部位。)
在左脅端的部位,有十二塊骨頭叫做脅隱骨。(沒有骨髓。)
在脅骨的下面,有兩塊骨頭叫做季脅骨。(有許多液體。)
在季脅的端部,有兩塊骨頭叫做季隱骨。(沒有骨髓。)
在肩胛骨的右側,有十二塊骨頭叫做肘骨。(位於大腸的部位。)
在肘骨的下面,有兩塊骨頭叫做䏚肋骨。
(各無隱骨,惟獸有之。)右肋之端為肘隱骨者共十二。(無髓。)蓧骨之前為大橫骨者一。(有勢少髓。)橫骨之前為白環骨者共二。(有勢有液。)白環之前為內輔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內輔之後為骸關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骸關之下為犍骨者左右共二。
白話文:
各處都沒有隱骨,只有獸有。右肋的末端是肘隱骨,共有十二塊。(沒有骨髓。)肘骨之前是大橫骨,一塊。(有骨勢,很少骨髓。)橫骨之前是白環骨,共有兩塊。(有骨勢,有液體。)白環之前是內輔骨,左右共有兩塊。(有骨勢,有液體。)內輔之後是骸關骨,左右共有兩塊。(有骨勢,有液體。)骸關之下是犍骨,左右共有兩塊。
(有勢有液。)犍骨之下為髀樞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髓。)髀樞下端膝蓋骨者左右共二。(無勢多液。)膝蓋左右各有俠升骨者共二。(有勢多液。)髀樞之下為胻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髓。)胻骨之外為輔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胻骨之下為立骨者左右共二。
白話文:
(有皮、有肉的地方。)股骨的下端為膝蓋骨,左右共有兩個。(有皮、多骨的。)膝蓋骨的下端是膝蓋骨,左右共有兩個。(沒有皮、多液體的地方。)膝蓋的左右各有一個“膝蓋骨”,左右共有兩個。(有皮、多液體的地方。)膝蓋骨的下端是胲骨,左右共有兩個。(有皮、多骨的。)胲骨的下面是骨頭,左右共有兩個。(有皮、有液體的地方。)胲骨的下端是“立骨”,左右共有兩個。
(有勢有液。)立骨左右各有內外踝骨者共四。(有勢少液。)踝骨之前各有下力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多液。)踝骨之後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少液。)下力之前各有釋欹骨者共十。(有勢。)釋欹之前各有起僕骨者共十。(有勢。)起僕之前各有平助骨者左右各十。
白話文:
(有形狀、有液體。),小腿骨左右兩邊各有內外踝骨,共四個。(有形狀、液體少。)踝骨的前面分別有下力骨,左右兩邊共十個。(有形狀、液體多。)踝骨的後面分別有京骨,左右兩邊共兩個。(有形狀、液體少。)下力骨的前面分別有釋欹骨,共十個。(有形狀。)釋欹骨的前面分別有起僕骨,共十個。(有形狀。)起僕骨的前面分別有平助骨,左右兩邊各十個。
(有勢。)平助之前各有襯甲骨者左右各十。(無勢少液。)釋欹兩旁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起僕之下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有勢無髓有液,女人則無此骨。)
白話文:
(有勢。)平助之前(腦袋後部)各有襯甲骨者,左右一共十個骨頭。(無勢少液。)釋欹的兩旁(肩頸)各有核骨者,左右一共四個骨頭。(有勢多液。)起僕之下各有初步骨者,左右一共四個骨頭。(有勢無髓有液,女人則沒有這種骨頭。)
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天地相乘,惟人至靈,其女人則無頂威、骨洞、右棚及初步等五骨,止有三百六十骨。又男子女人一百九十骨,或隱或襯,或無髓勢,餘二百五十六骨並有髓液,以藏諸筋,以會諸脈,溪谷相需而成身形,謂之四大,此骨度之常也。
凡醫跌打損傷者,忌用蔥,若用蔥雖醫好,遇天陰傷處必發損作痛。(梁偉士。)
白話文:
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塊骨頭,天地相乘而形成,只有人是最靈活的。但是,女性沒有頭頂骨、骨洞、右棚骨和錙骨等五塊骨頭,只有三百六十塊骨頭。同時,男女都各有九十塊骨頭,有些骨頭是隱藏的或不規則的,或沒有骨髓。剩下的二百五十六塊骨頭都有骨髓,裡面儲藏著筋脈,並與各種脈絡相連。這些骨頭就像峽谷一樣,互相支撐著身體,這就是所謂的「四大骨」。這是骨骼的正常構造。
《可法良規》云:凡傷損之證,乃有形器物所傷,為筋骨受病,當從論。蓋血得熱則妄行,其害甚速,須先伐肝火,清運火,砭患處,和經絡,則瘀血不致泛注,肌肉不致遍潰;次則壯脾胃,進飲食,生血氣,降陰火,則瘀血易於腐潰,新肉易於收斂,此要法也。若用克伐之劑,虛者益虛,滯者益滯,禍不旋踵矣。(論瘀血走注。)
白話文:
《可法良規》中說:凡是受傷損傷的證狀,是指有形的器物所傷,導致筋骨受病,應該從這個角度來討論。因為血得到熱就會妄行,其傷害非常快,必須先伐肝火,清運火,砭患處,和經絡,這樣瘀血就不會泛濫,肌肉就不會遍佈潰爛;其次是壯脾胃,進飲食,生血氣,降陰火,這樣瘀血容易腐潰,新肉容易收斂,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如果使用克伐之劑,虛者更加虛弱,滯者更加滯塞,禍害就會接踵而來。(討論瘀血走注。)
又云:凡傷損之證,若棍撲重者,患處雖不破,其肉則死矣。蓋內肉糜爛與瘀血相和,如皮囊盛糊,然其輕者,瘀血必深蓄於內,宜急砭刺,即投大補之劑,否則大熱煩躁,頭目脹痛,牙關緊急,殊類破傷風證,此瘀穢內作而然也,急刺之,諸證悉退。
白話文:
此外,又說:凡是遭到外傷的證狀,若是棍棒重擊,患處雖然沒有破損,但其中的肉已經死掉了。這是因為內部肉爛與瘀血相混合,就像皮囊裡面裝滿糊糊一樣。而那些較輕的,瘀血一定深藏在內部,應該儘快用針灸刺破,並且服用大補的藥劑。否則,就會出現大熱煩躁、頭脹痛、牙關緊閉的症狀,非常類似破傷風的徵兆。這是因為瘀穢在內部作祟而造成的。趕快針灸刺破,各種症狀都會消失。
若刺破之後,或有發熱惡寒,口乾作渴,怔忡驚悸,寤寐不寧,牙關緊急,目赤頭痛,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氣短喘促,遺尿手撒,身熱脈大,按之如無,身熱不欲近衣,或欲投水,或惡寒而脈浮大,重按微細,衣厚仍寒,此氣血挾虛使然也。皆宜參、耆、歸、術之類急補之,如不應,速加附子,緩則不救,或手足逆冷,肚腹疼痛,瀉利腸鳴,飲食不入,呃逆嘔吐,此寒氣乘虛而然也,治法同前用藥。如有汗而不惡寒,或無汗而惡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張,頸項勁強,乃血氣虛而發痙也。
白話文:
如果針刺之後,出現發熱惡寒、口乾口渴、神志恍惚、驚慌不安、睡不好、牙關緊閉、眼睛發紅、頭痛、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氣短喘促、小便失禁、身體發熱脈搏強健,按壓時卻感覺不到,身體發熱卻不喜歡穿衣服,或者想投水,或者怕冷,脈搏浮大,用力按壓很微弱,穿很多衣服還是很冷,這都是氣血虛弱,導致虛火上升的緣故。都應該用人參、黨參、黃耆、當歸、白朮這類藥材急補。如果沒有效果,快速加入附子,不然就來不及了。或者手腳冰冷,肚子疼痛,腹瀉腸鳴,吃不下東西,打嗝嘔吐,這是寒氣乘虛而入造成的,治療方法和前面一樣。如果出汗卻不怕冷,或者不出汗卻怕冷,嘴巴緊閉腳冷,腰背反張,頸項僵硬,這是血氣虛弱所引起的痙攣。
治法亦同前用藥,少佐見證之劑,此痙證往往誤投風藥,以致不起者多矣。若果是破傷風證,亦系元氣耗損,外邪乘虛而致,皆宜峻補先固其本為善。妄投風藥,禍如反掌,治者不可不察。(論瘀穢內焮。)
白話文:
治療方法和以前開藥的方式一樣,再加上診斷的藥方,這種痙攣的證狀往往誤投了驅風的藥,導致無法恢復的患者很多。如果確實是破傷風症狀,也是因為元氣耗損,外邪趁虛而入,都應該以峻補的方法先鞏固其體質。錯誤地投下驅風的藥,就會像翻掌一樣地造成禍害,治病的醫生不可以不注意。
又云:傷損之證,若內積瘀血,焮熱宜砭刺,不知砭刺則外皮炙乾,縮急堅硬,已連好肉,不能腐爛,益加脹痛,俗名丁痂皮是也。以致瘀穢難出,治者因將死肉盡行割去,瘡口開張,反難腐潰,怯弱之人,多成破傷風證,以致不救。若杖後刺去瘀穢,塗以神效當歸膏,投以參、朮、歸、耆、地黃之類,諸證即退,死肉即潰,疔痂不結,所潰亦淺,生肌之際,亦不結痂,自免皺結之痛。(論疔痂皮。
白話文:
又說:因外力傷害導致的症狀,如果頭腦和致命部位受創太嚴重,昏迷很長時間,就要趕快用蔥白切碎搗爛,炒熱敷在患處,稍微冷了再用熱的敷,大多數人會醒過來。醒來後身體疼痛,肌肉受傷,應該調養氣血。如果腹部疼痛,不能用手靠近,那是瘀血停滯造成的。不能瀉下,應該用花蕊石散內服化瘀,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術補氣託扶。
又云:凡損傷之證,若有瘀血內凝,致大小便不通,若用硝黃苦寒之劑下之,血愈凝而不下,益加脹滿,命在須臾,急用木香、肉桂末二三錢,以熱酒灌之,血下乃生,不下即死。如怯弱之人,欲用硝黃,加木香、肉桂同煎益善,蓋假其熱以行其寒也。(論瘀血便秘。)
白話文:
又說:凡是損傷的證狀,如果有瘀血內凝,導致大小便不通,如果使用硝石和黃連的苦寒藥物來下瀉,瘀血會更加凝固而不能下瀉,更加脹滿,性命危在旦夕,趕緊使用木香、肉桂末二三錢,用熱酒灌服,瘀血下瀉才能存活,不下瀉就會死亡。如果是體弱的人,想要使用硝石和黃連,加入木香、肉桂同煎服用更好,這是藉助熱藥來引導寒藥的作用。(論述瘀血便祕。)
又云:凡傷損之證,若誤飲冷水,瘀血凝滯,氣道不通,或血上逆,多致不救,若入於心即死。急飲童便熱酒以和之。若患重而瘀血不易散者,更和以辛溫之劑,睡臥要上身墊高,不時喚醒,勿令熟睡則血庶不上逆,故患重之人,多為逆血填塞胸間,或閉塞氣道,咽喉口鼻不得出入而死。(論瘀血氣閉上逆。)
白話文:
此外還提到:凡是受傷的症狀,如果誤喝冷水,瘀血凝結不通暢,氣道不通暢,或是血往上逆流,多數情況下都搶救不過來,如果進入到心臟就死亡了。可以用童子尿、熱酒急救,使症狀得以緩解。如果病情嚴重且瘀血很難消散的患者,要再加入辛溫的藥劑共同使用,平時睡覺上半身要墊高,不時叫醒病人,不要讓病人睡熟,這樣血氣就不容易往上逆流,因此,病情嚴重的人通常都是逆血塞住胸部,或阻塞氣道,咽喉口鼻不能呼吸而死的。(論述瘀血、氣閉、血氣上逆。)
又云:凡損傷之證,大便秘結。若是出血過多而秘結,此大腸血虛火熾,乾燥而不通耳。不可輕用硝黃峻利之劑,宜用潤腸丸,以四物湯送下,或豬膽導法為善。(論血虛便秘。)
白話文:
此外,凡是損傷的證狀,都會導致大便不通。若是出血過多而造成便祕,這是因為大腸血虛火熱,導致乾燥不通暢。不要輕易使用硝石、雄黃等激烈攻下的藥物,應該使用潤腸丸,以四物湯送服,或使用豬膽汁導法來治療,會比較妥當。(論述血虛便祕。)
又云:凡傷損之證,胸脅肚腹作痛,按之痛甚者,瘀血在內也,大承氣湯下之;既下而腹痛不止,按之亦痛者,瘀尚未盡也,四物湯加穿山甲、牛膝補而行之。若腹仍痛,按之卻不痛者,血虛也,四物湯加參、耆、白朮補而和之。若下後脾胃受傷而腹痛者,變證為主;下後寒氣乘虛而腹痛者,溫中益氣湯為主;下後昏憒而出汗者,虛極而變證也,獨參湯補之,未應急以大劑人參附子主之,緩則不救。下後嘔吐瀉泄,手足厥冷,或指甲青黑者,虛寒之甚也,附子理中湯主之,緩亦不治。
白話文:
再說,凡是損傷造成的症狀,胸脅肚腹疼痛,按壓時疼痛加重,是瘀血在內,用大承氣湯治療;已經治療後而腹痛不止,按壓也痛,是瘀血尚未盡除,用四物湯加穿山甲、牛膝來補益和促進瘀血的排出。如果腹痛仍然存在,按壓時卻不痛,是血虛,用四物湯加黨參、黃耆、白朮來補益和調和。如果治療後脾胃受到損傷而腹痛,是變證為主;治療後寒氣乘虛而腹痛,溫中益氣湯為主;治療後昏憒而出汗,是虛極而變證,用獨參湯補益,若不及時用大劑量的人參附子為主藥,緩慢治療則不治。治療後嘔吐瀉泄,手腳冰冷,或指甲青黑,是虛寒到了極點,用附子理中湯治療,緩慢治療也不治。
若口噤手撒,遺尿痰盛,或冰片體冷,汗出昏憒,氣血虛極之壞證也,非參附湯不能救,誤作風治者必死。(論胸腹作痛。)
白話文:
如果口部緊閉、手部散開、尿液無意識的排出、痰液增多,或者身體冰冷,以至於汗水大量排出,導致昏迷與神志不清,這是氣血非常虛弱,病情危重的症狀,不是參附湯沒辦法醫治,若誤用了風症的治療方法,必定會死亡。(關於胸部和腹部疼痛的討論。)
又云:凡傷損之證,若脅脹痛,脈數浮無力,以手按之,反不脹痛者,此血虛而肝脹也,宜四物湯加參、苓、青皮、甘草治之。若胸脅脹悶或作痛者,按之亦然,左關脈洪而有力者,此怒氣傷肝之證也,以小柴胡湯加芎、歸、青皮、赤芍、桔梗、枳殼治之。若胸脅作脹,按之則愈痛者,乃瘀血蓄肝之證也,急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青皮治之。
白話文:
古人說,凡是受傷損傷的症狀,如果感到脅肋脹痛,脈象數而浮且無力,用手按壓反而不痛,這是血虛導致肝臟脹滿,應該用四物湯加入人參、茯苓、青皮、甘草來治療。如果胸脅脹悶或疼痛,按壓也一樣,而且左關脈洪大有力,這是怒氣傷肝的症狀,應該用小柴胡湯加入川芎、當歸、青皮、赤芍、桔梗、枳殼來治療。如果胸脅脹滿,按壓反而更痛,這是瘀血積聚在肝臟的症狀,應該緊急使用四物湯加入桃仁、紅花、青皮來治療。
蓋證不必論其受責之輕重,問其患處去血之曾否,但被人扭按甚重,蹉跌撲地,努力恚怒,以傷其氣血,瘀血歸肝,多致前證,甚則胸脅氣逆,脹滿不通,或血溢口鼻,卒至不救。蓋打撲墜墮,惡血宜砭不宜留,況十二經絡之血生於心,藏於肝,統於脾,小腹與脅皆肝經部位,惡血蓄而不行,必生脹滿,疼痛,自汗,法當破血生血,清厥陰肝經則善。(論脅脹痛。
作膿而痛者托之,膿焮而痛者開之。切不可概用苦寒,以致復傷脾胃也。(論患處作痛。)
白話文:
又說:凡是外傷損傷的症狀,多會出現患處疼痛的情況。
如果出血過多而疼痛的,是血虛火盛造成的,應當用甘寒的藥物來清虛火,用甘溫的藥物來養脾氣。
如果汗出過多而疼痛的,是肝木火盛造成的,應當用辛涼的藥物來清肝火,用甘寒的藥物來生肝血。
如果筋骨受傷而疼痛的,應當針對正氣來治療;如果肌肉受傷而疼痛的,應當調補正氣;
如果氣逆血逆而疼痛的,應當順氣補血;如果氣血虛弱而疼痛的,應當溫補。
如果是熱引起的疼痛則清熱降溫,如果是寒引起的疼痛則溫補,如果是陰虛火熱引起的疼痛則用補陰藥物,如果是脾氣虛弱引起的疼痛則用補脾藥物。
又云:傷損之證,如所傷之處痛至四五日不減者,或至一二日方痛者,皆作膿也,不必用止痛之藥,但宜托裡之劑,以速其潰,膿去則痛止。若頭目所傷作膿,焮赤作痛者,膿出痛亦自止。其或頭痛而時作時止者,血虛而痛也,非傷也。若頭痛而兼眩者,火也,痰也,氣虛也,木旺也,不可作寒治也。
白話文:
又說:若受傷損傷的部位疼痛四五天還不減輕,或是過一兩天才疼痛,都是因為化膿了。這時不必用止痛藥,只宜用託裡生肌的藥,讓膿液儘快排出,膿液排出了,疼痛自然就會停止。如果頭部受傷化膿,傷口紅腫疼痛,膿液排出後,疼痛也會自然停止。有時候頭痛,有時不痛,這是因為血虛引起的疼痛,不是外傷引起的。如果有頭痛兼眩暈,可能是因為火盛、痰多、氣虛、肝火旺盛引起的,不能用寒涼藥物治療。
又云:凡傷損之證,肉死而不潰,或惡寒而不潰者,宜補陽氣。發熱而不潰者,宜益陰血。或因作痛,或因峻劑而不潰者,宜和養脾胃。或因失血,或因汗多而不潰者,宜大補氣血。其外面皮黑堅硬而不潰者,內火蒸炙而然也,內服益陰血,制陽火之劑;外塗當歸膏以潤之,則自潰也。
白話文:
有人說,凡是傷損導致肉體壞死而不潰爛,或者畏寒而不潰爛的,應該補陽氣;如果發熱而不潰爛的,應該滋養陰血。也有可能是因為疼痛,或者因為藥物過於猛烈而導致不潰爛的,這就需要調理脾胃。也有可能是因為失血,或者出汗過多而導致不潰爛的,就需要大力補益氣血。如果傷口表面皮膚黑硬不潰爛,這是內火蒸灼所致,需要內服滋陰降火藥物,外塗當歸膏潤澤,這樣傷口就會自然潰爛。
大抵脾胃主肌肉,腐潰生肌,全在脾胃氣血兩旺,倘治者不識病機,失於補助,故有死肉不能潰而死者;有死肉已潰,新肉不能生而死者;有死肉潰,新肉生,瘡口久不能斂而死者,此三者皆失於不預為補益耳。(論死肉不潰。)
白話文:
脾胃主要掌管肌肉,如果發生腐爛潰瘍,想要生出新肉,完全取決於脾胃氣血是否旺盛。如果醫生在診治時,不懂得病情形成的原因,而沒有及時進補氣血,那麼就會有以下三種情況:一種是死肉無法潰爛而死;一種是死肉已經潰爛,但新肉無法生長而死;一種是死肉潰爛,新肉生長出來,但是瘡口長時間無法收斂而死。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醫生沒有及時進補氣血造成的。(論死肉不潰。)
又云:凡傷損之證,若焮痛而肌肉不生者,火盛也;日晡作熱而不生者,血虛也;食少體倦而不生者,脾胃虛也;膿水清稀而不生者,氣血虛也;忌敷生肌長肉之藥,恐反助其邪也。若膿多而臭穢者邪火也,脈洪大而作渴者,其氣虛而邪氣實也,斯為難治。大抵傷損證候,內無瘀血即當補脾,脾氣得補則肉傷者自愈,肉死者自潰,新肉易生,瘡口易合,故云脾健則肉自生。切不可偏用寒涼克伐之劑,復傷元氣,致不能生肌收斂,雖行補益,緩不濟事矣。
(論新肉不生。)
白話文:
又說:凡是受傷的證候,若是有熱痛,肌肉不長的,是火氣太旺的緣故;每天下午發熱不長的,是血氣不足的緣故;飲食減少,身體倦怠不長的,是脾胃虛弱的緣故;膿水清稀不長的,是氣血虛弱的緣故。忌用敷生肌長肉的藥物,恐怕反而助長了邪氣。若是膿液多而帶有臭味,是邪火所致,脈搏洪大而口渴者,是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這種情況就難治了。大體上,受傷的證候,如果內在無瘀血,理當補脾,脾氣一補,肉傷就能自愈,壞死之肉能自行脫落,新肉也易生,創口也易收合,所以說脾健則肉自生。切勿偏用寒涼克伐的藥劑,進一步傷害元氣,導致不能生肌收斂,即使行補益之法,也難見成效。
又云:凡傷損之證,若壅腫不退,或色黯不消,元氣虛也,宜補之;青腫脹痛,按之復起,膿瘀內滯也,宜針之。經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是也。當以六君子湯加芎、歸,培養脾胃元氣,則青腫益消,瘀滯自散,膿穢自出。苟服克伐涼劑,虛其氣血,益腫、益青、益潰也。
白話文:
又說:凡是受傷損傷的症狀,如果腫脹不消退,或是顏色暗沉不消退,這是元氣虛弱的緣故,應該要給予補益。如果腫脹疼痛,按壓之後又復發,這是膿瘀滯留在體內,應該用針灸來治療。經典提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就是這個道理。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芎、歸,來培養脾胃元氣,這樣腫脹就會消退,瘀滯會自然散開,膿穢也會自動排出。如果服用克伐涼性的藥劑,虛耗氣血,腫脹、青色腫脹、潰爛都會加重。
若敷貼寒涼等藥,則寒氣入里,墜道自壅,瘀血益凝,運氣不至,近死不遠。雖壯實之人,亦寒氣生熱,肉腐深大,氣血衰敗,肌肉無由以生,欲望其腫青退,而潰處收斂抑難矣。(論青腫不消。)
白話文:
如果敷貼寒涼之類的藥物,寒氣就會侵入人體,經絡堵塞,淤血更加凝固,氣血不通,很快就會死亡。即使是強壯的人,寒氣也會生熱,肌肉腐爛深大,氣血衰敗,肌肉無法生長。想要腫脹青紫消退,潰爛的地方收斂癒合是很困難的。(這是討論腫脹不消的情況。)
又云:凡傷損之證,若骨已接,骱已入,其腫不消者,此元氣怯弱也。怯弱即不能運散,瘀滯益凝故也。經云:壯者氣行則愈,怯者則著而為病。惟補中益氣湯滋陰助陽,內服十全大補湯,外敷黑龍散,或蔥熨之法,則運氣健旺,瘀血自救,腫痛自消。若投行氣破血之劑,則元氣愈怯,運氣愈滯,患在骨骸及血氣罕到之處,最難調治,尤忌寒涼克伐之藥。(論腫痛不消。
白話文:
又說:凡是外傷出血不止的病症,是木火(肝火)熾盛,血熱流動錯亂而所致,應清肝火、養肝血。如果中氣虛弱,血無所依靠而妄行者,應補中益氣,使血各歸其經。如果陽氣衰弱,不能把血攝歸其經,以致血出不止,以「獨參湯」加炮姜治之,如果沒有效果,則急加附子。如果血積於胃而嘔血,以「四物湯」加上童便拌炒的山梔、薑汁治之。
若因怒氣傷肝而嘔血者,亦治以前藥,更加柴胡、黃芩以清之。如脈大發熱喉痛者,參、耆、當歸、生地、荊芥、蜜炙黃柏以主之,凡出血脈大者難治。凡見血證,不可用寒涼之劑,致脾胃受傷,反不能攝血歸源也。(論出血嘔血便血。)
白話文:
如果因為生氣而導致肝氣鬱結,而出現嘔吐出血的症狀,也用以上藥方治療,再額外添加柴胡和黃芩來清熱解毒。如果脈搏很強、發熱、喉嚨疼痛,那就用人參、黃耆、當歸、生地、荊芥、蜜炙黃柏來治療。所有出血症狀中,脈搏很強的症狀都很難治療。凡是遇到吐血的證狀,不可使用寒涼藥物,以免傷及脾胃,這樣反而不能止血。
又云:凡傷損之證,有出汗者,當審其陰陽虛實而治之。若陰虛陽往乘之,則發熱自汗,以甘寒之劑補其氣,如補中益氣湯之屬是也。若陽虛陰往乘之,則發厥自汗,以甘溫之劑助其陽,如參附湯之屬是也。亦有因痛楚而自汗者,宜補氣生血為主。若心孔一片汗出者,養其心血自止。
白話文:
古文:又說:凡是受傷的症狀,有出汗的,應當審查其陰陽虛實而治療。如果陰虛陽往乘之,就會發熱自汗,用甘寒之劑補其氣,如補中益氣湯之類就是。如果陽虛陰往乘之,就會發厥自汗,用甘溫之劑助其陽,如參附湯之類就是。也有因疼痛而自汗的,應該以補氣生血為主。如果心孔一片汗出,養其心血自然會停止。
另外,所有外傷的證狀,如果有出汗的,必須審察虛實和陰陽,再針對不同的狀況進行治療。如果是陰虛陽盛,則會發熱、自汗,此時應使用甘寒的藥物來補氣,例如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方。如果是陽虛陰盛,則會發作、自汗,應使用甘溫的藥物來補陽,例如參附湯之類的藥方。有的人是因疼痛而自汗,此時應以補氣生血為主。如果有心臟病的人,汗從心口一帶流出,稱之為心孔一片汗出,治療應以補養心血為主,自然就能止汗。
(論出汗。一人年四十,墜馬亡血,出汗不止,煩躁不安。次日其汗遂止,熱躁益甚,口噤手顫,此陰血虛,陽火乘之而汗出,為寒氣收斂腠理,故汗不得出,火不得泄,拂鬱內甚而益增他證也。若誤用祛風之藥,愈損氣血,促其危矣。)
白話文:
一個人四十歲,從馬上摔下來流了血,之後就一直出汗,還感到煩躁不安。隔天汗就停了,但熱躁更加嚴重,嘴巴閉不上,手發抖。這是因為陰血虛弱,陽氣過旺,導致汗出不止。之後寒氣收斂毛孔,所以汗出不來,陽火也無法發散,鬱積在體內,使得病情更加嚴重。如果錯誤地使用祛風藥物,反而會更加損傷氣血,加速病情惡化。
又云:凡傷損之證,有發熱者,或出血過多,或大潰之後而發熱者,乃陰血耗散,陽氣無所依附,遂致浮散於肌表之間,是為陰虛,非實熱也,當歸補血湯主之。若發熱煩躁,肉瞤筋惕等證,乃亡血也,聖愈湯主之。如汗出不止,乃血脫也,急用獨參湯補之。若血脫脈實,汗後脈躁者,難治,細小者易痊。其瘀血內停,必肚腹作痛,不在此例。(論發熱。)
白話文:
如果患有發熱、出血過多或大潰之後出現發熱的情況,這時陰血耗散,使得陽氣無所依附,致使陰血浮散在肌表之間,這就是陰虛,並不是真正的熱症,可以使用當歸補血湯治療。如果有發熱煩躁、肌肉跳動和筋脈緊張的症狀,這是亡血的表現,可以使用聖愈湯治療。如果汗出不止,表示血脫,需要緊急用獨參湯治療。如果血脫但脈搏有力,在流汗後脈搏躁動,這種情況難以治癒;而脈搏微弱的則容易痊癒。如果瘀血內停,患者必會腹痛,這不在本論中探討的範圍內。(關於發熱的論述。)
又云:凡傷損之證,若出血過多,或大潰之後,肌膚髮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名陰虛發熱之病,當歸補血湯主之,誤認實熱,反用寒涼必死。若身體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此名陰盛發躁之病,宜四君子湯加薑附治之。《外臺秘要》云:陰盛發躁,欲坐井中,用附子四逆湯加蔥白治之。
白話文:
文中提到,如果由於外傷而導致出血過多,或者出現大面積的潰瘍,患者會出現皮膚發熱、口渴、眼睛發紅、臉色潮紅等症狀,如果誤診為實熱體質而使用寒涼藥物,患者可能會死亡。
如果患者的身體輕微發熱,精神煩躁、面赤,脈象沉而細弱,這表示是陰盛發躁的症狀,適合使用四逆湯加上生薑和附子來治療。
《外臺祕要》中提到,陰盛發躁的患者可能會有想要坐在井裡降溫的行為,可以用附子四逆湯加上蔥白來治療。
李東垣亦曰:切忌寒涼之劑。凡熱來復去,不時而動,乃無根虛火也,用六君子湯加薑、桂,不應急加附子,或八味地黃丸最善。(論發躁。)
白話文:
李東垣也說:一定要戒絕寒涼的藥物。凡是熱症來來去去,不定時發作,這屬於無根的虛火,可以用六味湯加生薑、肉桂,不要急著加附子,或者八味地黃丸最合適。(論述發躁。)
又云:凡傷損之證,有發熱者,當分晝夜陰陽而治之。東垣曰: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如晝夜俱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急瀉其陽而峻補其陰。夫熱入血室之證,婦人經水適來,或因損傷,或因大勞,或因大怒而發熱必致前證,或有言語譫妄,如見鬼神狀者,猶宜小柴胡湯加生地主之。重陽無陰血虛者,亦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治之。
(論熱分晝夜。)
白話文:
古文中說:凡是因損傷而產生的症狀,若伴有發燒的,應根據晝夜陰陽而加以治療。東醫學名家張元素說:白天發燒,到了晚上症狀減輕,這是陽氣在白天旺盛的表現;白天症狀減輕,到了晚上發燒煩躁,這是陽氣下降陷於陰中,稱為熱入血室。如果晝夜都發燒煩躁,這是純陽無陰的表現,應急瀉陽氣,大力補陰。至於熱入血室的症狀,婦女在經期或因損傷、疲勞、生氣而發熱,必會導致上述症狀,有時還會言語錯亂,好像看見鬼神。這種情況仍可用小柴胡湯合生地主之治。若病情屬於純陽無陰、血虛者,也可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治療。
又云:凡傷損之證,有作渴者,若出血而作渴者,血脫也,四物湯加白朮補之,不應,加人參、黃耆以補氣,倍當歸、熟地以養血。若潰後而作渴者,大補氣血為主。胃熱津液耗散作渴者,用竹葉黃耆湯。瘀血內停發熱作渴者,用竹葉石膏湯。若膿血大潰而作渴,或小便赤澀,或痛而不通,死在反掌,及癰疽潰爛後多有此證,非六味地黃丸不能救。(論作渴。)
白話文:
又說:凡是傷損證候,有出現口渴的,如果出血而口渴的,是血脫造成的,可用四物湯加上白朮來補益,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加入人參、黃耆來補氣,將當歸、熟地加倍來養血。如果潰爛後口渴的,以大補氣血為主。胃熱津液耗散而口渴的,用竹葉黃耆湯。瘀血內停發熱口渴的,用竹葉石膏湯。如果膿血大量潰爛而口渴,或者小便赤澀,或疼痛不通,很快就會死亡,並癰疽潰爛後多有此證,非六味地黃丸不能救治。(論口渴。)
又云:凡傷損之證,有作嘔者,或因痛不止,或因攻伐之劑而作嘔者,皆胃氣傷也,四君子湯加芎、歸、半夏、藿香、薑棗之類主之。或兼忿怒損傷而致嘔者,氣逆也,小柴胡湯加山梔、枳殼、茯苓、桔梗之類治之。若胃中痰火盛而作嘔者,二陳湯加黃連、山梔、生薑治之。
胃氣虛寒而作嘔者,補中益氣湯加薑棗主之,或出血過多,或潰後而作嘔者,宜大補氣血為主。(論作嘔。)
白話文:
此外,凡是受傷損傷導致的證狀,出現嘔吐的症狀,可能是因為疼痛不止,或因服用了攻伐的藥物而嘔吐,這些都是胃氣受傷了,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半夏、藿香、薑棗等藥物來治療。
如果兼有忿怒損傷而導致的嘔吐,是氣逆引起的,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子、枳殼、茯苓、桔梗等藥物來治療。
如果胃中有痰火盛而導致嘔吐,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黃連、山梔子、生薑來治療。
又云:凡傷損之證,出血過多,如面黑胸脹,或膈痛發喘,此肺氣虛,瘀血入肺,急以人參蘇木飲救之。如咳血衄血,乃火盛氣逆,血蘊於肺,宜用十味蔽骨救之,加山梔、黃芩、蘇木主之。面黑作喘之證,諸書未嘗論及,治者不明,患者必死。惟《產寶百問》內云:產婦瘀血入肺,面黑作喘,用參蘇飲救之,其方乃人參一兩,蘇木二兩作一劑煎服。(論面黑作喘。
亦有汗出不止而小便短少者,汗止便自利,猶忌分利滲泄之劑。(論小便不利。)
白話文:
另外也說到:凡是造成小便不利的所有病症,若因出血,或一向陰虛火躁使滲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的,應滋養膀胱的陰氣。若因疼痛,或是平日肺經氣虛,無法生化腎水,使小便量短少的,就應補益脾肺之氣,滋養它們的化生之源,那麼小便自然就會生出了。如果誤用利尿的分消藥物,反而損傷了陰氣,那問題就會立刻出現。經典上說:「氣化後小便自然就會產生了。」又說:「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長;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化生。」
又云:凡傷損之證,出血太多,或潰爛之際,收斂之後,如有寒熱作痛,或自汗盜汗,煩躁作渴,或遍身疼痛,肢體倦怠,牙關緊急,痰涎上壅等證,是血氣虛極而作變證也,當峻補元氣為主。大凡傷損證有外邪,乃乘虛而入,猶當補助。作外邪治之,禍不旋踵矣。(論血氣內傷。)
白話文:
又說:凡是因外傷而造成的疾病,出血過多,或已經潰爛,在傷口癒合之後,出現寒熱疼痛,或者自汗盜汗,煩躁口渴,或者全身疼痛,四肢無力,牙關緊閉,痰液壅塞等症狀,是氣血虛弱到了極點而出現的變證,這時應以大力補充元氣為主。凡是外傷疾病,往往是由於外邪乘虛而入,還是要輔助治療。盲目地治療外邪,恐怕禍患很快就會來了。( 論血氣內傷。)
又云:凡傷損之證,筋糜肉爛,膿血大泄,陽亦隨陰而走,元氣喪敗,理勢必然,氣血不虛者鮮矣。智者審之。(論血氣必虛。)
白話文:
治療傷損之病症時,筋脈柔軟肌肉腐爛,膿血大量流出,陽氣也跟著陰氣而逃走,元氣喪失殆盡,這是必然的道理,很少有氣血旺而不虛的人。聰明的人應當仔細考慮。(論述血氣一定會虛弱。)
又云:凡傷損之證,膿血大潰,血出過多,兼之惡寒發熱,焮痛口乾,肝血自然不足。況肝主筋,血去則筋無以養,筋無血養則燥,遂不能束骨而屈伸自如,故有拘攣之象。宜聖愈湯加柴胡、木瓜、山梔、麥冬、五味子治之。如作風證一治,筋愈燥而血愈涸,攣豈能伸乎!(論血虛筋攣。)
白話文:
傷損的症狀,膿血潰爛很嚴重,出血太多,又有惡寒發熱、發炎痛、口乾的狀況,肝血自然不足,加上肝主筋,血少了筋就沒辦法得到滋養,筋缺乏血的滋養就會乾燥,就無法收束骨頭而屈伸自如,所以會出現拘攣的現象,應該用聖愈湯加上柴胡、木瓜、山梔子、麥冬、五味子來治療。但如果只用治療風證的方法來治,筋會更乾燥,血會更少,攣縮怎能伸展呢?(論血虛筋攣)
又云:凡傷損之證,最忌骨氣虛憊。腎主骨,腎水足則肝氣充溢,經脈強健,雖有傷損,氣血不虧而潰斂以時,氣路不致於上逆,痰涎何能而上壅!使腎氣一虛,水不能生木,則肝氣奔騰而不下,痰氣亦隨之以上升,非風痰也,乃水泛白羊也,是水泛為痰之證也。宜六味懈惰或六味地黃湯加清肝之劑。(論腎虛氣逆。)
白話文:
另外還說:凡是身體受到傷害或損傷的證狀,最忌諱的是骨氣虛弱疲乏。腎臟主宰骨頭,腎水充足,肝氣就會充盈,經脈強健,即使受到傷害,氣血也不會虧損,潰瘍也會及時癒合,氣血也不會逆流向上,痰涎怎麼能向上壅塞呢!如果腎氣一虛,水不能生木,則肝氣奔騰不止,痰氣也會隨之向上升,這不是風痰,而是水泛白羊,也是水泛為痰的證狀。應該用六味懈惰或六味地黃湯加入清肝的藥劑。(論述腎虛氣逆。)
又云:凡傷損之證,其患已愈,而腿作痛,乃受患太重,膿血過多,瘡雖愈而肝經血氣尚未充也,故濕熱乘之,因虛而襲,以致作痛,非風證也。用八珍湯加牛膝、木瓜、蒼朮、黃柏、防己、炙草以祛濕熱,養陰血,痛漸止後去防己、黃柏服之,遂瘳。(論濕熱乘肝。)
白話文:
人們還說,凡是受傷後,傷勢已經癒合了,卻仍然腿痛,這是因為傷勢過重,膿血過多,雖然傷口癒合,但肝經的血氣尚未充盈,所以濕熱乘虛而入,導致腿痛,這不是風邪引起的。可以用八珍湯再加上牛膝、木瓜、蒼朮、黃柏、防己、炙甘草,來祛除濕熱,滋養陰血,疼痛漸漸減輕後,再停掉防己、黃柏繼續服用,就能痊癒。這是因為濕熱乘犯肝經造成的。
又云:凡傷損之證,遍身作癢,或搔破如瘡疥,此血不營於肌腠,當作血虛治之。不應,兼補其氣,亦有愈後身起白屑,落而又起,或有如布帛一層隔於肌膚,乃氣血俱虛,不能營於腠理。宜大補氣血為主,若作風邪治之,誤矣。(論遍身作癢。)
白話文:
也有人說:凡是傷害身體的症狀,全身發癢,或者抓破成瘡疥,這是血不養肌肉,應該當作血虛來治療。不行的話,再兼補元氣,也有人治癒後身上長白屑,掉了後又長,或者像有一層布帛隔在皮膚上,這是氣血都虛弱,不能滋養皮膚毛孔。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如果當風寒來治療,那就錯了。(論述遍身發癢。)
又云:凡傷損之證,肢體麻木,若口眼如故,腰背如常而肢體麻木者,氣虛也。蓋血虛則氣虛,故血虛之人肢體多麻木,此是陰虛火動之變證,實非風也。當用升陽滋陰之劑,若作風治,凶在反掌。(論肢體作麻。)
白話文:
另外說:凡是傷損的症狀,肢體麻木,若口眼正常,腰背沒有異常,而肢體麻木的人,是氣虛的緣故。因為血虛就會氣虛,所以血虛的人肢體大多麻木,這是陰虛火動變化的證候,實際上並不是風邪引起的。應當使用升陽滋陰的藥劑,如果當風寒來治療,就會很快地出現兇險的局面。(論述肢體麻木。)
又云:凡傷損之證,如所傷之處不甚,克伐之劑未用,而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體沉重,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滿,不思飲食,自汗體重,其脈洪大而頭痛,是內傷元氣之證,以補中益氣湯主之。如在夏令是暑熱內傷元氣之證,用清暑益氣湯主之。若遇秋令是濕熱內傷元氣之證,以清燥湯主之。(論四肢倦怠。)
白話文:
又說,凡是受傷的症狀,如果傷勢不重,不需要使用攻伐的藥物,卻出現四肢乏力、精神不振、懶得活動、胸悶氣短、四肢沉重、呼吸急促、身體發熱煩躁、心窩脹滿、食慾不振、自汗體重、脈搏洪大且頭疼,這都是內傷元氣的表現,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如果是夏天,這是暑熱內傷元氣的表現,可以用清暑益氣湯治療。如果是在秋天,這是濕熱內傷元氣的表現,可以用清燥湯治療。(論四肢倦怠。)
又云:凡傷損之證,或其人素多濕痰,或又服辛熱破血之劑,則濕熱助痰流阻道路,反致遍身作痛。丹溪曰:東南之人多因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證類中風,惟宜清燥湯,或二陳湯加羌、防、歸、芍、桔梗、炒芩、蒼朮治之。(論濕痰作痛。)
白話文:
又說:凡是外傷損傷的證狀,如果是患者本來就有很多濕痰,或是再服用了辛熱破血的藥物,那麼濕熱就會幫助痰液流動阻礙經絡,反而導致全身疼痛。丹溪說:東南地區的人多因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證狀類同中風,宜用清燥湯,或二陳湯加羌活、防風、歸尾、芍藥、桔梗、炒黃芩、蒼朮來治療。(論濕痰引起的疼痛。)
又云:凡傷損之證,或手足生瘡,在氣血罕到之地,切不可用損元氣之藥。若元氣虛怯,邪氣滋盛,潰爛延上必死,不潰而色黯者亦死。手足心背受病,色黑者多死,手足節髀損去者不死。故傷損骨斷,筋皮尚連者,急剪去之,若肉被傷欲去尚連者亦剪之。不爾,潰及好肉,怯弱之人多致不救。
如手足與指損去一節,可治不死。惟去其半節留其半節,或骨斷筋皮相連者,最為難治。(論氣遏肉死。)
白話文:
還有一種說法:所有損失的證據,或手腳生膿瘡,在氣血罕至的地方。不要使用損害元氣的藥物。如果元氣虛弱怯弱,邪氣滋長,潰爛蔓延向上會導致死亡,不潰爛而顏色變深的人也會死亡。手、腳、心、背部如果生病,並且變黑,可能會更容易死亡。手、腳、關節和臀部被切斷的人卻不會死亡。所以如果受傷後骨頭斷裂,但筋皮仍然相連的話,趕快剪掉傷口,如果肉被傷害想要去除但仍連著的話,也剪掉。如果不這樣做,潰爛會擴及到好的肉,虛弱的人可能會死。
又云:凡傷損之證,不可輕服烏附等味,蓋其性味辛熱,恐助火以益其患,其平素有失血及血虛之人,雖在冬令,決不宜用,緣滯血得火而益傷,陰血得火而益耗,運血得火而妄行,患肉得火而益壞,新肉得火而復潰,疼痛得火而益甚。若人平素虛寒,或因病而陽氣脫陷者,則用之不在此例。(論用辛熱之非。)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凡是身體有傷損的證狀,都不能隨便服用烏頭等辛熱的藥物,因為這些藥物的性質辛熱,恐怕會助長火氣,加重病情。對於平時失血過多或血虛的人,即使是在冬天,也絕對不宜服用,因為積滯的血得到火氣的刺激會更加嚴重,陰血得到火氣的刺激會更加耗損,運行的血得到火氣的刺激會胡亂運行,患處的血肉得到火氣的刺激會更加腐爛,新長的肉得到火氣的刺激會再次潰爛,疼痛得到火氣的刺激會更加劇烈。如果一個人平素體虛怕冷,或者由於疾病而導致陽氣虧虛的人,那麼服用這些藥物就不在此例中了。(論述服用辛熱藥物的弊端。)
又云:凡傷損之證,不宜敷貼硝黃之類,然其性味鹹寒,恐濟寒以益其傷。若人平素虛弱,患而作痛,雖在夏令,亦不宜用。蓋胃氣得寒而不生,運氣得寒而不健,瘀血得寒而不行,腐肉得寒而不潰,新肉得寒而不生。若內有瘀血停滯,服以通之,不在此例。(論用鹹寒之非。)
白話文:
另外還有人說:凡是傷損的症狀,不適合敷貼硝黃之類的藥物,因為它們的性質和味道都是鹹寒的,恐怕會加重虛寒而增加損傷。如果一個人平時虛弱,患病後出現疼痛,即使是在夏季,也不適合使用。這是因為胃氣受到寒冷而不能生發,運氣受到寒冷而不能健運,瘀血受到寒冷而不能運行,腐肉受到寒冷而不能潰爛,新肉受到寒冷而不能生長。如果內部有瘀血停滯,服用藥物來通利它,則不在此例。(論述使用鹹寒藥物的弊端。)
又云:凡傷損之證,近用黑羊皮熱貼者,蓋羊肉性熱而補氣,彼受刑太重,患處內肉已壞,欲其腐潰者,用之成膿固速。若內非補劑壯其根本,毒氣不能內侵,外非砭刺泄其瘀穢,良肉不無傷壞,設受刑輕淺,外皮破傷,外用神效當歸膏敷貼,則丁痂不結,傷肉漸潰,死肉自敗,焮腫自退,黯色自消。內用四物湯加黃連、柴胡、山梔、白朮、茯苓,清肝木,健脾土自愈。
若專用黑羊皮罨貼,反助其毒,腐潰益深,難於收斂,智者審之。(論用黑羊皮之非。)
白話文:
有人說,凡是受傷的症狀,附近用黑羊皮熱敷,是因為羊肉性熱且能補氣,傷勢嚴重,患處的內肉已經壞死,想要讓它腐爛流膿,用黑羊皮就能加快速度。但是,如果內部沒有補藥增強根本,毒氣就無法侵入;外部沒有砭石刺針排除瘀血,好的肉也會受損。假設傷勢輕微,只有外皮破損,外用神效的當歸膏敷貼,就能防止結痂,傷口慢慢潰爛,死肉自行脫落,腫脹自行消退,暗沉的顏色自行消失。內服四物湯加上黃連、柴胡、山梔、白朮、茯苓,清肝木,健脾土,就能自然痊癒。
如果只用黑羊皮熱敷,反而會助長毒氣,腐爛加深,很難癒合,聰明人應該要仔細思考。(論述使用黑羊皮的弊端。)
又云:凡傷損之證,瘀血已去而肌肉糜爛,不肯收斂,屬氣血俱虛,大補猶恐不及,豈可復用行氣破血之劑,又賊其元氣耶!當時諸君多蹈此弊,而怯弱者皆致不救。(論用行氣之非。)
白話文:
還有說:凡是外傷損傷的證狀,瘀血已經消除,但肌肉糜爛,不肯收斂,這是氣血都虛的緣故,大量補益還恐怕不夠,怎麼還可以再用行氣活血的藥物,又損傷其元氣呢!當時諸位醫生多犯此弊,而膽怯軟弱的人,都導致了治不好病。
又云:凡傷損之證,遇杖墜跌撲,患處如有瘀血,止宜砭出,服壯元氣之劑。蓋其氣血已損,切不可孟浪妄行妄下。此肢末之地,血氣難到,再用行氣下血等藥,復損脾胃元氣,則運氣愈難營達於下,而反為敗證。怯弱者多致夭枉。(論下血之非。)
白話文:
又說:凡是傷損的徵兆,遇到杖打跌撲的傷害,患處如果有瘀血,只宜用鍼灸的方法排出瘀血,服用補益元氣的藥劑。因為人體氣血已經虧損,切不可魯莽輕率地使用驅散瘀血的藥物。這是四肢末端的地方,血氣難以到達,如果再用行氣下血等藥物,反覆損傷脾胃元氣,則氣血運轉就更難到達受傷部位,反而會形成嚴重的病症。體質虛弱的人多會因此而死亡。 (評論下血藥物的不當。)
又云:或問寒涼能消腫止痛,何以用之反致內潰,不能生肌,且有致死者?答曰:寒涼之劑敷於肌肉而不知痛者,是一遇寒涼,血因之以凝,氣因之以滯,氣血凝滯,肌肉皆為死陰,寧復有知其疼痛也哉?故毒不出而內攻,多致不救。當知氣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寒極生熱,變化為膿,腐潰益深,氣血既敗,肌肉無由而生,欲望其不危也,幾希!(論用寒藥之非。)
白話文:
有人問:寒涼的藥能消腫止痛,為什麼用它反而會導致內部潰爛,不能生肌,甚至會導致死亡呢?
回答說:寒涼的藥敷在肌肉上,而患者卻感覺不到疼痛,這是因為一旦遇到寒涼,血會因此凝固,氣會因此停滯。氣血凝滯,肌肉都變成死陰,怎麼還會感覺到疼痛呢?所以毒素不能排出而向內攻,大多會導致無法救援的結果。應該知道氣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寒極生熱,變化為膿,腐爛潰爛更深,氣血既敗,肌肉無由而生,想要它不危險,幾乎是不可能的!(論述使用寒藥的不合理性。)
又云:凡傷損之證,遇杖撲重者,外皮不破而內肉糜爛,與血相和,甚者臀腿如皮囊盛糊,然若不砭刺發泄,為患匪輕。故當時大理寺大獄諸君失於不砭,以致不起者多矣。是不知傷重而內有瘀穢者也,須急去之,即服補益之劑以固根本,庶保無虞。古人謂瘀穢惡於虎狼,毒於蛇躉,去之稍緩則戕性命,非虛言也,醫者三複之。(論不砭之非)
白話文:
此外又說:凡是傷損的證據,遇到棍棒重擊的,外皮沒有破裂而裡面的肉壞死潰爛,與血液混在一起,嚴重的臀部和大腿像皮囊裡裝著糊狀物一樣,然而如果不砭刺發洩,為患不輕。所以當時大理寺大獄的諸位君主失於不砭,以致於不起牀的很多。這是不知道傷勢嚴重而內部有瘀穢的人,必須趕緊去除它,然後服補益的藥劑以鞏固根本,才能保全沒有憂患。古人說瘀穢比老虎狼更可怕,比蛇蠍更毒,去除它稍微緩慢就會危害生命,這不是虛言,醫生們要三番五次地思考。(論不砭之非)
又云:凡傷損之證,貴乎大補氣血,則腐肉易於潰爛,瘡口易於生肌。每見治者不知氣血虧損,往往多用十宣散,又以方內參、耆、芎、歸為補益之劑,嫌其中滿,多用不過錢許,以厚朴、防己為清毒之藥,因其行散,動則倍加,如此何益於氣血,而欲責其速潰速斂速生肌乎?無怪其煩躁作渴,飲食益少,因之不起者眾矣。(論不補益之非。)
白話文:
此外還說:凡是傷損的證候,最貴重的就是大補氣血,纔能夠爛肉腐肉易潰爛,瘡口易長肌肉。常常見到治者不知氣血虧損,常常多用十宣散,以方中的參、耆、芎、歸為補益的劑量,嫌其藥味太滿,用於錢許的份量就嫌少了,另外再以厚朴、防已為清毒的藥味,因其藥性行散,則動輒倍加,這樣如何能補氣血,而期望它能潰爛速快、合口迅速、長肉也快?無怪乎治療以後常常煩躁、作渴,食慾喪失、體力衰弱,因之不得起立的人數不勝數了。(論不補益之非。)
《得效》云:凡墮壓死者,急安好處,以袖掩其口鼻上一食頃,候眼開,先與熱小便飲之,若初覺氣絕,急擘開口以熱小便灌之,利去瘀血。(以下載《東醫寶鑑》)
白話文:
《得效》中說:凡是跌倒壓死的,緊急且妥善的處置,用袖子遮住傷者的口鼻一會兒,等眼睛睜開時,先餵熱小便給他喝,發現氣絕時,立刻捏開傷者的嘴,餵熱小便灌下去,這樣有利於瘀血排出。(摘自《東醫寶鑑》)
又云:凡跌打壓傷,或從高墮落,皆驚動四肢五臟,必有惡血在內,專怕噁心。先用通二便藥和童便服之,立效,大小腸俱通利,則自無煩悶攻心之患矣。
白話文:
另外也說:凡是跌打壓傷,或是從高處摔落,都會驚動四肢五臟,必定會有惡血在體內,特別怕噁心。先用通便和利尿的藥物,再用童便服用,立即可見效果,大小腸都通暢了,自然就不會煩悶而傷心了。
又云:頭上有傷,或打破,或金刃傷,用藥糊角縛緊,不使傷風,慎之。
又云:如傷臟腑致命處,一觀其脈虛促,危。
白話文:
又說:如果頭部受傷,無論是撞擊還是刀劍所傷,應該用藥膏敷在傷口上,並綁紮緊密,防止風邪侵入,要非常小心。
又說:如果內臟受到重創而危及生命,觀察脈象虛弱急促,情況就很危險了。
《綱目》云:卒墮顛、壓倒、打死,心頭溫,皆可救。將本人如僧打坐,令一人將其頭髮控放低,以半夏或皂角末吹令入鼻中,如活,卻以薑汁香油打勻灌之。
白話文:
《綱目》中記載:突然從高處跌落、被重物壓倒、被打死,心臟還有餘溫,都還有救。讓患者像僧人打坐一樣坐下,另一個人抓住他的頭髮,讓他低頭,用半夏或皁角末吹入鼻子中,如果病人還有生命跡象,就用薑汁和香油混合均勻,灌入他的口中。
《入門》云:若取藥不及,急撥開口,以熱小便多灌之。
又云:凡傷損專主血論,肝主血,不問何經所傷,惡血必歸於肝,流於脅,鬱於腹而作腹痛,實者下之。
白話文:
《入門》提到:如果來不及取得藥物,應該迅速張開患者的嘴巴,用熱的小便多次灌入。
又說:凡是受傷損傷主要從血液方面考慮,因為肝臟主管血液,無論是哪個經絡受傷,不良的血液都會回到肝臟,然後流到脅部,在腹部鬱積造成腹痛,對於這種情況,如果是實證就應該採取下法治療。
又云:凡出血已多而又嘔血不止者,難治,宜用蘇木煎湯,調蚌霜散服之。
又云:凡折傷外損筋骨者,可治。內損臟腑里膜及破陰子耳後者,並不治。
白話文:
又說:如果出血已經很多,而且又吐血不止的人,難以治癒,應該服用蘇木煎湯,加入珍珠粉一起服用。
《醫鑑》曰:人為刀斧所傷,或墮落險地,或撲身體損傷筋骨皮肉,皆出血不止,或瘀血停積,若去之不早,則有入腹攻心之患。
白話文:
《醫鑑》中寫道,有人被刀斧割傷,或者從高處墜落,或者因撲倒而造成身體損傷筋骨皮肉,皆流血不止,或者瘀血停積,如果不及早治療,便有入腹攻心的危險。
又云:打僕傷損,去血過多,脈當虛細,若得急疾大數者,死。
《丹心》云:跌僕傷損,須用蘇木活血,黃連降火,白朮和中,以童便煎服,如傷在上,宜飲韭汁。
《回春》云:凡鬥毆被打,內有瘀血,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脈經》)
白話文:
古人認為,跌倒或被僕人打傷,失血過多,脈搏會變得虛弱細小,如果病情急劇惡化,就可能死亡。
《丹心》中記載,跌倒或被僕人打傷,應該用蘇木活血,黃連降火,白朮和胃,用童尿煎服。如果傷勢在上半身,應該喝些韭菜汁。
《回春》中記載,打架鬥毆被打傷,体内有瘀血,脉搏强壮的人会活下来,脉搏虚弱的人则会死亡。
《得效》云:凡腳手各有六出臼,四折骨,每手有三處出臼,腳亦三處出臼,手掌根出臼。其骨交互相鎖,或出臼則是挫出鎖骨之外,須是搦骨於鎖骨下歸窠,若出外則須搦入內,若出內則須搦入外,方入窠臼。只有手拽,斷難入窠,十有八九成痼疾也。
白話文:
《得效》中說:所有的腳和手共有六個骨頭可以轉動,四塊摺疊的骨頭,每隻手有三處骨頭可以轉動,腳也是三處骨頭可以轉動,手掌的根部可以轉動。這些骨頭互相交錯,互相鎖定,如果出現骨折或脫臼,就需要把骨頭復位,如果脫臼在外,就需要把骨頭復位到裡面,如果脫臼在裡面,就需要把骨頭復位到外面,才能正確的歸位。如果只用單純的拉拽,很難正確的復位,十有八九會變成老毛病。
又云:骨節損折,肘臂腰膝出臼蹉跌,須用法整頓歸源。先用麻藥與服,使不知痛,然後可用手法。
白話文:
又說:骨頭和關節損壞折斷,肘部、胳膊、腰部、膝蓋脫位或跌倒,必須用手法整治,使它們回到原位。先用麻藥給病人服用,使他不知道疼痛,然後才能用手法治療。
又云:搦骨歸窠,用竹一片,生柳木板片尤佳。夾定一邊,一邊不用夾,須存屈直處,時時拽曲拽直。不然,則愈後曲直不得。
白話文:
又說到:矯正骨骼歸位,可以使用一片竹片,生柳木板片的效果更好。將骨骼夾住一邊,一邊不用夾,必須固定住彎曲和直立的位置,時時拉彎拉直。否則,康復後骨骼彎曲或直立的情況都無法改正。
又云:凡骨碎者,須用麻藥(即草烏散)與服。或刀割開;甚者用剪剪去骨鋒,使不沖肉。或有粉碎者,鐮去細骨,免膿血之禍。且以藥水一日一洗,莫令臭穢。
白話文:
另外也說:凡是骨頭碎裂的人,必須服用麻藥(草烏散)。可以用刀割開傷口;嚴重的要用剪刀剪掉骨頭的鋒利處,避免刺傷肌肉。或者有的骨頭粉碎了,就要用鐮刀去除細小的骨頭,避免膿血的禍害。而且要每天用藥水清洗一次傷口,不要讓它發出臭味和污染。
又云:凡骨碎者,用接骨藥火上化開糊骨上,然後夾定,外用夾骨法、活血散、接骨丹、二生膏、糯米膏。
又云:淋洗用蔓荊散。
白話文:
又說:凡是骨頭碎裂的,用接骨藥加熱化開,塗抹在骨頭上,然後固定好,再使用夾骨法、活血散、接骨丹、二生膏、糯米膏等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