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十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五 (4)

1. 天泡瘡門主論

陳實功曰:天泡瘡者,乃心火妄動,脾濕隨之,有身體上下不同,寒熱天時微異。上體者,風熱多於濕熱,宜涼血散風;下體者,濕熱多於風熱,宜滲濕為先。若不早治,久則變為頑風紫癜,難愈。(《正宗》)

申鬥垣曰:此瘡屬手太陰肺經,肺主皮毛,因受暑熱濕蒸之氣,故遍身燎漿白泡,疼痛難忍,皮破赤沾也。(《啟玄》)

王肯堂曰:天泡瘡即丹毒之類,而有泡者,由天行少陽相火為病,故名天泡。為風熱客於皮膚間,外不得泄,怫熱血液結而成泡,如豌豆瘡,根赤頭白,或頭有赤,隨處而起。若自里達於外,發在春夏,三焦俱熱,則服通聖散;若止從頭項、兩手起者,此上焦熱也,則服涼膈散;若從身半以下起者,則服黃連解毒和四物湯;若發於秋冬,則宜升麻、葛根、犀角,或加柏芩一二味,外敷如馬齒莧、吳藍、赤小豆、苧根之類,皆解毒消腫,可用於初起之時。或鱉甲、水龍骨各煅存性,則收濕生肌,可用於浸淫之後。

(《準繩》)

馮魯瞻曰:有種天行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氣。永徽四年此瘡自西域東流於海內,但煮食葵菜葉,以蒜虀啖之,即止。(《錦囊》)

白話文:

陳實功說:天泡瘡這種病,是因為心火不正常的亢盛,導致脾臟的濕氣也跟著變重。這種病會發生在身體的不同部位,而且因為天氣冷熱會有稍微的差異。發生在上半身的,通常是風熱比濕熱嚴重,應該用涼血散風的方式治療;發生在下半身的,通常是濕熱比風熱嚴重,應該先用滲濕的方式治療。如果不及早治療,拖久了就會變成頑固的風疹或紫癜,很難治好。(出自《外科正宗》)

申鬥垣說:這種瘡屬於手太陰肺經的問題,因為肺掌管皮膚毛髮,受到暑熱濕氣的影響,所以全身會冒出像被火燒過一樣的水泡,痛得難以忍受,水泡破掉後皮膚會紅紅的。(出自《啟玄子》)

王肯堂說:天泡瘡其實就像丹毒這類的疾病,只是多了水泡。這是因為天上的少陽相火作祟引起的病,所以叫做天泡。這是風熱入侵皮膚,卻無法發散出來,鬱積的熱氣和血液凝結成水泡,就像豌豆瘡一樣,根部是紅的,頂部是白的,或者頂部也是紅的,會隨處冒出來。如果是從身體內部往外發的,發生在春夏,表示三焦都有熱,就服用通聖散;如果只從頭頸、兩手長出來,表示是上焦有熱,就服用涼膈散;如果是從身體一半以下長出來,就服用黃連解毒湯配合四物湯;如果是發生在秋冬,就應該用升麻、葛根、犀角,或者加上黃柏、黃芩一兩味藥,外敷馬齒莧、吳藍、赤小豆、苧根等,這些藥都有解毒消腫的效果,可以用在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或者將鱉甲、水龍骨燒過後磨成粉,可以收濕、促進肌肉生長,可以用在水泡滲液之後。(出自《證治準繩》)

馮魯瞻說:有一種會流行的斑瘡,很快就會長滿全身,上面都帶著白色的漿液,這是很嚴重的毒氣。唐朝永徽四年,這種瘡從西域傳到中國,只要煮葵菜的葉子來吃,再配著蒜醬吃,就能夠治好。(出自《錦囊秘錄》)

2. 天泡瘡門主方

胡粉散,天泡紅腫發熱,急脹疼痛,用針挑破,摻之。

石膏(煅),蛤蜊粉,輕粉(各三錢),杭粉(一錢)

共研極細,挹干患上,用此摻之。或用絲瓜葉搗汁調搽,如冬月無絲瓜葉,用染布青紅汁調搽。

石珍散,天泡日久作爛,疼痛不已,膿水淋漓。

石膏(煅),真輕粉(各一兩),青黛,黃柏(各三錢)

研細。甘草湯洗淨,以此藥摻之,其痛即止。

又方,銀粉煅赤,用鮮絲瓜葉搗汁調搽。

又方,馬齒莧搗濃汁,搽。

又方,靛花汁搽。

又方,陳螺螄殼煅研,干搽。

又方,蚌殼煅研摻。

又方,蛤蜊殼煅研摻。

又方,苧麻根搗汁搽。

又方,井底泥敷。

又方,芭蕉根搗汁敷。

又方,小麥炒焦研末,生桐油調敷。

又方,大紅紙剪如瘡大,清水潤濕,以紅紙正面貼瘡上。

又方,馬桶中垢,刮下新瓦焙乾,麻油調搽,七日愈。

又方,蚯蚓泥略炒研末,蜜調敷。

又方,菊花根汁搽。

又方,絲瓜皮汁搽。

又方,荔枝核醋磨搽。

又方(《備要》)輕粉、青黛等分研細,瓦花汁調搽立效。

又方,蠶豆殼燒灰塗之。

又方

枯礬,寒水石,青黛(各等分)

研細。新汲水調搽。

白話文:

胡粉散: 當天泡瘡(皮膚起水泡的病)紅腫發熱、迅速腫脹疼痛時,用針挑破水泡,然後塗抹此藥粉。 配方:煅石膏、蛤蜊粉、輕粉各三錢,杭粉一錢。 將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然後將藥粉撒在乾燥的患處。也可以用絲瓜葉搗成汁,調和後塗抹。如果冬天沒有絲瓜葉,可以用染布的青色或紅色汁液調和後塗抹。

石珍散: 當天泡瘡病情拖延導致潰爛,疼痛不止,膿水不斷流出時使用。 配方:煅石膏、真輕粉各一兩,青黛、黃柏各三錢。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先用甘草湯清洗患處,然後塗上此藥粉,疼痛會立刻停止。

其他療法:

  1. 將銀粉燒紅,用新鮮絲瓜葉搗汁調和塗抹。
  2. 將馬齒莧搗成濃汁,塗抹患處。
  3. 用靛花汁塗抹。
  4. 將陳年螺螄殼燒製研磨成粉,直接塗抹患處。
  5. 將蚌殼燒製研磨成粉,塗抹患處。
  6. 將蛤蜊殼燒製研磨成粉,塗抹患處。
  7. 將苧麻根搗汁塗抹。
  8. 用井底的泥土敷在患處。
  9. 將芭蕉根搗汁敷在患處。
  10. 將小麥炒焦研磨成粉末,用生桐油調和後敷在患處。
  11. 將大紅紙剪成瘡口大小,用清水浸濕,將紅紙正面貼在瘡口上。
  12. 將馬桶中的污垢刮下,用新瓦烘乾,然後用麻油調和後塗抹,七天可以痊癒。
  13. 將蚯蚓泥稍微炒過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後敷在患處。
  14. 用菊花根汁塗抹患處。
  15. 用絲瓜皮汁塗抹患處。
  16. 用荔枝核加醋研磨後塗抹。
  17. (《備要》記載)將輕粉、青黛等量研磨成細末,用瓦花汁調和後塗抹,效果迅速。
  18. 將蠶豆殼燒成灰塗抹患處。
  19. 將枯礬、寒水石、青黛等量研磨成細末,用新打上來的井水調和後塗抹。

3. 翻花瘡門主論

周文採曰:初生如飯粒,漸大而有根,頭破血流,膿出肉反如花開之狀,故名翻花瘡。(《集驗》)

陳實功曰:此瘡頭大而蒂小,小者如豆,大者如菌,無苦無痛,揩損每流鮮血,久亦虛人。大法當以津調冰螄散遍擦正面,外用軟油紙包裹,根蒂細處用線連紙紮緊,十日後其患自落,換搽珍珠散收口。(《正宗》)

白話文:

周文採說:這種瘡剛長出來像飯粒一樣大,然後逐漸變大而且有根,頭部破裂後會流血,膿液流出後,瘡口的肉會像花開一樣翻出來,所以叫做翻花瘡。(出自《集驗方》)

陳實功說:這種瘡的頭部大而蒂部小,小的像豆子,大的像蕈菇,不痛不癢,但是如果擦破就會流鮮血,時間久了也會讓人虛弱。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將冰螄散用津液調勻後,塗抹在瘡的表面,然後用柔軟的油紙包住,在根蒂比較細的地方用線連同油紙紮緊,十天後瘡就會自己脫落,脫落後再換成塗抹珍珠散來幫助傷口癒合。(出自《外科正宗》)

4. 鴉啖瘡門主論

竇漢卿曰:鴉啖者久中邪熱,臟腑虛寒,血氣衰少,腠理不密,發於皮膚之上,相生如錢竅,後爛似鴉啖,日久損傷難治,用鴉啖散。(《全書》)

白話文:

竇漢卿說:所謂的「鴉啖瘡」,是因為長期受到邪熱侵擾,導致體內臟腑虛弱寒冷,氣血衰少,皮膚腠理(即毛孔與皮膚紋理)不夠緊密,所以會在皮膚表面生出像錢幣一樣的小孔,之後會潰爛,看起來像被烏鴉啃食過一樣。這種病時間久了就會很難治癒,可以用鴉啖散來治療。(出自《全書》)

5. 鴉啖瘡門主方

鴉啖散(竇氏)。

老鴉毛(燒灰),大紅絨(燒灰),黃丹(各一錢),珍珠(五分),冰片(一分),麝香(少許),輕粉(三分),枯礬(五分)

上為細末,先用苦茶洗淨,乾摻。

白話文:

鴉啖瘡主要用藥方,出自竇氏的《鴉啖散》。

藥方組成是:老鴉毛燒成的灰、大紅絨燒成的灰、黃丹各一錢,珍珠五分,冰片一分,麝香少許,輕粉三分,枯礬五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先用苦茶水清洗患處,擦乾後,將藥粉直接撒在患處。

6. 面上熱毒惡瘡門主方

面上生瘡。

胡粉,輕粉,松香(各等分)

研細。雞蛋黃煎油,調搓。

面上熱毒惡瘡。(馮氏。)

胡粉,黃柏(炙),黃連(各等分)

研細。豬油調敷。

面上毒瘡初起。(凌潢章秘方。)急尋水蜒蚰一二條,用醬少許共搗,塗紙上,留一小孔透氣,貼上。

白話文:

臉上長瘡。

將胡粉、輕粉、松香(各取相同份量)磨成細末。用雞蛋黃煎出的油調和,塗抹在患處。

這是治療臉上熱毒引起的惡性瘡瘍的方子。(馮氏的方子。)

將胡粉、炙黃柏、黃連(各取相同份量)磨成細末。用豬油調和塗敷。

這是治療臉上剛開始發作的毒瘡的方子。(凌潢章的秘方。)如果情況緊急,可以找一兩條水蜒蚰(俗稱:蛞蝓),用少許醬油一起搗爛,塗在紙上,留一個小孔透氣,然後貼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