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三十五 (3)
卷三十五 (3)
1. 薄皮瘡門主論
薄皮瘡又名廣瘡,破後只一薄皮者是。此風熱鬱於皮毛而成也。
白話文:
薄皮瘡又叫做廣瘡,指的是破掉之後只剩下一層薄皮的瘡。這種瘡是因為風熱之邪鬱積在皮膚毛髮而形成的。
2. 薄皮瘡門主方
驗方
苦參,密陀僧,蛤粉,兒茶
各等分研細。先將瘡洗淨,挹去白皮,拭乾瘡上,陳蠟豬油調搓。如有膿水,乾摻可也。
白話文:
驗方
苦參、密陀僧、蛤粉、兒茶,各取相同份量,磨成細末。先將瘡清洗乾淨,去除表面的白皮,把瘡口擦乾,再用陳年的蠟豬油調和藥末塗抹。如果瘡口有膿水,可以直接將藥粉乾敷上去也可以。
3. 肥瘡門主論
陳實功曰:肥瘡由胎毒而成者少,因飲食之後油手摩頭,或枕頭不潔而成者多。(《正宗》)
申鬥垣曰:此瘡宜槐條煎湯洗淨,以煙膠、枯礬、輕粉研細,熟油調搽。(《啟玄》)
馮魯瞻曰:此瘡乃臟腑不和之氣上衝,血熱之毒上注,小兒陰氣未足,陽氣有餘,故最多犯之。宜內服連翹、天花粉、荊芥、防風、貝母、元參、赤芍藥、生地黃、牛蒡子清熱解毒、涼血和血之劑,俟毒氣少解,方外用藥以塗之,切不可驟加寒涼塗遏,以致熱毒內攻不救,蓋小兒臟腑嬌嫩,易入難出也。(《錦囊》)
白話文:
陳實功說:肥瘡這種病,因為胎毒造成的很少,多半是因為吃飯後用油膩的手去摸頭,或是枕頭不乾淨引起的。(《外科正宗》)
申鬥垣說:這種瘡適合用槐樹枝煮水洗乾淨,再用煙膠、枯礬、輕粉磨成細粉,用熟油調和後塗抹。(《外科啟玄》)
馮魯瞻說:這種瘡是因為身體內部臟腑不協調的氣往上衝,血熱產生的毒素往上注入,小孩子陰氣不足,陽氣偏盛,所以最容易得這種病。應該內服連翹、天花粉、荊芥、防風、貝母、元參、赤芍藥、生地黃、牛蒡子等清熱解毒、涼血和血的藥,等到毒氣稍微緩解後,再用外用藥塗抹,千萬不可以馬上用寒涼的藥物塗抹壓制,這樣會導致熱毒往內侵襲,無法救治。因為小孩子的臟腑很嬌嫩,容易進入(病邪)卻難以排出。(《小兒推拿錦囊》)
4. 肥瘡門主方
肥瘡。
胡黃連,輕粉,雄黃(各三分),膽礬(二分),枯礬(一錢),豬蹄鞋(三個,煅存性)
研細,將瘡洗淨搽之。
又方,肥皂子煅存性研末,豬膽汁調搽。
又方
松香,血丹(各等分)
研細,豬板油搗汁,青布卷條燒之取油,搽。
又方
東丹(八分),枯礬(一錢),真鉛粉,松香(各二錢,入蔥管內,飯上蒸化,等冷去蔥用)
共研細末。熱香油調搽,豬油亦可。
又方
黃花(燒灰),輕粉(少許),研勻干搽。
小兒頭上肥瘡、黃水瘡、梅花禿。
銅綠,松香(各三錢),黃蠟(二錢)
香油一兩五錢,熬勻塗之
頭上生瘡,俗名黏瘡,絕妙方(周氏《集驗》)
海螵蛸(二錢),白膠香,輕粉(各五分)
研勻。清油潤瘡,以藥乾摻。
肥瘡極凶者。
苦參,何首烏,當歸,威靈仙,甘草,金銀花,胡麻,石菖蒲,連翹,生地,蟬蛻,酒水同煎。
又方(鴻禧東房傳。)
大楓肉(五錢),白信(三分),油核桃(五個)
共搗勻作三丸。夜間取一丸在心口用手擦至二更天氣,藥散開,仍聚胸膛,仰面而臥,次夕亦然,間一夜再擦一丸,七日後全愈。
頭面肥瘡。(經驗。)
輕粉,飛血丹,白礬,雄黃(各等分)
研細。裝入蔥管內兩頭扎煨過,加龜版灰少許研,菜油調搽,立效。
柏油膏(劉氏秘方),治小兒頭上肥瘡、羊胡瘡、奶癬瘡、膿窠瘡、腳上血瘋瘡癬、婦人鈕釦瘋、裙邊瘡,耳上濕瘡如神。
柏油(一斤),麻油(四兩),明礬,銅綠(各二兩),鉛粉(一兩)
共入鍋內熬成紅色,下黃蠟二兩化盡,俟溫不住手攪勻,離火,入羊膽汁二個,如無,入牛膽汁一個,豬膽汁二個攪勻,磁缽收貯搓之。或調金毛獅子瘡藥,搓瘡更妙。
肥瘡。(王衣蘭)紫草浸冰麝,頭油搓二三次愈。
肥瘡瘌痢,煮雞蛋黃二個,入銅鍋內熬出油,入松香一兩五錢熬枯為末。又用麻油一兩入蜈蚣一條,去頭尾,入油內熬枯,去渣冷定,調前末聽用。
先將瘡用撏豬湯煎滾,洗透,去靨,或剃頭後用雞蛋數枚加花椒五分,以香油攤煎餅蓋頭上,用氈帽蓋之,過一宿,再用蜈蚣油調松香末搽之。
又方,海螵蛸研末,炒微黃,搽。
又方,厚朴烘碎研細末,麻油調搓。
又方
香附,枯礬(各三錢),煎水洗。
又方,老鹽魚一塊,香油炙焦去油,以油搽之。
爛眉頭瘡,小麥炒黑色為末,酒調敷。
頭上肥瘡,宰豬退毛湯洗數次。
白話文:
肥瘡門主方
第一種方法:
將胡黃連、輕粉、雄黃各取三分,膽礬取二分,枯礬取一錢,以及三個燒成灰的豬蹄甲,全部磨成細末。將患處洗乾淨後,塗抹藥粉。
第二種方法:
將皂莢子燒成灰磨成末,用豬膽汁調勻後塗抹患處。
第三種方法:
將松香和血丹等量混合磨成細末。將豬板油搗碎取汁,用青布條沾上油脂後點燃取油,再塗抹患處。
第四種方法:
將東丹八分、枯礬一錢、真鉛粉和松香各二錢,放入蔥管內,在飯上蒸熟使其融化,等冷卻後取出蔥管,將藥材磨成細末。用熱香油調和藥末塗抹患處,也可以用豬油代替。
第五種方法:
將黃花燒成灰,加入少許輕粉,混合均勻後直接乾擦患處。
針對小兒頭部肥瘡、黃水瘡、梅花禿:
將銅綠、松香各取三錢,黃蠟取二錢,用一兩五錢香油一起熬煮均勻後塗抹患處。
針對頭部生瘡,俗稱黏瘡,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周氏《集驗》):
將海螵蛸取二錢,白膠香和輕粉各取五分,全部磨勻。用清油潤濕患處,然後將藥粉撒在上面。
針對病情嚴重的肥瘡:
將苦參、何首烏、當歸、威靈仙、甘草、金銀花、胡麻、石菖蒲、連翹、生地、蟬蛻,用水和酒一起煎煮後服用。
另一個方法(鴻禧東房傳授):
將大楓子肉五錢、白信三分、油核桃五個,一起搗成泥,做成三顆藥丸。晚上取一顆藥丸在心口用手擦拭,直到二更天(晚上九點到十一點),藥散開後,仍然聚在胸口,仰面躺下,第二晚也這樣做,隔一個晚上再擦一顆藥丸,七天後就會痊癒。
針對頭面部肥瘡(經驗):
將輕粉、飛血丹、白礬、雄黃等量混合磨成細末。裝入蔥管內,兩頭扎緊後煨過,加入少許龜板灰磨勻,用菜油調和塗抹患處,效果迅速。
柏油膏(劉氏秘方),可治療小兒頭部肥瘡、羊胡瘡、奶癬瘡、膿窠瘡、腳上血瘋瘡癬、婦人鈕釦瘋、裙邊瘡、耳上濕瘡等,效果極佳:
將柏油一斤、麻油四兩、明礬和銅綠各二兩、鉛粉一兩,一起放入鍋中熬煮至紅色,加入黃蠟二兩使其完全融化,等溫度稍降不會燙手時攪拌均勻,離火後加入羊膽汁兩個,如果沒有羊膽汁,可以用牛膽汁一個代替,或用豬膽汁兩個,攪拌均勻後用瓷器容器盛裝保存,隨時取用塗抹患處。也可以調和金毛獅子瘡藥,塗抹瘡效果更好。
肥瘡(王衣蘭):
用紫草浸泡過的冰片麝香,混合頭油塗抹兩三次即可痊癒。
針對肥瘡癩痢:
將兩個雞蛋黃煮熟後,放入銅鍋內熬出油,加入松香一兩五錢熬煮至焦枯成末。再用麻油一兩,放入一條去除頭尾的蜈蚣,熬煮至焦枯,取出蜈蚣渣冷卻後,將油與之前的松香末調勻使用。
先將患處用煮過豬蹄的水煎開後清洗乾淨,去除膿皰,或者剃頭後用雞蛋數個,加入花椒五分,用香油攤煎餅,覆蓋在頭上,再戴上氈帽,過一夜後,再用蜈蚣油調和松香末塗抹患處。
另一個方法:
將海螵蛸磨成粉,炒至微黃色,直接塗抹患處。
另一個方法:
將厚朴烘乾搗成細末,用麻油調和塗抹患處。
另一個方法:
將香附和枯礬各取三錢,煎水清洗患處。
另一個方法:
取一塊老鹹魚,用香油炙烤至焦,去除油渣,用油塗抹患處。
針對爛眉頭瘡:
將小麥炒至黑色磨成粉,用酒調和敷在患處。
針對頭上肥瘡:
用宰豬退毛的湯清洗患處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