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十 (6)
卷十 (6)
1. 赤色疽門主論
《鬼遺方》曰:赤色疽發頭額及腦前,並手掌中,十日不穴者死。七日可刺出血,七日未有膿,不可治也。
白話文:
赤色疽門主論:
《鬼遺方》記載:赤色腫疽若長在頭額、前額以及手掌,十天內不潰破者必死。七天內可以針刺放血,但若七天後仍未化膿,則無法治療。
2. 太陽疽門主論
《鬼遺方》云:左右太陽穴或發疽,癤及癰,五七日不潰,毒氣流入眼眶,攻眼,眼合不開,用藥貼破,破後慎外風水,侵入即損其睛,損傷眼瞼而成大疾,此名勇疽,亦名腦發疽。屬足陽明胃經。如流清稀黑血及潰爛透腦者死。
澄曰:治太陽疽法,悉同癰疽治法,不另立主方。
白話文:
太陽穴長疽的論述:
古代醫書《鬼遺方》記載:太陽穴左右兩側若長了疽、癤或癰,五到七天內不潰爛,毒氣就會流入眼眶,侵犯眼睛,導致眼睛睜不開。此時需用藥物使之潰破,但潰破後務必小心避免風寒濕邪入侵,否則會損傷眼球,造成眼瞼受損而引發嚴重疾病,這種疽稱為「勇疽」,也叫「腦發疽」,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病症。如果流出清稀的黑色血液,或潰爛穿透到腦部,則會危及生命。
澄(註釋者)說:治療太陽穴疽的方法,與治療一般癰疽的方法完全相同,不必另外制定專門的處方。
3. 鬢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夫鬢疽者,乃手少陽三焦相火妄動,又兼腎水不能生木,或外受風寒,但此經多氣少血,肌肉相薄,最難腐潰,此皆性情急暴,房欲血虛火動,肝氣凝結而成疽也。初起寒熱交作,頭眩痛徹太陽,甚則耳目連鬢通腫,治法不可妄用針灸。如初見瘡時,寒多熱少,口乾作渴,好飲熱湯,六脈虛數無力,又兼患上堅硬,多不焮痛,無潰無膿,瘡根流散,此乃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托裡為主,消毒佐之。
如初見瘡時,多熱少寒,頭眩作痛,口燥舌乾,渴欲飲冷,二便秘澀,六脈沉實有力,瘡亦焮腫疼痛,身體發熱,易腐易膿,根腳不開,腫焮在外,此乃正氣實而邪氣虛也。消毒為主,托裡佐之。大抵正氣勝則邪氣虛,正氣虛則邪氣實,正氣勝則實,邪氣勝則虛,必然一勝則一負,邪正不並立,欲其虛而不待損而自虛矣。(《正宗》)
又曰:又有未見瘡時,先作渴證一年半載,日久日重,然後發為鬢疽,其形色多紫黑,瘡多平陷,堅硬無膿,毒流耳項,又兼氣味不正,形容不澤,精神不振,飲食不進者,俱為不治。
胡公弼曰:鬢乃足陽明經所行之處,由肺胃積熱上壅發毒者多。其見證也,寒熱往來,嘔逆噁心,自痛鼻乾等證。若疽深寸余者不治。
陳遠公曰:有鬢中忽生疽,紅腫高突,頭面目鼻俱浮,異於平常,此陽毒也。蓋兩鬢近太陽,乃陽位也,陰氣不能至,故作陽證治之。然往往有變為陰證者,所以陽藥中加入陰分之味,以防其變,若已潰爛,尤須陰藥多於陽藥也。擬用理鬢湯治之。(《冰鑑》)
申鬥垣曰:鬢疽乃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生於頭維穴,初如癤子,後漸大硬如石,皮似豬皮棕眼,睡中譫語恍惚,吐逆鮮血,流入四肢者,萬死一生。(《啟玄》)
澄曰:鬢疽宜養肝血,托裡成膿,不可輕用寒涼,潰後避風,初起粟窠作癢不痛,切勿抓破,即用膏蓋。若一經外風襲入,漫腫,頭目壅腫,根腳必硬,不可不慎。
白話文:
鬢疽門主論
陳實功認為,鬢疽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相火妄動,加上腎水不能滋養肝木,或外受風寒所致。由於此經氣多血少,肌肉薄弱,故難以潰爛。這大多是因為個性急躁,房事過度導致血虛火旺,肝氣鬱結而形成腫疽。
初期會寒熱交替,頭暈頭痛,甚至耳目連鬢腫脹,治療時不可輕易使用針灸。如果初期瘡瘍寒證較多,口乾舌燥想喝熱水,脈象虛弱無力,腫塊堅硬不紅腫疼痛,沒有潰爛流膿,瘡根蔓延,這是由於正氣虛弱,邪氣實盛。治療應以托裡為主,輔以消毒。
如果初期瘡瘍熱證較多,頭暈頭痛,口乾舌燥想喝冷水,大便秘結,脈象沉實有力,瘡瘍紅腫疼痛,身體發熱,容易潰爛流膿,腫塊局限在外,這是由於正氣充足,邪氣虛弱。治療應以消毒為主,輔以托裡。總而言之,正氣盛則邪氣弱,正氣弱則邪氣盛;正氣盛則邪氣虛,邪氣盛則正氣虛,邪正必有一方勝出,不會同時並存。邪氣要消除,不必等到身體受損才去治療。(《正宗》)
又說:有些人在發病前一年半載就先出現口渴症狀,時間越久越嚴重,然後才發病成鬢疽。這種鬢疽顏色多為紫黑,瘡瘍平坦下陷,堅硬無膿,毒素蔓延到耳後頸部,且伴有氣味異常,面色晦暗,精神不振,食慾不振,這些都是不治之症。
胡公弼認為:鬢毛是足陽明經所經過的部位,多由肺胃積熱上壅而發毒。其症狀表現為寒熱往來,嘔吐噁心,自覺疼痛,鼻乾燥等。如果疽深達一寸以上,則不治。
陳遠公認為:鬢中突然長出紅腫高突的疽,頭面部腫脹,與平常不同,這是陽毒。因為兩鬢靠近太陽穴,屬陽位,陰氣難以到達,所以表現為陽證,應以陽證治療。但往往會轉化為陰證,因此在陽性藥物中加入陰性藥物,以防其轉化。如果已經潰爛,則陰性藥物應該多於陽性藥物。建議使用理鬢湯治療。(《冰鑑》)
申鬥垣認為:鬢疽是足陽明胃經氣血充盛所致,生於頭維穴,初期像癤子,後來逐漸增大變硬如石,皮膚像豬皮上有許多小孔,睡覺時神志不清,嘔吐鮮血,血流入四肢,這是險症,十死一生。(《啟玄》)
最後補充說明:治療鬢疽應注重養肝血,引導膿液排出,不可輕易使用寒涼藥物。潰爛後要避免風寒侵襲。初期出現粟粒樣疹子,伴有瘙癢但不疼痛,切勿抓破,應立即塗抹膏藥。如果外風侵襲,導致腫脹,頭目腫脹,瘡根堅硬,則需格外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