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十 (5)
卷十 (5)
1. 鱔拱頭門主方
敗銅散,鱔拱頭破後,膿水不幹,愈後又發,久不收口。化銅舊罐,研細,將毒洗淨,香油調搽,忌口。
久不愈者,糞坑內磚上宿垢,竹刀括下,煅存性研,麻油調搽。
又方,蛇蛻一片,唾沫潤貼瘡上,即出膿收口。
又方,烏梅肉搗爛,和黃蜜再搗如膏,量瘡大小攤貼,惡肉即消,並治諸瘡癤內突出胬肉。
又方,蔥二兩,生薑一兩,松香四兩同煮,松香老嫩得宜,乘熱去蔥姜,只用松香熱箍鱔拱頭,外留頭出膿,則不相通串矣。貼膏,上生肌藥收功神速。
又方,用酵面敷住四圍,以膏貼項上,易於收功。
又方,皮底舊鞋一隻,去泥淨,燒存性,研末,菜油調敷,其膿自出,屢試有效。
又方,屋內倒掛煙塵,豬膽汁調敷。
又方,瓷器捶碎研如粉,雞蛋清調敷。
又方,百草霜研細,菜油調四圍立效。
又方
銅青(一兩),松香(五錢),萆麻子(六十粒)
蔥三根,搗爛成膏,青布攤貼。
又方,生紅柿皮,貼患上自干。
白話文:
鱔拱頭(類似於廔管)治療方法:
敗銅散治療效果不佳,膿水持續流出,反覆發作,久治不癒。可用舊銅器磨成粉末,洗淨毒性後,用香油調和塗抹患處,忌口。
若久治不癒,可刮取糞坑磚上的污垢,煅燒成灰,研磨成粉,用麻油調和塗抹。
也可選用蛇蛻一片,用唾液潤濕後貼在患處,能引出膿液並癒合傷口。
亦可用烏梅肉搗爛,與蜂蜜混合搗成膏狀,根據傷口大小敷貼,能消除壞死組織,治療各種瘡癤內突出的贅肉。
另有一法,將蔥、薑、松香一起煮沸,根據松香的軟硬程度調整時間,趁熱去除蔥薑,只用熱松香敷在鱔拱頭上,讓膿液從開口處排出,避免膿液蔓延。再貼上生肌藥,效果迅速。
亦可用酵母麵糊敷在患處周圍,再用膏藥貼在上面,易於痊癒。
此外,可將舊鞋底(去除泥土)燒成灰,研磨成粉,用菜油調和敷患處,膿液會自行排出,屢試有效。
還可用屋內倒掛的煙塵,與豬膽汁混合敷用。
或將瓷器敲碎研磨成粉,用雞蛋清調和敷用。
亦可用百草霜研磨成粉,用菜油調和敷在患處周圍,效果很快。
另一方劑:銅青一兩,松香五錢,萆麻子六十粒,蔥三根,搗爛成膏狀,用青布攤貼。
最後,生柿子皮貼在患處,待其自然乾燥。
2. 白屑風門主論
陳實功曰:白屑風多生於頭、面、耳、項發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飛起,脫之又生。此皆起於熱體當風,風熱所化,治當消風散、玉肌散,次以當歸膏潤之。發中作癢有脂水者,宜楊梅瘡門中翠云錠搽之。(《正宗》)
澄曰:白屑風用厚朴或桑葉煎湯洗之,即愈。
白話文:
白屑風門主論
陳實功說:白屑風大多長在頭、臉、耳朵、脖子和頭髮裡,一開始輕微發癢,久了就會漸漸長出白色頭皮屑,一層層地脫落,脫掉後又會長出來。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有熱,遇到風寒,風熱交感而引起的。治療應當使用消風散、玉肌散等藥物,然後再用當歸膏滋潤。如果頭髮中發癢且有油性分泌物,可以用楊梅瘡門中翠云錠來塗抹。(出自《正宗》)
澄(另一位醫家)說:治療白屑風,可以用厚朴或桑葉煎水洗,就能痊癒。
3. 白屑風門主方
頭生白屑,乃肝經風盛也。山豆根浸油塗之,或研細以乳汁調塗。
又方
白芷,零陵香(各等分)
研末,浸香油塗之,候三五日篦去。不過二三次,永不再發。
祛風換肌丸(《正宗》),治白屑風及紫白癜瘋,頑風頑癬,濕熱瘡疥,一切諸瘡,搔癢無度,日久不絕,愈之又發者,極宜之。
天花粉,何首烏(等分),威靈仙,苦參,蒼朮,牛膝,大胡麻,生甘草,石菖蒲,川芎,當歸(各減半)
上為末,新安酒疊丸綠豆大。每服二錢,白湯送下。忌牛肉、火酒、雞、鵝、羊等發物。
白話文:
白屑風門主方
頭皮出現白色頭皮屑,是因為肝經風盛引起的。可以用山豆根浸泡在油裡,然後塗抹患處;或者將山豆根研磨成粉末,用乳汁調和後塗抹。
另一個方子:
白芷和零陵香(各等份)研磨成粉末,浸泡在香油裡,塗抹患處,三五天後用梳子梳掉。一般兩三次就能治好,不會再復發。
祛風換肌丸(出自《正宗》),可以治療白屑風、紫白癜風、頑固的風癬、濕熱瘡疥、各種瘡瘍,以及長期瘙癢難愈,反覆發作的皮膚病,非常適合這些症狀。
組成:天花粉、何首烏(等份)、威靈仙、苦參、蒼朮、牛膝、大胡麻、生甘草、石菖蒲、川芎、當歸(各減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新安酒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錢(約1克),用白開水送服。忌食牛肉、烈酒、雞、鵝、羊肉等發物。
4. 額疽門主論
《鬼遺方》云:左額右額髮赤疽,不拘大小,狀如桃李,此屬足陽明胃積熱而成。急宜用藥貼破,見膿無害。
王肯堂曰:右額角一處發毒疽及惡癤,為近太陽穴。如腫滿太陽,即成虛損,為近穴而難消,不可破;如破後,外傷風水,即能害人,亦宜用藥,潰膿後速斂瘡口。如經冬月,即成冷瘡,緣此處近太陽穴,上至額角,都為險處,如過時潰爛,腦髓出者死。(《準繩》)
申鬥垣曰:額髮在曲差穴下,(挾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攢竹二穴,(一名圓柱,一名始光,一名光明,在兩眉陷中。)俱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初發頭痛憎寒,項似拔,腰如折,赤腫宜汗之。(《啟玄》)
陳實功曰:透腦疽生在額上髮際之間,多發寒熱,頭疼如斫,不可忍耐,先用萬靈丹發汗,解散風邪,次宜清托之。(《正宗》)
澄曰:額疽之發,乃骨多肉少之處,潰後最忌襲風傷水,雖貼膏藥,亦須遮護,庶無破傷風濕之患。治法悉遵癰疽門治法,加引經藥治之。
又曰:凡額疽治法,悉如癰疽治法,無庸分門立方。
白話文:
額疽門主論
《鬼遺方》記載:左額或右額頭髮發紅長出腫瘍,大小不一,形狀像桃李,這是因為足陽明胃經積熱所致。應立即用藥貼敷使其破潰,見到膿液無妨。
王肯堂說:右額角長毒瘡或惡性癰腫,因為靠近太陽穴。如果腫脹到太陽穴,就會導致虛損,因靠近穴位而難以消退,不可破潰;如果破潰後,外受風寒濕邪,就會危及生命,也應該用藥,膿液排出後要迅速收斂傷口。如果到了冬天,就會變成冷瘡,因為這個地方靠近太陽穴,向上到額角,都是危險的地方,如果延誤治療潰爛,腦髓流出就會死亡。(出自《準繩》)
申鬥垣說:額頭髮際在曲差穴下方(靠近神庭穴旁一寸五分,進入髮際),攢竹兩個穴位(又名圓柱、始光、光明,在兩眉頭凹陷處),都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初期會頭痛、怕冷,頸項僵硬像被拉扯,腰部像折斷一樣,出現紅腫應當發汗治療。(出自《啟玄》)
陳實功說:透腦疽長在額頭髮際之間,多伴有寒熱,頭痛劇烈難以忍受,先用萬靈丹發汗,散解風邪,然後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出自《正宗》)
(作者)說:額頭長腫瘍,因為是骨頭多而肉少的部位,潰爛後最忌諱受風寒濕邪,即使貼膏藥,也必須遮蓋保護,以免發生破傷風等濕邪感染。治療方法都遵從癰疽的治療方法,再加入引經藥物治療。
又說:凡是額頭腫瘍的治療方法,都和癰疽的治療方法一樣,不必另外分類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