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論三部脈所主證候

夫寸關尺者,脈之位也。浮沉滑澀者,脈之體也。奠位分體,指文語證者,診脈之要道也。《脈經》曰:大凡診候,兩手三部,脈滑而遲,不浮不沉,不長不短,去來齊等者,無病也。

寸口脈浮者,傷風也;緊者,傷寒也;弦者,傷食也;浮而緩者,中風也;浮而數者,頭痛也;浮而緊者,膈上寒,脅下飲冷也;沉而緊者,心下寒而積痛也;沉而弱者,虛損也;緩而遲者,虛寒也;微弱者,血氣俱虛也;弦者,頭痛,心下有水也;雙弦者,兩脅下痛也;偏絕者,不遂也;⿱艹滋⿱艹滋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連連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

關主中焦胸腹中事,去來徐而緩者,無病也。浮者,腹滿而不欲食,胃虛脹也;滑者,客熱在內也;數者,熱結中焦也;沉伏者,中焦水氣,或嘔逆而吞酸也;弱者,胃氣虛也,雖有虛熱,不可大攻,須防熱去則生寒也;牢而實者,腹滿向向,噎塞而不通,或腹大痛澀者,氣逆也;芤則瀉血,澀堅大實,按之不減而有力者,中焦實有結伏在胃也;微浮者,積熱不消,蛔動心悸也。

尺主下焦,腰腎膝脛足中事也。尺脈浮者,風熱小便難也;沉者,腰背痛而神氣不足;數者,臍下熱痛,小便赤色而惡寒也;遲者,下焦寒而陰虛也;緊者,臍下小腹急痛也;緩者,腳弱下腫而痿痹也;弱者,下冷而腎氣衰也;軟者,腳不收而風痹,小便難也;伏者,小腹痛而疝瘕,穀不化也;細者,溏泄而下冷也;芤者,小便澀血而下虛也;牢而小者,足膝寒痹,腳下隱隱疼痛也;細而急者,筋攣不能行也;來而斷絕者,男子小腹有滯氣也,婦人月水不利也。

白話文:

論三部脈所主證候

寸、關、尺是脈象的位置。浮、沉、滑、澀則是脈象的形態。正確判斷脈象的位置和形態,並結合臨床症狀,是診脈的關鍵。《脈經》說:一般來說,診斷病情,要觀察雙手的三部脈象,脈象滑利而遲緩,不浮不沉,不長不短,去來勻稱,則無病。

寸口脈浮,是傷風;脈緊,是傷寒;脈弦,是傷食;脈浮而緩,是中風;脈浮而數,是頭痛;脈浮而緊,是膈上寒、脅下受寒;脈沉而緊,是心下寒冷而積聚疼痛;脈沉而弱,是氣血虧損;脈緩而遲,是虛寒;脈微弱,是氣血都虛;脈弦,是頭痛、心下有水;脈雙弦,是兩脅下疼痛;脈偏枯,是肢體麻痺;脈細弱如浮在湯上的油脂,是陽氣虛弱;脈連綿不斷如蜘蛛絲,是陽氣衰敗。

關脈主宰中焦(胸腹),掌管胸腹內臟的病變。去來緩慢,則無病。脈浮,是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胃虛脹;脈滑,是客熱在內;脈數,是中焦熱結;脈沉伏,是中焦水氣停滯,或嘔逆吞酸;脈弱,是胃氣虛弱,即使有虛熱,也不能大力治療,需防止熱退後轉為寒證;脈牢實,是腹部脹滿,胸膈堵塞不通暢,或腹部劇烈疼痛,是氣逆;脈芤(洪大而虛弱),是出血;脈澀堅大實,按之不減而有力,是中焦有積聚阻滯在胃部;脈微浮,是積熱不消,蛔蟲作祟而心悸。

尺脈主宰下焦(腰腎以下),掌管腰、腎、膝、脛、足部的病變。尺脈浮,是風熱導致小便不利;脈沉,是腰背疼痛且精神不足;脈數,是臍下熱痛,小便赤色且惡寒;脈遲,是下焦寒冷而陰虛;脈緊,是臍下小腹劇烈疼痛;脈緩,是腳弱下肢腫脹而痿痹;脈弱,是下焦寒冷而腎氣衰敗;脈軟,是腳不能收縮而風痹,小便不利;脈伏,是小腹疼痛而疝氣,消化不良;脈細,是腹瀉且下焦寒冷;脈芤,是小便澀痛帶血且下焦虛弱;脈牢而小,是足膝寒痹,腳下隱隱作痛;脈細而急,是筋攣不能行走;脈來而斷絕,是男子小腹有氣滯,女子月經不通。

2. 論三部所主臟腑病

夫診候之道,醫者之難精也,若非燈下辛苦,勤於記誦,參師訪友,晝夜不遑,造次顛沛,寤寐俯仰,存心於此,安能知聖神之妙哉!古人曰:按其脈,知其疾,命曰神,以悟其探賾索隱之妙。又曰:切其脈,治其病,謂之巧,以明其指別之功也。蓋三指相去毫釐之近,主病若千里之遠,觀夫指別之功,世人固以為難,命曰神,豈容易可至哉!

常考於經,脈有三部,寸、關、尺也。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曰寸,從寸上一分曰魚際,從寸至尺曰尺澤,寸後尺前為關,關前為陽,即寸口也。關後為陰,即尺脈也。陽出陰入,以關為界,寸主上焦,頭手皮毛,關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小腹及足,此三部所主大略也。又有左右兩手三部,為之六脈也。

又有人迎、氣口、神門所主,又各不同,蓋左手關前曰人迎,右手關前曰氣口,兩關之後一分,即曰神門。故《脈法》贊曰:肝心主左,肺脾主右,腎為命門,俱出尺部,魂魄穀神,皆見寸口,所謂左手關前,心之部也,其經手少陰與手太陽為表裡,小腸合為腑;左手關上,肝之部也,其經足厥陰與足少陽為表裡,膽合為腑;左手關後,腎之部也,其經足少陰與足太陽為表裡,膀胱合為腑;右手關前,肺之部也,其經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裡,大腸合為腑;右手關上,脾之部也,其經足太陰與足陽明為表裡,胃合為腑;右手關後,命門之部也,其經手厥陰與手少陽為表裡,三焦合為腑;此謂六部所主臟腑,十二經之義也。

又《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顛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風者,陽氣受也,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眗僕;諸浮而數者,皆在陽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身寒。推而外之,內而不外者,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者,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者,腰足痛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以上諸疾,若非指明心了,焉可得而妙也。

又《平人氣象論》曰: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行五動,為以大息,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蓋平人之常氣稟乎胃,胃氣者,平人之常氣也,所以人常稟氣於胃,故脈以胃氣為本也。《正理論》曰:谷入於胃,脈道乃行合。

《靈樞經》曰:胃為水穀之海也。又曰:脈應四時曰平,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本,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之胃脈微弦曰平,余皆仿此,逆四時則病矣。

若診婦人之脈,妊身則慎勿亂投湯散,其婦人之脈,診得少陰脈動甚,則有子也。又曰:陰搏陽,則有子也。又曰:身汗而無脈者,即有妊也。蓋重身者,問其月事,觀其體貌,然主治不可忽也。

又經曰: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是以治病者,必求其本,本於陰陽寒暑,四時五臟之根也。以脈言之,則浮沉也。以部言之,則尺寸也。故經云:脈者陰陽之法,以應五臟,是謂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其味在中也。以浮沉論之,則曰: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應在臟腑,則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澀者肺也,所以心肺俱浮也。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而大,舉指來實者腎也,所以肝腎俱沉也。

遲緩而長者脾也,脾為中州,所以脈在中也。仲景曰:大、浮、數、動、滑,皆陽也,沉、澀、弱、弦、微,皆陰也。陽者熱也,陰者寒也,所以寒則脈來沉而遲,熱則脈來浮而數,故曰: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驗也。《脈經》曰:諸浮為風,諸緊為痛,諸伏為聚,諸弦為飲,芤者失血,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澀則煩心,大則病進,浮為在表,沉為在裡,遲為在臟,數為在腑。又形壯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氣多者斃。

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死,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此先聖診脈之大法也。故曰:凡治病,則察其形氣色澤治之,無候其時也。所以形氣相得者生,色澤以浮者病易已,脈從四時者可治,脈弱似滑者,是有胃氣,此皆易治也。若形氣相失,或色夭不澤,及脈逆四時,或脈益堅,皆不可治,經所謂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又若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脈實,汗後脈躁,此皆難治也。若瘡疽之人,膿血大泄,脈滑數者,難治也。凡瘻膿多,或如清泔,脈滑大散,寒熱發渴者,治之無功也。若患肺瘡也,咳嗽膿血,脈見洪滑,治之難痊矣。大凡診脈見浮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雖頭項拘急,四肢煩痛,或復戰慄渴甚者,但有痛處,欲發瘡腫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脈學的精要和診斷原則。它首先強調了醫術的精進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並提到掌握脈診的微妙之處非常困難,因為三指(寸、關、尺)之間雖然距離微小,卻能反映身體各部位的健康狀態。

文本指出,脈診主要分為三部,即寸、關、尺,這些部位分別對應人體的上焦、中焦和下焦,以及頭手皮毛、腹部腰部和小腹足部等區域。此外,還有左右兩手的脈象,合計六脈,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功能。

進一步地,文中提到了人迎、氣口和神門等特殊脈位的診斷意義,以及《脈法》和《脈要精微論》中對於脈象與疾病關係的描述。例如,左手關前對應心臟,右手關前對應肺臟,兩關後一分則是神門,與心臟功能相關。同時,還詳細闡述了不同脈象表現對應的疾病特徵,如脈象粗大可能表示陰虛陽亢的熱症,而來去緩急不同的脈象可能分別提示厥顛疾、惡風或中風等病態。

文本還引用了《平人氣象論》,說明正常人的脈象應當平穩,既不大不小,也不長不短,且沒有過度的滑澀、浮沉或遲數,這種脈象被稱為「平人」,表示身體健康。此外,它強調了胃氣對於維持脈象平穩的重要性,並引用《正理論》和《靈樞經》中的觀點,指出脈象的變化與四季節律相應,春天的脈象應當微弦,夏天應當洪大,秋天應當輕柔,冬天應當堅實。

對於婦女的脈診,特別提醒在診斷妊娠時應當謹慎,避免誤診。同時,文中強調診斷疾病時必須區分陰陽,認為陰陽是天地的基本規律,治療疾病時應當從根本上考慮陰陽平衡。文中還詳細解釋了脈象的陰陽屬性,如浮脈屬陽,沉脈屬陰,以及各種脈象對應的臟腑功能異常。

最後,文本列出了多種疾病脈象特徵,如熱病脈靜、泄瀉脈大、脫血脈實等,這些都是病情複雜或預後不良的信號。對於瘍疽患者,如果膿血大量流失,脈象滑數,或出現清泔樣分泌物,伴隨寒熱交作和口渴,通常預示著治療效果不佳。同樣,對於患有肺瘡的患者,如果咳嗽伴有膿血,脈象洪滑,則表明病情難以迅速康復。總體而言,文本強調了通過脈診評估患者健康狀況和預測疾病轉歸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