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一 (22)
卷一 (22)
1. 臟氣法時論篇
《臟氣法時論》曰: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邪者,不正之目,風寒暑濕飢飽勞逸是也。)至其所生而愈,(謂至己所生也。)至其所不勝而甚,(謂至克己之氣也。)至於所生而持,(謂至生己之氣也。)自得其位而起。(居所主處,謂自得其位也。)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肝厥陰脈,自足而上,環陰器,抵少腹,又上貫肝鬲,布於脅肋,故兩脅下痛引少腹,其氣實則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肝厥陰脈,自脅肋循喉嚨入頏顙連目系。膽少陽脈,其支者,從耳後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故病如是也。恐,謂恐懼,魂不安也。)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心少陰脈,支別者,循胸出脅。又手心主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其支別者,亦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循臂行兩筋之間。
又心少陰之脈,直行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上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後內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又小腸太陽之脈,自臂臑上繞肩甲,交肩上。故病如是。)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手心主厥陰之脈,從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歷絡三焦;其支別者,循胸出脅。
心少陰之脈,自心系下鬲絡小腸。故病如是。)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瘈,小兒病。脾象土而主肉,故身重肉痿也。脾太陰之脈,起於足大指之端,循指內側上內踝前廉,上腨內。腎少陰之脈,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上腨內,出膕內廉。故病如是,則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也。
)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脾太陰脈,從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故病如是。《靈樞經》曰:中氣不足,則腹為之善滿,腸為之善鳴。)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肺藏氣而主喘息,在變動為咳,故病則喘咳逆氣也。背為胸中之府,肩接近之,故肩背痛也。
肺養皮毛,邪盛則心液外泄,故汗出也。腎少陰之脈,從足下上循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今肺病則腎脈受邪,故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氣虛少,故不足以報息也。肺太陰之絡會於耳中,故聾也。腎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
今肺虛則腎氣不足,不能上潤於咽,故以嗌乾也。)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腎少陰脈,起於足面上循腨,復從橫骨中俠臍循腹裡上行而入肺,故腹大脛腫而喘咳也。腎病則骨不能用,故身重也。腎邪攻肺,心氣內微,心液為汗,故寢汗出也。脛既腫矣,汗復津泄,陰凝玄府,陽灼上焦,內熱外寒,故汗出憎風也。
白話文:
臟氣法時論篇
邪氣入侵人體,以其強盛之勢加於人身。(邪氣,指不正之氣,如風寒暑濕、飢飽勞逸等。)邪氣到達其所生之處則病情好轉(指到達滋生邪氣的臟腑),到達其所不勝之處則病情加重(指到達克制邪氣的臟腑),到達滋生自身之處則病情得以控制(指到達能生養自身正氣的臟腑),最終找到其所屬位置而發病。(指邪氣找到其所屬臟腑而發病。)
肝臟生病,則兩脅下疼痛牽引至小腹,令人容易發怒。(肝厥陰經脈,從足部向上,環繞陰器,到達小腹,再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佈於脅肋,所以兩脅下疼痛牽引至小腹,肝氣實則易怒。)肝氣虛弱則眼睛昏花模糊,看不清楚,耳朵聽不見聲音,容易恐懼,如同有人要抓捕一樣。(肝厥陰經脈,從脅肋沿著喉嚨進入眼眶和額頭連接著眼睛。膽少陽經脈,其分支,從耳後、耳中出來,經過耳前到達眼角。所以生病表現如此。恐懼,指害怕,魂魄不安。)
心臟生病,則胸部疼痛,脅肋脹滿,脅下疼痛,胸部、背部、肩胛骨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心少陰經脈,其分支,沿著胸部到達脅肋。又手少陰心經,起於胸中,其分支也沿著胸部到達脅肋,腋下三寸處,向上抵達腋下,向下沿著上臂內側,行於太陰經和少陰經之間,進入肘中,向下沿著手臂,行於兩條筋之間。又心少陰經脈,直行的部分,從心臟部位返回向上通肺,向上出腋下,向下沿著上臂內側後緣,行於太陰經心經之後,下達肘內,沿著手臂後內側到達手掌後銳骨的末端。又小腸太陽經脈,從上臂上繞過肩胛骨,交會於肩上。所以生病表現如此。)心氣虛弱則胸腹膨大,脅下與腰部相牽引而疼痛。(手少陰心經,從胸中出來屬心包,下達膈肌,貫穿絡於三焦;其分支,沿著胸部到達脅肋。心少陰經脈,從心臟部位下達膈肌,絡於小腸。所以生病表現如此。)
脾臟生病,則身體沉重,肌肉容易萎縮,腳不能收攏行走,容易抽搐,腳底疼痛。(抽搐,小兒疾病。脾臟如同土,主宰肌肉,所以身體沉重肌肉萎縮。脾太陰經脈,起於足大拇指的末端,沿著拇指內側向上至內踝前方,向上至大腿內側。腎少陰經脈,起於足小指下,斜向足心,向上至大腿內側,從大腿內側後緣出來。所以生病表現如此,則腳不能收攏行走,容易抽搐,腳底疼痛。)脾氣虛弱則腹部脹滿,腸鳴,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脾太陰經脈,從大腿內側前方進入腹部,屬脾,絡胃,所以生病表現如此。《靈樞經》說:中氣不足,則腹部容易脹滿,腸鳴。)
肺臟生病,則喘息咳嗽氣逆,肩背疼痛,出汗,臀部、陰部、大腿、膝蓋、股部、小腿、足部都疼痛。(肺臟貯藏氣,主宰呼吸,在運動時表現為咳嗽,所以生病則喘息咳嗽氣逆。背部是胸部的府舍,肩膀靠近它,所以肩背疼痛。肺臟滋養皮毛,邪氣盛則體液外洩,所以出汗。腎少陰經脈,從足部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從大腿內側後緣出來,向上至大腿內側後緣,貫穿脊柱屬腎,絡於膀胱。現在肺部生病,則腎經受邪,所以臀部、陰部、大腿、膝蓋、股部、小腿、足部都疼痛。)肺氣虛弱則氣短,呼吸困難,耳朵聾,咽喉乾燥。(氣虛少,所以不足以維持呼吸。肺太陰經絡會合於耳中,所以耳聾。腎少陰經脈,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沿著喉嚨,夾著舌根。現在肺虛弱,則腎氣不足,不能向上滋潤咽喉,所以咽喉乾燥。)
腎臟生病,則腹部膨大,小腿腫脹,喘息咳嗽,身體沉重,睡覺時出汗,怕風。(腎少陰經脈,從足部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又從恥骨中夾著肚臍沿著腹部內側向上進入肺臟,所以腹部膨大,小腿腫脹,喘息咳嗽。腎臟生病則骨骼不能正常運作,所以身體沉重。腎臟邪氣攻犯肺臟,心氣內虛,體液外洩為汗,所以睡覺時出汗。小腿腫脹,汗液又津液外洩,陰氣凝結於下焦,陽氣灼傷上焦,內熱外寒,所以出汗怕風。)腎氣虛弱則胸部疼痛,腹部和下腹部疼痛,氣虛陰冷,心情不愉快。(腎少陰經脈,從肺臟出來絡於心臟,注於胸中。腎氣虛弱,心臟無所約束,心氣灼傷肺臟,所以疼痛聚集於胸中。足太陽經脈,從項下通行至足部,腎虛則太陽之氣不能充盛於足部,所以足部冰冷,氣逆。清,指氣冷。厥,指氣逆。因為氣冷氣逆,所以腹部和下腹部疼痛。意志不足則精神躁動不安,所以心情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