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二 (3)
卷二 (3)
1. 論三因脈證歌
內因脈(喜怒憂思悲恐驚,內應氣口。)喜怒傷心脈必虛,思傷脾脈結中居,因憂傷肺脈必澀,怒氣傷肝脈更濡,恐傷於腎脈沉是,緣驚傷膽動相須,脈緊因悲傷胞絡,七情氣口內因之。
外因脈(風寒暑濕燥火,內應人迎。)緊則傷寒腎不移,虛因傷暑向胞推,澀緣傷燥須觀肺,細緩傷濕要觀脾,浮則傷風肝部應,弱為傷火察心知,六邪合脈須當審,免使將寒作熱醫。
不內不外因脈,勞神役慮定傷心,虛澀之中仔細尋,勞役陰陽傷腎部,忽然緊脈必相侵,房帷任意傷心絡,微澀之中宜忖度,疲極筋力更傷肝,指下尋之脈弦弱,飲食飢飽定傷脾,未可輕將一例推,飢則緩弦當別議,若然滑實飽無疑,叫呼損氣因傷氣,燥弱脈中宜熟記,能推不內外中因,生死吉凶都在是。
白話文:
論三因脈證歌
內在原因引起的脈象變化,與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相關,這些情緒會影響到臟腑經絡。喜怒傷心,導致心脈虛弱;思慮過度傷脾,脾脈阻塞;憂愁傷肺,肺脈澀滯;大怒傷肝,肝脈濡弱;害怕傷腎,腎脈沉細;驚恐傷膽,膽脈跳動;悲傷傷及胞絡,脈象緊縮。總之,七情影響臟腑,從脈象上可以反映出來。
外在原因引起的脈象變化,與六邪(風寒暑濕燥火)相關,這些邪氣會影響人迎脈。脈象緊則傷寒,腎經受累;脈象虛則傷暑,胞絡受影響;脈象澀則傷燥,肺經受損;脈象細緩則傷濕,脾經受累;脈象浮則傷風,肝經受影響;脈象弱則傷火,心經受損。六邪的影響必須仔細審察脈象,以免誤將寒邪當作熱邪治療。
既非內在原因,也非外在原因引起的脈象變化,與勞累思慮有關。勞心傷神,會導致心脈虛弱或澀滯;勞役過度,陰陽失調,會傷及腎經;突然脈象緊縮,可能是勞累所致;房事過度會傷及心絡;脈象微澀,需要仔細判斷;過度疲勞會傷及肝經,脈象弦弱;飲食不節傷脾,脈象緩或弦;不能一概而論,飢餓時脈象緩弦,飽食時脈象滑實;哭喊損傷氣血;燥熱也會導致脈象虛弱。 總之,能判斷出內外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脈象變化,就能推斷疾病的生死吉凶。
2. 論脈證名狀二十六種所主病證
夫脈之大體二十六種,此診候之紀綱也。細而論之,毫釐少差,舉治必遠。總而言之,逆從虛實,陰陽而已,兩者議之,以要其中,謹於諸家脈法中撮其機要,刪去繁蕪,載其精義。
浮脈之診,浮於指下,按之不足,舉之有餘,再再尋之,狀如太過,瞥瞥然見於皮毛間,其主表證,或為風,或為虛。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浮而數者,熱也;浮數之脈應發熱,其不發熱而反惡寒者,瘡疽之謂也。
洪脈之診,似浮而大,按舉之則泛泛然滿三部,其狀如水之洪流,波之湧起,其主血實積熱瘡腫。論曰:脈洪大者,瘡疽之病進也。如瘡疽結膿未成者,宜下之;膿潰之後,脈見洪大,則難治;若自利者,不可救治也。
滑脈之診,實大相兼,往來流利如珠,按之則累累然滑也,其主或為熱,或為虛,此陽脈也。瘡疽之病,膿未潰者,宜內消也;膿潰之後,宜托裡也;所謂始為熱,而繼為虛也。
數脈之診,按之則呼吸之間動及六至,其狀似滑而數也。若浮而數,則表熱也;沉而數,即裡熱也。又曰:諸數為熱。仲景曰:脈數不時見,則生惡瘡也。又曰:肺脈洪數,則生瘡也,診諸瘡洪數者,里欲有膿結也。
散脈之診,似浮而數,按之則散而欲去,舉之則大而無力,其主氣實而血虛,有表有里。瘡腫膿潰之後而煩痛,尚未痊退者,診其脈洪滑粗散,難治也,以其正氣虛而邪氣實也。又曰:肌體沉重,肺脈大而斃,謂浮散者也。
芤脈之診,似浮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其主血虛,或為失血。瘡腫之病,診得芤脈,膿潰後易治,以其脈病相應也。
長脈之診,按之得洪大而長,出於本位,其主陽氣有餘也。傷寒得之,欲汗出自解也。長而緩者,胃脈也,百病皆愈,謂之長則氣治也。
牢脈之診,按之則實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牢堅之意,若瘰癧結腫,診得牢脈者,不可內消也。
實脈之診,按舉有力而類結曰實。經曰:邪氣甚則實,久病則虛,人得此最忌。瘡疽之人得此,宜急下之,以其邪氣與臟腑俱實故也。
弦脈之診,按之則緊而弦,其似緊者為弦,如按弦而不移,緊如內繩而轉動,以此為異。春脈浮弦而平,不時見則為飲為痛,主寒主虛。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外緊內熱,欲發瘡疽也。
緊脈之診,似弦而緊,按之如切繩而轉動,其主切痛積癖也。瘡腫得之,氣血沉澀也,亦主痛也。
澀脈之診,按之則散而復來,舉之則細而不足,脈澀,則氣澀也,亦主血虛瘡腫。潰後得之無妨也。
短脈之診,按舉則不及本位。《內經》曰:短則氣病,以其無胃氣也。諸病脈短,皆難治也;瘡腫脈短,真氣短也。
細脈之診,按之則縈縈如蜘蛛之絲而欲絕,舉之如無而似有,細而微,其主亡陽。瘡腫之病,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裡虛而欲變證也。
微脈之診,按之則軟小而極微,其主虛也。真氣復者生,邪氣勝者危;瘡腫之病潰後,脈微而勻舉自差也。
遲脈之診,按舉來遲,呼吸定息,方得三至,其狀似緩而稍遲。痼疾得之,則善;新疾得之,則正氣虛憊。瘡腫得之,潰後自痊。
緩脈之診,按舉似遲而稍疾於遲。仲景曰: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澀,陰陽同等謂之緩。脈見長緩,百疾自瘳;凡諸瘡腫潰後,其脈澀遲緩者,皆易愈,以其脈候相應,是有胃氣也。
沉脈之診,舉之不足,按之方見如爛綿,其主邪氣在臟也。水氣得之則逆,此陰脈也;瘡腫得之,邪氣深也。
伏脈之診,比沉而伏,舉之則無,按之至骨方得,與沉相類,而邪氣益深矣。
虛脈之診,按之不足,遲大而軟,輕舉指下豁然而空。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瘡腫脈虛,宜托裡,和氣養血也。
軟脈之診,按之如帛在水中,極軟而細,亦謂之濡。其主胃氣弱,瘡腫得之,補虛排膿托裡。
弱脈之診,似軟而極微,來遲而似有。仲景曰:微弱之脈,綿綿如瀉漆之絕。其主血氣俱虛,形精不足,大抵瘡家沉遲濡弱,皆宜托裡。
促脈之診,按之則去數,來時一止而復來。仲景曰:陽盛則促,主熱蓄於裡也,下之則和,瘡腫脈促,亦急下之。
結脈之診,按之則往來遲緩,時一止而復來。仲景曰:陰盛則結。經曰:促結則生,代則死。
代脈之診,按之則往來,動則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曰代脈也。因其止有常數而不忒,如十動一止,雖數十次,皆見於十動之後;如二十動一止,雖數十次,皆見於二十動之後。代者,氣衰也,諸病見之不祥。大凡瘡腫之病,脈促結者難治,而況是代脈乎!
動脈之診,見於關上,無頭尾,如豆大,厥厥然而動搖者是也。《脈經》曰:陰陽相搏,故謂之動。動於陽則陽氣虛而發厥,動於陰則陰氣虛而發熱,是陽生於尺而動於寸,陰生於寸而動於尺,不可不辨也。
《脈訣》曰:氣血沉澀脈來緊,身有痛處,即發瘡疽之兆。身應發熱,脈浮數,人反惡寒,即為瘡疽之萌。
張仲景曰:脈數不時見,則生惡瘡。
又曰:肺脈俱數則生瘡。
又曰:脈實大洪大,初起為病進,已潰為邪氣未退。
又曰:脈沉實沉伏,初起主邪氣深伏,難痊,潰為餘毒。
又曰:脈芤、澀、遲、緩,潰後為脈證相應,無妨,若短細則將變證,此六脈宜於潰後,不利於初起。
又曰:脈浮大浮數,初起為邪正相搏,有餘,若促結則非吉兆,此六脈宜於初起,不利於潰後。
朱丹溪曰:脈數,熱也,多兼實,陽證之所由生,若兼虛,後必陷為陰。脈遲,寒也,多兼陰證之所由生,若兼實,後必返為陽。
王肯堂曰: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其邪深在裡,宜先疏通,以絕其源。
浮大數,焮腫在外,當先托裡,恐邪入內。
脈不沉不浮,內外證無,知其在經,當和營衛。
脈數,身無熱,內有癰膿。
脈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若有痛處,當發癰。
若數脈不時見,當生惡瘡。
浮,腫瘍為虛為風;潰瘍為虛宜補。
洪,腫瘍為虛,為熱盛,宜宣熱拔毒,年壯形實,宜下;潰瘍為邪氣盛,服藥久不退者,難治。
滑,腫瘍為熱;潰瘍為熱為虛,為邪氣未退。
數,腫瘍為病退,為熱,數而洪者欲膿。潰瘍為難愈,數甚者難治。
散,腫瘍為氣不收斂,潰瘍為痛未退,洪滑大散難治。
芤,腫瘍為血虛。潰瘍為脈病相應。
長,腫瘍宜消退之法。潰瘍為易愈,謂長則氣治也。
牢,腫瘍為邪盛,為欲膿;潰瘍為邪氣不退。
實,腫瘍為邪氣太盛;潰瘍為邪不退,為實,緩豁大者為虛。
弦,腫瘍為痛,為欲膿;弦洪相搏,外緊內熱,為疽發也;潰瘍為血虛、為痛。
緊,腫瘍浮而緊,發熱惡寒,或有痛處,是為癰疽;潰瘍主氣血沉澀,為痛,為有外寒。
澀,腫瘍為氣實,為氣滯,潰瘍為血虛,為脈病相應。
短,腫瘍為元氣不足;潰瘍為大虛,宜補。
微,腫瘍為虛,服藥漸充者佳;潰瘍為虛,若微而勻者,為脈病相應。
遲,腫瘍為寒為虛,尺遲為血少;潰瘍為虛,為氣血不能滋榮於瘡,為有外寒。
緩,腫瘍為可治,大而緩為虛;潰瘍緩而澀者愈;以其病脈相應,及胃氣充也。
沉,腫瘍為邪氣深。潰瘍為遺毒在內,寸沉為胸有痰。
伏,腫瘍為陰中伏陽邪;潰瘍為陽伏陰中,為內蝕,為流注浸淫,難治。
虛,腫瘍便宜補而內托;潰瘍膿既泄,宜大補血氣。
弱,腫瘍為元氣不足,宜內補托裡。
結,腫瘍為邪氣結;潰瘍漸勻則愈,不調則危。
促,腫瘍為熱,為病進;潰瘍為熱不減,漸進則死,漸退則生。
代,腫瘍為氣血敗壞,元氣損傷;潰瘍為元氣竭絕。
薛立齋曰:謹按脈者,人身之造化,病機之外見,醫家之準繩,不可不精究而熟察;至於太谿、衝陽,又為診法之要,生死之機也。故十二經脈皆繫於生氣,氣乃人之根本,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難經》云: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難困無能為害,是脈有根本,人有元氣也。
夫人受氣於谷,乃傳於臟腑,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周流一身,晝夜各有常度,其不相應者,病也。病至於甚,脈道乃乖,抑嘗治雀啄屋漏之類,若因藥餌克伐所致,急用參耆歸術姜附之劑,多有復生者,不可遂棄而不治也。
又曰:癰疽未潰而脈先弱者,何以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