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九 (7)
卷九 (7)
1. 癰疽湯洗門主方
豬蹄湯(《正宗》),治癰疽已潰流膿時,用此湯洗,消毒氣,去惡肉,回死肌,潤瘡口,又能散風消腫,腐盡則已。
羌活,當歸,赤芍,黃芩,白芷,甘草,露蜂房(各等分),豬前蹄(一隻)
上為粗末,看瘡疽大小用藥多少,先將豬蹄用白水六碗煮,蹄軟為度,將汁濾清,吹去汁上油花,用藥一兩投於汁中,再用微火煎十數沸,密絹濾去藥渣,候湯半熱,將軟絹蘸湯淋於瘡上,輕手挹去瘀膿腐肉,其惡物隨湯而下,洗訖,以絹帛挹干,按法如式,次第用藥。
防風湯(《十法》)
防風,白芷,甘草,赤芍,川芎,當歸尾(各二錢),連須蔥(去尾五根)
先將雄豬前蹄煨十數沸,吹去浮油,濾取三大碗,入藥煎熟,以絹片蘸湯淋洗,其深曲處,以新羊毛筆洗之,軟絹拭乾,再上丹藥。
洗方(《十法》)
當歸,獨活,白芷,甘草(各二錢),蔥頭(五個)
水三碗,煎至藥爛,濾清,以絹帛蘸湯挹淨瘡上,隨搓貼紅黑二膏。洗時切忌風寒為要。如背瘡輕淺易治者,以此代豬蹄湯,其功亦效。
洗方,陳冬瓜瓤子煎洗。
洗藥神硝散(《集驗》),專治癰疽潰爛臭穢。
蛇床子(二兩研破),朴硝(一兩)
和勻,每用三錢,水一碗,煎三五沸,通手洗之。
白話文:
豬蹄湯方用於癰疽潰爛流膿時清洗傷口,能消毒、去除壞死組織、滋潤傷口、散風消腫,直至腐肉完全清除。
羌活、當歸、赤芍、黃芩、白芷、甘草、露蜂房等藥材等量,搭配一隻豬前蹄。將藥材粗略研磨,依據癰疽大小調整用藥量。先以六碗水煮豬蹄至軟爛,濾去油脂,加入藥材煎煮十幾沸,過濾藥渣,待藥湯半溫後,用軟布蘸藥湯清洗傷口,輕輕去除膿液和腐肉,直至污物隨藥湯流出。清洗完畢後,用布擦乾,按規範步驟繼續用藥。
防風湯方中,防風、白芷、甘草、赤芍、川芎、當歸尾各二錢,再加去尾的連鬚蔥五根。先將雄豬前蹄煮沸,除去浮油,濾出三大碗湯汁,加入藥材煎煮,用絹布蘸藥湯清洗傷口,傷口深處則用羊毛筆清洗,最後用軟布擦乾,再上藥膏。
另一洗方用當歸、獨活、白芷、甘草各二錢,蔥頭五個,加水三碗煎煮至藥材軟爛,過濾藥液後,用布蘸藥液清洗傷口,再貼敷紅黑二膏。清洗時需注意避免風寒。對於背部輕淺的癰疽,此方可代替豬蹄湯使用,療效相似。
此外,還有用陳冬瓜瓤煎水清洗的洗方。
洗藥神硝散專治癰疽潰爛、臭穢,用蛇床子(二兩,研碎)和朴硝(一兩)混合,每次取三錢,加水一碗煎煮三五沸,清洗患處。
2. 癰疽潰瘍門主方
參耆內托散(丹溪)
金銀花(五錢),黃耆(酒炒三錢),遠志肉(甘草湯泡焙),炙甘草(各一錢五分),牡丹皮(一錢),川芎,陳皮(各五分),當歸(二錢),人參(聽用),大棗五枚水煎服。
丹溪曰:癰疽未潰,以疏托解毒為主。已潰以托補元氣為主。此二語,可為外科樞要。
四君子湯,治一切陽虛氣弱,脾衰肺損,面色枯白,飲食少思,四肢無力,體瘦面黃,皮聚毛落,脈來細軟。
人參,白朮(土炒),白茯苓(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薑棗水煎服。
脾者,萬物之母也。肺者,氣之母也。脾胃一虛,肺氣先絕,脾不健運,故飲食減少,則營衛無所資養。脾主肌肉,故體瘦面黃。肺主皮毛,故皮聚毛落。脾肺皆虛,故脈來細軟也。是方以人參補五臟之元氣,白朮補五臟之母氣,茯苓致五臟之清氣,甘草調五臟之乖氣,四藥皆甘溫,甘得中之味,溫得中之氣,猶之不偏倚之君子也。展布德澤,以行春之令,經曰:氣主煦之。
是也夫。
四物湯,治一切血虛,日晡發熱。
生地黃,當歸(酒炒各三錢),白芍藥(二錢),川芎(一錢五分),水煎服。
經曰:血主濡之,四物皆濡潤之品,故為血分主藥。地黃甘寒,入心腎,以沃血之源。當歸辛溫,入心脾,而壯主血攝血之本。芍藥酸寒入肝家,而斂疏泄之血海。川芎陰中之陽,可上可下,通足三陰而行血中之氣。然吳氏曰:失血太多者,禁勿與之,四物皆陰,陰者,天地閉塞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
本方加牡丹皮、山藥、白茯苓、麥門冬、玉竹退虛熱至效。
八珍湯,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煩躁作渴,大便不實,飲食不進,小腹脹痛,眩暈昏憒等證。
人參,白茯苓,白朮,生地黃,川芎,白芍藥,當歸,炙甘草
薑棗水煎服。
氣為衛屬陽,營為血屬陰,此人身中之兩儀也。純用四物則獨陰不長,純用四君子則孤陽不生,二方合用,則氣血有調和之益,而陰陽無偏勝之虞矣。經曰:氣血正平,長有天命。
十全大補湯
人參,白朮(土炒),黃耆(蜜炙),熟生地(酒炒各二錢),白芍藥,炙甘草,川芎(各八分),當歸(一錢五分),肉桂(去皮五分),白茯苓(一錢)
水煎服。
丹溪曰:實火可瀉,芩連之屬;虛火可補,參耆之屬。凡人根本受傷,虛火遊行,泄越於外,若誤攻其熱,變成危證,多致難救。此方以四物補血,四君子補氣,又加黃耆助陽固表,肉桂導火歸原。薛立齋曰:飲食勞倦,五臟虧損,一切熱證,皆是無根虛火,但服此湯,固其根本,諸證悉退。《金匱》曰:虛者十補勿一瀉之。
此方是也。此方乃扶危定傾之大藥,為收功保命之金丹。
六君子湯,治氣虛脾熱,食少痰多。
白話文:
癰疽潰瘍門主方
參耆內托散(朱丹溪方):
金銀花、黃耆(酒炒)、遠志(甘草湯泡焙)、炙甘草、牡丹皮、川芎、陳皮、當歸、人參(酌量)、大棗,水煎服。
癰疽未潰時,以疏通和托邪外出解毒為主;已潰時,則以托補元氣為主。這兩句話,是外科治療的關鍵。
四君子湯:
治療一切陽虛氣弱,脾胃虛弱、肺氣受損,症狀表現為面色蒼白、食慾不振、四肢無力、身體消瘦、面色發黃、皮膚粗糙、脫髮,脈象細弱。
人參、白朮(土炒)、白茯苓、炙甘草,薑棗水煎服。
脾是萬物之母,肺是氣之母。脾胃虛弱,肺氣就會首先衰竭;脾不能健運,飲食減少,則營養物質無法供給全身;脾主肌肉,所以身體消瘦、面色發黃;肺主皮毛,所以皮膚粗糙、脫髮;脾肺都虛弱,所以脈象細弱。此方用人參補益五臟元氣,白朮補益五臟的母氣,茯苓利五臟之清氣,甘草調和五臟之不和之氣。四味藥皆甘溫平和,如同君子般溫和不偏倚,滋養全身,如同春天般溫和舒展。正如經書所說:「氣主煦之」,就是這個道理。
四物湯:
治療一切血虛,午後發熱的症狀。
生地黃、當歸(酒炒)、白芍藥、川芎,水煎服。
經書上說:「血主濡之」,四物湯的藥物都具有滋潤的作用,是補血的要藥。生地黃甘寒,入心腎經,滋養血液的根本;當歸辛溫,入心脾經,補血養血;白芍藥酸寒,入肝經,收斂疏泄的血液;川芎,具有升降的作用,能疏通足三陰經,運行血中的氣血。但吳氏(指吳鞠通)說:失血過多者,禁止服用,因為四物湯都屬陰,陰主閉塞,非生萬物之氣。
本方加牡丹皮、山藥、白茯苓、麥門冬、玉竹,能有效治療虛熱。
八珍湯:
治療氣血俱虛,症狀表現為惡寒發熱、煩躁口渴、大便秘結、食慾不振、小腹脹痛、頭暈目眩等。
人參、白茯苓、白朮、生地黃、川芎、白芍藥、當歸、炙甘草,薑棗水煎服。
氣屬陽為衛,血屬陰為營,這是人體中的陰陽二氣。單用四物湯,則只有陰而不長;單用四君子湯,則只有陽而不生。兩種方子合用,就能調和氣血,陰陽平衡,避免偏盛偏衰。經書上說:「氣血平和,才能長壽。」
十全大補湯:
人參、白朮(土炒)、黃耆(蜜炙)、熟地黃(酒炒)、白芍藥、炙甘草、川芎、當歸、肉桂(去皮)、白茯苓,水煎服。
虛火可以補益,參耆之屬就是補益虛火的藥物。如果人體根本受損,虛火遊走於體表,如果錯誤地攻伐其熱,就會變成危急的病症,難以治療。此方用四物湯補血,四君子湯補氣,再加上黃耆益氣固表,肉桂引火歸元。薛立齋說:飲食勞累、五臟虧損造成的一切熱證,都是無根的虛火,服用此湯能固本培元,諸症皆退。《金匱要略》說:「虛證十次補益,才瀉一次。」
此方正是如此。此方是扶危救命的良藥,是保命的金丹。
六君子湯:
治療氣虛脾熱,食少痰多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