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九 (6)
卷九 (6)
1. 論湯洗法
程山齡曰:煎好豬蹄湯,絹片濾去渣,俟湯半溫,再用方盤盛湯,安放瘡下,隨以軟絹淋湯瘡上,併入孔內,輕手捺盡內膿,庶敗腐宿膿隨湯而下,以淨為度;再以軟帛疊成七八重,勿令太乾,帶湯覆於瘡上,以手輕盈旋按片時,帛冷再換,如此洗六七次,自然痛減毒消,洗時避風及人口氣。(《十法》)
馮魯瞻曰:夫癰疽已潰,日用豬蹄湯淋洗,將愈之際,三日一次。(《錦囊》)
王肯堂曰:潰瘍宜洗,若非行補接之藥,以實其內,竊恐淋洗有一時之快,少頃恐病體自覺疲憊,有不耐煩之意,非虛而何?可不先議補接乎?(《準繩》)
又曰:洗漏瘡,當用干艾作湯,投白礬末二三錢,洗瘡口,蓋人血氣冷,必假艾力以助陽,而艾性亦能殺蟲也。(此瘡漏不可遽合,結毒實蟲所為之者。)
陳良甫曰:若癰久不合,其肉白而膿少者,此氣血俱虛,不能潮運,而瘡口冷澀也。每日用艾葉一把煎湯,避風熱洗,及燒松香煙燻之,或用豬蹄湯洗之,更以神異膏貼之,必須守禁調理,否則不效。
唐元禎曰:凡背瘡,腐肉不去,不用刀割,用降香煎湯,不可用手洗,將湯入酒壺內淋於瘡上,以新羊毛筆掃之,拭乾,再用巴豆炒黑,搗成膏,搽數次,腐肉自去,新肉自生。
白話文:
論湯洗法
程山齡認為:將豬蹄熬煮成湯後,用細布過濾掉渣滓,待湯溫熱後,倒入方盤,放在患處下方。然後用柔軟的布沾取湯汁淋在患處,連同瘡孔一起,輕輕地將裡面的膿液擠壓出來,直到膿液排乾淨為止。接著用柔軟的布疊上七八層,不要太乾,沾上湯汁敷在患處,輕輕地旋轉按壓片刻,布冷了就換,如此清洗六七次,疼痛自然會減輕,毒素也會消除。清洗時要避風,也要避免吸入他人的呼吸氣息。
馮魯瞻認為:癰疽潰爛後,每天用豬蹄湯淋洗,快要痊癒時,改為三天洗一次。
王肯堂認為:潰瘍應該清洗,但如果不是使用補益接續的藥物來填補內部,只是單純清洗,恐怕只會一時痛快,過一會兒病體就會感到疲憊,產生不耐煩的感覺,這不是虛弱是什麼?難道不應該先考慮補益接續嗎?
王肯堂又說:清洗漏瘡,應該用艾草煎湯,加入二三錢白礬末,清洗瘡口。因為人體血氣偏冷,必須借助艾草的功效來溫補陽氣,而且艾草也能殺蟲。(這種漏瘡不能馬上癒合,是毒邪和蟲子引起的。)
陳良甫認為:如果癰疽久治不愈,肉色發白,膿液很少,這是氣血都虛弱,不能正常運行,導致瘡口冷澀的緣故。每天用一把艾葉煎湯,避風保暖清洗,並用燃燒的松香熏患處,或者用豬蹄湯清洗,再貼上神異膏,必須遵守禁忌,精心調理,否則不會有效。
唐元禎認為:對於背部的瘡瘍,如果腐肉沒有去除,不用刀割,可以用降香煎湯,不要用手清洗,將湯汁倒入酒壺,淋在瘡瘍上,用新的羊毛筆掃拭,擦乾。然後再用炒黑研磨成膏的巴豆塗抹幾次,腐肉就會自行脫落,新肉就會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