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八 (21)
卷八 (21)
1. 癰疽敷藥門主方
鐵箍散(《醫方解》)一切初起腫毒,敷之立消,已成毒不走散。未潰有膿即潰,已潰膿即追出。
九月九日取芙蓉葉(陰乾),五倍子,白芨,白蘞,薑黃(各五錢),大黃(一兩),陳小粉(炒黑、二兩),蟹殼(五個),研細末。醋調敷。
腫毒及指上癰腫。(《衛生備要》)獨蒜一顆,百合數瓣,臘糟同搗爛敷。
定痛散(單方)
山藥(一兩),白糖霜,大黃(各四錢)
搗爛敷上,即止疼。
或手搭發背破爛者,只用糖霜、山藥搗爛,塞入毒內不臭,爛肉自去,新肉自生。初時日換三次,三日後每日換一次,換時以甘草煎湯或豬蹄湯洗用,軟鵝毛數根扎之,洗去再敷,待肉長滿方止。
消毒神方(周惠南),凡初起一切腫毒,用杏核半邊,入幹人糞填滿,合瘡頂上扎之。如毒盛其核即炸碎,另換一核填糞合上,至重不過易二三核,自消。
敷方
天南星,生大黃(各等分)
研細,燒酒調塗,露頂即消。
又方,尿缸底刮下,研細,濃敷四圍露頂,干則再敷再潤,即消,極效。
又方,芙蓉葉或根皮或花,或生搗或乾研,和白蜜調敷四圍,中留一孔透氣,干則頻易,初起者消,已成者膿出易斂。加赤小豆末,其效更速。
又方,連須蔥同白蜜搗極爛敷之露頂,如重換敷二三次即消。如已有膿將破,不可用此法。
又方,芥菜子研末,同扁柏葉搗敷,即消。
一筆描(周鶴仙),治一切腫毒神效。四月間于田中收取蝌蚪數升,濾乾水,裝入瓦罐內,加入冰片三四分,緊封罐口,再用泥糊,勿令泄氣,埋於不見天日土內六十四天,取出盡成水矣。凡遇無名腫毒之人,以筆蘸水在於患處畫一大圈圍之,逐漸收小,中間留頭,其毒即散,神驗。
敷腫毒一切惡瘡。(黃洞陽)
糯米,稷米,秈米(各二升)
五月五日上午時將米入於壇內,用滾水衝入,要透過米,浸至次年六月六日磨成漿,再將原水和入,曬乾收貯,臨用時取粉一兩,加明雄末二錢和勻,醋調如稀糊樣,周圍敷掃,中留一孔透氣,如干以醋潤之,每用藥不過一錢二三分為率。
劉氏敷藥秘方
人中黃(煅,乃多年糞坑內者是人中黃,馬桶內者亦是),土子(即無名異),生大黃,白芨,五倍子(生研),榆皮面(各四兩)
上磨細。用雞蛋清或蔥汁、黃蜜、醋調敷,俱可。
金箍散(丁振宇)
膽礬,硼砂,水銀,明雄,黑鉛(各二錢)
端午日修合,敷一切大毒。研為細末,火酒調敷,如不黏,加飛面六錢。
敷一切毒,五爪龍藤熬稠膏敷之。
又方(吳魯南)香肥皂一圓,毒大用三圓,同生山藥搗化敷上,中留一孔透氣,未成即消,已成自潰。
治發背癰疽,不問已潰未潰,並杖瘡諸蛇傷,白鳳仙花連根、莖、葉搗爛聽用,先以陳米醋洗淨,然後敷上,一日一換。如冬月無鮮的,秋間採取,陰乾為末,水調敷之,立消,止痛如神。瘡將好,用桑葉醋煮,一滾即撈起,貼瘡上,便能生肌收口。
白話文:
[癰疽敷藥門主方]
鐵箍散 (出自《醫方解》): 此藥方適用於各種剛開始發作的腫毒,敷上後可以立即消腫,對於已經形成的毒瘡,能阻止其擴散。如果還沒化膿的會使其化膿,已化膿的則可以幫助將膿排出。 藥材組成:九月九日採摘的芙蓉葉(陰乾)、五倍子、白芨、白蘞、薑黃(各五錢)、大黃(一兩)、炒黑的陳小粉(二兩)、蟹殼(五個)。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
此方亦可治療腫毒及手指上的癰腫。(出自《衛生備要》) 藥材組成:獨頭蒜一顆、百合數瓣、臘糟。 製法:將以上藥材一同搗爛後敷在患處。
定痛散 (單方): 藥材組成:山藥(一兩)、白糖霜、大黃(各四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搗爛後敷在患處,可立即止痛。 如果手背或背部發炎潰爛,則只用糖霜和山藥搗爛,塞入毒瘡內,可防止發臭,腐肉會自行脫落,並促進新肉生長。剛開始每天換藥三次,三天後改為每天換藥一次。換藥時,可用甘草煎湯或豬蹄湯清洗患處,再用軟鵝毛輕輕擦拭,洗淨後再敷藥。直到新肉長滿後即可停止。
消毒神方 (周惠南): 用於治療初期各種腫毒,取半邊杏核,填滿乾燥的人糞後,合在瘡的頂部並固定。如果毒性強,杏核會炸裂,需更換新的杏核填滿糞便後再固定。一般最多更換二三個杏核,腫毒就會消退。 敷藥方一: 藥材組成:天南星、生大黃(等量)。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燒酒調勻後塗在患處,露出瘡頂即可消腫。 敷藥方二: 取尿缸底部刮下的沉積物,研磨成細末,厚敷在患處周圍,露出瘡頂。待藥膏乾燥後再次塗敷,並保持濕潤,即可消腫,效果非常好。 敷藥方三: 取芙蓉葉、根皮或花,可新鮮搗爛或乾燥後研磨成粉,與白蜜調和後敷在患處周圍,中間留一個孔透氣。待藥膏乾燥後需頻繁更換。初期腫毒可消退,已成膿的則可幫助膿液排出。加入赤小豆末,效果更好。 敷藥方四: 取連根的蔥與白蜜一同搗爛後敷在患處,露出瘡頂。如果情況嚴重,更換敷藥二三次即可消腫。但如果已化膿即將破裂,則不適用此法。 敷藥方五: 將芥菜子研磨成粉末,與扁柏葉一同搗爛後敷在患處,即可消腫。
一筆描 (周鶴仙): 此方能有效治療各種腫毒。 製法:四月間在田中收集數升蝌蚪,濾乾水分後裝入瓦罐內,加入少許冰片,緊密封口,再用泥土封住,埋在不見天日的地方六十四天後取出,蝌蚪會變成水。 用法:遇到不明原因的腫毒,用毛筆沾取此水在患處畫一個大圈,逐漸縮小,中間留一個出頭的地方,毒性就會散去,效果非常神奇。
治療腫毒及一切惡瘡 (黃洞陽): 藥材組成:糯米、稷米、秈米(各二升)。 製法:於五月五日上午,將米放入壇內,倒入滾燙的開水,要完全浸透米粒。浸泡至次年六月六日,將米磨成漿,再加入原浸泡的水,曬乾後收存。 用法:使用時取米粉一兩,加入明雄末二錢,用醋調成稀糊狀,敷在患處周圍,中間留一個孔透氣。如藥膏乾燥,可用醋潤濕。每次用藥約一錢二三分。
劉氏敷藥秘方: 藥材組成:人中黃(煅燒過的,即多年糞坑內的沉積物,馬桶內的也可以用)、土子(即無名異)、生大黃、白芨、生研的五倍子、榆皮面(各四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 用法:可使用雞蛋清、蔥汁、黃蜜或醋調和後敷在患處。
金箍散 (丁振宇): 藥材組成:膽礬、硼砂、水銀、明雄、黑鉛(各二錢)。 製法:於端午節配製。 用法:適用於治療各種嚴重毒瘡。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火酒調和後敷在患處。如果太稀不黏稠,可加入飛麵六錢。
另一方: 藥材組成:五爪龍藤。 製法:將五爪龍藤熬成濃稠膏狀。 用法:敷在各種毒瘡上。
另一方 (吳魯南): 藥材組成:香肥皂一塊,如果毒瘡大可用三塊、生山藥。 製法:將以上藥材搗爛後敷在患處,中間留一個孔透氣。 用法:如果腫毒還沒形成,可以使其消退;如果已經形成,則可以使其潰破。
治療背部癰疽,無論已潰破或未潰破,以及杖瘡、蛇傷: 藥材組成:白鳳仙花連根、莖、葉。 製法:將白鳳仙花搗爛。 用法:先用陳米醋清洗患處,然後敷上搗爛的花,每天更換一次。冬季如果沒有新鮮的,秋天可以採集後陰乾研磨成粉,用水調和後敷上,可立即消腫止痛。如果瘡快好時,用桑葉煮醋,煮滾後撈起貼在瘡上,可以促進新肉生長,並幫助傷口癒合。